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草菇栽培方法.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699753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4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420156.1

申请日:

20111214

公开号:

CN102523917B

公开日:

201308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04,C05G3/00

主分类号:

A01G1/04,C05G3/00

申请人: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一帆,陈多扬,杨小兵,胡惠萍,周振辉,邵满超,袁启华,夏凤娜

地址:

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2号楼

优先权:

CN201110420156A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树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特别是一种应用液体菌种栽培草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堆制发酵栽培原料;2)分装于栽培筐中灭菌并移入栽培房,排放于层架之上;3)配置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草菇母种培养;4)栽培原料冷却后均匀倒入接入草菇液体菌种,混合菌种与栽培原料;5)出菇管理及采收。本发明与目前常用的固体菌种栽培法相比,具有制种快速、环保、易发现潜在污染情况的优点,并且产菇能力与之相当,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堆制发酵栽培原料:按重量百分比以75%废棉、20%稻草、5%生石灰或70%棉子壳、25%废棉、5%生石灰为原料,将三种原料混合后以自来水喷洒,并踩踏废棉至含水量为90%-100%,将废棉起堆,使其自行沥水,堆制时间为24小时;2)分装于栽培筐中灭菌并移入栽培房:分装栽培原料至栽培筐内,于原料面上覆盖一层聚丙烯塑料薄膜,并将栽培筐与栽培原料一同灭菌,灭菌后,迅速把盛有栽培原料的栽培筐移入栽培房,并按需求排放于层架之上;3)制备液体菌种:配置液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0.2%、酵母浸出粉0.2%、葡萄糖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磷酸氢二钾0.1%、琼脂粉0.025%,pH值调节至8.3,装入容器中,液体培养基经121℃、1.01MPa高温高压灭菌,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于33±1℃的避光环境中,以200转每分钟的速度摇瓶培养5-7天;4)接入草菇液体菌种: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38~40℃时,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每筐中均匀倒入制备好的250mL液体菌种,以园艺耙混合好液体菌种与栽培原料,并盖回塑料薄膜;5)出菇管理及采收:在室内温度33±1℃、避光条件下,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面的薄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培养3~4天,移去薄膜,往每筐内栽培原料料面喷施500~600mL水,以100~250lux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48小时,加大栽培房中的透气量,并保持室内温度在32±1℃,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段,保持室内温度在31±1℃,CO含量保持在600~800ppm,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6小时,光照强度50~200lux,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原料与栽培筐的灭菌方式为在灭菌釜中使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温度为100~110℃,灭菌时间为40~50分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筐为45cm×55cm×13cm,筐底部打有直径为5mm的小孔,孔距为45mm,纵横向距一致,筐四壁在靠近筐底2cm处打有5mm小孔,共打孔3~4排,孔距为2cm,纵横向距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原料分装至栽培筐内达8~10cm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菌种容器为500mL锥形瓶,每瓶装入250mL液体培养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架为三层,底层离地面50cm,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50cm,所述栽培筐之间不堆叠摆放。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特别是一种应用液体菌种栽培草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又名中国蘑菇、稻草菇和南华菇等。其子实体 口感脆嫩、风味浓郁、营养丰富,市售价格高且市场需求量大。我国是世界范围 内草菇的主产区,也是草菇栽培技术的发源地。我国草菇产量以广东、福建等南 方省份居多。

草菇的生长发育需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在目前可人工栽培食用蕈菌中, 属于典型的高温型品种。草菇生产周期短,一般为13~20天,其他食用蕈菌在 这个时间内甚至尚未完成营养生长。目前,草菇一直使用固体菌种进行生产。在 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中,由于草菇生长周期短,所以菌种需求量大,固体菌种完 全不能适应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的需要。固体菌种是不透明颗粒,在生长过程中 发生杂菌感染也不能及时发现。而且草菇固体菌种容器一般为塑料袋或玻璃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直接破坏袋子或瓶子取出菌种,下种后遗留下大量破袋 破玻璃垃圾,不利栽培环境的保洁,同时也不环保。

