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735630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927388.4

申请日:

20151214

公开号:

CN106856702A

公开日:

2017062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B79/02

主分类号:

A01B79/02

申请人: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信铭,陈孟达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东区大兴街120号

优先权:

CN201510927388A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宋焰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地修复方法,用以形成一湿地,该湿地包括至少一泥滩,该方法包含:提供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具有供给该泥滩的养分;将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由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逐渐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中。借此,让湿地具有稳定的养分,让湿地生物得以生存。湿地生物增加,鸟类自然会增加,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应用于一湿地,该湿地包括至少一泥滩;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具有供给该泥滩的养分;将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由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提供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的步骤包含:提供多个第一植物;以及将这些第一植物以多个为一束捆绑,以形成多个植物束,这些植物束构成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于该泥滩上的步骤中,是将这些植物束分别各自通过至少一固定桩固定于该泥滩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包含:在该湿地旁种植这些第一植物;在这些第一植物成长至具有一预定长度后,截断这些第一植物,以供作为植物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湿地位于一河川的河口;该河口旁具有至少一堤防,该堤防包括一混凝土外层与位于该混凝土外层中的一泥土层,且该混凝土外层具有一堤坡;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中,包含在该堤防的一预定高度以上的该混凝土外层施工开设至少一透空的栽植区,使该泥土层露出于该栽植区中;其中,这些第一植物是种植于该栽植区中的泥土层;这些第一植物生长时,覆盖在该堤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堤防具有一与该堤坡相连且其位置高于该堤坡的平台,该栽植区开设于该平台,且这些第一植物成长至具有该预定长度后,是在该平台上截断这些第一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中是在该平台上沿该堤防的延伸方向开设一长槽,该长槽构成该栽植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中是在该平台上沿该堤防的延伸方向开设多个穿孔,这些穿孔构成多个该栽植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第一植物为藤蔓植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第一植物为星草或巴拉草。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提供多个第二植物;将这些第二植物种植于该泥滩且邻近这些植物束,以形成多个草丛,且这些草丛之间具有多个裸露区域,该泥滩在各该裸露区域未被这些草丛所遮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将这些第二植物种植于该泥滩的步骤包含:在该泥滩挖多个凹穴,且这些第二植物是种植于这些凹穴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第二植物为盐地鼠尾粟、海雀稗或云林莞草。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草丛与这些裸露区域是以交错的方式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湿地位于一河川的河口上;各该植物束具有一长轴向,该方法包含有在将这些植物束固定于该泥滩时,是使这些植物束以各自的长轴向相交于该河川的水流方向的方式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湿地位于一河川的河口与海的交界处;该方法包含有将这些植物束之中的一个设置于这些第二植物与海之间。 16.一种湿地,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泥滩;设置在该泥滩上的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用以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湿地,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营养源供应装置为一植物束,该植物束包括多个第一植物。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湿地,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插在该泥滩中的固定桩;各该植物束是通过这些固定桩之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该泥滩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湿地,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第一植物为星草、稻草、竹子的枝叶或巴拉草。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湿地,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设置在该泥滩的草丛,各该草丛包含多个第二植物,且这些草丛之间具有多个裸露区域,该泥滩在各该裸露区域未被草丛所遮蔽。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湿地,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草丛与这些裸露区域是以交错的方式排列。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湿地,其特征在于,其中这些第二植物为盐地鼠尾粟、海雀稗或云林莞草。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生态保护;特别涉及一种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

背景技术

湿地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洪水损害的角色,无论在山林或河川,湿地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的发展相当重要,尤其河口湿地更是扮演着维是近海渔业资源稳定的关键角色。然而,人类过度开发环境,使得气候变迁、水文、地形改变,其代价是造成湿地的面积逐渐减小或贫瘠化,甚至消失,使得全球湿地的数量减少。

当湿地面积变少时,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亦使栖息在湿地的生物减少。以位于河口的湿地为例,由于海岸线地形改变(例如建设港口造成地形改变),将使得原本借由海流供应给湿地的营养源减少或中断,在营养源匮乏的情况下,湿地无法供应充足的养分给湿地生物,使得湿地生物多样性大量消失,连带地,原本在湿地觅食的鸟类也因食物变少而锐减。如此,将造成根源性的生态浩劫。为此,如何让已经濒临死亡的湿地恢复原有的功能,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地修复方法及稳定湿地营养源的机制措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湿地修复方法是应用于一湿地,该湿地包括至少一泥滩;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具有供给该泥滩生物所需的养分;将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由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中。

