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抗震救援器.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7246875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7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077347.0

申请日:

20160127

公开号:

CN205516078U

公开日:

201608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2B99/00

主分类号:

A62B99/00

申请人:

张新颖

发明人:

张新颖

地址: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类一班

优先权:

CN201620077347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李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包括顶部支撑板,所述顶部支撑板的底部设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两侧设有侧支架,该侧支架上安装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该仿生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曲杆和支脚液压缸组成,其中上转杆一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的上端,曲杆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连接侧支架;所述侧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侧支架的中部设有移动导轨,该移动导轨上安装360°摄像镜头;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便于携带,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为抗震救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值得大力推广。

权利要求书

1.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包括顶部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该液压折叠伸缩机构由两个碳纤维支杆(2)和一个双杆液压缸(3)组成,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中部相互铰接,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顶部通过转轴与顶部支撑板(1)连接,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高分子防护网(4),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下部通过双杆液压缸(3)连接;所述顶部支撑板(1)的两侧设有侧支架(5),该侧支架(5)上安装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该仿生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6)、曲杆(7)和支脚液压缸(8)组成,其中上转杆(6)一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5)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7)的上端,曲杆(7)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8)连接侧支架(5),曲杆(7)的下端设有脚垫;所述侧支架(5)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9),侧支架(5)的中部设有移动导轨(10),该移动导轨(10)上安装360°摄像镜头(11),侧支架(5)上设有电源开关(12),侧支架(5)内设有锂电池(13)和无线连接模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通过管道连接增压装置(21),增压装置(21)为可拆卸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设有数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和仿生蜘蛛脚装置的表面设有荧光涂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救援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背景技术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在我国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多数时候的救援都没有大型机械救援设备或者没有合适的工作台,救援人员只能依赖简单的操作工具或者是仅仅依靠肩扛手抬来进行救援工作,浪费大量宝贵的救援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便于携带、运输和存放,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包括顶部支撑板,所述顶部支撑板的底部设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该液压折叠伸缩机构由两个碳纤维支杆和一个双杆液压缸组成,两个碳纤维支杆的中部相互铰接,两个碳纤维支杆的顶部通过转轴与顶部支撑板连接,两个碳纤维支杆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高分子防护网,两个碳纤维支杆的下部通过双杆液压缸连接;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两侧设有侧支架,该侧支架上安装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该仿生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曲杆和支脚液压缸组成,其中上转杆一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的上端,曲杆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连接侧支架,曲杆的下端设有脚垫;所述侧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侧支架的中部设有移动导轨,该移动导轨上安装360°摄像镜头,侧支架上设有电源开关,侧支架内设有锂电池和无线连接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通过管道连接增压装置,增压装置为可拆卸式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设有数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和仿生蜘蛛脚装置的表面设有荧光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具有以下优点:一、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便于携带、运输和存放;二、利用固定镜头和360°摄像镜头能够清晰的观察被困者的状态;三、高分子防滑网强度高,韧性大,能够防止二次伤害;四、仿生蜘蛛脚装置使得该救援器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为抗震救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包括顶部支撑板1,所述顶部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该液压折叠伸缩机构由两个碳纤维支杆2和一个双杆液压缸3组成,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中部相互铰接,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顶部通过转轴与顶部支撑板1连接,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高分子防护网4,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下部通过双杆液压缸3连接,通过双杆液压缸3驱动碳纤维支杆2联动,完成折叠与展开;所述顶部支撑板1的两侧设有侧支架5,该侧支架5上安装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该仿生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6、曲杆7和支脚液压缸8组成,其中上转杆6一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5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7的上端,曲杆7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8连接侧支架5,曲杆7的下端设有脚垫,通过支脚液压缸8的伸缩能够驱动仿生蜘蛛脚装置的伸展;所述侧支架5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9,侧支架5的中部设有移动导轨10,该移动导轨10上安装360°摄像镜头11,侧支架5上设有用于控制的电源开关12,侧支架5内设有用于供电的锂电池13和用于信号传输的无线连接模块14。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通过管道连接增压装置21,通过增压装置21供给液压缸的动力源,增压装置21为可拆卸式结构,能够单独携带;

