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塔救援工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杆塔救援工具.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055816.3 (22)申请日 2017.01.16 (73)专利权人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地址 51062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 二路2号 (72)发明人 辛平野 张渊 罗家健 何幸欣 郭润凯 王鑫 王颖新 蔡铭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陈思泽 (51)Int.Cl. A62B 35/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杆塔救援工具 (57)摘要 本。
2、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杆塔救援工具, 该杆 塔救援工具包括固定带、 连接环和吊绳, 所述固 定带的一端设有第一扣环, 另一端设有固定口, 所述固定带绕设于杆塔上且所述第一扣环穿过 所述固定口, 所述连接环可拆卸地扣设于所述第 一扣环上, 所述吊绳一端用于与待救人员连接, 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环用于被救援人员拉拽。 本 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带绑扎固定于杆塔上, 用于创 造临时悬吊点, 通过第一扣环扣住连接环, 连接 环则作为吊绳滑动的承载体, 可保证吊绳一端的 待救人员在另一端的救援人员的控制下缓慢下 降, 从而将待救人员下放至地面等待急救。 本实 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且组装快捷的救援工具 及救援方法, 。
3、能够大大地缩短救援时间, 提高触 电急救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CN 206483009 U 2017.09.12 CN 206483009 U 1.一种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包括固定带、 连接环和吊绳, 所述固定带的一端设 有第一扣环, 另一端设有固定口, 所述固定带绕设于杆塔上且所述第一扣环穿过所述固定 口, 所述连接环可拆卸地扣设于所述第一扣环上, 所述吊绳一端用于与待救人员连接, 另一 端穿过所述连接环用于被救援人员拉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环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 环体、 第二环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体和所述第二环体。
4、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吊绳绕过所述 连接部, 且其两端均朝同一方向穿出所述第二环体, 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第一扣环扣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绳包括位于所述连接部的 左侧的第一绳体和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右侧的第二绳体, 所述第一绳体从所述第二环体的左 侧伸出, 所述第二绳体从所述第二环体的右侧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环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 一环体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绳设有用于与待救人员的 一次安全带扣合的第二扣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
5、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环的材质 为铝合金镀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的承受 重力大于或等于300kg。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绳为登山绳。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切断待 救人员的二次安全带的刀具。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483009 U 2 杆塔救援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工工具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杆塔救援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高压输电线路日常检修作业中, 由于人员操作不当、 设备运。
6、行状况不佳, 外部环境 影响等原因, 容易引起作业人员触电伤害事故。 现有的高空触电悬挂救援手段不足, 触电人 员救援时间普遍较长, 需要花费数小时, 救援难度极高, 死亡率极高。 常常发生因救援时间 较久无法进行触电人员心肺复苏或悬挂导致窒息而死。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基于此, 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杆塔救援工具, 用于各种 作业环境下的高空悬挂快速救援, 大大地缩短有效救援时间, 提高触电急救效率。 0004 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杆塔救援工具, 包括固定带、 连接环和吊绳, 所述固定带的一端设有第一扣 环, 另一端设有固定口, 所述固定带绕设于杆塔上且。
7、所述第一扣环穿过所述固定口, 所述连 接环可拆卸地扣设于所述第一扣环上, 所述吊绳一端用于与待救人员连接, 另一端穿过所 述连接环用于被救援人员拉拽。 00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连接环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环体、 第二环体以及位于 所述第一环体和所述第二环体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吊绳绕过所述连接部, 且其两端均朝同 一方向穿出所述第二环体, 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第一扣环扣合。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吊绳包括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左侧的第一绳体和位于所 述连接部的右侧的第二绳体, 所述第一绳体从所述第二环体的左侧伸出, 所述第二绳体从 所述第二环体的右侧伸出。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
