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及其安装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及其
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人们对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的需求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对功
能、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建筑美观性能也比以往有着更高的需求。
近15年间,国内各类结构形式新颖、造型奇特的钢结构建筑层出不穷,比
较常见的是采用核心筒+外围框架形式的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可
以将核心筒的自身负载转移到外围框架,以此减少了核心筒内部柱子的使用,
从而达到释放内部空间的目的,但是这种建筑中外围框架的安装以及作业存在
一定的困难,难以保证精准性和稳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及其
安装方法,能实现外围框架和核心筒之间的可靠安装,精准度高,稳固性好,
能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整体刚度。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包括用于将外围
框架与核心筒连接的主梁、若干对钢管柱、若干叉形的节点、若干短梁以及若
干外框钢梁,所述节点安装在所述钢管柱的两端,每一节点处均倾斜安装有一
对所述的钢管柱;所述外框钢梁安装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两相邻节点之间,
所述短梁安装在位于同一节点处的两相邻钢管柱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短梁与核心筒,节点与核心筒,以及外框钢梁与核心筒之
间分别通过所述主梁进行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核心筒外围的四周按要求布置多个叉形的节点;
B、选取位于每一周边中间的两个相邻节点,将第一根钢管柱吊装至其中一
个节点处,进行第一根钢管柱的临时安装并完成初步校正,使该第一根钢管柱
朝向另一节点倾斜预定角度,在第一根钢管柱和核心筒之间安装主梁,之后用
同样的方法在另一个节点处完成第二根钢管柱及其主梁的安装;
C、将彼此倾斜的第一、第二根钢管柱通过短梁进行连接,在短梁和核心筒
之间安装主梁,通过叉形的节点将第一、第二根钢管柱的自由端相连,使其形
成稳定的A字形结构,在该节点与核心筒之间安装主梁;
D、以该A字形结构为中点,朝两端对称安装钢管柱,使其形成第二、第三
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并通过外框钢梁将安装好的三个A字形结构的节点临时
相连。
E、以该三个A字形结构为中点,按照同样的方法朝两端安装剩余的钢管柱,
并将四个角部的钢管柱合拢,形成整个外围框架,对所述的整个外围框架进行
校正和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D包括以下步骤:
D1:在所述中央的A字形结构两侧对称安装第三、第四根钢管柱及其主梁,
以及在所述第三、第四根钢管柱两侧对称安装第五、第六根钢管柱及其主梁,
并分别通过短梁将第三根钢管柱和第一、第五根钢管柱之间进行连接,分别通
过短梁将第四根钢管柱和第二、第六根钢管柱之间进行连接,并在短梁和核心
筒之间安装主梁;
D2:分别通过叉形的节点将第三和第五根钢管柱、第四和第六根钢管柱进
行连接,形成三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后,在节点和核心筒之间安装主梁。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C及D1中,在所述短梁和核心筒之间的主梁安装好
后,进一步对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根钢管柱进行混凝土
浇筑。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C及D2中,在所述节点和核心筒之间的主梁安装好
后,进一步对所述节点进行混凝土浇筑。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中的初步校正通过观测全站仪,同时利用倒链、千
斤顶以及刚性支撑等装置进行调节来实现。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A之前还进行塔吊布置,将工作区分为a1、a2两个
区域,在工作区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各布置一台塔吊,分别负责a1区和a2区钢
管柱的吊装工作。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A之前还搭设操作平台以便进行高空原位焊接拼装。
进一步地,整个外围框架的平面安装顺序按照对称原则进行,利用塔吊先
分别对称安装工作区南北两面的钢管柱,再对称安装工作区东西两面的钢管柱。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面交叉网
格结构外围框架及其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通过从核心筒外围每一周边中间的
两个节点开始朝两端对称安装钢管柱,并通过叉形的节点、主梁、短梁和外框
钢梁对钢管柱进行临时连接,使其形成若干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能实现外围
框架和核心筒之间的可靠安装,精准度高,稳固性好,能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整