进一步,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设有数个。

进一步,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和仿生蜘蛛脚装置的表面设有荧光涂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组装连接打开增压装置21,然后打开电源开关12,拉出移动导轨10,将装置两个分别放置在被困者的左右两侧,利用增压装置21增压,弹射防护网进行救援,使用完毕后,拆卸增压装置21,回收救援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点:一、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便于携带、运输和存放;

二、利用固定镜头9和360°摄像镜头11能够清晰的观察被困者的状态;

三、高分子防滑网强度高,韧性大,能够防止二次伤害;

四、仿生蜘蛛脚装置使得该救援器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携式抗震救援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077347.0 (22)申请日 2016.01.27 A62B 99/00(2009.01) (73)专利权人 张新颖 地址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化学化 工学院化学类一班 (72)发明人 张新颖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11548 代理人 李静 (54) 实用新型名称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57) 摘要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包括顶部支撑板, 所述顶 部支撑板的底部设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 ; 所述顶 部支撑板的两侧设有侧支架, 该侧支架上安装数 个仿生蜘蛛脚装置, 该仿生。

2、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 曲杆和支脚液压缸组成, 其中上转杆一端通过转 轴与侧支架连接, 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的上 端, 曲杆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连接侧支架 ; 所 述侧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 侧支架的中部 设有移动导轨, 该移动导轨上安装 360摄像镜 头 ;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 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 能够减小整个救 援器的体积, 便于携带, 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 境, 为抗震救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节约了宝贵的 救援时间, 值得大力推广。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3、 CN 205516078 U 2016.08.31 CN 205516078 U 1.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包括顶部支撑板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支撑板 (1) 的底部设 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 该液压折叠伸缩机构由两个碳纤维支杆 (2) 和一个双杆液压缸 (3) 组 成, 两个碳纤维支杆 (2) 的中部相互铰接, 两个碳纤维支杆 (2) 的顶部通过转轴与顶部支撑 板 (1) 连接, 两个碳纤维支杆 (2) 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高分子防护网 (4) , 两个碳纤维支杆 (2) 的下部通过双杆液压缸 (3) 连接; 所述顶部支撑板 (1) 的两侧设有侧支架 (5) , 该侧支架 (5) 。

4、上安装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 该仿生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 (6) 、 曲杆 (7) 和支脚液压缸 (8) 组成, 其中上转杆 (6) 一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 (5) 连接, 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 (7) 的 上端, 曲杆 (7) 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 (8) 连接侧支架 (5) , 曲杆 (7) 的下端设有脚垫; 所述侧 支架 (5) 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 (9) , 侧支架 (5) 的中部设有移动导轨 (10) , 该移动导轨 (10) 上安装360 摄像镜头 (11) , 侧支架 (5) 上设有电源开关 (12) , 侧支架 (5) 内设有锂电池 (13) 和无线连接模块 (14) 。 2.根。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其特征在于,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通过管 道连接增压装置 (21) , 增压装置 (21) 为可拆卸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设有 数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和仿 生蜘蛛脚装置的表面设有荧光涂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516078 U 2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救援设备领域, 尤其是一种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背景技术 0002 地震又称地动、 地振动,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

6、成振动, 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 动和破裂, 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 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 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 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 水灾、 有毒气体泄漏、 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 还可能 造成海啸、 滑坡、 崩塌、 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0003 在我国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 多数时候的救援都没有大型机械救援设备或 者没有合适的工作台, 救援人员只能依赖简单的操作工具或者是仅仅依靠肩扛手抬来进行 。