8、例中, 所述第二环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体的内径。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吊绳设有用于与待救人员的一次安全带扣合的第二扣 环。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连接环的材质为铝合金镀锌。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的承受重力大于或等于300kg。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吊绳为登山绳。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还包括用于切断待救人员的二次安全带的刀具。 0014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001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包括固定带、 连接环和吊绳, 先将固定带绑扎固 定于杆塔上, 用于创造临时悬吊点, 之后再通过固。
9、定带上的第一扣环扣住连接环, 连接环则 作为吊绳滑动的承载体, 可保证吊绳一端的待救人员在另一端的救援人员的控制下缓慢下 降, 从而将待救人员下放至地面等待急救。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且组装快捷的救援 工具及救援方法, 能够大大地缩短救援时间, 提高触电急救效率, 其可用于各种作业环境下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6483009 U 3 的高空悬挂快速救援,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0016 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环为类8字环, 吊绳可穿过连接环下侧的第二环体再从上侧 的第一环体套下, 最终套紧在连接部上, 如此可增加吊绳与连接环之间的摩擦力, 保证待救 人员在可控的状态下缓降。
10、。 0017 所述吊绳两侧的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分别从第二环体的两侧伸出, 用以保证第一 绳体和第二绳体不会左右交叉, 保证待救人员可稳定下降, 不会发生晃动。 0018 所述第二环体的内径较大, 防止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相互接触摩擦, 影响放绳。 0019 所述吊绳还设有第二扣环, 用以实现吊绳与待救人员的快速连接。 0020 所述连接环的材质为铝合金镀锌, 用以提高缓降所需的摩擦力。 0021 所述固定带的承受重力大于300kg, 保证固定带的强度, 从而保证整个救援工具安 全可靠。 0022 所述吊绳为登山绳, 具有较大的抗拉力, 保证救援工具牢固。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
11、例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的工作示意图。 0024 附图标记说明: 0025 10、 杆塔, 20、 待救人员, 30、 一次安全带, 40、 二次安全带, 100、 固定带, 110、 第一扣 环, 120、 固定口, 200、 连接环, 210、 第一环体, 220、 第二环体, 230、 连接部, 300、 吊绳, 310、 第 一绳体, 311、 第二扣环, 320、 第二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 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的是,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
12、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7 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 “设于” 或 “固定于” 另一个元件时, 它可以直接设于 或固定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设于或固定于另一个元件。 当一个元件 被称为是 “连接” 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 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 0028 此外, 除非特别指出, 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 “第一” 及 “第二” 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 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 元素、 步骤等, 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 元素、 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或者顺序关系等。 0029 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杆塔救援工具, 包括固定带1。
13、00、 连接环200和吊绳 300。 所述固定带100的一端设有第一扣环110, 另一端设有固定口120, 所述固定带100绕设 于杆塔10上且所述第一扣环110穿过所述固定口120, 此时应将固定带100连接有第一扣环 110的一端拉紧并将固定带100的另一端朝杆塔10的一侧压紧, 从而使得固定带100牢固地 固定于杆塔10上。 具体地, 所述固定带100可为双层封闭式环带, 一端缝合有所述第一扣环 110, 第一扣环110从封闭式环带的另一端的内侧穿过, 该封闭式环带的另一端的内侧即为 所述固定口120; 或所述固定带100为单层带, 一端缝合有所述第一扣环100, 另一端缝合形 成一固定。
14、圈, 所述固定圈的内侧则为固定口120。 所述连接环200可拆卸地扣设于所述第一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6483009 U 4 扣环110上。 所述吊绳300一端用于与待救人员20(触电昏迷者等)的一次安全带30连接, 另 一端绕过所述连接环200用于被救援人员(附图未示出)拉拽缓降。 需要说明的是, 本领域所 述一次安全带30为绑在工作人员身上的安全带, 二次安全带40则为连接一次安全带30和杆 塔10的安全带。 0030 所述杆塔救援工具的工作原理如下: 先将固定带100绑扎固定于杆塔10上, 用于创 造临时悬吊点; 之后再通过固定带100上的第一扣环110扣住连接环200。
