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3027054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5.28 CN 103027054 B (21)申请号 201210543169.2 (22)申请日 2012.12.16 201110444459.7 2011.12.27 CN A01N 43/78(2006.01) A01N 43/54(2006.01) A01P 3/00(2006.01) (73)专利权人 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443004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沿江大道 东 36 号 (72)发明人 侯恩广 张业祥 刘志新 (74)专利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代理人 成钢 (。
2、54) 发明名称 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 合物 (57) 摘要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 的组合物, 有效活性组分由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组 成。 本发明将苯噻菌酯与嘧菌酯进行复配后, 产生 明显的增效作用。 可以有效缓解菌种抗性的产生, 延长农药品种使用寿命, 并且减少用药量, 降低农 药田间应用成本, 对人畜及当茬和后茬作物安全。 农田实验表明 : 本发明对瓜果类危害严重的白粉 病和对小麦危害严重的小麦白粉病等具有明显的 防治效果, 复配后的剂型性质稳定, 并且低温稳定 性和热贮稳定性好, 符合行业标准。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51)Int.Cl. 审查员 曹慧。
3、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3027054 B CN 103027054 B 1/1 页 2 1.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组合物含有由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组成的有效成份, 所述的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质量比为 1:99:1。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 于 :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1:77:1。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4、, 其特征在 于 :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1:55:1。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 于 :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1:33:1。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 于 :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3:7。 6.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实际应用时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 包括乳油, 微乳, 水乳, 悬浮剂, 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5、, 其特征在 于 : 在制成的不同的农药制中,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二者累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 1%99% 之间。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 合物在防治植物白粉病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27054 B 2 1/5 页 3 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 具体涉及一种以苯噻菌酯与嘧菌酯为有效成分, 可 防治植物白粉病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苯噻菌酯, 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除对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效外, 对黑星 病、 炭坥病、 褐斑病、 灰霉病、 玉米小。
6、斑病、 稻曲病、 橡胶麻点病菌、 香蕉褐缘灰斑病、 橡胶黑 团孢叶斑、 橡胶黑团孢叶斑病菌、 香蕉枯萎病、 油菜菌核病、 柑橘蒂腐病等均表现出优良的 抑制活性。并对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具有高效、 低毒、 环境友好等特点。 0003 嘧菌酯, 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嘧菌酯可用于谷物、 水稻、 葡萄、 马铃薯、 蔬菜、 果树及 其他作物茎叶喷雾、 种子处理, 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嘧菌酯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 全, 无药害, 对地下水、 环境安全。它具有高效、 广谱、 保护、 治疗、 铲除、 渗透、 内吸活性等特 点。并对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具有高效、 低毒、 环境友好等特点。对几乎所有真菌纲 。
7、( 子 囊菌纲、 担子菌纲、 卵菌纲和半知菌类 ) 病菌害如白粉病、 锈病、 颖枯病、 网斑病、 黑腥病、 霜 霉病、 稻瘟病等数十种病害均有很好的活性。 0004 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 防治要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病菌抗药性的产 生。 农业上重要的瓜类白粉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 寄主范围广, 在瓜类作物生长后期经常发 生, 特别容易产生抗性。在一些白粉病危害严重的地方, 常见的杀菌剂如百菌清, 甲基硫菌 灵, 单独使用已经没什么效果。三唑酮等由于大面积使用, 也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抗药性, 并 容易产生要害。 0005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药性的白粉病, 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
8、 性的新成分。 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 开发周期长, 而且永远都比不上病菌产生抗 性的速度。其他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 不同农药轮换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难真正起到 明显的效果。 0006 不同品种成分的复配, 是防治抗性病菌最常见的方法。 不同成分进行复配, 根据实 际的应用效果, 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 加和还是拮抗。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 由于明显提 高了实际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使用量, 从而大大地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是综合防治害 虫的重要手段。目前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复配及应用尚无人报道过。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是的提供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
9、合物。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 物, 组合物含由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组成的有效成份。 0009 上述组合物中,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质量比为 1:99:1。 0010 进一步, 组合物中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1:77:1。 0011 进一步, 组合物中,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1:55:1。 说 明 书 CN 103027054 B 3 2/5 页 4 0012 进一步, 组合物中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1:33:1。 0013 进一步, 组合物中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的以质量比为 3:7。 0014 上述组合物, 实际应。
