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7261314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2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387077.8

申请日:

20170413

公开号:

CN206611983U

公开日:

201711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5/02,A01K39/012

主分类号:

A01K5/02,A01K39/012

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发明人:

闻治国,杨培龙,李秀梅,牛灿芳,闫海洁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优先权:

CN201720387077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莎;李弘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包括容器主体、下料槽、进食槽和收集槽;下料槽设置于薄壁箱体结构的容器主体内且沿容器主体从上向下延伸,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下料槽包括下料板,且一组或多组下料板与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漏斗式容纳空间的下端形成下料出口;进食槽设置于下料出口的下方,且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进食槽最低侧壁的高度;进食槽设置于容器主体的下方且在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收集槽设置于进食槽中细孔的下方。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稳定的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进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而且提高了进食量的测量以及食料的利用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主体、下料槽、进食槽和收集槽;所述容器主体为薄壁箱体结构,所述下料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内,且所述下料槽沿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向下端延伸,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所述下料槽包括下料板,且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与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形成所述下料槽下端的漏斗式容纳空间;所述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的接近端形成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且所述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食槽最低侧壁的高度;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下方且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所述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所述细孔的直径小于食料的直径;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所述进食槽中所述细孔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板设置为曲线结构,用于使得所述下料板与进食开口形成更大的进食空间;且所述曲线结构用于促使食料从下料槽的下料出口流出到进食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槽的水平截面大于所述下料槽的水平截面,用于使得所述收集槽对应的空间延伸到容器主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板的上端与所述容器主体为铰接连接;所述容器主体对应所述下料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系列的连接孔,所述下料板的下端通过不同连接孔与容器主体固定连接并且形成不同大小的下料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挡板,所述遮挡板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用于遮挡所述下料槽的上端以及所述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为伸缩板结构,用于使得所述遮挡板能够展开或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的中间设置有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且所述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与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杆;所述滑杆设置于所述进食槽内且高度低于下料出口;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进食槽内滑动,用于将下料出口中出来的食料运送到进食槽的其他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料隔板,所述下料隔板设置于所述下料出口位置,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料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侧壁还设置有挂钩,用于将动物自动饲喂装置悬挂起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化规模生产的不断改进,动物养殖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对饲养单位提出了批量准确养殖的需求,因此,能够实现定量饲喂及记录采食量,对于养殖场和科研单位来说都有重大意义,从饲养动物进食量的变化可以判断这些动物的健康以及成长状况等。现有技术中进行禽类定量饲喂,通常需要工作人员人工分次加料,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少量饲料或食料在动物进食过程中容易发生飞散和碎裂,导致最后实际的进食量与投喂量产生较大的误差。此外,还有一些电控饲喂器,结构精巧,能够较好地实现定量喂食,但是成本高昂,维修不便,并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因此,希望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能够基于简单的结构设计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包括容器主体、下料槽、进食槽和收集槽;所述容器主体为薄壁箱体结构,所述下料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内,且所述下料槽沿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向下端延伸,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所述下料槽包括下料板,且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与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形成所述下料槽下端的漏斗式容纳空间;所述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的接近端形成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且所述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食槽最低侧壁的高度;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下方且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

所述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所述细孔的直径小于食料的直径;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所述进食槽中所述细孔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下料板设置为曲线结构,用于使得所述下料板与进食开口形成更大的进食空间;且所述曲线结构用于促使食料从下料槽的下料出口流出到进食槽中。

可选的,所述收集槽的水平截面大于所述下料槽的水平截面,用于使得所述收集槽对应的空间延伸到容器主体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下料板的上端与所述容器主体为铰接连接;所述容器主体对应所述下料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系列的连接孔,所述下料板的下端通过不同连接孔与容器主体固定连接并且形成不同大小的下料出口。

可选的,还包括遮挡板,所述遮挡板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用于遮挡所述下料槽的上端以及所述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

可选的,所述遮挡板为伸缩板结构,用于使得所述遮挡板能够展开或收缩。

可选的,所述遮挡板的中间设置有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且所述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与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对应设置。

可选的,还包括滑杆;所述滑杆设置于所述进食槽内且高度低于下料出口;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进食槽内滑动,用于将下料出口中出来的食料运送到进食槽的其他位置。

可选的,还包括下料隔板,所述下料隔板设置于所述下料出口位置,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料出口。

