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于把一组端子插在印刷电路板上而安装在它上面的连接器,更具体的说,涉及这样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一块校准板,用于校准从连接器背后凸出来并且向连接器底面弯曲的电路板端子,以便把电路板端子校准到正确的位置。
通常,这种类型的连接器包括许多从箱形连接器壳体背后凸出来,并且弯成直角,因而方向朝下的针状端子。这些端子插入在印刷电路板上形成的许多焊接插孔内,然后用钎焊固定住。必要时,再用螺钉把连接器壳体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
但是,在连接时,必须基本上同时把这许多端子插入印刷电路板的许多小的焊接插孔内。因此,只要这一组端子中有一部分没有对准,也要另外花费时间把这些端子插入焊接插孔中。此外,连接器上的端子是用细长的金属杆或者金属板条制成的,容易弯曲。另外,这些端子从连接器上凸出来的那一部分的长度还很长。因此,在连接器搬动或运输时,这一组端子会与其他物体接触。结果,这些端子常常会变形,端子就会对不准。
有鉴于上述情况,通常都在连接器壳体上附加一块端子校准板,用它把一组端子引导到对准的位置上去。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例子示于日本专利文献特开昭63-231891的图16和17中。
在图16和17中,有一个壳体1,该壳体呈罩状,它能与一个配对的连接器连接。上述壳体1能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而它地一个开口是朝着水平方向的。在罩状部分1b上设置了许多电路板端子2,这些端子起凸形端子接头的作用。这些电路板端子2穿过并伸出壳体1背后的壁面1a。在这些电路板端子2穿过背后的壁面1a,并且沿着水平方向伸出来之后,把这些电路板端子2的端部垂直向下,即向着壳体的底面弯曲。这些电路板端子2的长度大致相等,所以电路板端子2的端部穿过印刷电路板,并稍微凸出来一点。在校准板3上有许多位置和电路板端子2的正常位置相对应的通孔3a,并且这些通孔3a的开口是锥形的,所以电路板端子2的端头能很容易地插入这些开口中。
在装在电路板上的普通连接器中,虽然这些通孔3a的开口是锥形的,但是在安装操作的过程中,必须把校准板3和这些电路板端子2都定好位。因此,这种工作是很麻烦的。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而上述校准板能很容易地装在该连接器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包括一个壳体,该壳体中有许多从壳体的后壁凸出来,并且向壳体底面弯曲的电路板端子,还包括一块校准板,上面有许多位置处在这许多电路板端子的正常位置上的通孔。上述校准板通过一个铰链部分连接在壳体的底面上,能够绕着铰链部分转动,此时,校准板的后端指向这些电路板端子的端部。在校准板上为这些通孔设置了许多导向肋条,这些导向肋条与铰链部分相对一侧的周围表面呈扇形向外展开。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包括一个壳体,壳体上有许多和相配的连接器连接的端子接头,还有许多与这些端子接头相连的电路板端子,这些电路板端子从壳体的背后凸出来,并且向着壳体的底面弯曲。一块校准板通过一个铰链部分与壳体的底面连接。上述校准板包括许多通孔,当校准板转动到壳体的后端面,即转动到最后对准位置时,这许多通孔的位置与这许多电路板端子的正常位置相对应。还为这些通孔设置了导向肋条,这些导向肋条与铰链部分相对一侧的周围表面呈扇形向外展开。
此外,还在上述校准板和壳体上设置了起转动支轴作用的凹凸啮合机构。在校准板和壳体上还设有锁定机构,借助于该锁定机构,能把校准板相对于壳体固定在最后对准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校准板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向后的转动。此外,校准板还有一个传输式锁定机构,借助于该传输式锁定机构,校准板能相对于壳体如此固定,即,在校准板到达最后对准位置之前,几乎所有电路板端子的前端都已经处在校准板厚度的范围内。
按照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校准板的一个端部连接在壳体的底面上,并且校准板能绕着铰链部分转动。即,当用铰链作为一根支轴时,校准板的后端能向着从壳体背后凸出来的那些电路板端子的端部位置转动,校准板上的通孔的位置是根据电路板端子的正常位置形成的。但,由于校准板是绕着铰链部分转动的,它沿着一条弧线运动。因此,电路板端子的端部并不一定要对着通孔。然而,在通孔上有导向肋条,它使得通孔与铰链部分相对的一侧的周围表面凸了出来,并且呈扇形向外扩展。因此,这些弯曲后的电路板端子的端部便与这些导向肋条接触,被导入通孔内。