有关草菇液体菌种研究的发明检索到一项:“草菇液体菌种的深层发酵培养 方法及其培养基”(申请号:200910211742.8),该发明涉及菌种深层发酵培养方 法及其培养基,描述了草菇液体菌种的流程和专用液体培养基配方,但未涉及到 利用该液体菌种于栽培上。

液体菌种作为一种悬浮形态的菌种,在菌种盛载介质上有别于传统的固体菌 种,因此应用于栽培生产上需要工艺的改变与配合。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高效快速、环保、便于操作、适用于工 厂化栽培的草菇栽培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堆制发酵栽培原料:按重量百分比以75%废棉、20%稻草、5%生石灰或 70%棉子壳、25%废棉、5%生石灰为原料,将三种原料混合后以自来水喷 洒,并踩踏废棉至含水量为90%-100%,将废棉起堆,使其自行沥水,堆 制时间为24小时;

2)分装于栽培筐中灭菌并移入栽培房:分装栽培原料至栽培筐内,于原料面 上覆盖一层聚丙烯塑料薄膜,并将栽培筐与栽培原料一同灭菌,灭菌后, 迅速把盛有栽培原料的栽培筐移入栽培房,并按需求排放于层架之上;

3)制备液体菌种:配置液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0.2%、酵 母浸出粉0.2%、葡萄糖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磷酸氢二 钾0.1%、琼脂粉0.025%,pH值调节至8.3,装入容器中,液体培养基 经121℃、1.01MPa高温高压灭菌,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于33±1℃的 避光环境中,以200转每分钟的速度摇瓶培养5-7天;

4)接入草菇液体菌种: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38~ 40℃时,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每筐中均匀倒入制备好的 250mL液体菌种,以园艺耙混合好液体菌种与栽培料,并盖回塑料薄膜;

5)出菇管理及采收:在室内温度33±1℃、避光条件下,每天掀动栽培原料 表面的薄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培养3~4天,移去薄膜, 往每筐内栽培原料料面喷施500~600mL水,以100~250lux光照度连续 照射料面48小时,加大栽培房中的透气量,并保持室内温度在32±1℃, 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段,保持室 内温度在31±1℃,CO2含量保持在600~800ppm,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 6小时,光照强度50~200lux,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 候采收。

栽培原料与栽培筐的优选灭菌方式为在灭菌釜中使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温 度为100~110℃,灭菌时间为40~50分钟。

优选的栽培筐为45cm×55cm×13cm,筐底部打有直径为5mm的小孔,孔距 为45mm,纵横向距一致,筐四壁在靠近筐底2cm处打有5mm小孔,共打孔3~4 排,孔距为2cm,纵横向距一致。

栽培原料分装至栽培筐内优选的厚度为8~10cm厚度。

优选的液体菌种容器为500mL锥形瓶,每瓶装入250mL液体培养基。

优选的层架为三层,底层离地面50cm,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50cm,所述 栽培筐之间不堆叠摆放。

将本发明的液体菌种栽培的草菇与固体菌种栽培的草菇进行产菇能力比较。 样品分别为按上述方法栽培的进入采收期草菇和固体菌种栽培的进入采收期草 菇。其中,接入的固体菌种量按体积计算,与液体菌种量相当。

实验方法:草菇经出菇管理进入采收期后开始采收,每筐连续采收三天,合 并三天采收量为该筐的单产。

表1草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单筐产量比较(单位:g)

如图1所示为草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单产生物学效率比较图,其中生物学 效率是指食用菌鲜重与所用的培养料干重之比,培育5-7天之草菇液体菌种与固 体菌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单产生物学效率均超过20%,经统计分析,四个处理 的单产生物学效率差异不明显(α=0.05,LSD)表明液体菌种(培养5-7天时) 产菇能力与固体菌种相当。