可选的,所述容器主体的侧壁还设置有挂钩,用于将动物自动饲喂装置悬挂起来。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通过在容器主体的内部设置一个或多个下料板使得下料板与容器侧壁形成一个类似漏斗的容纳空间,也即形成一个能够自动补充食料的下料槽;同时使得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并且使得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进食槽侧壁的高度。这样,当所述进食槽中的食料高度大于下料出口的高度时将会停止补充食料,而等到进食槽中的食料被吃完或者高度下降时,下料出口又可以开始进料。因此,通过该下料出口的设计使得食料槽中的食料能够自动进料,实现了动物的自动喂食。本申请还通过在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并且在进食槽的下方设置有收集槽,不仅能够收集食料碎屑以回收利用,而且可以提高动物进食量的测量精度。因此,本申请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稳定的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进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而且提高了进食量的测量以及食料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正面和背面立体示意图。为了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需要设计一个能够自动下料并且及时停止的结构,本申请基于重力作用以及连通器原理,设计了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使得将存储动物食料的下料槽设置为漏斗状结构,使得食料能够极为方便的向下进料,而通过直接在下料槽的下端设置进食槽并且使得进食槽的侧壁高度大于下料槽的下料出口,使得当所述进食槽的食料高度大于下料出口时,能够自动停止进料。此外,为了扩大动物进食的空间,本申请将进食槽的进食开口设置在下料槽对应的侧壁,并且参考图2所示,使得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一侧或者多侧具有进食槽或者进食开口因而能够极大的扩大动物进食的面积。具体的,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包括容器主体1、下料槽2、进食槽3和收集槽4;所述容器主体1为薄壁箱体结构,其厚度或者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或者设置。所述下料槽2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1内,且所述下料槽2沿所述容器主体1的上端向下端延伸,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所述下料槽2包括下料板21,且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21与容器主体1的侧壁配合形成所述下料槽2下端的漏斗式容纳空间。所述下料槽2对应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具有进料开口11,所述进料开口11用于将食料倒入所述下料槽2中。且所述下料板21的形状以及多组下料板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只需使得所述下料槽2形成一个类似漏斗或者近似漏斗结构的内部空间,使得食料能够根据所述下料槽2的侧壁引导从下料出口进入到进食槽中。

所述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21的接近端形成所述下料槽2的下料出口,也即所述下料槽2类似漏斗结构容纳空间的尖端或者漏斗底端即为所述下料槽2的下料出口。所述进食槽3设置于所述下料槽2的下料出口的下方,且所述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食槽最低侧壁的高度;其中,所述进食槽3对应的容纳空间由进食槽3的侧壁以及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形成。优选的,所述进食槽3的侧壁高度根据所饲养的动物的特性进行设置。所述进食槽3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1的下方且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其中,所述进食开口由容器主体的侧壁、下料槽2的侧壁以及进食槽3构成,使得在所述进食槽3的上端具有能够容纳动物进食的空间。所述进食槽3的底部设置有细孔,所述细孔的直径小于食料的直径;所述收集槽4设置于所述进食槽3中所述细孔的下方。可选的,所述收集槽4通过连接柱41与所述进食槽3的底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设置为环形结构,这样,所述进食槽3对应形成一个环形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空间,扩大动物进食空间,尤其适用于设置于饲养动物的中间位置。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通过在容器主体的内部设置一个或多个下料板使得下料板与容器侧壁形成一个类似漏斗的容纳空间,也即形成一个能够自动补充食料的下料槽;同时使得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并且使得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进食槽侧壁的高度。这样,当所述进食槽中的食料高度大于下料出口的高度时将会停止补充食料,而等到进食槽中的食料被吃完或者高度下降时,下料出口又可以开始进料。因此,通过该下料出口的设计使得食料槽中的食料能够自动进料,实现了动物的自动喂食。本申请还通过在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并且在进食槽的下方设置有收集槽,不仅能够收集食料碎屑以回收利用,而且可以提高动物进食量的测量精度。因此,本申请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稳定的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进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而且提高了进食量的测量以及食料的利用率。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料板21设置为曲线结构,用于使得所述下料板21与进食开口形成更大的进食空间;且所述曲线结构用于促使食料从下料槽的下料出口流出到进食槽中。例如,将所述下料板21设置为类似S性曲线结构。因而,通过设置所述下料板21的结构可以使得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的动物,例如鹅与狗的进食空间需求是不同的。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收集槽4的水平截面大于所述下料槽的水平截面,用于使得所述收集槽对应的空间延伸到容器主体1的外侧。也即,使得所述收集槽4能够部分延伸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饲养员的观察,而且有利于对于所述收集槽4内零散食料的收集。此外,还可以将所述收集槽4作为饮水槽既能够为饲养的动物进行饮水补充,而且可以使得食料碎屑与水混合,进而再次称为食料,大大提高食料的利用率。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料板21的上端与所述容器主体1为铰接连接;所述容器主体1对应所述下料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系列的连接孔,所述下料板21的下端通过不同连接孔与容器主体固定连接并且形成不同大小的下料出口。这样,既可以方便的调节下料出口的大小使得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能够适应不同颗粒大小的食料,而且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对于整个装置的清洗。