本发明所提供的湿地包含一泥滩与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其中,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用以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可有效地提供泥滩所需的养分,让湿地养分稳定且充足后,湿地生物自然会在湿地繁衍,随着湿地生物增加,鸟类自然会增加,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湿地修复方法的湿地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湿地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一示意图,揭示草束设置于泥滩及第二植物种植于泥滩上;

图4为一立体图,揭示堤防的堤顶开设长槽;

图5为一立体图,揭示第一植物种植于长槽中的泥土层中;

图6为一示意图,揭示第一植物覆盖第一堤坡;

图7为一示意图,揭示长槽设置于第一堤坡上且第一植物覆盖第一堤坡;

图8为一立体图,揭示多个穿孔设置于堤顶且第一植物种植于穿孔中的泥土层中;

图9为一示意图,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种植第一植物的堤防;

图10为一示意图,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种植第一植物的堤防。

【附图标记说明】

1湿地

10 泥滩 102 凹穴 20 植物束

202 第一植物 24 绑绳 26 固定桩

30 草丛 302 第二植物 32 裸露区域

40 堤防 42 混凝土外层 422 堤顶

424 第一堤坡 426 第二堤坡 44 泥土层

46 长槽 48 穿孔

50 堤防

52 长槽

60 堤防

62 混凝土外层

622、622’ 平台

624、624’ 第一堤坡

64、64’ 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现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湿地修复方法是应用于湿地的多个泥滩之中的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是以一河川的河道的湿地为例且湿地位于河口与海的交界处,但不以此为限,亦可是山林中或海岸的湿地。图1所示者为使用本发明的湿地修复方法所形成的湿地1,该湿地1所包含的泥滩10是以一个为例。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首先,在该泥滩10上设置营养源供应装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含有供给该泥滩10的养分,借以供应养分至该泥滩10,让泥滩10更为肥沃。本实施例中,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分别为多个植物束20,设置这些植物束20的步骤包含:

提供多个第一植物202,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植物202为星草,实务上亦可采用巴拉草、稻杆、玉米杆、竹子的枝叶等。采用星草作为植物束20的优点在于,星草茎部匍匐生长非常旺盛,每节皆可长芽,芽成株后其每一节又可长芽,切断后亦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将前述的这些第一植物202区分为以多个为一束,并将每一束的第一植物202排列为长条形,且以多个绑绳24沿每一束的长轴向间隔排列捆绑而成一该植物束20。换言之,每一该植物束20包含这些第一植物202中的多个及这些绑绳24。

而后每一该植物束20以至少一固定桩26(例如竹竿)穿过并插入泥滩10中而使植物束20固定于该泥滩10上,且各该植物束20的一部分是浸于泥滩10中。本实施例的植物束20是呈长条形,该固定桩26数量为多个且每一该固定桩26位于二个绑绳24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固定这些植物束20时,是将这些植物束20以各自的长轴向相交于河川的水流方向的方式间隔设置,借此,这些植物束20可以减缓河水的流速,让这些植物束20之间形成缓流区,避免河水直接冲刷这些植物束20之间的区域。此外,这些植物束20亦可作为阻挡河水中的泥砂之用,让泥砂中养分留滞于这些植物束20之间的区域。

这些植物束20浸于泥滩10中将逐渐地被分解,而由这些植物束20逐渐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10中,因此,泥滩10可获得充分的养分,而使得更多的湿地生物在该泥滩10中得以生存。

而后,提供多个第二植物202,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二植物202为盐地鼠尾粟,盐地鼠尾粟具有耐盐的特性,适合位于河口与海的交界处的湿地1。此外,这些第二植物亦可采用海雀稗或云林莞草。

将这些第二植物202种植于该泥滩10邻近这些植物束20的位置,以形成多个草丛30,各该草丛30包含这些第二植物202之中的多个。这些草丛30之间具有多个裸露区域22,该泥滩10于这些裸露区域22未被草丛30所遮蔽。