此外,当校准板相对于壳体转动时,两者是通过凹凸啮合机构啮合在一起进行相对转动的,中间有一个精密的转动支轴。因此,当校准板转动时,能有效地把电路板端子导入这些通孔内。
此外,上述校准板是用锁定机构相对于壳体固定在最后对准位置上的,在该位置上,校准板几乎完全转回去了。
此外,在校准板逐渐转动的过程中,在到达最后对准位置之前,几乎所有电路板端子的端头都已经处在校准板的厚度范围内了。越是靠近铰链的电路板端子越是先穿过校准板,而越是离铰链远的电路板端子越是后穿过校准板。当用于传输式固定校准板的锁定机构相对于壳体转动到上述状态下时,防止了所有电路板端子的端头和外物碰撞,所以电路板端子就不会损坏。即使当靠近铰链的电路板端子稍微穿过校准板一点,也只有电路板端子的端头稍稍凸出于校准板。因此,即使和外物碰撞,电路板端子的端头也不大会损坏。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许多端子从连接器壳体的一个表面上伸出来,而端子校准构件有许多端子穿过去的通孔。上述端子校准构件连接在连接器壳体上,能够转动,它包括许多个按照连接的端子通孔的行数分开的分离构件。这许多分离构件互相靠紧在一起,形成可让端子穿过的通孔,而这许多分离构件则用铰链部分互相连接在一起。
此外,上述端子的通孔是在互相靠紧的分离构件之一上的V形开口部分和另一个分离构件上的楔形凸块之间,当楔形凸块进入V形开口部分时形成的。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上述连接器壳体可以包括一条能和端子校准构件接触的导向肋条。上述连接器上有与各分离构件连接的连接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上述端子校准构件包括许多按照连接的端子通孔的行数分开的分离构件。为了使端子穿过这些端子通孔,这些分离构件是在端子插入这些分离构件的中间之后靠紧在一起的。因此,不必让端子穿过小孔。由于分离构件是借助于铰链部分互相连接的,所以,当折叠铰链部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时,这些分离构件便顺序地互相靠紧。
此外,端子通孔是在互相靠紧的一个分离构件上的V形开口部分和另一个分离构件上的楔形端部之间形成的。因此,这些端子是被楔形端部推进V形开口部分里去的。
此外,按照第三实施例,当这些分离构件互相靠紧形成端子校准构件时,这些分离构件都由导向肋条导向,而且分离构件都用连接部分互相连接在一起。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2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在装配之前的断面图;
图3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在装配过程中的断面图;
图4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在装配过程中的断面图;
图5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在最后对准位置上的的断面图;
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该连接器的纵向断面图;
图8是该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9是一个平面图,表示各分离构件互相分开使的状态;
图10是一个平面图,表示装配过程;
图11是一个平面图,表示装配过程;
图12是一个平面图,表示装配过程;
图13是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平面图,表示分离构件互相分离的状态;
图14是该连接器的纵向断面图;
图15是该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6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普通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7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普通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的立体图。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应该理解,这并不是要把本发明限制于这些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应该覆盖那些由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包括在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内的所有替代方案、改进方案和等同方案。
