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43申请公布日21申请号201410589380722申请日20141028E02B3/06200601E02B3/1220060171申请人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地址210007江苏省南京市苜蓿园大街118号5楼72发明人潘龙史幸群马振杰赵旭明王永君黄敏谭晓莲朱雅宁张媛媛史明殷海峰石云松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218代理人高原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它包括木桩合围成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衬于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内侧的生态植生袋层,生态植生袋层内侧填充土壤以及种。
2、植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若干个,每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均为木桩围成六边形,并相互组合成蜂窝状结构,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采用共用桩壁,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木桩紧密排布,所述的木桩材料选用杨树。本发明使用寿命长,抗水浪冲击力强。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389290A43申请公布日20150304CN104389290A1/1页21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它包括木桩合围成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衬于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内侧的生态植生袋层,生态植生袋层内侧填充土壤以及。
3、种植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均为木桩围成六边形,并相互组合成蜂窝状结构,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采用共用桩壁,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木桩紧密排布,所述的木桩材料选用杨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19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由5行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组成,15行依次设置有3、4、5、4、3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共用桩壁的木桩疏松排布。
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结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与生态植生袋层间,设计采用增设一层高强度水力防护土工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围成正六边形,且在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的两边连接处增设有加强斜撑。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的生态植生袋层,设计采用有底生态植生袋或是无底生态植生袋。权利要求书CN104389290A1/3页3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
5、浪防底泥淘蚀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太湖、江河领域的水面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主要是针对当遇到恶劣天气,特别是在水流湍急,风浪严重冲刷湖面水域时,如何防止水域内植物底部的泥土不被大浪所淘蚀,影响植物的生长,能够达到有效保护水面环境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对太湖、江河内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强,目前太湖湖泊堤坝处的底部泥土,由于长年经大风大浪的冲刷,许多堤坝处底部泥土大量被水流带走,造成了植被难以生存的局面。后果是既影响太湖水面环境,又使湖面无法形成缓冲绿化带,从而使堤坝受水流的冲击力加大,容。
6、易造成堤坝底部泥土被掏空,严重时还会带来堤坝的损坏和坍陷,影响了堤坝的安全和使用寿命。0003目前一些地方的水利部门为了解决堤坝的损坏和坍陷问题,通常是采用在堤坝水域底部钉上木桩,合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护栏,里面填充生态植生袋层和土壤,水生植物种植于土壤内,形成绿化固泥带,但由于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堤坝所处水流量较大,冲击力较强,木桩容易在长期冲击下产生破损,形成缺口,如果一旦形成一处缺口,将导致整个木桩合围成的围堰内的泥土大量流失,填充生态植生袋层和土壤将受到冲毁,太湖湖面的水质环境同样也会受到影响。0004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003153,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岸坡地绿化的种植床围堰,利用木桩及。
7、柳属植物等柴捆来制作水边坡地绿化,可以利用柳条进行水边护岸,在绿化地周边采集柳树枝条,编制成柴捆。柴捆也可以采用其它阔叶树种的枝条,在木桩上采用柳类接穗。在坡面上打入木桩,用编成的柳条做成栅栏,同时可在打入木桩的部位进行坡面覆土,覆土的下部要堆积砂土或乱石进行加固。柳条经过浸泡会生根发芽,一般从扦插到生根固定需23个月的时间,为现代湿地景观园林造园提供一种水边护岸绿化的制作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湿地景观造景工作中。其技术方案利用木桩和柳条扦插混合围堰,利用柳条根部能够生长地中的特性来加固土壤。但采用此方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制作周期较长,而且不能适用比较恶劣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此方法整体结。
8、构是将木桩围成单一的直线结构,但依旧没有解决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如容易形成缺口、堤坝的安全和使用寿命等。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太湖水环境的保护问题。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寿命长,抗水浪冲击力强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0006本发明采用的关键技术在于是将木桩合围成蜂窝状结构,整个结构可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当其中的一个出现破裂时,其他区域还可继续维持,并且该种结构每个区域相互支撑,结构坚固。同时在本发明中,设计最外层与水流的接触面为稳固的三角状,这说明书CN104389290A2/3页4样大大缓冲了水流的冲击力度。
9、,并且改变了水流的流向,有效防止了水流固定冲击于一个部位,提高了木桩的使用寿命,0007具体技术方案为0008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它包括木桩合围成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以及衬于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内侧的生态植生袋层,和生态植生袋层内侧填充土壤以及种植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若干个,每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均采用木桩且围成六边形,并相互组合成蜂窝状结构,相邻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均采用共用桩壁。0009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采用紧密排布。0010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采用杨树木料。0011本发明的另一技术目的还在于可有效为太湖中的芦苇、灌木柳。
10、等需要定根的水生植物提供定根固定点,优选将水生植物捆绑固定于内部桩木上,可有效防止水生植物根部随水流晃动而无法定根的现象。0012在本发明中,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19个。蜂窝状结构由5行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组成,15行依次设置有3、4、5、4、3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通过此种设置使蜂窝状结构最外层各个面相等,提高了其稳固性和安全性。0013作为优选,所述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共用桩壁的木桩设计采用疏松排布。通过此种设置可在不降低稳固性的前提下,大大节省木材,降低成本。0014在本发明中,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与生态植生袋层间增设有一层高强度水力防护土工布。通过此种设置能够有效防。
11、止生态植生袋内泥土从木桩的间隙中逸出,可提高固土的使用效率。0015作为优选,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采用围成六边形,同时在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的两边连接处增设有加强斜撑,通过此种设置提高对水浪的抗冲击能力。0016作为优选,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的生态植生袋层采用有底生态植生袋或者无底生态植生袋。0017所述的生态植生袋,可采用一般的蛇皮袋或者是采用其他柔韧性好,耐腐蚀的包装袋。0018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将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蜂窝结构,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寿命和抗水流冲击力,而且制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任何恶劣天气和环境。同时具有还经济实用、使用效果好等优点。附图说明。
12、0019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0021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它包括木桩011合围成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在衬于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内侧设有生态植生袋层,在生态植生袋层002内侧设有填充土壤003以及种植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说明书CN104389290A3/3页5设置为若干个,每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均为木桩011且围成六边形,并相互组合成蜂窝状结构,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设有共用桩壁。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木桩011采用紧密排布。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设置为19个。蜂窝状。
13、结构由5行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组成,15行依次设置有3、4、5、4、3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所述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共用桩壁,采用的木桩011均为杨树木料排布。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与生态植生袋002层间,增设有一层高强度水力防护土工布004。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011围成六边形,同时在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的两边连接处增设有加强斜撑005。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001的生态植生袋层002为有底生态植生袋。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内部的抗浪抗冲击桩圈001的生态植生袋层002为无底生态植生袋。所述生态植生袋设计采用一般的蛇皮袋或者是其他柔韧性好,耐腐蚀的包装袋。002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4389290A1/2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4389290A2/2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438929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