本实施例中,这些草丛30与这些裸露区域22是如西洋棋的棋盘状以交错的方式排列,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利用该泥滩10的空间。在种植这些第二植物202时,是在该泥滩10挖多个凹穴102,且将这些第二植物202种植于这些凹穴102中(参照图2)。由于该泥滩10位于河道中,虽有这些植物束缓流,但仍会被河水冲刷,因此,将第二植物202种植于凹穴102中可避免根部周围的泥土被河水冲走,让这些第二植物202可稳定地附着于泥滩10上。形成这些草丛30的目的是供湿地生物(例如,两栖类、鱼类、虾、蟹、贝类)的隐蔽之处,这些裸露区域22的目的是为了让湿地生物有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是为了让鸟类可以捕抓位于裸露区域22中的湿地生物,而鸟类在裸露区域22中觅食后所留下的排泄物又可以成为泥滩10的养分。此外,裸露区域22亦会被阳光照射,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此外,较佳地,应将这些植物束20之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这些第二植物202与海之间,其目的同样是以植物束20阻挡海流以避免海水直接 冲刷草丛30及裸露区域22。海流所带来的泥砂或营养源亦会被植物束20所阻挡,而滞流于这些植物束20之间的区域。

前面述及的,是先设置这些植物束20提供泥滩10养分后,再种植第二植物202。实务上,亦可先进行第二植物202的种植,再设置这些植物束20,若泥滩10原本即有草丛存在,亦可省略种植第二植物202的步骤。

由于这些植物束20会逐渐分解殆尽使得营养源逐渐减少,为了持续地提供营养源,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便需再补充新的植物束20。考虑第一植物202的运送成本,较佳地,是直接将第一植物202种植于该湿地1旁,例如种植于湿地旁的河岸,以达到现地供应,减少运送成本。

本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植物202的步骤包含:在该湿地1旁种植多个第一植物202;以及在第一植物202成长至具有一预定长度后,截断第一植物202,以供作为这些植物束20之用。

请参照图4至图6,河川的河岸通常设置有堤防40以防止河水倒灌,该堤防40包括位于该混凝土外层42中的一混凝土外层42与一泥土层44,且该混凝土外层42具有一以堤顶422为例的平台、连接于该堤顶422且位置低于该堤顶422的一第一堤坡424与一第二堤坡426,该第一堤坡424是背对该湿地,该第二堤坡426朝向该河川。由于堤防40的混凝土外层42给人冰冷的观感,但其泥土层44因被混凝土外层42所包覆,而有良好的保湿性,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本实施例中,是在该堤防40的一预定高度以上的该混凝土外层42开设以一长槽46为例的透空的至少一栽植区,使该泥土层44露出于该长槽46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该长槽46是开设于堤顶422且沿该堤防40的延伸方向延伸。该长槽46与该第一堤坡424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长槽46与该第二堤坡426之间的距离。

继续参照图5,将第一植物202种植于该长槽46中的泥土层44,在第一植物202生长时,借由外力由该堤顶422往该第一堤坡424的方向拨动这些第一植物202,使这些第一植物202沿该第一堤坡424的表面往下生长而覆盖于该第一堤坡424上。

继续参照图6,在这些第一植物202垂到该第一堤坡424之后,第一植物202受重力影响即会沿第一堤坡424往下生长,并覆盖于该第一堤坡424上。在这些第一植物202成长至具有该预定长度后,即可由堤顶422 处截断这些第一植物202,以供作为这些植物束20之用。借此,不但可以绿化堤防40,更可以就地培养第一植物202以作为营养源之用。

由于该长槽46位于该堤顶422,因此,养护这些第一植物202时,即可由堤顶422进行浇水或施肥,有效节省养护的成本。

实务上,该长槽46亦可如图7开设于该第一堤坡424上且位于该预定高度以上。此外,亦可在如图8所示的该堤顶422处的混凝土外层42沿该堤防40的延伸方向上开设多个穿孔48,这些穿孔48构成多个该栽植区,而将第一植物202种植在这些穿孔48中的泥土层44。而图8的这些穿孔48亦可如图7的长槽46开设于该第一堤坡424上且沿该堤防40的延伸方向设置。

