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探测传感器和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物探测传感器和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323033A43申请公布日20130925CN103323033ACN103323033A21申请号201310087038222申请日20130318201206394820120321JP201300126420130108JPG01D5/12200601E05F15/2020060171申请人阿斯莫有限公司地址日本静冈县湖西市梅田390番地72发明人石原秀典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9代理人丁国芳54发明名称异物探测传感器和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57摘要一种能抑制用于形成末端成形部件的树脂材料向中空绝缘体的内部侵入的异物探测传感。
2、器和该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异物探测传感器具备中空状绝缘体、多条电极线、末端成形部件以及遮断部件。中空状绝缘体具有长度方向端部。多条电极线以相互分开的方式配置于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该多条电极线各自具有引出部,引出部从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引出到中空状绝缘体的外部。末端成形部件由具有绝缘性的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构成,埋设有所述引出部。遮断部件设于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遮断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向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侵入。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23页附图9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23页附图9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32。
3、3033ACN103323033A1/2页21一种异物探测传感器,具备中空状绝缘体,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绝缘性和弹性,该中空状绝缘体具有长度方向端部;多条电极线,其以相互分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该多条电极线各自具有引出部,所述引出部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引出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外部;末端成形部件,其由具有绝缘性的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构成,埋设有所述引出部;以及遮断部件,其设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遮断所述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向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侵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所述遮断部件由遮断用树脂材料形成,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涂敷于所述中空。
4、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或者填充到遮断部件形成用成形模具中,所述遮断部件形成用成形模具在内部配置有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还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以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相邻的方式配置,该支承部件防止所述电极线彼此的接触并且支承所述引出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所述支承部件具有间隔物,所述间隔物插入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中空状绝缘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引导到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5、的异物探测传感器,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允许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向插入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所述间隔物的外周面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进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所述遮断部件由热熔胶树脂或者光固化性树脂形成。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还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以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相邻的方式配置,该支承部件防止所述电极线彼此的接触并且支承所述引出部,所述支承部件具备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电连接被引出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外部的所述电极线的所述部位,所述遮断部件将所述电极线和所述接线端子的电连接部分包覆。9一种异。
6、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备准备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绝缘性和弹性的中空状绝缘体,该中空状绝缘体具有长度方向端部;以相互分开的方式在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配置多条电极线,该多条电极线各自具有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引出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外部的引出部;使绝缘性的遮断用树脂材料附着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利用所述遮断权利要求书CN103323033A2/2页3用树脂材料将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封闭;在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被封闭后,使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固化;以及以所述引出部和固化的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被埋设的方式利用绝缘性的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形成末端成。