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在附图中加上了标号。附图中,对于所有同样的构件都用同样的标号来标示,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请参阅图1,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后视图。图2是表示该连接器的侧断面的视图。
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10具有矩形的箱形壳体20,它的一面是开口的。该连接器10能安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其开口朝向水平方向。凸出侧的端子连接件30用压配合从背后压入壳体上与开口相对的内壁21中。上述凸出侧的端子连接件30在壳体20内成为凸出侧端子31。而伸出连接器背面的凸出侧的端子连接件30则成为电路板端子32。上述从壳体背后伸出来的电路板端子32先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然后垂直向下弯曲,并延伸预定的长度。上述电路板端子32弯曲的长度有三段。有一些电路板端子32在靠紧内壁21的位置上弯曲,而另一些则在远离内壁21的位置上弯曲。
上述电路板端子32进入壳体20内便成为凸出侧的端子31,然而,这些电路板端子32从壳体后面伸出来,并且在电路板端子延伸到预定长度的位置上垂直地弯曲。电路板端子32弯曲点的长度不限于三段,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段数。只要电路板端子32的长度够,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弯曲长度。
一块校准板40通过一块板状铰链部分22连接在壳体20的下表面上。由于铰链部分22是板状的,很容易弯曲,所以校准板40能向后(向图2的左方)转动。当校准板向后转动时,它便与电路板端子32成直角。如图5所示,在校准板40上与电路板端子32的正常位置相对应的各个位置上形成了通孔41。各通孔41的内圆周并不是直筒形的,而是锥形的,如图2的下部或者图3-5的左面所示,通孔的后面一直扩展到底面。
此外,一条导向肋条42从扩展侧的通孔开口的边缘凸出来。导向肋条42沿着与铰链部分22相对一侧的通孔41的内缘延伸,并从通孔中凸出来,呈扇形展开。
导向肋条42的形状按下述方式决定。因为电路板端子32是当校准板40转动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上时,在其最后对准的位置上穿过校准板40的,所以电路板端子32的端头最初接触的是通孔41中心的对着铰链部分的那一面。因此,当校准板40转过一条弧线,转到位置上时,通孔41的扩展部分就能引导电路板端子32的端头进入通孔41。校准板40原来的目的就是当电路板端子偏离正常位置时,解决电路板端子32插入印刷电路板中去的困难,即,校准板40的原来的目的是把电路板端子32都校准到它们的正常位置上。因此,必须把通孔41做成扇形,这样,处在正常位置上的电路板端子的端头才能被导入通孔41内。此外,为了把偏离正常位置的电路板端子32的端头导入通孔内,更必须把通孔41做成扇形。
至于导向肋条42,只要导向肋条42能把偏离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的电路板端子32导入通孔内,导向肋条42可以做成任何形状。在第一实施例中,只在与铰链部分22相对的一侧有导向肋条42。然而,导向肋条42也可以从通孔41的开口的整个圆周上凸出来。导向肋条所扩展成的扇形可以是弧形的,也可以是许多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平面。