请参照图9,其为本发明第二实例的湿地修复方法中种植第一植物202的堤防50,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实施例的步骤为基础,更在该堤顶422接近该第二堤坡426处施工开设以另一长槽52为例的栽植区,并将第一植物202种植于该另一长槽52之中。此外,亦可在第一植物202生长时,定期地以外力(例如人力)将该二长槽46、52中的第一植物202分别由该堤顶422往该第一堤坡424及该第二堤坡426拨动,让该二长槽46、52之间的路面不被这些第一植物202覆盖而裸露在外。借此,当人在堤顶422上行走时,更能明显区别堤顶422二侧边缘的位置。

请参照图10,其为本发明第三实例的湿地修复方法中种植第一植物202的堤防60,与第一实施例的堤防6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堤防60的混凝土外层62具有多个平台622、622’与多个第一堤坡624、624’,本实施例平台622、622’与第一堤坡624、624’数量分别以二个为例。最高处的平台622为堤顶,而另一该平台622’连接于其中一该第一堤坡624下方,另一该第一堤坡624’连接于该平台622’下方。本实施例的步骤与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是分别在该二平台622、622’上施工开设以二长槽64,64’为例的栽植区,并将第一植物202种植于该二长槽64、64’之中,使第一植物202往位于各该平台622、622’下方的第一堤坡624、624’延伸。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借由营养源供应装置,可提供泥滩稳定的养分,供应更多的湿地生物生存。更值得一提的是,借由 这些草丛可有效地提供湿地生物栖息之处,鸟类亦可于裸露区域中觅食,形成湿地生态的食物链,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增加生物的多样性。而裸露区域亦可受阳光照射,利于藻类生长,供湿地生物食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的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内。

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927388.4 (22)申请日 2015.12.14 A01B 79/02(2006.01) (71)申请人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东区大兴街 120 号 (72)发明人 黄信铭 陈孟达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宋焰琴 (54) 发明名称 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地修复方法, 用以形成 一湿地, 该湿地包括至少一泥滩, 该方法包含 : 提 供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 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具 有供给该泥滩的养分 ; 将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

2、 置于该泥滩上 ; 由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逐渐释放 出养分至该泥滩中。借此, 让湿地具有稳定的养 分, 让湿地生物得以生存。湿地生物增加, 鸟类自 然会增加, 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 增加生物的多样 性。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7页 CN 106856702 A 2017.06.20 CN 106856702 A 1/2 页 2 1.一种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是应用于一湿地, 该湿地包括至少一泥滩 ; 该方 法包含下列步骤 : 提供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 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具有供给该泥滩的养分 ;。

3、 将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 ; 由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中。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提供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 的步骤包含 : 提供多个第一植物 ; 以及 将这些第一植物以多个为一束捆绑, 以形成多个植物束, 这些植物束构成这些营养源 供应装置 ; 设置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于该泥滩上的步骤中, 是将这些植物束分别各自通过至少一 固定桩固定于该泥滩上。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 包含 : 在该湿地旁种植这些第一植物 ; 在这些第一植物成长至具有一预定长度后, 截断这些第一植物, 。

4、以供作为植物束。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湿地位于一河川的河口 ; 该河口旁具有至少一堤防, 该堤防包括一混凝土外层与位于该混凝土外层中的一泥土层, 且该混凝土外层具有一堤坡 ; 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中, 包含在该堤防的一预定高度以 上的该混凝土外层施工开设至少一透空的栽植区, 使该泥土层露出于该栽植区中 ; 其中, 这些第一植物是种植于该栽植区中的泥土层 ; 这些第一植物生长时, 覆盖在该堤 坡上。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堤防具有一与该堤坡相 连且其位置高于该堤坡的平台, 该栽植区开设于该平台, 且这些第一植。

5、物成长至具有该预 定长度后, 是在该平台上截断这些第一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 骤中是在该平台上沿该堤防的延伸方向开设一长槽, 该长槽构成该栽植区。 7.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提供这些第一植物的步骤 中是在该平台上沿该堤防的延伸方向开设多个穿孔, 这些穿孔构成多个该栽植区。 8.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第一植物为藤蔓植物。 9.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第一植物为星草或巴 拉草。 10.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湿地修复。