本发明与目前常用的固体菌种栽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制种快速:草菇固体菌种基质一般为棉子壳,其堆制腐熟时间为7-10天, 基质经灭菌接种到菌丝长满容器成为可用菌种又须经过10-12天,整个过程历时 17-22天;而草菇液体菌种基质一般为试剂调制而成,视乎配制量而言,可在半 天至一天完成配制、分装、灭菌三个过程,对于应用发酵罐的,还可以省去分装 时间,菌种接入到菌丝长满液体空间成为可用菌种,需时5-7天,整个液体种制 种过程为6-8天,时间仅为固体种制种时间的三分之一。

2)环保:草菇固体菌种容器一般为塑料袋或玻璃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农户直接破坏袋子或瓶子取出菌种,下种后遗留下大量破袋破玻璃垃圾,不利栽 培环境的保洁;而液体菌种采用可循环使用容器(如锥形瓶、发酵罐等),下种 后清洁好容器可再次使用。

3)易发现潜在污染情况:固体菌种是不透明颗粒,在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生 杂菌感染都不能及时发现;而液体菌种在培育阶段则很容易发现杂菌菌丝的存 在。

具有以上优点的草菇液体菌种栽培法与固体菌种栽培法的产菇能力相当,适 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产菇能力比较实验的草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单产生物学效率比较 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应用草菇液体菌种(V23)在以废棉作为主要成分的栽培原料上 栽培草菇

实验菌株:草菇(V23)

实验步骤:

栽培原料准备:栽培原料配方采用75%废棉、20%稻草、5%生石灰,按每 筐2.1kg干料的用量,按比例称取所需原料总量,栽培原料各配方混合后,加水 湿润、踩踏、起堆,发酵一天后使用。

栽培原料分装并灭菌:45cm×55cm×13cm的栽培筐,筐底部打有直径为 5mm的小孔,孔距为45mm,纵横向距一致;筐四壁在靠近筐底2cm处打有5mm 小孔,共打孔3排,孔距为2cm,纵横向距一致,分装栽培原料至该栽培筐内达 8cm厚度,于原料面上覆盖一层聚丙烯塑料薄膜,灭菌。

移入栽培房排放于层架之上:将灭菌后的栽培原移入栽培房并排放于层架 上,层架为三层,底层离地面50cm,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50cm,栽培筐之间 不堆叠摆放。

制备液体菌种:配置液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0.2%、酵母 浸出粉0.2%、葡萄糖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磷酸氢二钾0.1%、 琼脂粉0.025%,pH值调节至8.3,装入500mL锥形瓶中,每瓶装入250mL液体 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经121℃、1.01MPa高温高压灭菌,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 于33±1℃的避光环境中,以200转每分钟的速度摇瓶培养7天。

接入草菇液体菌种: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38~ 40℃时,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均匀倒入制备好的250ml的液体菌 种,以园艺耙混合好液体菌种与栽培原料,并盖回塑料薄膜。

出菇管理及采收:在室内温度33±1℃、避光条件下,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 面的薄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培养3天,移去薄膜,往筐内栽培原 料料面喷施500ml的水,以200lux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48小时,加大栽培房中 的透气量,并保持室内温度在32±1℃,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 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段,保持室内温度在31±1℃,CO2含量保持在600~ 800ppm,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6小时,光照强度200lux;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 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实施例2:应用草菇液体菌种(V5)在以棉籽壳作为主要成分的栽培栽培原 料上栽培草菇

实验菌株:草菇(V5)

实验步骤:

栽培原料准备:栽培原料配方采用70%棉子壳、25%废棉、5%生石灰,按每 筐3.0kg干料的用量,按比例称取所需原料总量,栽培原料各配方混合后,加水 湿润、踩踏、起堆,发酵一天后使用。

栽培原料分装并灭菌:45cm×55cm×13cm的栽培筐,筐底部打有直径为 5mm的小孔,孔距为45mm,纵横向距一致;筐四壁在靠近筐底2cm处打有5mm 小孔,共打孔4排,孔距为2cm,纵横向距一致,分装栽培原料至该栽培筐内达 10cm厚度,于原料面上覆盖一层聚丙烯塑料薄膜,灭菌。