在壳体20的底面上,形成了一条沿着铰链部分22的后侧纵向延伸的槽23。校准板40有一条宽度窄的部分43,当校准板40转回去时,宽度窄的部分与槽23啮合。在壳体上设置了向下凸出的两个凸台24、24。在两个凸台24、24的前后形成了凹腔24a、24b。在校准板40的宽度窄的部分43的前后,在朝向凸台24前后的凹腔24a、24b的位置上,有凸块44、45。当校准板40转动到一定位置时,上述凹腔24a和一个向后凸出(向图2的左面凸出)的啮合凸块44相对;当校准板40继续转动时,上述凹腔24b与在槽23两侧的能向前弯曲(向图2的右面弯曲)的锁定凸块45相对。最后,当校准板40转动到校准位置时,上述啮合凸块44与凸台24上的凹腔24a啮合,而锁定凸块与凸台24上的凹腔24b啮合。
上述槽23是沿纵向在两个凸台24、24之间形成的,而校准板40上的宽度窄的部分43的位置处在这条槽23中,所以啮合凸块44和凸台24的前部啮合时是凸块和凹腔互相啮合。校准板40和壳体20底面的连接方式是使校准板的前端能够转动。这种连接稳定了校准板40的转动轴线。至于锁定凸块45,也可以锁定在其他位置上,只要校准板40能够锁定在最后锁定的位置上就可以了。此外,锁定也可以在每一个位置上逐步地完成。
下面,说明以上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当校准板40开始转动时,铰链部分22弯曲,啮合凸块44在凸台24的前方与其相对,自然而然地进入凹腔24a内。当校准板40只由铰链部分22让它转动时,它的转动轴线是会偏移的,但是,当校准板转动到啮合凸块44和凹腔24a啮合时,它的转动轴线就稳定下来了。接着,由于挠性的锁定凸块45位于后侧,当校准板40向后转动时,锁定凸块45与在后侧的凸台24的角部接触。因此,啮合凸块44被拉向后侧,与凹腔24a啮合,于是,转动轴线进一步稳定下来。当锁定凸块45与凸台24的角部接触时,紧靠铰链部分22的那一排电路板端子32就碰上导向肋条42的内缘表面,如图3所示。然后,这些电路板端子弯曲,被导入通孔41内。当校准板40继续转动时,从紧靠铰链部分22到远离铰链部分22的各排电路板端子32依次与导向肋条42的内缘表面相碰。这样,如图4和5所示,所有的电路板端子32都被导入通孔41内。
如上所述,校准板40是通过铰链部分22与壳体20的下表面连接的,并且能够转动,而导向肋条42则在通孔41的开口处形成,所以电路板端子32能被导入通孔41中。由于上述构造,当校准板40转动到后侧时,所有电路板端子32都被导向肋条42导入通孔41中去了,于是校准板40就能固定在壳体上。
最后,在对准的位置上,即,如图5所示,校准板40固定在基本上水平的位置上,所有的电路板端子32都穿过校准板40上的通孔41,保持在正常的位置上。由于锁定凸块45进入后侧的凸台24的凹腔24b中,把校准板40锁定在该位置上,所以校准板40就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由于校准板40固定了,所以连接器就不会晃动,或偏移位置。因此,即使连接器受到振动,也不会产生噪音。而且,在搬动连接器时,校准板40也不会脱离壳体。
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凸块45在校准板处在最后的对准位置上时才和凸台24的后面啮合。但,上述锁定凸块45也可能在一个倾斜的位置上与凸台24的后面啮合。例如,当处在与铰链部分22相反一侧的电路板端子32碰到导向肋条42的内缘表面时,位置紧靠铰链部分22的那些电路板端子32已经进入通孔41中了。于是,校准板40可能暂时被锁定在上述位置上。当校准板40转动到最后对准的位置时,电路板端子32的端部从校准板凸出来的长度可能已经相当长了。这样,移动连接器时,电路板端子32可能会碰到外物而断裂或损坏。但是,校准板40在到达如上所述的最后对准位置之前被暂时固定时,电路板端子32的端头并没有从校准板凸出来多少,所以能防止电路板端子32的损坏。最好,当位置远离铰链部分22的那些电路板端子32碰到导向肋条42的内缘表面时,那些位置紧靠铰链部分22的电路板端子32已经在通孔41里了。但是,当如图4所示,电路板端子32如果稍稍凸出来一点,即使电路板端子32碰到外物,也很少会断裂,具有同样的效果。如果电路板端子32的长度不一定要完全相同,那么就可以根据校准板40倾斜的角度,把离开铰链部分22较远的电路板端子32做得长一些。由于以上的结构,就能够在所有的电路板端子32都插入通孔41时,把校准板40暂时固定住。
下面,参照图6-12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标号111是一个连接器壳体,这个壳体是用绝缘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呈箱形,有一面(图7中的右面)是开口的。连接器壳体111的内部做成一个连接腔112,一个与它相配的凹形连接器(图中未示出)可插入该连接腔。连接腔112的最里面的部分是后壁部分111a。在后壁部分111a和上壁111b中有许多端子压配合孔114,这些孔从横向穿过后壁部分111a和上壁111b。在本实施例中,有四排端子压配合孔114。许多由细长金属杆制成的端子115用压配合装入这些端子压配合孔114内。最上面一排的端子115位于上壁111b内。剩下的三排端子115的左半部分穿过后壁部分111a,直接伸入连接腔112内。上述端子压配合孔114是在连接器壳体111成形时就预先形成的。为了把端子115压配合进端子压配合孔114内,把它们固定住,所以要把端子压配合孔114的直径做得稍小于端子115的外径。