7、形部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与所述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相比以更短时间固化,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在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附着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准备具有间隔物的支承部件;以所述间隔物位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的方式且以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相邻的方式配置所述支承部件,所述间隔物防止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内的所述电极线彼此的接触;利用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引出部;以及以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埋设的方式利用所述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末端成形部。
8、件。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在所述间隔物位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的状态下,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附着于所述长度方向端部。权利要求书CN103323033A1/23页4异物探测传感器和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异物探测传感器和该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0002以往,有如下电动门打开关闭装置在利用电动机等的驱动力通过电动使门板移动而将形成于车身的开口部(升降口、后部开口部等)打开关闭的电动门打开关闭装置中,具备异物探测传感器。异物探测传感器为了防止在开口部的周缘部与门板之间夹入异物而对存在于开口部的周缘部与门板之间的异物进行探测。0003。
9、例如,日本特开平11237289号公报所记载的物探测传感器,因从异物施加的外力而弹性变形,由此探测该异物。在构成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呈长条带状的中空绝缘体中形成有中空孔,中空孔在长度方向上贯通该中空绝缘体。并且,在中空绝缘体的内侧设有多条电极线,多条电极线在该中空绝缘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另外,在中空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安装有支承部件。支承部件支承接线端子,接线端子通过焊接等与从中空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引出的电极线电连接。支承部件具备插入到中空绝缘体的中空孔的间隔物,并且该间隔物的截面形状呈与中空孔的截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另外,支承部件与相邻的中空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一起被末端成形部件包覆。
10、,末端成形部件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该末端成形部件利用注射成形或者连续自动送进成形来形成。0004然而,在成形日本特开平11237289号公报所记载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末端成形部件的情况下,将支承部件和插入有间隔物的中空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配置于成形模具内。并且,将熔融的树脂材料填充到成形模具内,由此形成末端成形部件。此时,由于将熔融的树脂材料填充到成形模具内时的压力高,因此具有如下问题熔融的合成树脂材料从间隔物的外周面与中空孔的内周面之间侵入到中空绝缘体的内部,进一步越过间隔物而进入到中空孔的深处。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异物探测传感器和该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能抑制。
11、用于形成末端成形部件的树脂材料向中空绝缘体的内部侵入。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异物探测传感器具备中空状绝缘体、多条电极线、末端成形部件以及遮断部件。中空状绝缘体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绝缘性和弹性。该中空状绝缘体具有长度方向端部。多条电极线以相互分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该多条电极线各自具有引出部,所述引出部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引出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外部。所述末端成形部件由具有绝缘性的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构成,埋设有所述引出部。所述遮断部件设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遮断所述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向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侵入。0007本发明。
12、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准备中空状绝缘体,中空状绝缘体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绝缘性和弹性。该中空状绝缘体具有说明书CN103323033A2/23页5长度方向端部。制造方法还包含如下工序以相互分开的方式在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内部配置多条电极线。该多条电极线各自具有引出部,所述引出部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引出到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外部。制造方法还包含如下工序使绝缘性的遮断用树脂材料附着于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利用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将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封闭。所述制造方法还具备如下工序在所述中空状绝缘体的长度方向端部被封闭后,使所述遮断用树。