6、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提供多个第二植物 ; 将这些第二植物种植于该泥滩且邻近这些植物束, 以形成多个草丛, 且这些草丛之间 具有多个裸露区域, 该泥滩在各该裸露区域未被这些草丛所遮蔽。 11.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将这些第二植物种植于 该泥滩的步骤包含 : 在该泥滩挖多个凹穴, 且这些第二植物是种植于这些凹穴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6856702 A 2 2/2 页 3 12.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第二植物为盐地鼠 尾粟、 海雀稗或云林莞草。 13.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

7、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草丛与这些裸露区 域是以交错的方式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湿地位于一河川的河 口上 ; 各该植物束具有一长轴向, 该方法包含有在将这些植物束固定于该泥滩时, 是使这些 植物束以各自的长轴向相交于该河川的水流方向的方式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湿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湿地位于一河川的河 口与海的交界处 ; 该方法包含有将这些植物束之中的一个设置于这些第二植物与海之间。 16.一种湿地,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泥滩 ; 设置在该泥滩上的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 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用以释放出养分至该。

8、泥 滩。 17.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湿地, 其特征在于, 其中各该营养源供应装置为一植物束, 该植物束包括多个第一植物。 18.根据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湿地, 其特征在于, 包含多个插在该泥滩中的固定桩 ; 各该 植物束是通过这些固定桩之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该泥滩上。 19.根据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湿地, 其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第一植物为星草、 稻草、 竹子 的枝叶或巴拉草。 20.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湿地, 其特征在于, 包含多个设置在该泥滩的草丛, 各该草 丛包含多个第二植物, 且这些草丛之间具有多个裸露区域, 该泥滩在各该裸露区域未被草 丛所遮蔽。 21.根据权利要求 20。

9、 所述的湿地, 其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草丛与这些裸露区域是以交 错的方式排列。 22.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湿地, 其特征在于, 其中这些第二植物为盐地鼠尾粟、 海雀 稗或云林莞草。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6856702 A 3 1/5 页 4 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然生态保护 ; 特别涉及一种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 背景技术 0002 湿地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净化水源、 调节气候、 减少洪水损害的角色, 无论在山林 或河川, 湿地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的发展相当重要, 尤其河口湿地更是扮演着维是近 海渔业资源稳定的关键角色。然而, 人类过度开发环境, 使。

10、得气候变迁、 水文、 地形改变, 其 代价是造成湿地的面积逐渐减小或贫瘠化, 甚至消失, 使得全球湿地的数量减少。 0003 当湿地面积变少时, 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亦使栖息在湿地的生物减少。 以位于河口的湿地为例, 由于海岸线地形改变 ( 例如建设港口造成地形改变 ), 将使得原本 借由海流供应给湿地的营养源减少或中断, 在营养源匮乏的情况下, 湿地无法供应充足的 养分给湿地生物, 使得湿地生物多样性大量消失, 连带地, 原本在湿地觅食的鸟类也因食物 变少而锐减。如此, 将造成根源性的生态浩劫。为此, 如何让已经濒临死亡的湿地恢复原有 的功能, 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问题。 发明内容 。

11、0004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地修复方法及稳定湿地营养源的机制措 施。 0005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湿地修复方法是应用于一湿地, 该湿地包 括至少一泥滩 ; 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 提供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 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具 有供给该泥滩生物所需的养分 ; 将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 ; 由这些营养源供 应装置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中。 0006 本发明所提供的湿地包含一泥滩与多个营养源供应装置, 其中, 这些营养源供应 装置设置于该泥滩上, 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用以释放出养分至该泥滩。 0007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

12、可有效地提供泥滩所 需的养分, 让湿地养分稳定且充足后, 湿地生物自然会在湿地繁衍, 随着湿地生物增加, 鸟 类自然会增加, 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 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0008 图 1 为应用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湿地修复方法的湿地示意图 ; 0009 图 2 为图 1 所示湿地的局部示意图 ; 0010 图 3 为一示意图, 揭示草束设置于泥滩及第二植物种植于泥滩上 ; 0011 图 4 为一立体图, 揭示堤防的堤顶开设长槽 ; 0012 图 5 为一立体图, 揭示第一植物种植于长槽中的泥土层中 ; 0013 图 6 为一示意图, 揭示第一植物覆盖第一堤坡 ; 0014 图 7 为。