体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结构建筑的吊装分区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结构建筑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第一根钢管柱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第二根钢管柱及短梁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节点形成稳定的A字形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第三、第四根钢管柱及短梁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第五、第六根钢管柱及短梁的主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节点形成三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的主视示
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节点间安装外框钢梁的主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好的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的局部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
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
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0描述了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10,
包括用于将外围框架10与核心筒20连接的主梁13、若干对钢管柱11、若干叉
形的节点12、若干短梁14以及若干外框钢梁15。节点12安装在钢管柱11的
两端,每一节点12处均倾斜安装有一对钢管柱11。外框钢梁15安装在处于同
一水平位置的两相邻节点12之间,短梁14安装在位于同一节点12处的两相邻
钢管柱11之间。本实施例中,短梁14与核心筒20、节点12与核心筒20、以
及外框钢梁15与核心筒20之间分别通过主梁13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1至图10,上述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的安装方法具体包括
以下步骤:
A、将钢管柱11运至现场指定位置后,搭设操作平台(图中未示出)以便
进行高空原位焊接拼装作业。将工作区分为a1、a2两个区域(如图1所示),
且在工作区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各布置一台塔吊(图中未示出),分别负责a1
区和a2区钢管柱11的吊装工作。整个外围框架10的平面安装顺序按照对称原
则进行,利用塔吊先分别对称安装工作区南北两面的钢管柱11,再对称安装工
作区东西两面的钢管柱11。
B、在核心筒20外围的四周按要求布置多个叉形的节点12(如图2所示),
选取位于每一周边中间的两个相邻节点12,用塔吊将第一根钢管柱11a吊装至
其中一个节点12处,借助操作平台,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临时安装第一根
钢管柱11a并完成初步校正,使该第一根钢管柱11a朝向另一节点12倾斜预定
角度,在第一根钢管柱11a和核心筒20之间安装主梁13(如图3所示)。之后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二根钢管柱11b及其主梁13的安装。本实施例中,该初步
校正是通过观测全站仪(图中未示出),同时利用倒链、千斤顶以及刚性支撑
(图中未示出)等装置进行调节来实现的。
C、将彼此倾斜的第一、第二根钢管柱11a、11b通过短梁14进行连接,在
短梁14和核心筒20之间安装主梁13(如图4所示),并对第一、第二根钢管
柱11a、11b内部进行混凝土(图中未示出)的浇筑,通过叉形的节点12将第
一、第二根钢管柱11a、11b的自由端相连,使其形成稳定的A字形结构,在节
点12与核心筒20之间安装主梁13,并对该节点12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如图5
所示)。
D、以该A字形结构为中点,朝两端对称安装钢管柱11,使其形成第二、
第三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并通过外框钢梁15将安装好的三个A字形结构的节
点临时相连(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中,该步骤具体包括:
D1、朝两端对称安装第三、第四根钢管柱11c、11d及其主梁13,以及第
五、第六根钢管柱11e、11f及其主梁13,并分别通过短梁14将第三根钢管柱
11c和第一、第五根钢管柱11a、11e之间进行连接,分别通过短梁14将第四
根钢管柱11d和第二、第六根钢管柱11b、11f之间进行连接,并在每根短梁
14和核心筒20之间安装主梁13,之后对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根钢管柱11c、
11d、11e、11f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如图6及图7所示)。
D2、分别通过叉形的节点12将第三和第五根钢管柱11c、11e,第四和第
六根钢管柱11d、11f进行连接,形成三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后,在节点12和
核心筒20之间安装主梁13,并对安装的该节点12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将浇筑
后的节点12之间用外框钢梁15进行临时连接(如图8及图9所示)。
E、以该三个A字形结构为中点,按照同样的方法朝两端安装剩余的钢管柱
11,并将四个角部的钢管柱11合拢,形成整个外围框架10,对整个外围框架
10进行校正和焊接固定(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对外围框架10的校正
包括节点12的三维坐标校正。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面交叉网格结构外围框架10及其安装方法,通过从
核心筒20外围每一周边中间的两个节点12开始朝两端对称安装钢管柱11,并
通过叉形的节点12、主梁13、短梁14和外框钢梁15对钢管柱11进行临时连
接,使其形成若干个稳定的A字形结构,能实现外围框架10和核心筒20之间
的可靠安装,精准度高,稳固性好,能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整体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