移入栽培房排放于层架之上:将灭菌后的栽培原移入栽培房并排放于层架 上,层架为三层,底层离地面50cm,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50cm,栽培筐之间 不堆叠摆放。

制备液体菌种:配置液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0.2%、酵母 浸出粉0.2%、葡萄糖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磷酸氢二钾0.1%、 琼脂粉0.025%,pH值调节至8.3,装入500mL锥形瓶中,每瓶装入200mL液体 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经121℃、1.01MPa高温高压灭菌,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 于33±1℃的避光环境中,以200转每分钟的速度摇瓶培养7天。

接入草菇液体菌种: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38~ 40℃时,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均匀倒入制备好的300ml的液体菌 种,以园艺耙混合好液体菌种与栽培原料,并盖回塑料薄膜。

出菇管理及采收:在室内温度33±1℃、避光条件下,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 面的薄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培养4天,移去薄膜,往筐内栽培原 料料面喷施600ml的水,以100lux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48小时,加大栽培房中 的透气量,并保持室内温度在32±1℃,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 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段,保持室内温度在31±1℃,CO2含量保持在600~ 800ppm,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6小时,光照强度50lux;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 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草菇栽培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23917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08.07 CN 102523917 B *CN102523917B* (21)申请号 201110420156.1 (22)申请日 2011.12.14 A01G 1/04(2006.01) C05G 3/00(2006.01) (73)专利权人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 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 100 号大院 62 号楼 专利权人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张一帆 陈多扬 杨小兵 胡惠萍 周振辉 邵满超 袁启华 夏凤娜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

2、44236 代理人 张树藩 CN 1402963 A,2003.03.19, CN 1826859 A,2006.09.06, JP 特开 2000-287537 A,2000.10.17, CN 101692771 A,2010.04.14, CN 101699969 A,2010.05.05, 吴希民等 . 液体菌种栽培草菇研究初报 . 中 国食用菌 .1987,( 第 2 期 ), 杜姝莲等 . 草菇液体菌种最佳生长因子试 验 .食用菌 .2004,( 第 1 期 ), 陈文杰 . 液体菌种在草菇生产中的新用 法 . 农村经济与科技 .1998, 第 9 卷 ( 第 9 期 ), (54。

3、) 发明名称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 特别是一种应 用液体菌种栽培草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 1) 堆制发酵栽培原料 ; 2) 分装于栽培筐中灭 菌并移入栽培房, 排放于层架之上 ; 3) 配置液体 培养基, 灭菌后接入草菇母种培养 ; 4) 栽培原料 冷却后均匀倒入接入草菇液体菌种, 混合菌种与 栽培原料 ; 5) 出菇管理及采收。本发明与目前常 用的固体菌种栽培法相比, 具有制种快速、 环保、 易发现潜在污染情况的优点, 并且产菇能力与之 相当, 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李冠林 权利要求书 。

4、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23917 B CN 102523917 B *CN102523917B* 1/1 页 2 1.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1)堆制发酵栽培原料 : 按重量百分比以 75% 废棉、 20% 稻草、 5% 生石灰或 70% 棉子 壳、 25% 废棉、 5% 生石灰为原料, 将三种原料混合后以自来水喷洒, 并踩踏废棉至含水量为 90%-100%, 将废棉起堆, 使其自行沥水, 堆制时间为 24 小时 ; 2) 分。

5、装于栽培筐中灭菌并移入栽培房 : 分装栽培原料至栽培筐内, 于原料面上覆盖一 层聚丙烯塑料薄膜, 并将栽培筐与栽培原料一同灭菌, 灭菌后, 迅速把盛有栽培原料的栽培 筐移入栽培房, 并按需求排放于层架之上 ; 3)制备液体菌种 : 配置液体培养基, 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 0.2%、 酵母浸出粉 0.2%、 葡萄糖 2%、 硫酸镁 0.05%、 磷酸二氢钾 0.1%、 磷酸氢二钾 0.1%、 琼脂粉 0.025%, pH 值调 节至 8.3, 装入容器中, 液体培养基经 121、 1.01MPa 高温高压灭菌, 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 于 331的避光环境中, 以 200 转每分钟的速度摇瓶培。