13、一示意图, 揭示长槽设置于第一堤坡上且第一植物覆盖第一堤坡 ; 说 明 书 CN 106856702 A 4 2/5 页 5 0015 图 8 为一立体图, 揭示多个穿孔设置于堤顶且第一植物种植于穿孔中的泥土层 中 ; 0016 图 9 为一示意图, 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种植第一植物的堤防 ; 0017 图 10 为一示意图, 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种植第一植物的堤防。 0018 【附图标记说明】 0019 1 湿地 0020 10 泥滩 102 凹穴 20 植物束 0021 202 第一植物 24 绑绳 26 固定桩 0022 30 草丛 302 第二植物 32 裸露区域 0023 4。

14、0 堤防 42 混凝土外层 422 堤顶 0024 424 第一堤坡 426 第二堤坡 44 泥土层 0025 46 长槽 48 穿孔 0026 50 堤防 0027 52 长槽 0028 60 堤防 0029 62 混凝土外层 0030 622、 622 平台 0031 624、 624 第一堤坡 0032 64、 64 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 现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发明 一较佳实施例的湿地修复方法是应用于湿地的多个泥滩之中的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 是 以一河川的河道的湿地为例且湿地位于河口与海的交界处, 但不以此为限, 亦可是山林中 或海。

15、岸的湿地。 图1所示者为使用本发明的湿地修复方法所形成的湿地1, 该湿地1所包含 的泥滩 10 是以一个为例。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 0034 首先, 在该泥滩 10 上设置营养源供应装置, 这些营养源供应装置含有供给该泥滩 10 的养分, 借以供应养分至该泥滩 10, 让泥滩 10 更为肥沃。本实施例中, 这些营养源供应 装置分别为多个植物束 20, 设置这些植物束 20 的步骤包含 : 0035 提供多个第一植物 202, 本实施例中, 这些第一植物 202 为星草, 实务上亦可采用 巴拉草、 稻杆、 玉米杆、 竹子的枝叶等。采用星草作为植物束 20 的优点在于, 星草茎部匍匐 生长非常旺。

16、盛, 每节皆可长芽, 芽成株后其每一节又可长芽, 切断后亦具有很强的再生能 力。 0036 将前述的这些第一植物 202 区分为以多个为一束, 并将每一束的第一植物 202 排 列为长条形, 且以多个绑绳 24 沿每一束的长轴向间隔排列捆绑而成一该植物束 20。换言 之, 每一该植物束 20 包含这些第一植物 202 中的多个及这些绑绳 24。 0037 而后每一该植物束 20 以至少一固定桩 26( 例如竹竿 ) 穿过并插入泥滩 10 中而使 植物束 20 固定于该泥滩 10 上, 且各该植物束 20 的一部分是浸于泥滩 10 中。本实施例的 植物束 20 是呈长条形, 该固定桩 26 数量。

17、为多个且每一该固定桩 26 位于二个绑绳 24 之间。 说 明 书 CN 106856702 A 5 3/5 页 6 0038 本实施例中, 在固定这些植物束20时, 是将这些植物束20以各自的长轴向相交于 河川的水流方向的方式间隔设置, 借此, 这些植物束 20 可以减缓河水的流速, 让这些植物 束20之间形成缓流区, 避免河水直接冲刷这些植物束20之间的区域。 此外, 这些植物束20 亦可作为阻挡河水中的泥砂之用, 让泥砂中养分留滞于这些植物束 20 之间的区域。 0039 这些植物束 20 浸于泥滩 10 中将逐渐地被分解, 而由这些植物束 20 逐渐释放出养 分至该泥滩 10 中, 因。

