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印刷电路板的 通用模块化导轨 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的导轨已由德国专利DE3624839C2公开,其中,导槽的一个侧壁借助开口逐段地与槽底分离。该导槽侧壁的自由部分分别设计成钟形曲线状板簧,使得导槽的宽度总是逐渐变细。这些钟形曲线状板簧以这样的方式使导槽变窄,即最小厚度的印刷电路板还能从两侧通过,最大厚度的印刷电路板也能被插入。
在导轨实践应用中产生的另一个边界条件是,导轨相应于每一个印刷电路板深度可能必须具有不同的长度。迄今为止,通常需要对每个印刷电路板深度设置各自适配的,单独的导轨类型。由此增加了元件和制造费用及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的通用导轨,它可适配地插入组合在印刷电路板上而无需高费用,且印刷电路板既可具有不同的厚度,又可具有不同地边缘长度及深度。
本发明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轨来达到。具有优点的其它实施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本发明模块化导轨的优点在于,由于槽段部件可卡在或插在支承轨上,导轨对插接件实际边缘长度的适配首先被简化,为此支承轨在长度上与各插接件相应匹配。其次,在支承轨上积木式地设置如此多的槽段部件,即两端头之间的支承轨的上侧区域尽可能完全由槽段部件覆盖并因此在插接件边缘的整个长度上形成一个尽可能连贯的、齐平连接在一起的导槽。
此外,本发明另一个优点还在于,采用本发明的设计结构明显有利于导轨对不同厚度插接件的适配。由于槽段部件盖头式安置在支承轨上,支承轨尤其在功能上仅起纯粹的支持作用,而根本不会对槽段部件上侧的导槽在横截面膨胀方面产生约束。因此能够安装不同的,有关导槽段的宽度为不同厚度的印刷电路板所设的槽段部件。
尤其具有优点的是,当槽段部件与德国专利DE3624839C2所公开的结构相当时,导槽段的一个侧壁借助一开口分段地与槽底分离,而该侧壁的自由部分分别设计成钟形曲线状板簧,使得在各槽段部件上侧的导槽段的宽度逐渐变窄。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导轨的横截面视图,其支承轨例如具有矩形横截面,一槽段部件盖头式地安装在支承轨上,
图2为本发明导轨的端头和支承轨的优选实施形式的立体俯视图,该导轨带有一个示例性地安装在支承轨上的槽段部件,
图3为图2所示导轨的优选实施形式在支承轨区域的横截面视图,
图4为图2所示导轨的端头连接区域的俯视图,
图5为导轨另一实施形式的横截面视图,其中,尤其支承轨的底侧具有特别有利于流动的舟形外轮廓。
图1示出了本发明导轨的第一实施形式的横截面图,其中,支承轨(TS)具有例如一矩形横截面。按照本发明,一个槽段部件FSn盖头式地安装在支承轨上,即卡在或插在其上。为此槽段部件FSn具有卡槽元件,这些卡槽元件从槽段部件底侧向下延伸。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卡槽元件设计成两个棱框KLT1和KLT2的形式,它们从槽段部件的支承体TK的侧翼向下伸出并在末端分别具有一个凸出的卡槽边棱RKT1、RKT2。它们在图1所示例子中向内凸出并因此分别构成一个位于其后面的槽区HNT1和HNT2,矩形支承轨TS在卡住后位于其内。在所示的例子中,支承轨TS因此由卡槽元件KLT1、KLT2包围。在还要参照图2至图4进一步说明的其它实施形式中,还可在支承轨的侧面上设置槽,槽段部件的卡槽元件嵌入该槽内。另一方面,卡槽元件也可作为支承轨的组成部分,它们例如嵌入位于槽段部件的支承体TK的下侧的横挡、槽等内。
重要的是,槽段部件与支承轨之间的结合在槽段部件FSn的支承体TK的下方实现,因此,在槽段部件FSn的盖头式上侧可完全不受阻碍地设计出由两个侧壁SW1、SW2构成边界的用来容纳插接件边棱的导槽段FNn。因此,基于本发明的结构,导槽段FNn和构成它的侧壁尤其在容纳较厚的印刷电路板时在侧向加宽及膨胀方面不受丝毫限制。所以,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右侧壁SW2局部被设计成与槽底分离的板簧状,并且分段变窄导槽段FNn的结构形式。尤其在插入特别厚的印刷电路板时,该板簧状区域产生变形,即它被压出图1所示的侧壁SW2的右边界之外。这种横向膨胀通过本发明中支承轨与导槽段之间利用导槽段下侧的卡槽元件进行结合而能毫无困难地实现。
将参照图2所示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的立体俯视图进行说明。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导轨的一个端头K的优选结构。在此,它最好为所谓的导轨前端头,它在所示实施例中额外具有编码室KK。它们朝向要插入的印刷电路板并可用编码销钉填满。借此可确保,实际上仅仅为插塞位准备的印刷电路板可完全插入相应的导轨内。为了清晰明了起见,位于支承轨TS另一端的导轨端头未示出。它可最好具有与所示的前面端头K相同的结构,或者,它可至少去掉编码室,因为在组件支座的背侧不再需要编码室3。