10、用时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 包括乳油, 微乳, 水乳, 悬浮剂, 可 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0015 在制成的不同的农药制中,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二者累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 1% 99% 之间。 0016 上述含有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白粉病中的 应用。 0017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 以苯噻菌酯与嘧菌酯为有效成份, 对防治植物白粉病有良 好的效果, 具体如下 : 0018 为了防止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病菌, 申请人以苯噻菌酯、 嘧菌酯等成分进行相互复 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黄瓜上的白粉病和小麦白粉病为测试现象, 具体方法为 : 0019 1、 试验材料为黄瓜白粉病。试。
11、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 由申请人配制成需要的制 剂。将田间采回的黄瓜白粉病叶带回室内, 在 21左右保湿培养 24h 促进病斑上形成更多 的孢子, 然后用无菌水洗下, 稀释在低倍镜下 (1015) 每个视野中 3-5 个孢子为宜, 并在孢 子悬液中加入 0.25% 的明胶以提高孢子在叶面的粘着性。 0020 试验采用叶片保湿接种的试验方法。当盆栽黄瓜长到第 3 至 4 片真叶展开后选 长势旺盛, 生长较均匀的供接菌试验 (没盆植 5 株苗) , 没处理重复 8 次。在预处理的基础 上设置系列浓度, 然后各处理先按常规常量喷药, 24h 后接菌, 每盆喷菌液 5ml, 接菌后保温 (21-24)。
12、 保湿 (相对湿度大于 90%) 以保证病菌入侵。发病稳定后, 按照黄瓜白粉病分级标 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 并与空白对照做药效评价。 0021 分析方法 : 0022 1) 、 病情分级标准 0023 0 级 : 叶片无病斑 0024 1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5% 以下 ; 0025 3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6-10% ; 0026 5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11-25% ; 0027 7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26-50% ; 0028 9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50% 以上 ; 0029 2) 、 计算方法 : 0030 00。
13、31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 EC50, 依照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 数及混用的共毒系数 (CTC 值) , CTC 值大于 100 为增效作用, 小于 100 为拮抗作用。 0032 2、 试验材料为小麦白粉病。试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 由我公司技术开发部配制 说 明 书 CN 103027054 B 4 3/5 页 5 成需要的制剂。将田间采回的小麦白粉病叶带回室内, 在 21左右保湿培养 24h 促进病斑 上形成更多的孢子, 然后用无菌水洗下, 稀释在低倍镜下 (1015) 每个视野中 3-5 个孢子 为宜, 并在孢子悬液中加入 0.25% 的明胶以提高孢子在叶面的粘着性。
14、。 0033 试验采用叶片保湿接种的试验方法。 先取大小一致, 生长一致的小麦叶片, 每处理 10 片叶, 每处理重复 8 次。在预处理的基础上设置系列浓度, 然后各处理先按常规常量喷 药, 24h 后接菌, 每个处理喷菌液 5ml, 接菌后于盒子中保温 (21-24) 保湿 (相对湿度大于 90%) 以保证病菌入侵。 发病稳定后, 按照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 并与空白 对照做药效评价。 0034 1) 、 病情分级标准 0035 0 级 : 叶片无病斑 0036 1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5% 以下 ; 0037 3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6-10% ;。
15、 0038 5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11-25% ; 0039 7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26-50% ; 0040 9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50% 以上 ; 0041 2) 、 计算方法 : 0042 0043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 EC50, 依照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 数及混用的共毒系数 (CTC 值) , CTC 值大于 100 为增效作用, 小于 100 为拮抗作用。 0044 3、 黄瓜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的测定结果分别见下表 : 0045 表 1 不同处理对黄瓜白粉病毒力测定结果 0046 。 0047 表 2 不同处理对。
16、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结果 说 明 书 CN 103027054 B 5 4/5 页 6 0048 。 0049 从表 1 中看出, 嘧菌酯与苯噻菌酯复配, 对黄瓜白粉病有很高的增效作用。从 1:9 到 9:1 的配比中其共毒系数达 320.25-625.04。表明两者在此配比下增效作用明显。从表 2 中看出, 嘧菌酯与苯噻菌酯复配, 对小麦白粉病也有很高的增效作用。从 1:9 到 9:1 的配 比中其共毒系数达 229.52-865.35。表明两者在此配比下增效作用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实施例 : 以质量比计 : 0051 实施例 1 : 噻菌。
17、酯 1+ 苯噻菌酯 9。 0052 实施例 2 : 噻菌酯 3+ 苯噻菌酯 7。 0053 实施例 3 : 噻菌酯 5+ 苯噻菌酯 5。 0054 实施例 4 : 噻菌酯 7+ 苯噻菌酯 3。 0055 实施例 5 : 噻菌酯 9+ 苯噻菌酯 1。 0056 上述农药药组合物在实际应用时, 可按常规方法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 包括乳油, 微乳, 水乳, 悬浮剂, 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 在制成的不同的农药制中, 苯噻菌酯与噻菌 酯二者累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 1%99% 之间。 0057 应用实例一 : 黄瓜白粉病 0058 按苯噻菌酯 15%, 嘧菌酯 5%, 乳化剂 1601 8%, 乳化剂。
18、 500#6%, 余量为甲苯, 配制成 乳油。该配方按 3000 倍稀释喷雾, 药后 72 小时防治效果为 93.2%, 25% 苯噻菌酯和 25% 嘧 菌酯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 药后 72 小时防效分别为 65.5% 和 78.4%。 0059 应用实例二 : 西瓜白粉病 0060 按苯噻菌酯15%, 嘧菌酯10%, 乳化剂1601 8%, 乳化剂500#6%, 余量为甲苯, 配制成 乳油。该配方按 4000 倍稀释喷雾, 药后 72 小时防治效果为 98.1%, 25% 苯噻菌酯和 25% 嘧 菌酯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 药后 72 小时防效分别为 63.2% 和 70.5%。 0061。
19、 应用实例三 : 小麦白粉病 0062 按苯噻菌酯 15%, 嘧菌酯 5%, 乳化剂 1601 8%, 乳化剂 500#6%, 余量为甲苯, 配制成 乳油。该配方按 5000 倍稀释喷雾, 药后 72 小时防治效果为 96.4%, 25% 苯噻菌酯和 25% 嘧 菌酯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 药后 72 小时防效分别为 79.5% 和 77.6%。 0063 应用实例四 : 小麦白粉病 0064 按苯噻菌酯15%, 嘧菌酯10%, 乳化剂1601 8%, 乳化剂500#6%, 余量为甲苯, 配制成 说 明 书 CN 103027054 B 6 5/5 页 7 乳油。该配方按 8000 倍稀释喷雾, 药后 72 小时防治效果为 97.2%, 25% 苯噻菌酯和 25% 嘧 菌酯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 药后 72 小时防效分别为 65.6% 和 68.5%。 说 明 书 CN 103027054 B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