18、此, 泥滩 10 可获得充分的养分, 而使得更多的湿地生物在该泥滩 10 中 得以生存。 0040 而后, 提供多个第二植物 202, 本实施例中, 这些第二植物 202 为盐地鼠尾粟, 盐地 鼠尾粟具有耐盐的特性, 适合位于河口与海的交界处的湿地 1。此外, 这些第二植物亦可采 用海雀稗或云林莞草。 0041 将这些第二植物 202 种植于该泥滩 10 邻近这些植物束 20 的位置, 以形成多个草 丛 30, 各该草丛 30 包含这些第二植物 202 之中的多个。这些草丛 30 之间具有多个裸露区 域 22, 该泥滩 10 于这些裸露区域 22 未被草丛 30 所遮蔽。 0042 本实施例中。

19、, 这些草丛 30 与这些裸露区域 22 是如西洋棋的棋盘状以交错的方式 排列, 如此一来, 可以有效地利用该泥滩 10 的空间。在种植这些第二植物 202 时, 是在该泥 滩 10 挖多个凹穴 102, 且将这些第二植物 202 种植于这些凹穴 102 中 ( 参照图 2)。由于该 泥滩 10 位于河道中, 虽有这些植物束缓流, 但仍会被河水冲刷, 因此, 将第二植物 202 种植 于凹穴 102 中可避免根部周围的泥土被河水冲走, 让这些第二植物 202 可稳定地附着于泥 滩 10 上。形成这些草丛 30 的目的是供湿地生物 ( 例如, 两栖类、 鱼类、 虾、 蟹、 贝类 ) 的隐 蔽之处。

20、, 这些裸露区域 22 的目的是为了让湿地生物有活动的空间, 另一方面是为了让鸟类 可以捕抓位于裸露区域 22 中的湿地生物, 而鸟类在裸露区域 22 中觅食后所留下的排泄物 又可以成为泥滩 10 的养分。此外, 裸露区域 22 亦会被阳光照射, 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0043 此外, 较佳地, 应将这些植物束 20 之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这些第二植物 202 与海 之间, 其目的同样是以植物束 20 阻挡海流以避免海水直接冲刷草丛 30 及裸露区域 22。海 流所带来的泥砂或营养源亦会被植物束 20 所阻挡, 而滞流于这些植物束 20 之间的区域。 0044 前面述及的, 是先设置这些植物束 2。

21、0 提供泥滩 10 养分后, 再种植第二植物 202。 实务上, 亦可先进行第二植物202的种植, 再设置这些植物束20, 若泥滩10原本即有草丛存 在, 亦可省略种植第二植物 202 的步骤。 0045 由于这些植物束 20 会逐渐分解殆尽使得营养源逐渐减少, 为了持续地提供营养 源, 因此, 经过一段时间后, 便需再补充新的植物束20。 考虑第一植物202的运送成本, 较佳 地, 是直接将第一植物202种植于该湿地1旁, 例如种植于湿地旁的河岸, 以达到现地供应, 减少运送成本。 0046 本实施例中, 提供第一植物 202 的步骤包含 : 在该湿地 1 旁种植多个第一植物 202 ; 以。

22、及在第一植物 202 成长至具有一预定长度后, 截断第一植物 202, 以供作为这些植物 束 20 之用。 0047 请参照图 4 至图 6, 河川的河岸通常设置有堤防 40 以防止河水倒灌, 该堤防 40 包 括位于该混凝土外层42中的一混凝土外层42与一泥土层44, 且该混凝土外层42具有一以 堤顶 422 为例的平台、 连接于该堤顶 422 且位置低于该堤顶 422 的一第一堤坡 424 与一第 二堤坡 426, 该第一堤坡 424 是背对该湿地, 该第二堤坡 426 朝向该河川。由于堤防 40 的混 说 明 书 CN 106856702 A 6 4/5 页 7 凝土外层 42 给人冰冷。

23、的观感, 但其泥土层 44 因被混凝土外层 42 所包覆, 而有良好的保湿 性, 有利于植物生长, 因此, 本实施例中, 是在该堤防 40 的一预定高度以上的该混凝土外层 42开设以一长槽46为例的透空的至少一栽植区, 使该泥土层44露出于该长槽46中(参照 图 4)。本实施例中该长槽 46 是开设于堤顶 422 且沿该堤防 40 的延伸方向延伸。该长槽 46 与该第一堤坡 424 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长槽 46 与该第二堤坡 426 之间的距离。 0048 继续参照图 5, 将第一植物 202 种植于该长槽 46 中的泥土层 44, 在第一植物 202 生长时, 借由外力由该堤顶 422 往该第。