如图7所示,一部分从后壁部分111a和上壁111b向左边凸出来的端子115向下弯曲成直角,所以这些端子115的端头朝着与连接器壳体111的下面垂直的方向。连接器壳体111的下面通过一个安装部分116用螺钉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不过,这一点在图中并没有表示。端子115的下端部分穿过印刷电路板上的配合孔,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在连接器壳体111后壁部分111a的下部设有一个合成树脂制造的端子校准构件120。该端子校准构件120是沿着连接器壳体111的下表面布置的板状构件。如图9所示,端子校准构件120包括一个和连接器壳体111做成整体的第一分开构件121;一个第二分开构件122,当第二分开构件122的工作面嵌入第一分开构件121的工作面时,两者便连接在一起;一个第三分开构件123,当第三分开构件123的工作面嵌入第二分开构件122的工作面时,两者便连接在一起;以及一个第四分开构件124,当第四分开构件124的工作面嵌入第三分开构件123的工作面时,两者便连接在一起。
如上所述,上述第一分开构件121呈板状,与连接器壳体111做成一个整体,并且使得第一分开构件121从连接器壳体111的后壁部分111a的下部向后(向图6的左方)凸出。上述第一分开构件121的位置稍高于安装底板部分116的底面。该第一分开构件121在其端面上有V形缺口部分125a,这些缺口的端部向图6的左方延伸,和最下面一排的六个端子相对应,还有一个锁定爪126从一个侧面的端部(图9中的下面的侧端部)凸出来。
上述第二分开构件122设计成能靠紧第一分开构件121的工作端面,并与它连接。第二分开构件122的一端(图9中的下端)通过一个铰链部分122a与第一分开构件121的上端连接。当第二分开构件122向着图9中的箭头A1方向绕铰链部分122a转动时,就能使第二分开构件122紧靠在第一分开构件121上。在已经紧靠第一分开构件1 21的第二分开构件122的端面上,有六个楔形凸起125b,这些楔形凸起呈梯形,与上述第一分开构件121上的V形缺口部分125a相对应。当第二分开构件122转动到靠紧第一分开构件121时,第二分开构件122上的楔形凸起125b便进入第一分开构件121的V形缺口部分125a中。由于楔形凸起125b的高度较小,所以能在楔形凸起125b与V形缺口部分125a之间形成端子孔125(如图6所示)。在第二分开构件122与铰链部分122a相对的一侧,设有向第一分开构件121方向凸出的啮合部分127。当第二分开构件122靠紧第一分开构件121时,上述啮合部分127上的一个啮合孔127a便与第一分开构件121上的锁定爪126啮合,所以这两个构件就连接在一起了。
此外,在第二分开构件相对于楔形凸起125b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二排的两个端子115和最上面一排的两个端子125一共四个端子相对应的四个V形缺口部分128a。在第二分开构件122的下端有一个向侧面凸出的锁定爪129。
第三分开构件123的形状做成能紧靠第二分开构件122的端面,并与它连接。第三分开构件123的下端通过一个铰链部分123a与第二分开构件122的上端连接。当第三分开构件123绕铰链部分123a向着图9的箭头A2方向转动时,第三分开构件123就能紧靠在第二分开构件122上。在第三分开构件123紧靠第二分开构件122的端面上设有四个与V形缺口部分128a相对应的楔形凸起128b。当第三分开构件123转动到靠紧第二分开构件122时,第三分开构件123上的楔形凸起128b便进入第二分开构件122的V形缺口部分128a中。由于楔形凸起128b的高度较小,所以能在楔形凸起128b与V形缺口部分128a之间形成端子孔128(如图6所示)。在第三分开构件123与铰链部分123a相对的一侧,设有向第二分开构件122方向凸出的啮合部分130。当第三分开构件123靠紧第二分开构件122时,上述啮合部分130上的一个啮合孔便与第二分开构件122上的锁定爪129啮合,所以这两个构件就连接在一起了。
此外,在第三分开构件相对于楔形凸起128b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三排上的两个端子115相对应的两个V形缺口部分131a。在第三分开构件123的下端有一个向侧面凸出的锁定爪132。