13、脂材料固化。所述制造方法还具备如下工序以所述引出部和固化的所述遮断用树脂材料被埋设的方式利用绝缘性的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形成末端成形部件。附图说明0008本发明的认为新的特征特别是在附上的权利要求书中得以明确。伴有目的和利益的本发明通过与附图一起参照以下所示的此时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能理解。0009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车辆的概略图。0010图2是示出图1的电动后门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0011图3是沿着图5的线的传感器部的剖视图。0012图4是沿着图5的线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剖视图。0013图5是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局部剖视图。0014图6是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局部剖视图。0015图7是。
14、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0016图8是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局部剖视图。0017图9是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局部剖视图。0018图10A和10B分别是第1实施方式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局部剖视图。0019图10C是第1实施方式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剖视图。0020图11A和11B是第2实施方式的异物探测传感器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1(第1实施方式)0022以下按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0023如图1所示,车辆1搭载着电动后门装置2。在构成车辆1的车身3的后部形成有后部开口部4,并且该后部开口部4由门板5打开关闭,门板5形成与该后部开口部4对应的形状。门板5的上端部能转动地连结到车身3。
15、的后部侧面的上端部。由此,门板5能以将其与车身3的连结部分作为转动中心,以该门板5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转动。此外,门板5在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之间移动。全闭位置是门板5将后部开口部4完全封闭的位置,全开位置是门板5将后部开口部4完全开放的位置。0024如图1和图2所示,在门板5上连接着驱动机构(省略图示),驱动机构具备致动器6,且配置于车身3上。在电动后门装置2中,当该致动器6驱动时,门板5在上下方向转动,而将后部开口部4打开关闭。0025如图2所示,所述致动器6具备电动机7和使该电动机7的旋转减速并输出的减速机构(省略图示)。另外,在致动器6内配置有位置检测装置8,位置检测装置8检测电。
16、动说明书CN103323033A3/23页6机7的旋转。位置检测装置8例如具备磁石和与该磁石相对配置的霍尔IC(省略图示),磁石设置成与电动机7的旋转轴(省略图示)或者构成所述减速机构的减速齿轮(省略图示)一体旋转。并且,霍尔IC将脉冲信号作为位置检测信号输出,脉冲信号与由于磁石的旋转引起的该磁石的磁场变化相应。0026另外,电动后门装置2具备操作开关9,操作开关9用于指示门板5的打开关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操作开关9在被车辆1的乘客等进行将后部开口部4开放的操作时,输出使门板5转动而将后部开口部4开放的打开信号。另一方面,操作开关9在被乘客等进行将后部开口部4封闭的操作时,输出使门板5转动。
17、而将后部开口部4封闭的关闭信号。该操作开关9设于车厢内的规定部位(仪表板等)、门板5的门杆(省略图示)、与点火钥匙一起被携带的携带品(省略图示)等。0027另外,电动后门装置2具备异物探测装置11,异物探测装置11用于探测存在于门板5的周缘部与后部开口部4中的与门板5的周缘部相对的周缘部之间的异物。异物探测装置11具备异物探测传感器13,其通过托架12安装于门板5的周缘部;以及通电探测部14,其与该异物探测传感器13电连接。0028如图1所示,托架12固定于门板5中的与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相对的周缘部,详细地,托架12分别固定于门板5的内侧面(即门板5的车厢侧的侧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各托。
18、架12形成为沿着门板5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向该门板5的上下延伸的大致带状。0029所述异物探测传感器13形成为长条带状。异物探测传感器13具备形成为长条带状的传感器部21;以及第1末端部31和第2末端部71,其分别设于该传感器部21的两端部。0030如图3所示,构成传感器部21的长条状的中空绝缘体22由能弹性变形的绝缘体(软质的树脂材料、弹性体等)形成。在该中空绝缘体22的外周面形成有带状的贴附面22A,贴附面22A沿着该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延伸。贴附面22A在与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即图3所示的截面)上呈直线状。另外,在中空绝缘体22的外周面中除了贴附面22A之外的部分,在与。
19、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呈在贴附面22A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因此,中空绝缘体2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大致D形状。0031另外,在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形成有沿着该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孔22B。该中空孔22B包含4个分开凹部22C,4个分开凹部22C在与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沿着中空孔22B的周向排列,并且朝向外周侧凹设。该4个分开凹部22C形成为在中空绝缘体22的截面上的大致中央部连结的形状,由此中空孔22B的与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大致X字状。并且,中空孔22B以4个分开凹部22C分别成为螺旋状的方式沿着中空绝缘体22的。
20、长度方向延伸。通过具有该中空孔22B,从而中空绝缘体22呈中空状。0032另外,在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由该中空绝缘体22所保持的2条电极线23、24相互分开地相对配置。各电极线23、24包含具有可挠性的中心电极25,将导电性细线捻在一起而形成;以及圆筒状的导电包覆层26,其具有导电性和弹性,将中心电极25的外周包覆。并且,2条电极线23、24在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配置于在周向排列的4个所述分开凹部22C之间、且在电极线23与电极线24之间各夹着2个分开凹部22C的位置。再如图3说明书CN103323033A4/23页7和图7所示,2条电极线23、24在周向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80间。