24、一堤坡 424 的方向拨动这些第一植物 202, 使这些第 一植物 202 沿该第一堤坡 424 的表面往下生长而覆盖于该第一堤坡 424 上。 0049 继续参照图 6, 在这些第一植物 202 垂到该第一堤坡 424 之后, 第一植物 202 受重 力影响即会沿第一堤坡 424 往下生长, 并覆盖于该第一堤坡 424 上。在这些第一植物 202 成长至具有该预定长度后, 即可由堤顶 422 处截断这些第一植物 202, 以供作为这些植物束 20 之用。借此, 不但可以绿化堤防 40, 更可以就地培养第一植物 202 以作为营养源之用。 0050 由于该长槽 46 位于该堤顶 422, 因此。

25、, 养护这些第一植物 202 时, 即可由堤顶 422 进行浇水或施肥, 有效节省养护的成本。 0051 实务上, 该长槽 46 亦可如图 7 开设于该第一堤坡 424 上且位于该预定高度以上。 此外, 亦可在如图 8 所示的该堤顶 422 处的混凝土外层 42 沿该堤防 40 的延伸方向上开设 多个穿孔48, 这些穿孔48构成多个该栽植区, 而将第一植物202种植在这些穿孔48中的泥 土层 44。而图 8 的这些穿孔 48 亦可如图 7 的长槽 46 开设于该第一堤坡 424 上且沿该堤防 40 的延伸方向设置。 0052 请参照图9, 其为本发明第二实例的湿地修复方法中种植第一植物202的。

26、堤防50, 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实施例的步骤为基础, 更在该堤顶 422 接近该第二堤坡 426 处施工开 设以另一长槽 52 为例的栽植区, 并将第一植物 202 种植于该另一长槽 52 之中。此外, 亦可 在第一植物 202 生长时, 定期地以外力 ( 例如人力 ) 将该二长槽 46、 52 中的第一植物 202 分别由该堤顶 422 往该第一堤坡 424 及该第二堤坡 426 拨动, 让该二长槽 46、 52 之间的路 面不被这些第一植物 202 覆盖而裸露在外。借此, 当人在堤顶 422 上行走时, 更能明显区别 堤顶 422 二侧边缘的位置。 0053 请参照图 10, 其为本发明第三。

27、实例的湿地修复方法中种植第一植物 202 的堤防 60, 与第一实施例的堤防 60 不同的是, 本实施例的堤防 60 的混凝土外层 62 具有多个平台 622、 622 与多个第一堤坡 624、 624 , 本实施例平台 622、 622 与第一堤坡 624、 624 数量分 别以二个为例。最高处的平台 622 为堤顶, 而另一该平台 622 连接于其中一该第一堤坡 624 下方, 另一该第一堤坡 624 连接于该平台 622 下方。本实施例的步骤与第二实施例大 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是分别在该二平台 622、 622 上施工开设以二长槽 64,64 为例的栽植区, 并将第一植物 。

28、202 种植于该二长槽 64、 64 之中, 使第一植物 202 往位于各 该平台 622、 622 下方的第一堤坡 624、 624 延伸。 0054 综上所述, 本发明的湿地修复方法及湿地, 借由营养源供应装置, 可提供泥滩稳定 的养分, 供应更多的湿地生物生存。 更值得一提的是, 借由这些草丛可有效地提供湿地生物 栖息之处, 鸟类亦可于裸露区域中觅食, 形成湿地生态的食物链, 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 增 加生物的多样性。而裸露区域亦可受阳光照射, 利于藻类生长, 供湿地生物食用。 0055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 说 明 书 CN 106。

29、856702 A 7 5/5 页 8 细说明, 应理解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凡在 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的内, 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的内。 说 明 书 CN 106856702 A 8 1/7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9 2/7 页 10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10 3/7 页 11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11 4/7 页 12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12 5/7 页 13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13 6/7 页 14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14 7/7 页 15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856702 A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