15、, 连接环200则作为 吊绳300滑动的承载体, 可保证吊绳300一端的待救人员在另一端的救援人员控制下缓慢下 降, 从而将待救人员20下放至地面等待急救。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且组装快捷的救 援工具, 能够大大地缩短救援时间, 提高触电急救效率, 其可用于各种作业环境下的高空悬 挂快速救援,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0031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连接环200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环体210、 第二环体220以及位 于所述第一环体210和所述第二环体220之间的连接部230。 所述吊绳300单圈绕设于所述连 接部230上, 且其两端均朝同一方向从所述第二环体220内穿过, 如可从所述第二环。
16、体220的 前侧穿向后侧, 或从后侧穿向前侧。 所述第一环体210则与所述第一扣环110扣合。 由上可 知, 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环200为类8字环, 吊绳300可穿过连接环200下侧的第二环体220再 从上侧的第一环体210套下, 最终套紧在连接部230上, 如此可增加吊绳300与连接环200之 间的摩擦力, 保证待救人员20在可控的状态下缓降。 0032 优选地, 所述吊绳300包括位于所述连接部230的左侧的第一绳体310和位于所述 连接部230的右侧的第二绳体320(还包括位于连接部230上、 与连接部230相对的第三绳 体)。 所述第一绳体310从所述第二环体220的左侧伸出, 所述第。
17、二绳体320从所述第二环体 220的右侧伸出。 由此可知, 两侧的吊绳300分别从第二环体220的两侧伸出, 用以保证第一 绳体310和第二绳体320不会左右交叉, 保证待救人员可稳定下降, 不会发生晃动。 需要说明 的是,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上” 、“下”“前” 、“后” 、“左” 、“右”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 目的, 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3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环体220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体210的内径, 防止第一 绳体310和第二绳体320在第二环体220内相互接触摩擦, 影响放绳。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第 二环体220的内径也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环体21。
18、0的内径。 0034 优选地, 所述吊绳300设有用于与待救人员20的一次安全带30扣合的第二扣环 311, 用以实现吊绳300与待救人员20的一次安全带30的快速连接。 本实用新型也可根据实 际需要在所述吊绳300的另一端设置与救援人员的一次安全带扣合的第三扣环(附图未示 出), 此时, 救援人员可拉拽第二绳体320上任一位置。 0035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切断待救人员20的二次安全带40的刀具, 在吊绳300与待 救人员20的一次安全带30连接好之后, 可通过刀具将待救人员20上的二次安全带40切断, 使得待救人员20脱离杆塔10的束缚。 0036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100为麻绳。
19、或其他类似材质, 长度90150cm, 优选与悬 挂位置的周长相匹配; 其承重不低于300kg, 保证固定带100的强度, 从而保证整个救援工具 安全可靠。 所述连接环200的材质为铝合金镀锌或其他金属材质, 用以提高缓降所需的摩擦 力。 所述吊绳300为登山绳, 具有较大的抗拉力, 保证救援工具牢固可靠,本实用新型也可根 据实际需要采用麻绳作为吊绳300。 所述刀具可为普通的电工刀。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6483009 U 5 0037 采用上述杆塔救援工具的救援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8 实用新型: 0039 步骤一、 将吊绳300预先套设于连接环200上; 0。
20、040 步骤二、 救援人员系好自身的一次安全带, 并携带杆塔救援工具登杆; 0041 步骤三、 救援人员在杆塔10上完成自身安全措施, 如在杆塔10上固定好二次安全 带; 0042 步骤四、 救援人员在杆塔10上绑扎好固定带100, 固定带100需牢固固定在杆塔10 上, 固定带100的第一扣环110应朝下设置; 0043 步骤五、 将已连接有吊绳300的连接环200扣于第一扣环110内; 0044 步骤六、 将吊绳300的一端与待救人员20的一次安全带30连接, 另一端绕在救援人 员的手上用于拉拽, 救援人员可采用绕肘法将吊绳300预先固定好; 0045 步骤七、 采用刀具将待救人员20的二。
21、次安全带40切断; 0046 步骤八、 救援人员缓慢放绳使待救人员20下放至地面。 0047 待救人员20在放至地面后可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援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 用新型对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八的先后顺序不做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相 应的先后执行顺序进行调整, 用以减少救援时间, 实现最快救援。 0048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且组装快捷的救援工具及救援方法, 能够 大大地缩短救援时间(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杆塔触电悬挂快速救援), 提高触电急救效率, 能 够极大降低高空触电悬挂人员的窒息死亡概率; 其可用于各种作业环境下的高空悬挂快速 救援, 如可用于误登杆塔人。
22、员救援、 电力作业人员登杆后身体不适等缓降、 高空消防无法营 救情况下的降落等多种情景, 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此外, 其结构简单, 重量较轻, 易 于携带登杆, 其操作也简便, 可实现单人救援, 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0049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 为使描述简洁, 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 然而, 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 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数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6483009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7 CN 206483009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