图2所示的前面端头K具有一个结合区KP用来与位于对面的支承轨TS的插入区ES连接。在端头K的支承体TK的上侧例如通过两个侧面构成边界的侧壁SW来构成一个用来容纳印刷电路板边棱的导槽段FN。在支承体TK的下侧设有其它固定元件BE,尤其是卡槽钩和/或导销及插入结,它们用来将端头K并由此将总的模块化导轨固定在相应的开口或一个在图1中未示出的组件支座的横轨的板条内。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端头K上侧的导槽例如分成三部分。端侧的第一区域FN1具有插入斜度,以便于插接件边棱的插入。之后连接有大致位于支承体上侧中部的导槽的第二区域FN2。在该区域内,没有侧壁,而在槽底两侧设有穿透孔,用来容纳接触弹簧。这种接触弹簧例如在德国专利DE3624883C2中已有描述并用来使印刷电路板和组件支座的接地电位彼此相连。最后,导槽的第三区域FN3位于结合区KP上方。它构成到达卡在支承轨TS上方的槽段部件FSn上侧的导槽段FNn的过渡区。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例如仅仅一个单独的上述形式的槽段部件卡锁在支承轨TS上。在通常情况下、与各个要插入的插接件的长度适配的支承轨的整个上侧完全由槽段部件盖上。其中,两个端头、支承轨和按需要确定的槽段部件的数量如此来相互调整,即在每一个单独部分上导槽段是齐平接合的,即没有边缘地彼此紧贴,且从前面端头开始贯穿所有的槽段部件直至后面端头而形成一个无冲击的、连贯的导槽。
下面将参照图3中支承轨区域内的横截面图对图2中的导轨的支承轨TS和槽段部件FSn的优选实施形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不仅槽段部件FSn,而且支承轨TS都具有卡槽元件,它们形成彼此近似反转的形状并因此最佳地相互刚性闭锁地嵌接。
为此,在图3中,支承轨TS的卡槽元件例如设计成两个从支承轨TS的上侧偏离开的,带有两个最好相互背向并向外面凸出的卡槽棱RKS1、RKS2的棱框KLS1,KLS2的结构形式。由此首先成为可能的是,槽段部件FSn的棱框KLT1、KLT2嵌入由支承轨TS的棱框KLS1、KLS2构成的槽区HNS1、HNS2内,而相反,支承轨TS的棱框KLS1、KLS2嵌入由槽段部件FSn的棱框KLT1、KLT2组成的槽区HNT1、HNT2内。由此在支承轨TS的棱框KLS1、KLS2与槽段部件FSn的棱框KLT1、KLT2之间形成最佳的啮合区VR。
支承轨TS具有近似U形的截面造型是具有优点的。这一点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一个纵向开口得以保证,该开口最好在支承轨中心的底部区域内呈水滴状扩展。由此可以达到支承轨TS的棱框KLS1、KLS2具备有利于槽段部件可卡锁性的弹性。根据另一种已在图3中示出的实施形式,支承轨TS上的背向盖头式安置的槽段部件FSn的底侧US具有两个屋顶形斜面AB。由此,从导轨底侧US导入的、用于冷却插接件上侧的元件的冷空气流能最佳地得以引导。当插接件与组件支座紧密装配而平行紧邻地设置有许多导轨时,这一点尤其必要。
图4最后示出了图2中导轨的端头K的结合区KP的俯视图。在左侧示出了支承体TK的背视图和端头K的卡槽元件BE。端头K的结合区KP优选具有一个与支承轨TS的横截面造型相当的、为支承轨TS的构成插入区ES的末端而设的插入开孔EO。由此可确保插入的支承轨TS尤其可靠地固定在端头K内。端头K的结合区KP的位于插入口EO上方的那部分OT优选具有尽可能与槽段部件FSn相一致的横截面造型。这一点在图4的实施例中可看出。这样端头也具有能最佳刚性闭锁地嵌入支承轨的互补棱框内的棱框。此外带来的其它优点是,端头与槽段部件之间的过渡在避免所有突出部的情况下能完全无棱角地实现。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为屋顶形斜面AB而设的支承滑轨AU在支承轨TS的下侧被设计成特别稳固。由此可以避免在两个端头和支承轨之间的所不希望的扭曲。
在端头K的结合区KP内部优选设置附加的,在图4中看不到的卡槽元件,例如嵌入支承滑轨AU内部的卡槽元件。它们或者刚性闭锁地卡在支承轨TS的相应切口内,或在施加相应压力条件下平面地放在支承轨的外侧上。由此,支承轨TS的插入区ES与端头K的结合区KP之间的固定或卡紧被大大改善。
最后,图5示出了另一个带有所装设的槽段部件FSn的支承轨TS的横截面图。其中,特别是支承轨TS的底部US的外侧AB尤其适合于从底部导入的冷空气流的流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侧具有近似于舟体的形状。按照未示出的实施形式,它也可以为V形。这种舟体形状在两侧向上延长至两个朝向下方的棱框KLT1、KLT2,使得尤其向内凸出的棱框RKT1、RKT2的外侧同时向下呈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