6、养 5-7 天 ; 4) 接入草菇液体菌种 : 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 38 40时, 掀 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 每筐中均匀倒入制备好的 250mL 液体菌种, 以园艺耙混 合好液体菌种与栽培原料, 并盖回塑料薄膜 ; 5) 出菇管理及采收 : 在室内温度 331、 避光条件下, 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面的薄 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 培养 3 4 天, 移去薄膜, 往每筐内栽培原料料面喷施 500 600mL 水, 以 100 250lux 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 48 小时, 加大栽培房中的透气量, 并保持室内温度在 321, 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

7、, 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 段, 保持室内温度在 311, CO2含量保持在 600 800ppm, 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 6 小时, 光照强度 50 200lux, 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原料与栽培筐的灭 菌方式为在灭菌釜中使用常压蒸汽灭菌, 灭菌温度为 100 110, 灭菌时间为 40 50 分 钟。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筐为 45cm55cm13cm, 筐底部打有直径为 5mm 的小孔, 孔距为 45mm, 纵横向距一致, 筐四壁在 靠近筐底。

8、 2cm 处打有 5mm 小孔, 共打孔 3 4 排, 孔距为 2cm, 纵横向距一致。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原料分装至栽培筐 内达 8 10cm 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菌种容器为500mL锥 形瓶, 每瓶装入 250mL 液体培养基。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架为三层, 底层离地面 50cm, 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 50cm, 所述栽培筐之间不堆叠摆放。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23917 B 2 1/4 页 3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9、 0001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 特别是一种应用液体菌种栽培草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又名中国蘑菇、 稻草菇和南华菇等。 其子实体口感 脆嫩、 风味浓郁、 营养丰富, 市售价格高且市场需求量大。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草菇的主产区, 也是草菇栽培技术的发源地。我国草菇产量以广东、 福建等南方省份居多。 0003 草菇的生长发育需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 在目前可人工栽培食用蕈菌中, 属于 典型的高温型品种。草菇生产周期短, 一般为 13 20 天, 其他食用蕈菌在这个时间内甚至 尚未完成营养生长。目前, 草菇一直使用固体菌种进行生产。。

10、在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中, 由 于草菇生长周期短, 所以菌种需求量大, 固体菌种完全不能适应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的需 要。固体菌种是不透明颗粒, 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杂菌感染也不能及时发现。而且草菇固体 菌种容器一般为塑料袋或玻璃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农户直接破坏袋子或瓶子取出菌种, 下种后遗留下大量破袋破玻璃垃圾, 不利栽培环境的保洁, 同时也不环保。 0004 有关草菇液体菌种研究的发明检索到一项 :“草菇液体菌种的深层发酵培养方法 及其培养基” (申请号 : 200910211742.8) , 该发明涉及菌种深层发酵培养方法及其培养基, 描述了草菇液体菌种的流程和专用液体培养基配方, 但未涉。

11、及到利用该液体菌种于栽培 上。 0005 液体菌种作为一种悬浮形态的菌种, 在菌种盛载介质上有别于传统的固体菌种, 因此应用于栽培生产上需要工艺的改变与配合。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以上不足,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高效快速、 环保、 便于操作、 适用于工厂化栽 培的草菇栽培方法。 0007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 0008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09 1) 堆制发酵栽培原料 : 按重量百分比以 75% 废棉、 20% 稻草、 5% 生石灰或 70% 棉子 壳、 25% 废棉、 5% 生石灰为原料, 将三种原料混合后以自来水喷洒, 并踩踏废棉至含水量为 90%。

