悬次梁板框架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框架结构是由框架梁、框架柱以刚结形式连接而成的承重结构体系。框架柱网尺寸可以根据使用需要灵活确定,办公楼、写字楼等框架结构其开间及进深较大,柱网尺寸多为6~9m。为减小楼板跨度,从而减小楼板厚度,传统框架结构一般设置十字交叉形式次梁或单向次梁,减小楼板跨度,次梁在柱网内拉通设置,例如,柱网内设置十字交叉形式次梁,楼板跨度即可减小一半,如图1所示。
传统设置单向次梁或十字交叉形式次梁的主次梁布置方式,由于在柱网中部区域存在次梁,使得通风、空调等管线、吊顶等只能设置在次梁底面的下部,管线下面再设置吊顶,吊顶下部的室内净使用高度受到较大限制,容易给人们带来空间压抑感。
为了增加室内空间高度,在不改变结构层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板柱结构,如图2所示。板柱结构不设置框架梁及次梁,设置柱上板带,框架柱顶部一般设置柱帽。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相对框架结构较差,在抗震设防区的建造高度、建造层数等受到一定限制。
框架结构内部增加楼板厚度而不设置次梁,即厚板式楼板框架结构,是另一种增加室内空间高度的传统方法,即在图1中去掉普通次梁。楼板设置次梁时,楼板跨度减小,楼板厚度较薄,混凝土综合用量较小,而不设置次梁时,楼板跨度大,混凝土综合用量相对较多,一般来说,无次梁楼板混凝土用量为设置次梁楼板混凝土用量的1.5倍左右。混凝土用量的增加,一方面随着自重增大结构地震反应相应增大,不利于抗震设计,另一方面混凝土用量增大,混凝土材料费用、运输费用、浇筑费用等均相应增加。
因此,在不改变框架结构层高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增加框架结构室内空间高度,同时又不削弱结构抗震性能,也不增加结构自重,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所关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改变结构层高及结构体系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具有独特梁板布置方式的框架结构,既增加框架结构柱网内部的室内空间高度,提高空间使用舒适性,同时又不削弱结构抗震性能,也不增加结构自重。
本发明提出一种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框架柱1、框架梁2、悬次梁3、菱形次梁/菱形暗梁4、楼板5组成,悬次梁3支撑在框架梁2上,向板内悬挑不超过四分之一柱网尺寸;柱网内相邻悬次梁3端部设置呈菱形布置的菱形次梁或菱形暗梁4,设置菱形次梁4时其截面高度按其跨度计算确定。
所述悬次梁板框架结构的悬次梁3悬挑端为等截面悬臂梁、坡形悬臂梁或阶形悬臂梁。框架梁两侧均设置悬次梁时,悬次梁类似扁担,亦可称为扁担梁。单根框架梁上的悬次梁3可以为1根、2根或多根,具体可根据柱网跨度确定,普通6m~9m跨度的柱网,单根框架梁上的悬次梁(3)数量为1根~2根,效果较好。悬次梁3的截面及配筋通过计算确定。
所述悬次梁3的悬臂长度根据楼板最大跨度不变原则进行计算确定,从而保证本发明结构的楼板厚度与传统带有次梁的楼板厚度相等。
所述菱形次梁或菱形暗梁4的截面高度及其配筋按其跨度计算确定,即,当框架梁1上的悬次梁3数量为1根,菱形次梁或暗梁4的跨度相对最大,根据跨度大小确定该梁的截面高度,此时该梁截面高度可能大于板厚,但一般来说,该梁高度相对于悬次梁来说仍然较小;当框架梁上1的悬次梁3数量为2根或更多时,菱形次梁或暗梁4的跨度较小,可以做成与楼板厚度相同的暗梁。
悬次梁3应在框架梁2的两侧同时布置,并增加框架梁2抗扭钢筋配筋量,避免仅在框架梁单侧布置悬次梁3的情况。
与传统主次梁模式的框架结构相比,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通过改变次梁受力机制及楼板受力方向,将两端固结次梁改为一端固结一端悬挑的次梁,并将柱网内相邻次梁端部采用暗梁或次梁连接,楼板跨度不变,但受力方向旋转约45度,从而去掉了柱网内中部区域次梁,又不增加楼板厚度,其最大特点是除了框架梁为连续梁之外,楼板主要次梁均为悬挑梁,所以命名为悬挑次梁楼板式框架结构,简称悬次梁板框架结构。
与传统主次梁框架结构、板柱结构及厚板式楼板框架结构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是:
(1)与传统主次梁框架结构相比,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增加室内净使用高度,减少因板跨中部存在次梁而导致降低吊顶带来的压抑感,使得室内空间大气、挺拔,提高室内使用品质和舒适度。
(2)与板柱结构相比,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设置框架梁,不削弱结构抗震性能。
(3)与厚板式楼板框架结构相比,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不增加结构自重,其自重基本等同于传统主次梁框架结构,有利于抗震设计。
(4)对于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如果不改变吊顶高度,即吊顶至楼面的距离仍按传统主次梁结构的吊顶高度设计,则可以增大吊顶内部空间的高度,便于进行空调管线、消防管线及灯具等设备的检修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十字交叉式主次梁楼板框架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板柱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实施例一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实施例一剖面Ⅰ-Ⅰ示意图;
图中标记:1-框架柱;2-框架梁;3-悬次梁;4-菱形次梁/菱形暗梁;5-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次梁板框架结构,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3、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框架结构柱网尺寸7.8×7.8m,结构层高3.3m,框架柱截面尺寸700×700mm,框架梁截面400×700mm,按传统十字形次梁方式布置的次梁截面高度一般为600mm,次梁截面宽度250mm,空调管线、通风管线占用高度按300mm考虑,吊顶厚度100mm,楼面面层厚度50mm,楼板厚度125mm,此时柱网内中部区域吊顶至楼面的净高度为2.25m。
利用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在每根框架梁上设置1根悬次梁,悬次梁截面高度仍取600mm,其截面宽度可取1.5~2倍次梁截面宽度。传统十字形次梁布置方式下楼板的净跨度为3.575m,根据楼板最大跨度不变原则,菱形次梁4所围楼板的最大跨度也为3.575m,则计算出悬次梁的悬挑长度为1.422m(约五分之一柱网尺寸),菱形次梁的最大跨度3.575,菱形次梁的截面高度为240mm,截面宽度350mm,其悬挑端部呈坡形,柱网内同一方向悬次梁的净间距为4.556m。此时,柱网内中部区域即图3菱形次梁所围区域同样考虑空调管线、通风管线占用高度300mm,吊顶厚度100mm,则该区域吊顶底面至楼面的净高度为2.725m,较传统十字形次梁布置方式的净高度2.25m高出475mm,参见图4。图4中,楼板下面的实线表示本发明的吊顶位置,虚线表示传统十字形次梁楼板的吊顶位置,两者对比可知,本发明的悬次梁板框架结构较大程度增加了室内净使用高度,减少因板跨中部存在次梁而导致降低吊顶带来的压抑感,使得室内空间大气、挺拔,提高室内使用品质和舒适度。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