参照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遮挡板5,所述遮挡板5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1的上端,用于遮挡所述下料槽2的上端以及所述容器主体1上端的入口11。这样,通过设置遮挡板5既可以防止外界杂物进入下料槽2中,又能够使得本申请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可以在外界下雨、暴晒等情况继续使用。

进一步,所述遮挡板5为伸缩板结构,用于使得所述遮挡板5能够展开或收缩。例如:采用多层分节收缩结构或者多层通过滑轨连接的可收缩结构。通过将遮挡板5设置为伸缩结构,使得既可以根据需要扩大遮挡范围,而且可以在收纳放置或者空间较小的环境中使用。

优选的,所述遮挡板5的中间设置有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且所述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与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对应设置。也即,在所述遮挡板对应下料槽的进料位置设置一个活动的开口或者门,使得能够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口或者门进行食料的补充以及相应的清理操作。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滑杆;所述滑杆设置于所述进食槽3内且高度低于下料出口;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进食槽内滑动,用于将下料出口中出来的食料运送到进食槽的其他位置。其中,所述滑杆既可以设置为旋转式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平移式结构,只需要使得滑杆能够搅动或者推动进食槽3内的食料,防止食料在下料出口位置堆积进而影响动物的正常进食。需要说明的是,滑杆的结构并不限于杆状结构,只需要使其能够推动食料,可以设置成任意形状或者不同结构的组合。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下料隔板,所述下料隔板设置于所述下料出口位置,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料出口。也即,在下料出口位置设置一个插板或者可转动的隔板,使得饲养员能够控制食料的进料或者停止进料或者还可以根据下料隔板开口大小控制下料出口的大小。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容器主体1的侧壁还设置有挂钩,用于将动物自动饲喂装置悬挂起来。

参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下料槽2还可以通过隔板分割为2个或多个小的下料空间,相应的可以设置多个进食槽3,这样能够使用一个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实现不动食料的自动饲喂。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实用新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实用新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387077.8 (22)申请日 2017.04.13 (73)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2号 (72)发明人 闻治国 杨培龙 李秀梅 牛灿芳 闫海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 司 11403 代理人 李莎 李弘 (51)Int.Cl. A01K 5/02(2006.01) A01K 39/01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

2、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包括容器主体、 下料槽、 进食槽和收集槽; 下料槽 设置于薄壁箱体结构的容器主体内且沿容器主 体从上向下延伸, 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 下料槽 包括下料板, 且一组或多组下料板与容器主体的 侧壁配合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 漏斗式容纳空间 的下端形成下料出口; 进食槽设置于下料出口的 下方, 且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进食槽最低侧壁的 高度; 进食槽设置于容器主体的下方且在容器主 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 进食槽的底 部设置有细孔; 收集槽设置于进食槽中细孔的下 方。 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稳定的 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 进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效 率, 而且提高了进食量。

3、的测量以及食料的利用 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CN 206611983 U 2017.11.07 CN 206611983 U 1.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容器主体、 下料槽、 进食槽和收集槽; 所述 容器主体为薄壁箱体结构, 所述下料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内, 且所述下料槽沿所述容器 主体的上端向下端延伸, 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 所述下料槽包括下料板, 且一组或者多组下 料板与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形成所述下料槽下端的漏斗式容纳空间; 所述一组或者多组下 料板的接近端形成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 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 方, 且所述下料出口的高。

4、度低于所述进食槽最低侧壁的高度; 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容器 主体的下方且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 所述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 所述细孔的直径小于食料的直径; 所述收集槽设置于 所述进食槽中所述细孔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料板设置为曲线结 构, 用于使得所述下料板与进食开口形成更大的进食空间; 且所述曲线结构用于促使食料 从下料槽的下料出口流出到进食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槽的水平截面大于 所述下料槽的水平截面, 用于使得所述收集槽对应的空间延伸到容器主体的外侧。 4.根据权。