21、隔)地配置于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并且在将相互的间隔(周向的间隔)维持为恒定的状态下沿着呈螺旋状延伸的分开凹部22C在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另外,电极线23、24的一部分在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埋设于该中空绝缘体22,由此电极线23、24被该中空绝缘体22保持。并且,2条电极线23、24在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上都隔着中空孔22B在与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相对。0033如图5所示,在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在图2中为左侧的端部)设有所述第1末端部31。此外,如图5和图10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设有第1末端。
22、部31的端部设为第1端部22D,将与第1端部22D相反侧的端部设为第2端部22E。第1端部22D和第2端部22E分别作为长度方向端部发挥作用。第1末端部31具备第1支承部件41,其以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相邻的方式配置;以及第1末端成形部件51,其埋设该第1支承部件41。0034如图5至图7所示,第1支承部件41具备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和与该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一体形成的第1间隔物43。0035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呈大致圆板状。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外径形成为比与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小且比中空孔22B的与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大。该第1接线端。
23、子支承部42的厚度方向的一端面(即与中空绝缘体22相反侧的端面)成为平面状的配置面44。并且,所述第1间隔物43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与配置面44相反侧的端部中央向与配置面44相反的方向突出。第1间隔物43呈圆柱状,并且其中心线L1与配置面44正交。另外,如图4所示,第1间隔物43的直径形成为与在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相互相对的电极线23、24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大致相等。0036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形成有一对支承槽45。这一对支承槽45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周缘部形成于隔着180间隔的2个部位。并且,一对支承槽45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外周面42A朝向。
24、该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中央凹设,并且在该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厚度方向(与第1间隔物43的突出方向相同)贯通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另外,各支承槽45的宽度D2形成为与所述中心电极25的外径大致相等(稍宽),并且各支承槽45的深度形成为比中心电极25的外径更深。0037如图5至图7所示,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中的与配置面44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一对抵接面46。一对抵接面46分别形成于2个支承槽45之间,并且在第1间隔物43的周围形成于隔着180间隔的2个部位。各抵接面46与第1间隔物43的中心线L1呈直角,并且与配置面44呈平行。并且,第1支承部件41在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将。
25、第1间隔物43插入到中空孔22B、且在一对抵接面46抵接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的端面的状态下组装到中空绝缘体22。如图4所示,从第1端部22D插入到中空孔22B(中空绝缘体22的内部)的第1间隔物43在第1端部22D处介于2条电极线23、24之间,防止该电极线23、24彼此的接触。此外,如图5所示,第1端部22D包含中空绝缘体22中的设有第1末端部31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以及该中空绝缘体22中的插入有第1间隔物43的部分。0038如图5至图7所示,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中的抵接面46附近的端部形成有一对第1引导部47。第1引导部47在第1间隔物43的周围分别形成于隔着180间隔的2说。
26、明书CN103323033A5/23页8个部位、且2个抵接面4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抵接面46侧观看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情况下,一对第1引导部47的形成位置与一对支承槽45的形成位置相等。并且,一对第1引导部47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抵接面46附近的端部处2个支承槽45的周围、且处于一对抵接面46之间的部分,分别遍及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外周面42A至第1间隔物的基端部的范围而形成。另外,各第1引导部47形成为朝向配置面44凹设的形状,成为不具备比抵接面46更朝向第1间隔物43的前端突出的部分的形状。而且,各第1引导部47以深度随着从两侧的一对抵接面46朝向形成于一对抵接面4。
27、6之间的支承槽45而变深的方式凹设。另外,一对第1引导部47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中的抵接面46附近的端部的大致中央部相互连接,以从相互的边界部分至支承槽45的底部45A附近其深度随着远离相互的边界部分而逐渐变深的方式形成。并且,在一对抵接面46与第1间隔物43的基端部之间夹着2个第1引导部47中的任一个第1引导部47,抵接面46和第1间隔物43没有直接相邻的部分。即,第1间隔物43的基端部被2个第1引导部47围绕。0039如图5和图7所示,该第1引导部47形成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由此在第1间隔物43被插入到中空孔22B中、一对抵接面46抵接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的端面的状态。
