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舒适的座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舒适的座椅.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07517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7CN104207517A21申请号201410485192X22申请日20140922A47C3/00200601A47C7/40200601A47C7/5420060171申请人安吉县聚源家具有限公司地址313300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孝丰镇竹产业科技创业中心安吉县聚源家具有限公司72发明人王国民74专利代理机构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32代理人裴金华54发明名称一种舒适的座椅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椅背设置有顶过渡段、底过渡段、内向曲部、外向曲部、垂向靠臂段与直向靠臂的设置,椅座设置有内过。
2、渡段、外过渡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在椅子的边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支撑人体双臂并且贴合人体曲线从而给人体舒适感的舒适的座椅。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07517ACN104207517A1/2页21一种舒适的座椅,包括椅背(1)、椅座(2)与椅脚(3),所述的椅背(1)下部与所述的椅座(2)后部相连接,所述的椅脚(3)与所述椅座(2)底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背(1)的上边沿与两个侧边沿的过渡处以第一弧度(A)过渡形成顶过渡段(101),所述的椅背(1)的侧边沿包括以第。
3、二弧度(B)向内弯曲形成的内向曲部(102)以及以第三弧度(C)向外弯曲形成外向曲部(103),所述顶过渡段(101)与所述内向曲部(102)的连接处形成配合人体肩膀至肱二头肌处曲线的垂向靠臂段(104),所述内向曲部(102)与所述外向曲部(103)的连接处形成配合人体坐姿手臂平方时肱二头肌至肘部曲线的垂向靠臂段(104),所述外向曲部(103)与所述椅背(1)的下边沿的连接处形成底过渡段(105),所述顶过渡段(101)、所述底过渡段(105)、所述内向曲部(102)、所述外向曲部(103)与所述垂向靠臂段(104)均以第四弧度(D)由所述椅背(1)的背面方向朝向正面方向以第四弧度(D)弯。
4、曲;所述椅座(2)的左右两侧边沿由后端边沿向前端边沿方向依次设置有与所述底过渡段(105)配合的用以过后端边沿向两个侧边沿过渡的内过渡段(201)、以第五弧度(E)向远离所述椅座(2)中心侧弯曲的能支撑人体小臂部分的支撑曲部(202)以及由侧边沿向前端边沿过渡的外过渡段(203),所述的内过渡段(201)、所述的外过渡段(203)与所述的支撑曲部(202)均向上以第六弧度(F)弯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背(1)包括用于支撑人体,为所述椅背(1)提供支撑力的支撑硬背(106),所述的支撑硬背(106)的朝向人体一侧设置有为人体提供柔软的靠背感的椅背软垫(107。
5、),所述顶过渡段(101)、所述底过渡段(105)、所述内向曲部(102)、所述外向曲部(103)、所述垂向靠臂段(108)与所述垂向靠臂段(104)均设置在所述的支撑硬背(106)上;所述的椅座(2)包括与所述椅脚(3)配合为人体提供向上托力,支撑整个人体重量的的支撑硬座(204),所述的支撑硬座(204)的朝向人体一侧设置有为人体提供柔软的靠背感的椅座软垫(205),所述内过渡段(201)、所述外过渡段(203)与所述支撑曲部(202)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硬座(20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过渡段(105)与所述的内过渡段(201)之间设置有分离所述椅背(。
6、1)与所述椅座(2),使所述椅背(1)具有一定的向后弯曲功能的分离缝隙(4),两侧所述的分离缝隙(4)通过设置在所述椅背(1)的下边沿与所述椅座(2)的后端边沿之间的分离间隔(5)想连通,所述的分离缝隙(4)的内部中中心分开的两侧分别填充有所述的椅背软垫(107)与所述的椅座软垫(2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缝隙(4)的间隙由所述分离间隔(5)至另一端逐渐变宽,在所述外向曲部(103)与所述支撑曲部(202)之间形成可以容纳人体肘关节的肘托部(40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座(2)倾斜设置在所述的椅脚(3)上。所述的椅。
7、脚(3)由与所述椅座(2)连接处的中心点向远离所述椅座(2)的中心点一侧倾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弧度(A)为01902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弧度(B)为权利要求书CN104207517A2/2页301401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弧度(C)与所述的第五弧度(E)相同,弧度值为02803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弧度(D)为02903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舒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六弧度(F)为025026。权利要求书CN10。