5、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料板的上端与所述容 器主体为铰接连接; 所述容器主体对应所述下料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系列的连接孔, 所述下 料板的下端通过不同连接孔与容器主体固定连接并且形成不同大小的下料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遮挡板, 所述遮挡板 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 用于遮挡所述下料槽的上端以及所述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板为伸缩板结构, 用于使得所述遮挡板能够展开或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板的中间设置有门。

6、 板式或推拉式开口, 且所述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与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滑杆; 所述滑杆设置 于所述进食槽内且高度低于下料出口; 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进食槽内滑动, 用于将下料出 口中出来的食料运送到进食槽的其他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下料隔板, 所述下料 隔板设置于所述下料出口位置, 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料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的侧壁还设 置有挂钩, 用于将动物自动饲喂装置悬挂起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

7、CN 206611983 U 2 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养殖技术领域, 特别是指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化规模生产的不断改进, 动物养殖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因此对饲养单 位提出了批量准确养殖的需求, 因此, 能够实现定量饲喂及记录采食量, 对于养殖场和科研 单位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从饲养动物进食量的变化可以判断这些动物的健康以及成长状况 等。 现有技术中进行禽类定量饲喂, 通常需要工作人员人工分次加料, 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 少量饲料或食料在动物进食过程中容易发生飞散和碎裂, 导致最后实际的进食量与投喂量 产生较大的误差。 此。

8、外, 还有一些电控饲喂器, 结构精巧, 能够较好地实现定量喂食, 但是成 本高昂, 维修不便, 并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因此, 希望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动 物自动饲喂装置, 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有鉴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能够基于简单的 结构设计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 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 0004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包括容器主体、 下料槽、 进食槽和收集槽; 所述容器主体为薄壁箱体结构, 所述下料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内, 且所 述下料槽沿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向下端延伸, 形成漏斗式容纳空间; 所述下。

9、料槽包括下料 板, 且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与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形成所述下料槽下端的漏斗式容纳空 间; 所述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的接近端形成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 所述进食槽设置于所 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 且所述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食槽最低侧壁的高度; 所 述进食槽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下方且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 0005 所述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 所述细孔的直径小于食料的直径; 所述收集槽设 置于所述进食槽中所述细孔的下方。 0006 可选的, 所述下料板设置为曲线结构, 用于使得所述下料板与进食开口形成更大 的进食空间; 且所述曲线结构用于促使食料从下料槽的下。

10、料出口流出到进食槽中。 0007 可选的, 所述收集槽的水平截面大于所述下料槽的水平截面, 用于使得所述收集 槽对应的空间延伸到容器主体的外侧。 0008 可选的, 所述下料板的上端与所述容器主体为铰接连接; 所述容器主体对应所述 下料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系列的连接孔, 所述下料板的下端通过不同连接孔与容器主体固定 连接并且形成不同大小的下料出口。 0009 可选的, 还包括遮挡板, 所述遮挡板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 用于遮挡所述下 料槽的上端以及所述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 0010 可选的, 所述遮挡板为伸缩板结构, 用于使得所述遮挡板能够展开或收缩。 0011 可选的, 所述遮挡板的中间设置。

11、有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 且所述门板式或推拉式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6611983 U 3 开口与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对应设置。 0012 可选的, 还包括滑杆; 所述滑杆设置于所述进食槽内且高度低于下料出口; 所述滑 杆能够在所述进食槽内滑动, 用于将下料出口中出来的食料运送到进食槽的其他位置。 0013 可选的, 还包括下料隔板, 所述下料隔板设置于所述下料出口位置, 用于打开和关 闭所述下料出口。 0014 可选的, 所述容器主体的侧壁还设置有挂钩, 用于将动物自动饲喂装置悬挂起来。 0015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通过在容器主体的内 部设置。

12、一个或多个下料板使得下料板与容器侧壁形成一个类似漏斗的容纳空间, 也即形成 一个能够自动补充食料的下料槽; 同时使得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并 且使得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进食槽侧壁的高度。 这样, 当所述进食槽中的食料高度大于下 料出口的高度时将会停止补充食料, 而等到进食槽中的食料被吃完或者高度下降时, 下料 出口又可以开始进料。 因此, 通过该下料出口的设计使得食料槽中的食料能够自动进料, 实 现了动物的自动喂食。 本申请还通过在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并且在进食槽的下方设置 有收集槽, 不仅能够收集食料碎屑以回收利用, 而且可以提高动物进食量的测量精度。 因 此, 本申请所述的。