28、下,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与第1端部22D之间形成有间隙S1,间隙S1朝向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外周面42A开口,与中空孔22B相连。另外,在第1间隔物43所插入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中空孔22B没有被第1间隔物43完全封闭。在第1间隔物43所插入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构成中空孔22B的各分开凹部22C中的外周侧的部分没有配置第1间隔物43,没有被第1间隔物43封闭。因此,在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上,中空孔22B具有没有配置第1间隔物43的开口部(没有被第1间隔物43封闭的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第1引导部47开口,将间隙S1和中空孔22B的内。
29、部连通。0040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处,该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中的配置面44附近的端部支承一对第1接线端子48,一对第1接线端子48构成第1支承部件41。各第1接线端子48具有导电性,并且呈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在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中的配置面44附近的端部处,一对第1接线端子48与一对所述支承槽45同样地埋设于隔着180间隔的2个部位。详细地,一对第1接线端子48以其厚度方向的一端面与配置面44处于同一面的方式分别埋设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并且相互分开。另外,在各第1接线端子48上,在与支承槽45重叠的部分形成有连接槽48A,从配置面44侧观看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
30、2时,连接槽48A呈与该支承槽45同样的形状。0041另外,在配置面44上以跨越一对第1接线端子48的方式配置有芯片型的电阻器49。并且,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分别引出2条电极线23、24的中心电极25。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引出的电极线23、24的部位作为引出部发挥作用。这2根中心电极25分别插入到一对支承槽45,由该支承槽45支承,并且2根中心电极25的前端部分别插入到连接槽48A。并且,在各第1接线端子48上实施焊锡,由此各第1接线端子48、插入到各第1接线端子48的连接槽48A的中心电极25、以及与该中心电极25相邻的电阻器49通过焊锡分别被接合而电连接。即,如图2。
31、所示,2条电极线23、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在图2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电阻器49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支承的2个第1接线端子48上分别连接着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说明书CN103323033A6/23页9端部22D引出的电极线23、24的中心电极25,由此第1支承部件41支承着这些电极线23、24。0042如图4、图5以及图9所示,在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设有第1遮断部件61,第1遮断部件61遮断第1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52向中空绝缘体22的内部侵入,第1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52构成后述的第1末端成形部件51。构成第1遮断部件61的第1遮断用树脂材料。
32、62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第1遮断部件61将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的外周面42A、各第1接线端子48中的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露出的部分、电阻器49的表面、第1接线端子48和中心电极25以及电阻器49的采用焊锡的连接部分包覆。而且,第1遮断部件61将形成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与第1端部22D之间的所述间隙S1内填埋,并且从中空孔22B中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的开口部进入到该中空孔22B内,将第1间隔物43的外周面与中空孔22B的内周面之间填埋。即,第1遮断部件61将中空孔22B中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的开口部封闭。此外,在第1遮断部件61处,将第1接线。
33、端子支承部42的外周面42A、各第1接线端子48中的从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露出的部分、电阻器49的表面、第1接线端子48和中心电极25以及电阻器49的采用焊锡的连接部分包覆的部分呈膜状。0043如图4和图6所示,构成第1末端成形部件51的第1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52是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第1末端成形部件51包含将第1支承部件41埋设的第1末端包覆部53;以及第1托架卡合部54,其用于将传感器部21固定于托架12。0044第1末端包覆部53与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一体形成。该第1末端包覆部53将第1支承部件41的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埋设在内部,并且将中空绝缘体22的第1端部22D的外周面。
34、包覆。并且,第1末端包覆部53将第1接线端子支承部42、一对第1接线端子48、电阻器49、第1接线端子48和中心电极25以及电阻器49的采用焊锡的连接部分液密且气密地密封。另外,第1末端包覆部53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比中空绝缘体22的外形形状大一圈的形状,第1末端包覆部53中的与传感器部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大致D形状。0045所述第1托架卡合部54与第1末端包覆部53的外周面中呈平面状的平面部53A一体形成。第1托架卡合部54从平面部53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比平面部53A的宽度窄的宽度以相对于该平面部53A呈直角的方式突出。突出的部分的前端部(在图4中为下端部)形成为与平面部53A大。
35、致相等的宽度。因此,第1托架卡合部54的与传感器部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大致T字状。0046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在图2中为右侧的端部)设有第2末端部71。第2末端部71具备第2支承部件81,其以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相邻的方式配置;以及第2末端成形部件91,其埋设该第2支承部件81。0047第2支承部件81具备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和与该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一体形成的第2间隔物83。0048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呈大致长方体状。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形成得比中空绝缘体22细,另一方面,形成得比中空孔22B粗。并且,第2间隔物83。