8、4207517A1/4页4一种舒适的座椅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舒适的座椅。背景技术0002座椅设计时扶手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有的设计中主要有水平条形扶手,无扶手和一定弧度的扶手,但是都无法解决让人的手臂真正得到放松的问题。0003又如发明专利,号CN202234035U所公开的一种椅子,其具备具有多个长孔的树脂制的靠背,其设为这样的结构,长孔具备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等宽部分的宽幅部;和连续于该宽幅部而大致等宽地形成、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窄幅部。但是该发明还是没有真正的解决手臂的搁置不舒适的问题。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在椅子的边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支撑人体双。
9、臂并且贴合人体曲线从而给人体舒适感的一种舒适的座椅。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椅背、椅座与椅脚,所述的椅背下部与所述的椅座后部相连接,所述的椅脚与所述椅座底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背的上边沿与两个侧边沿的过渡处以第一弧度过渡形成顶过渡段,所述的椅背的侧边沿包括以第二弧度向内弯曲形成的内向曲部以及以第三弧度向外弯曲形成外向曲部,所述顶过渡段与所述内向曲部的连接处形成配合人体肩膀至肱二头肌处曲线的垂向靠臂段,所述内向曲部与所述外向曲部的连接处形成配合人体坐姿手臂平方时肱二头肌至肘部曲线的直向靠臂段,所述外向曲部与所述椅背的下边沿的连接处形成底过渡段,所述顶过渡段、所述。
10、底过渡段、所述内向曲部、所述外向曲部、所述垂向靠臂段与所述直向靠臂段均以第四弧度由所述椅背的背面方向朝向正面方向以第四弧度弯曲;所述椅座的左右两侧边沿由后端边沿向前端边沿方向依次设置有与所述底过渡段配合的用以过后端边沿向两个侧边沿过渡的内过渡段、以第五弧度向远离所述椅座中心侧弯曲的能支撑人体小臂部分的支撑曲部以及由侧边沿向前端边沿过渡的外过渡段,所述的内过渡段、所述的外过渡段与所述的支撑曲部均向上以第六弧度弯曲。000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椅背包括用于支撑人体,为所述椅背提供支撑力的支撑硬背,所述的支撑硬背的朝向人体一侧设置有为人体提供柔软的靠背感的椅背软垫,所述顶过渡段、所述底过渡段、所述内。
11、向曲部、所述外向曲部、所述垂向靠臂段与所述直向靠臂段均设置在所述的支撑硬背上;所述的所述的椅座包括与所述椅脚配合为人体提供向上托力,支撑整个人体重量的的支撑硬座,所述的支撑硬座的朝向人体一侧设置有为人体提供柔软的靠背感的椅座软垫,所述内过渡段、所述外过渡段与所述支撑曲部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硬座上。0007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底过渡段与所述的内过渡段之间设置有分离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使所述椅背具有一定的向后弯曲功能的分离缝隙,两侧所述的分离缝隙通过设置说明书CN104207517A2/4页5在所述椅背的下边沿与所述椅座的后端边沿之间的分离间隔想连通,所述的分离缝隙的内部中中心分开的两侧分别填充有所述。
12、的椅背软垫与所述的椅座软垫。这种设计能提供人体舒适的向后靠的活动感。000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分离缝隙的间隙由所述分离间隔至另一端逐渐变宽,在所述外向曲部与所述支撑曲部之间形成可以容纳人体肘关节的肘托部。这样手肘的接触处为空隙,就不会有硬物对本身很硬的手肘产生硬接触而使手肘感到不适。0009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椅座倾斜设置在所述的椅脚上。所述的椅脚由与所述椅座连接处的中心点向远离所述椅座的中心点一侧倾斜设置。这样,人体就能不需要自己用力很自热的靠在椅背上。00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第一弧度为019020。0011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第二弧度为014015。0012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第三弧。
13、度与所述的第五弧度相同,弧度值为028030。0013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第四弧度为029030。0014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第六弧度为025026。0015综上,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水平的条形扶手,依次让人获得舒适感,而这种设计由于人体的手臂并非自然下垂而是要保持一定角度,同时肘关节会直接接触到扶手较硬的表面,而手腕也无法很好的调整姿势,在长时间保持坐姿之后人的手臂会感觉到不舒适;又或者有些座椅取消扶手,人手无处可放,只能放在身上,长时间后人的肩膀会感到不适;再或者有些座椅采用一定弧度的扶手,但是弧度并非由可以设计,而且椅背上也没有配合这个弧度扶手的曲线设计,导致仍旧无法解决。