12、-100%, 将废棉起堆, 使其自行沥水, 堆制时间为 24 小时 ; 0010 2) 分装于栽培筐中灭菌并移入栽培房 : 分装栽培原料至栽培筐内, 于原料面上覆 盖一层聚丙烯塑料薄膜, 并将栽培筐与栽培原料一同灭菌, 灭菌后, 迅速把盛有栽培原料的 栽培筐移入栽培房, 并按需求排放于层架之上 ; 0011 3) 制备液体菌种 : 配置液体培养基, 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 0.2%、 酵母浸出 粉0.2%、 葡萄糖2%、 硫酸镁0.05%、 磷酸二氢钾0.1%、 磷酸氢二钾0.1%、 琼脂粉0.025%, pH值 调节至 8.3, 装入容器中, 液体培养基经 121、 1.01MPa 高温高。

13、压灭菌, 冷却后接入草菇母 种, 于 331的避光环境中, 以 200 转每分钟的速度摇瓶培养 5-7 天 ; 说 明 书 CN 102523917 B 3 2/4 页 4 0012 4) 接入草菇液体菌种 : 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 38 40 时, 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 每筐中均匀倒入制备好的 250mL 液体菌种, 以园艺 耙混合好液体菌种与栽培料, 并盖回塑料薄膜 ; 0013 5) 出菇管理及采收 : 在室内温度 331、 避光条件下, 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面的 薄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 培养 3 4 天, 移去薄膜, 往每筐内栽培原料料面喷 施。

14、500600mL水, 以100250lux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48小时, 加大栽培房中的透气量, 并保持室内温度在 321, 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 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 段, 保持室内温度在 311, CO2含量保持在 600 800ppm, 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 6 小时, 光照强度 50 200lux, 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0014 栽培原料与栽培筐的优选灭菌方式为在灭菌釜中使用常压蒸汽灭菌, 灭菌温度为 100 110, 灭菌时间为 40 50 分钟。 0015 优选的栽培筐为45cm55cm13cm, 筐底部打有直径为5mm的小孔, 孔距为45mm,。

15、 纵横向距一致, 筐四壁在靠近筐底 2cm 处打有 5mm 小孔, 共打孔 3 4 排, 孔距为 2cm, 纵横 向距一致。 0016 栽培原料分装至栽培筐内优选的厚度为 8 10cm 厚度。 0017 优选的液体菌种容器为 500mL 锥形瓶, 每瓶装入 250mL 液体培养基。 0018 优选的层架为三层, 底层离地面 50cm, 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 50cm, 所述栽培筐 之间不堆叠摆放。 0019 将本发明的液体菌种栽培的草菇与固体菌种栽培的草菇进行产菇能力比较。 样品 分别为按上述方法栽培的进入采收期草菇和固体菌种栽培的进入采收期草菇。其中, 接入 的固体菌种量按体积计算, 与液体。

16、菌种量相当。 0020 实验方法 : 草菇经出菇管理进入采收期后开始采收, 每筐连续采收三天, 合并三天 采收量为该筐的单产。 0021 表 1 草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单筐产量比较 (单位 : g) 0022 0023 如图 1 所示为草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单产生物学效率比较图, 其中生物学效率 是指食用菌鲜重与所用的培养料干重之比, 培育 5-7 天之草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在相同 说 明 书 CN 102523917 B 4 3/4 页 5 栽培条件下, 单产生物学效率均超过 20%, 经统计分析, 四个处理的单产生物学效率差异不 明显 (=0.05, LSD) 表明液体菌种 (培养 5-7。

17、 天时) 产菇能力与固体菌种相当。 0024 本发明与目前常用的固体菌种栽培法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 0025 1) 制种快速 : 草菇固体菌种基质一般为棉子壳, 其堆制腐熟时间为 7-10 天, 基质 经灭菌接种到菌丝长满容器成为可用菌种又须经过10-12天, 整个过程历时17-22天 ; 而草 菇液体菌种基质一般为试剂调制而成, 视乎配制量而言, 可在半天至一天完成配制、 分装、 灭菌三个过程, 对于应用发酵罐的, 还可以省去分装时间, 菌种接入到菌丝长满液体空间成 为可用菌种, 需时 5-7 天, 整个液体种制种过程为 6-8 天, 时间仅为固体种制种时间的三分 之一。 0026 2)。