36、从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中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相邻的端面的中央在该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突出。第2间隔物83呈与所述第1间隔物43(参照图7)说明书CN103323033A7/23页10同样的圆柱状。详细地,第2间隔物83形成得比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细。另外,第2间隔物83的直径形成为与在中空绝缘体22的内侧相互相对的电极线23、24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大致相等。并且,第2支承部件81在第2间隔物83的前端侧的部分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侧插入到中空孔22B的状态下组装到中空绝缘体2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间隔物83的从其前端开始3分之2程度的。
37、部分插入到中空孔22B内,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中的靠近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在该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上分开。因此,在第2间隔物83的基端部附近(即在第2间隔物83中没有插入到中空绝缘体22的部分的周围),在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中的靠近中空绝缘体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之间形成有间隙S2。另外,在第2间隔物83插入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处,中空孔22B(参照图3)没有被第2间隔物83完全封闭。在第2间隔物83插入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处,构成中空孔22B的各分开凹部22C(参照图3)中的外周侧的部分未。
38、配置第2间隔物83,没有被第2间隔物83封闭。因此,在中空绝缘体22的靠近第2端部22E的长度方向的端面处,中空孔22B具有未配置第2间隔物83的开口部(没有被第2间隔物83封闭的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间隙S2开口,将间隙S2和中空孔22B的内部连通。并且,由该间隙S2构成第2引导部84,并且该第2引导部84向第2间隔物83的外周侧开口、且与中空孔22B相连。另外,从第2端部22E插入到中空孔22B(中空绝缘体22的内部)的第2间隔物83与图4所示的从第1端部22D插入到中空孔22B的第1间隔物43同样,在第2端部22E处介于2条电极线23、24之间,防止该电极线23、24彼此的接触。此外,如。
39、图10A所示,第2端部22E包含中空绝缘体22中的第2末端部71附近的长度方向的端面和该中空绝缘体22中的插入有第2间隔物83的部分。0049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包含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的呈长方体状(四角柱状)的接线端子配置部85;与该接线端子配置部8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2间隔物83附近的一端)一体形成的电极导向部86;以及与该接线端子配置部8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一体形成的导线导向部87。0050构成接线端子配置部85的外周面的4个平面中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2个平面成为一对配置面85A。并且,在一对配置面85A上分别配置有第2接线端子88。构成第2支承部件81的。
40、各第2接线端子88具有导电性,并且分别呈长方形的板状。并且,各第2接线端子88以各自配置的配置面85A与各第2接线端子88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于该配置面85A上。另外,各第2接线端子8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配置面85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并且各第2接线端子88的宽度形成为比配置面85A的宽度窄一些。另外,在各配置面85A中的电极导向部86附近的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对固定突起89。在各配置面85A上成对的固定突起89以在配置面85A中的电极导向部86附近的端部从该配置面85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固定突起89与配置面85A之间夹入第2接线端子88。0051在所述电极导向部。
41、86中的与配置面85A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导向面86A。各导向面86A形成于配置面85A与第2间隔物83的基端部之间。并且,2个导向面86A以随着沿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靠近第2间隔物83的基端部而将电极导向部86的厚度(电极导向部86中的与配置面85A正交的方向的厚度)削薄的方式、即以在与配置面说明书CN103323033A108/23页1185A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00522条电极线23、24的中心电极25分别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引出。2条电极线23、24中的一方电极线23的中心电极25(在图10A中为纸面外侧的中心电极25)以其前端部配置于一方第2接。
42、线端子88上的方式在导向面86A上通过且延伸,并且被该导向面86A导向,导向面86A形成于电极导向部86中的与配置面85A正交的方向的一方端部。并且,一方电极线23的中心电极25通过焊接与一方第2接线端子88电连接。同样,2条电极线23、24中的另一方电极线24的中心电极25(在图10A中为纸面里侧的中心电极25)以其前端部配置于另一方第2接线端子88上的方式在导向面86A上通过且延伸,并且被该导向面86A导向,导向面86A形成于电极导向部86中的与配置面85A正交的方向的另一方端部。并且,另一方电极线24的中心电极25通过焊接与另一方第2接线端子88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第2接线。