7、救援工作, 浪费大量宝贵的救援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 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 便于携带、 运输和存放, 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的便携式 抗震救援器。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包括顶部支 撑板, 所述顶部支撑板的底部设有液压折叠伸缩机构, 该液压折叠伸缩机构由两个碳纤维 支杆和一个双杆液压缸组成, 两个碳纤维支杆的中部相互铰接, 两个碳纤维支杆的顶部通 过转轴与顶部支撑板连接, 两个碳纤维支杆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高分子防护网, 两个碳纤 维支杆的下部通过双杆液。

8、压缸连接; 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两侧设有侧支架, 该侧支架上安装 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 该仿生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 曲杆和支脚液压缸组成, 其中上转杆一 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连接, 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的上端, 曲杆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 连接侧支架, 曲杆的下端设有脚垫; 所述侧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 侧支架的中部设有 移动导轨, 该移动导轨上安装360 摄像镜头, 侧支架上设有电源开关, 侧支架内设有锂电池 和无线连接模块。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通过管道连接增压装置, 增 压装置为可拆卸式结构。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 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

9、构设有数个。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 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和仿生蜘蛛脚装置的表面 设有荧光涂层。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具有以下优点: 一、 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伸缩与展开, 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 便 于携带、 运输和存放; 二、 利用固定镜头和360 摄像镜头能够清晰的观察被困者的状态; 三、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516078 U 3 高分子防滑网强度高, 韧性大, 能够防止二次伤害; 四、 仿生蜘蛛脚装置使得该救援器能够 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为抗震救援提供了极大的。

10、便利, 节约了宝贵的 救援时间, 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3 请参阅图1-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便携式抗震救援器, 包括顶部支撑板1, 所述 顶部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液压折。

11、叠伸缩机构, 该液压折叠伸缩机构由两个碳纤维支杆2和一 个双杆液压缸3组成, 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中部相互铰接, 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顶部通过转轴 与顶部支撑板1连接, 两个碳纤维支杆2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高分子防护网4, 两个碳纤维支 杆2的下部通过双杆液压缸3连接, 通过双杆液压缸3驱动碳纤维支杆2联动, 完成折叠与展 开; 所述顶部支撑板1的两侧设有侧支架5, 该侧支架5上安装数个仿生蜘蛛脚装置, 该仿生 蜘蛛脚装置由上转杆6、 曲杆7和支脚液压缸8组成, 其中上转杆6一端通过转轴与侧支架5连 接, 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曲杆7的上端, 曲杆7的中部通过支脚液压缸8连接侧支架5, 曲杆7 的下端设。

12、有脚垫, 通过支脚液压缸8的伸缩能够驱动仿生蜘蛛脚装置的伸展; 所述侧支架5 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镜头9, 侧支架5的中部设有移动导轨10, 该移动导轨10上安装360 摄像 镜头11, 侧支架5上设有用于控制的电源开关12, 侧支架5内设有用于供电的锂电池13和用 于信号传输的无线连接模块14。 0014 该便携式抗震救援器通过管道连接增压装置21, 通过增压装置21供给液压缸的动 力源, 增压装置21为可拆卸式结构, 能够单独携带; 0015 进一步, 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设有数个。 0016 进一步, 所述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和仿生蜘蛛脚装置的表面设有荧光涂层。 001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

13、其使用方法: 组装连接打开增压装置21, 然后打开电源 开关12, 拉出移动导轨10, 将装置两个分别放置在被困者的左右两侧, 利用增压装置21增 压, 弹射防护网进行救援, 使用完毕后, 拆卸增压装置21, 回收救援器。 0018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点: 一、 利用液压折叠伸缩机构实现整个救援器的 伸缩与展开, 能够减小整个救援器的体积, 便于携带、 运输和存放; 0019 二、 利用固定镜头9和360 摄像镜头11能够清晰的观察被困者的状态; 0020 三、 高分子防滑网强度高, 韧性大, 能够防止二次伤害; 0021 四、 仿生蜘蛛脚装置使得该救援器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00。

14、22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 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 而 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 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516078 U 4 型。 因此, 无论从哪一点来看, 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 而且是非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 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 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3 此外, 应当理解, 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 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 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 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 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 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516078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5516078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救生;消防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