第四分开构件124的形状做成能紧靠第三分开构件123的端面,并与它连接。第四分开构件124的下端通过一个铰链部分124a与第三分开构件123的上端连接。当第四分开构件124绕铰链部分124a向着图9的箭头A3方向转动时,第四分开构件124就能紧靠在第三分开构件123上。上述铰链部分122a到124a都做成C形,并且向着分开构件122到124的中心弯曲,所以这些铰链部分不会凸出在分开构件122到124的侧面之外。在第四分开构件124紧靠第三分开构件123的端面上设有两个与V形缺口部分131a相对应的楔形凸起131b。当第四分开构件124转动到靠紧第三分开构件123时,第四分开构件124上的楔形凸起131b便进入第三分开构件123的V形缺口部分131a中。由于楔形凸起131b的高度较小,所以能在楔形凸起131b与V形缺口部分131a之间形成端子孔131(如图6所示)。在第四分开构件124与铰链部分124a相对的一侧,设有向第三分开构件123方向凸出的啮合部分133。当第四分开构件124靠紧第三分开构件123时,上述啮合部分133上的一个啮合孔133a便与第三分开构件123上的锁定爪132啮合,所以这两个构件就连接在一起了。
第一到第四分开构件121-124是与连接器壳体111做成一体的,它们通过铰链部分122a-124a而互相连接成一串。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的制造过程。
首先,把端子115压入最下面一排端子压配合孔114内,达到一定的深度,然后弯曲端子115的中间部分,使它们的端部向下。此时,弯曲后端子115的下部插入从后壁部分113凸出来的第一分开构件121的V形缺口部分125a中(示于图10)。
其次,使第二分开构件122绕铰链部分122a转动。第二分开构件122的楔形凸起125b把端子115推入第一分开构件121的V形缺口部分125a的内部。当啮合部分127与锁定爪126啮合时,上述V形缺口部分125a就被楔形凸起125b所封闭,同时在V形缺口部分125a中留下端子的通孔125。因此,端子115穿过端子通孔125。
然后,把上面一排端子115压入端子压配合孔114内,并弯曲端子115的预定部分(参见图11)。同样,最上面一排的端子115也压入连接器壳体111上壁111b中的端子压配合孔114中,并弯曲端子115的预定部分。然后,把弯曲后的端子115的下部纳入第二分开构件122的V形缺口部分128a中。然后,以和第二分开构件122同样的方式,使第三分开构件123绕着铰链部分123a转动。结果,第三分开构件123的楔形凸起128b把端子115推入第二分开构件122的V形缺口部分128a的内部。当啮合部分130与锁定爪129啮合时,上述V形缺口部分128a就被楔形凸起128b所封闭,同时,在V形缺口部分128a中留下端子通孔128,其中有穿过该端子通孔128的端子115。
最后,使第四分开构件124绕着铰链部分124a转动,使它紧靠在第三分开构件123的端面上,并且使啮合部分133与锁定爪132啮合。因此,第三分开构件123的V形缺口部分131a被楔形凸起131b所封闭,同时,在V形缺口部分131a中留下端子通孔131,其中有穿过该端子通孔131的端子115(参见图6和12)。
把完成后的连接器的端子115的端头插入印刷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的焊孔中,并用螺钉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然后再用钎焊把端子115焊在焊孔的周围。
按照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一组端子115的端头穿过端子校准构件120上的端子通孔125、128和131。因此,借助于端子校准构件120,这组端子115始终都能保持与端子通孔完全对准。其结果是,防止了这组端子115在连接器移动过程中,或者在各种工作的中间碰撞其他物体,所以就能够避免这组端子115的错位。结果,使得连接器能够很快地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
根据以上所述的连接器和它的制造方法,要让一组端子115穿过端子校准构件120上的端子通孔125、128和131,只要把第二到第四分开构件122-124互相靠紧,使得端子115插在这些分开构件的中间就可以了。因此,就不必把大量的端子同时插入小孔内。此外,由于分开构件121-124是通过铰链部分122a-124a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它们可以和连接器壳体作为一个部件来运输。因此,零件的数量减少了。而要让分开构件互相靠紧只要使分开构件绕着铰链部分122a-124a转动,并依次把它们折叠起来就可以了。因此,这种结构能用于自动化生产,产量能显著提高。此外,当啮合部分127、130、133与锁定爪126、129、132啮合时,上述分开构件122-124就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了。因此,很快就能连接好,并且很容易实现自动化。