43、端子支承部82支承的2个第2接线端子88上分别连接着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引出的电极线23、24的中心电极25,由此第2支承部件81支承这些电极线23、24。0053所述导线导向部87在沿着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与配置面85A处于相反侧的端部(即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中的与第2间隔物83相反侧的端部)具有一对导线保持部87A。一对导线保持部87A沿着与配置面85A正交的方向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并且,如图10C所示,在各导线保持部87A上,从各导线保持部87A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凹设有保持凹部87B。保持凹部87B从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观看的形状呈圆弧状,并且在第2。
44、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导线保持部87A。0054另外,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导线导向部87沿着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在配置面85A附近的端部具有一对导线导向部87C。一对导线导向部87C沿着与配置面85A正交的方向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并且,导线导向部87C与所述导线保持部87A在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上分开。另外,在各导线导向部87C上,从各导线导向部87C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凹设有导向凹部87D。如图10C所示,导向凹部87D从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观看的形状呈矩形,并且在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导线导向部87C。0055如图10A至。
45、图10C所示,上述的导线导向部87保持2条导线101、102。各导线101、102是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103用绝缘性的绝缘覆膜104包覆而成的包覆导线。各导线101、102的前端部的绝缘覆膜104被除去,金属线103露出。另外,导线101、102的外径与所述保持凹部87B的内径大致相等,而且,金属线103的外径与所述导向凹部87D的宽度(与配置面85A的宽度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并且,2条导线101、102的绝缘覆膜104的前端部被压入到一对导线保持部87A的保持凹部87B,并且在绝缘覆膜104的前端露出的金属线103插入到导线导向部87C的导向凹部87D内。由此,2条导线101、1。
46、02在以各自的前端部朝向第2接线端子88延伸的方式由导线导向部87导向的状态下被保持。并且,在各导线101、102的前端部露出的金属线103被导向凹部87D导向而分别配置于一对第2接线端子88上,并且通过焊接分别与第2接线端子88电连接。因此,如图2和图10B所示,2条电极线23、2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在图2中为右侧的端部)通过第2接线端子88分别与导线101、102电连接。此外,2条导线101、102中的一方导线101的与第2接线端子88相反侧的端部与通电探测部14电连接,并且另一方导线102的与第2接线端子说明书CN103323033A119/23页1288相反侧的端部与地线GND连接。
47、(即在车身3处接地)。0056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设有第2遮断部件111,第2遮断部件111遮断第2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92向中空绝缘体22的内部侵入,第2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92构成后述的第2末端成形部件91。构成第2遮断部件111的第2遮断用树脂材料112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所述第1遮断用树脂材料62同样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第2遮断部件111以将各第2接线端子88中的连接有各电极线23、24的中心电极25的部分包覆的方式,将支承第2接线端子88的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中的第2间隔物83附近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周包覆。而且,第2遮断部件111以将第2引导。
48、部84(间隙S2)内填埋的方式将第2间隔物83的基端部表面包覆,并且从中空孔22B中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的开口部进入到该中空孔22B内,将第2间隔物83的外周面与中空孔22B的内周面之间填埋。即,第2遮断部件111将中空孔22B中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的开口部封闭。此外,在第2遮断部件111处,将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各第2接线端子88、以及第2接线端子88和中心电极25的连接部分包覆的部分呈膜状。0057构成所述第2末端成形部件91的第2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92是与所述第1末端成形用树脂材料52同样的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第2末端成形部件91包含埋设第2支承部件81的第2末。
49、端包覆部93;以及第2托架卡合部94,其用于将传感器部21固定于托架12。0058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第2末端包覆部93与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的端面一体形成。该第2末端包覆部93将第2支承部件81的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和第2间隔物83中的配置于中空绝缘体22的外部的部分埋设在内部。并且,第2末端包覆部93将第2接线端子支承部82、一对第2接线端子88、第2接线端子88和中心电极25的连接部分、以及第2接线端子88和导线101、102的连接部分液密且气密地密封。另外,第2末端包覆部93的外形形状形成为与中空绝缘体22的外形形状相同,第2末端包覆部93中的与传感器部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大致D形状。并且,第2末端包覆部93中的中空绝缘体22的第2端部22E的端面液密且气密地紧贴于该第2端部22E。0059第2托架卡合部94与第2末端包覆部93的外周面中呈平面状的平面部93A一体形成。第2托架卡合部94从平面部93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比平面部93A的宽度窄的宽度以相对于该平面部93A呈直角的方式突出。突出的部分的前端部(在图10(C)中为下端部)形成为与平面部93A大致相等的宽度。因此,第2托架卡合部94的与传感器部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大致字状。另外,第2托架卡合部94将与2个第2接线端子88分别连接的2条导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