13、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稳定的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 进而提高 动物饲养的效率, 而且提高了进食量的测量以及食料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示意 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背面立体示意 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 并 参照附图。

14、,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 “第一” 和 “第二” 的表述均是为了区 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 可见 “第一”“第二” 仅为了表述的方便, 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0022 参照图1和图2所示, 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一个实 施例的正面和背面立体示意图。 为了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 需要设计一个能够自动下料并 且及时停止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重力作用以及连通器原理, 设计了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 使得将存储动物食料的下料槽设置为漏斗状结构, 使得食料能。

15、够极为方便的向下进料, 而 通过直接在下料槽的下端设置进食槽并且使得进食槽的侧壁高度大于下料槽的下料出口, 使得当所述进食槽的食料高度大于下料出口时, 能够自动停止进料。 此外, 为了扩大动物进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6611983 U 4 食的空间, 本申请将进食槽的进食开口设置在下料槽对应的侧壁, 并且参考图2所示, 使得 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一侧或者多侧具有进食槽或者进食开口因而能够极大的扩大动物进 食的面积。 具体的, 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包括容器主体1、 下料槽2、 进食槽3和收集槽4; 所 述容器主体1为薄壁箱体结构, 其厚度或者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或者设置。 所述下。

16、料槽2 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1内, 且所述下料槽2沿所述容器主体1的上端向下端延伸, 形成漏斗式 容纳空间; 所述下料槽2包括下料板21, 且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21与容器主体1的侧壁配合 形成所述下料槽2下端的漏斗式容纳空间。 所述下料槽2对应所述容器主体的上端具有进料 开口11, 所述进料开口11用于将食料倒入所述下料槽2中。 且所述下料板21的形状以及多组 下料板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只需使得所述下料槽2形成一个类似漏斗或者近似漏斗 结构的内部空间, 使得食料能够根据所述下料槽2的侧壁引导从下料出口进入到进食槽中。 0023 所述一组或者多组下料板21的接近端形成所述下料槽2的下料出口,。

17、 也即所述下 料槽2类似漏斗结构容纳空间的尖端或者漏斗底端即为所述下料槽2的下料出口。 所述进食 槽3设置于所述下料槽2的下料出口的下方, 且所述下料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食槽最低侧 壁的高度; 其中, 所述进食槽3对应的容纳空间由进食槽3的侧壁以及容器主体的侧壁配合 形成。 优选的, 所述进食槽3的侧壁高度根据所饲养的动物的特性进行设置。 所述进食槽3设 置于所述容器主体1的下方且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侧或者多侧设置有进食开口; 其中, 所述 进食开口由容器主体的侧壁、 下料槽2的侧壁以及进食槽3构成, 使得在所述进食槽3的上端 具有能够容纳动物进食的空间。 所述进食槽3的底部设置有细孔, 所述细。

18、孔的直径小于食料 的直径; 所述收集槽4设置于所述进食槽3中所述细孔的下方。 可选的, 所述收集槽4通过连 接柱41与所述进食槽3的底部连接。 0024 优选的, 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设置为环形结构, 这样, 所述进食槽3对应形成一 个环形结构, 能够充分利用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空间, 扩大动物进食空间, 尤其适用于设置 于饲养动物的中间位置。 0025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通过在容器主体的内部设置一个或多 个下料板使得下料板与容器侧壁形成一个类似漏斗的容纳空间, 也即形成一个能够自动补 充食料的下料槽; 同时使得进食槽设置于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出口的下方并且使得下料出口 的高度。

19、低于进食槽侧壁的高度。 这样, 当所述进食槽中的食料高度大于下料出口的高度时 将会停止补充食料, 而等到进食槽中的食料被吃完或者高度下降时, 下料出口又可以开始 进料。 因此, 通过该下料出口的设计使得食料槽中的食料能够自动进料, 实现了动物的自动 喂食。 本申请还通过在进食槽的底部设置有细孔并且在进食槽的下方设置有收集槽, 不仅 能够收集食料碎屑以回收利用, 而且可以提高动物进食量的测量精度。 因此, 本申请所述的 动物自动饲喂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稳定的实现食料的自动饲喂, 进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 而且提高了进食量的测量以及食料的利用率。 0026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所述下料板21。