此外,上述V形缺口部分125a、128a、131a是在分开构件121-123上形成的,并且楔形凸起125b、128b、131b嵌入这些V形缺口部分125a、128a、131a中。所以,即使在端子弯曲之后有回弹现象,并且这些端子不处在V形缺口部分中,也肯定能把这些端子推入V形缺口部分中去,并且使它们穿过端子通孔125、128、131。图13-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第三实施例与上面描述过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它设有导向肋条135,这些导向肋条从连接器壳体111的后壁111a向后(向图13的左方)伸出。一共有四条导向肋条135,图13中只画了两条。如图13所示,上述导向肋条布置在后壁111a的两侧。如图14所示,一共布置了两对导向肋条,所以分开构件121-124介于这些导向肋条之间。除了有导向肋条从后壁111a伸出之外,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完全相同。
当设置了上面所说的从后壁伸出去的导向肋条时,就有了下列优点。当分开构件122-124绕着铰链部分122a-124a转动时,都进入了在上、下导向肋条135之间形成的空隙,这样,分开构件122-124就能由导向肋条135来导向。因此,分开构件122-124就不能向上下方向移动,即,它们能顺利地依次排列起来。采取这种结构,上述端子校准构件120就简化了。
应该指出,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结合附图说明的特定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按照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端子校准构件120由包括第一到第四分开构件121-124这四个分开构件所组成。但是,当从连接器壳体111上伸出来的端子115只有一排时,上述端子校准构件就可以由两个分开构件组成。如果端子的排数多于四排,分开构件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排数增加。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对本发明做出许多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端子不一定要弯曲。
上面已经说明,按照本发明,校准板是通过铰链固定在壳体上的。因此,在弯曲铰链时,不必太关心校准板的定位问题就能很容易地装好校准板。当在通孔上方设有导向肋条时,随着校准板的转动,能很容易地把电路板的端子插入通孔内。此外,与形成铰链的同时,转动的转轴也就由凹凸连接机构的动作精确地决定了。因此,能很容易地插入电路板端子。再有,由于壳体和校准板在最后的对准位置上才互相锁定,所以,即使连接器有振动也不大会产生噪音。因此,当连接器的壳体来回运动时,校准板也不会脱开。
还有,当连接器来回运动时,还能够防止电路板端子的端部弯曲或断裂。
此外,不需要把端子插到小孔里去了,只要把那些分开构件互相靠紧就可以了。因此,能够很容易地把连接器的一组端子插入端子校准构件的端子通孔里去。因而,生产率能够大大提高,而成本还能降低。此外,因为分开构件是用铰链部分把它们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所以能作为一个零件来处理。因此,零件的管理也简化了。当这些分开构件由于在铰链部分进行折叠而互相连接在一起时,这些分开构件是互相靠紧的。因此,这种结构很容易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除以上所述之外,由于端子是在分开构件互相折叠在一起时被推入V形缺口部分的,所以即使端子在横向稍微偏离一些正常的位置,也能够很自然地被导入它们的正常位置。因此,很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除以上所述之外,由于分开构件有导向肋条导向,所以分开构件能很容易地互相结合在一起。又由于分开构件是用啮合部分使它们互相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种结合能稳定地保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