14、人肩膀到肱二头肌处的紧绷感,从而不舒适的问题。0016本发明的所述顶过渡段、所述底过渡段、所述内向曲部、所述外向曲部、所述垂向靠臂段与所述直向靠臂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在正常坐姿时手臂无处可以很好的放置的问题,因为这种设置符合人体的手臂的各处曲线,这样人的手臂在自然放松的时候也有依靠点而获得舒适感,同时所述顶过渡段、所述底过渡段、所述内向曲部、所述外向曲部、所述垂向靠臂段与所述直向靠臂均以第四弧度由所述椅背的背面方向朝向正面方向以第四弧度弯曲,配合第四弧度的弯曲正好能配合人体背部至肩膀处的曲线,而不会造成人体硬靠在一个平面时候对脊背的压迫感以此获得进一步的舒适感。所述的内过渡段、所述的外过渡。
15、段与所述的支撑曲部的设置正好配合了人体小臂平方时手腕下垂的需求,这样人就可用过自己调整小臂的姿势而获得舒适感,而第六弧度的设置页贴合人体臀部的曲线,分散了臀部的下压力而进一步获得舒适感。附图说明001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如下1椅背、2椅座、3椅脚、4分离缝隙、5分离间隔、101顶过渡段、102内向曲部、说明书CN104207517A3/4页6103外向曲部、104直向靠臂段、105底过渡段、106支撑硬背、107椅背软垫、201内过渡段、202支撑曲部、203外过渡段、204支撑硬座、205椅座软。
16、垫、401肘托部、A第一弧度、B第二弧度、C第三弧度、D第四弧度、E第五弧度、F第六弧度。具体实施方式0018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包括椅背1、椅座2与椅脚3,椅背1下部与椅座2后部相连接,椅脚3与椅座2底部相连接,椅背1的上边沿与两个侧边沿的过渡处以第一弧度A过渡形成顶过渡段101,椅背1的侧边沿包括以第二弧度B向内弯曲形成的内向曲部102以及以第三弧度C向外弯曲形成外向曲部103,顶过渡段101与内向曲部102的连接处形成配合人体肩膀至肱二头肌处曲线的垂向靠臂段103,内向曲部102与外向曲部103的连接处形成配合人体坐姿手臂平方时肱。
17、二头肌至肘部曲线的垂向靠臂段104,外向曲部103与椅背1的下边沿的连接处形成底过渡段105,顶过渡段101、底过渡段105、内向曲部102、外向曲部103、垂向靠臂段103与垂向靠臂段104均以第四弧度D由椅背1的背面方向朝向正面方向以第四弧度D弯曲;椅座2的左右两侧边沿由后端边沿向前端边沿方向依次设置有与底过渡段105配合的用以过后端边沿向两个侧边沿过渡的内过渡段201、以第五弧度E向远离椅座2中心侧弯曲的能支撑人体小臂部分的支撑曲部202以及由侧边沿向前端边沿过渡的外过渡段203,内过渡段201、外过渡段203与支撑曲部202均向上以第六弧度F弯曲。0020第一弧度A为0197,第二弧度。
18、B为0141,第三弧度C与第五弧度E相同,弧度值为0285,第四弧度D为029,第六弧度F为025。00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椅背1包括用于支撑人体,为椅背1提供支撑力的支撑硬背106,支撑硬背106的材质选择木质材质,外部涂漆工艺。支撑硬背106的朝向人体一侧设置有为人体提供柔软的靠背感的椅背软垫107,椅背软垫107表面用棉质或者布质或者皮质的材料包裹,里面衬有海绵。顶过渡段101、底过渡段105、内向曲部102、外向曲部103、垂向靠臂段103与垂向靠臂段104均设置在支撑硬背106上。椅座2包括与椅脚3配合为人体提供向上托力,支撑整个人体重量的的支撑硬座204,支撑硬背204。
19、的材质选择木质材质,外部涂漆工艺。支撑硬座204的朝向人体一侧设置有为人体提供柔软的靠背感的椅座软垫205,椅座软垫205表面用棉质或者布质或者皮质的材料包裹,里面衬有海绵。内过渡段201、外过渡段203与支撑曲部202均设置在支撑硬座204上。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底过渡段105与内过渡段201之间设置有分离椅背1与椅座2,使椅背1具有一定的向后弯曲功能的分离缝隙4,两侧分离缝隙4通过设置在椅背1的下边沿与椅座2的后端边沿之间的分离间隔5想连通,分离缝隙4的内部中中心分开的两侧分别填充有椅背软垫107与椅座软垫205。分离缝隙4的间隙由分离间隔5至另一端逐渐变宽,在外向曲部10。
20、3与支撑曲部202之间形成可以容纳人体肘关节的肘托部401。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椅座2倾斜设置在椅脚3上,倾斜角设置在15。椅脚3由与椅座2连接处的中心点向远离椅座2的中心点一侧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30。椅脚3共有四个,顶部通过金属件与椅座2底部相连接。椅脚的上部为金属材质,下部为木说明书CN104207517A4/4页7质。0024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说明书CN104207517A1/2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07517A2/2页9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42075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