20、设置为曲线结构, 用于使得所述下 料板21与进食开口形成更大的进食空间; 且所述曲线结构用于促使食料从下料槽的下料出 口流出到进食槽中。 例如, 将所述下料板21设置为类似S性曲线结构。 因而, 通过设置所述下 料板21的结构可以使得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的动物, 例如鹅与狗的进食空 间需求是不同的。 0027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所述收集槽4的水平截面大于所述下料槽的水平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6611983 U 5 截面, 用于使得所述收集槽对应的空间延伸到容器主体1的外侧。 也即, 使得所述收集槽4能 够部分延伸出来, 这样不仅有利于饲养员的观察, 而。

21、且有利于对于所述收集槽4内零散食料 的收集。 此外, 还可以将所述收集槽4作为饮水槽既能够为饲养的动物进行饮水补充, 而且 可以使得食料碎屑与水混合, 进而再次称为食料, 大大提高食料的利用率。 0028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所述下料板21的上端与所述容器主体1为铰接连 接; 所述容器主体1对应所述下料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系列的连接孔, 所述下料板21的下端通 过不同连接孔与容器主体固定连接并且形成不同大小的下料出口。 这样, 既可以方便的调 节下料出口的大小使得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能够适应不同颗粒大小的食料, 而且这样的 结构有利于对于整个装置的清洗。 0029 参照图3所示, 为本实。

22、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立 体结构示意图; 所述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遮挡板5, 所述遮挡板5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1 的上端, 用于遮挡所述下料槽2的上端以及所述容器主体1上端的入口11。 这样, 通过设置遮 挡板5既可以防止外界杂物进入下料槽2中, 又能够使得本申请所述的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可 以在外界下雨、 暴晒等情况继续使用。 0030 进一步, 所述遮挡板5为伸缩板结构, 用于使得所述遮挡板5能够展开或收缩。 例 如: 采用多层分节收缩结构或者多层通过滑轨连接的可收缩结构。 通过将遮挡板5设置为伸 缩结构, 使得既可以根据需要扩大遮挡范围, 而且可以在收纳放置或者空间。

23、较小的环境中 使用。 0031 优选的, 所述遮挡板5的中间设置有门板式或推拉式开口, 且所述门板式或推拉式 开口与容器主体上端的入口对应设置。 也即, 在所述遮挡板对应下料槽的进料位置设置一 个活动的开口或者门, 使得能够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口或者门进行食料的补充以及相应的清 理操作。 0032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滑杆; 所述滑杆设置于 所述进食槽3内且高度低于下料出口; 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进食槽内滑动, 用于将下料出口 中出来的食料运送到进食槽的其他位置。 其中, 所述滑杆既可以设置为旋转式结构也可以 设置为平移式结构, 只需要使得滑杆能够搅动或者推动进食槽3。

24、内的食料, 防止食料在下料 出口位置堆积进而影响动物的正常进食。 需要说明的是, 滑杆的结构并不限于杆状结构, 只 需要使其能够推动食料, 可以设置成任意形状或者不同结构的组合。 0033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动物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下料隔板, 所述下料隔 板设置于所述下料出口位置, 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料出口。 也即, 在下料出口位置设置一 个插板或者可转动的隔板, 使得饲养员能够控制食料的进料或者停止进料或者还可以根据 下料隔板开口大小控制下料出口的大小。 0034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所述容器主体1的侧壁还设置有挂钩, 用于将动物 自动饲喂装置悬挂起来。 0035 参照。

25、图4所示, 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物自动饲喂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立 体结构示意图。 所述下料槽2还可以通过隔板分割为2个或多个小的下料空间, 相应的可以 设置多个进食槽3, 这样能够使用一个动物自动饲喂装置实现不动食料的自动饲喂。 0036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 并非 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 以上实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6611983 U 6 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 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 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 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

26、提供。 因此,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和原则之内, 所做的任何省略、 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之内。 0037 另外, 为简化说明和讨论, 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实用新型难以理解, 在所提供的附图 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 此外, 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 以便避免使本实用新型难以理解, 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 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平台的(即, 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 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 电路)以 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27、的情况下,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 可以在 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实用新型。 因此, 这 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0038 尽管已经结合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 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 这 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 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 其它 存储器架构(例如, 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0039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 替换、 修改和变型。 因此,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做的任何省略、 修改、 等同 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6611983 U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8 CN 206611983 U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9 CN 206611983 U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10 CN 206611983 U 10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1 CN 206611983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