18、 环保 : 草菇固体菌种容器一般为塑料袋或玻璃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农户直接 破坏袋子或瓶子取出菌种, 下种后遗留下大量破袋破玻璃垃圾, 不利栽培环境的保洁 ; 而液 体菌种采用可循环使用容器 (如锥形瓶、 发酵罐等) , 下种后清洁好容器可再次使用。 0027 3) 易发现潜在污染情况 : 固体菌种是不透明颗粒, 在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生杂菌感 染都不能及时发现 ; 而液体菌种在培育阶段则很容易发现杂菌菌丝的存在。 0028 具有以上优点的草菇液体菌种栽培法与固体菌种栽培法的产菇能力相当, 适用于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29 图 1 为产菇能力比较实验的草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单产。

19、生物学效率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 1 : 应用草菇液体菌种 (V23) 在以废棉作为主要成分的栽培原料上栽培草 菇 0031 实验菌株 : 草菇 (V23) 0032 实验步骤 : 0033 栽培原料准备 : 栽培原料配方采用75%废棉、 20%稻草、 5%生石灰, 按每筐2.1kg干 料的用量, 按比例称取所需原料总量, 栽培原料各配方混合后, 加水湿润、 踩踏、 起堆, 发酵 一天后使用。 0034 栽培原料分装并灭菌 : 45cm55cm13cm 的栽培筐, 筐底部打有直径为 5mm 的小 孔, 孔距为 45mm, 纵横向距一致 ; 筐四壁在靠近筐底 2cm 处打有 5。

20、mm 小孔, 共打孔 3 排, 孔距 为 2cm, 纵横向距一致, 分装栽培原料至该栽培筐内达 8cm 厚度, 于原料面上覆盖一层聚丙 烯塑料薄膜, 灭菌。 0035 移入栽培房排放于层架之上 : 将灭菌后的栽培原移入栽培房并排放于层架上, 层 架为三层, 底层离地面 50cm, 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 50cm, 栽培筐之间不堆叠摆放。 0036 制备液体菌种 : 配置液体培养基, 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 0.2%、 酵母浸出粉 0.2%、 葡萄糖 2%、 硫酸镁 0.05%、 磷酸二氢钾 0.1%、 磷酸氢二钾 0.1%、 琼脂粉 0.025%, pH 值调 节至 8.3, 装入 500m。

21、L 锥形瓶中, 每瓶装入 250mL 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经 121、 1.01MPa 高温高压灭菌, 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 于 331的避光环境中, 以 200 转每分钟的速度摇 瓶培养 7 天。 说 明 书 CN 102523917 B 5 4/4 页 6 0037 接入草菇液体菌种 : 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 38 40时, 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 均匀倒入制备好的 250ml 的液体菌种, 以园艺耙混合 好液体菌种与栽培原料, 并盖回塑料薄膜。 0038 出菇管理及采收 : 在室内温度 331、 避光条件下, 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面的薄 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

22、栽培原料透气, 培养 3 天, 移去薄膜, 往筐内栽培原料料面喷施 500ml 的水, 以 200lux 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 48 小时, 加大栽培房中的透气量, 并保持室内温度在 321, 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 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段, 保持室内温度 在 311, CO2含量保持在 600 800ppm, 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 6 小时, 光照强度 200lux ; 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0039 实施例 2 : 应用草菇液体菌种 (V5) 在以棉籽壳作为主要成分的栽培栽培原料上栽 培草菇 0040 实验菌株 : 草菇 (V5) 0041 实验步骤 : 0。

23、042 栽培原料准备 : 栽培原料配方采用 70% 棉子壳、 25% 废棉、 5% 生石灰, 按每筐 3.0kg 干料的用量, 按比例称取所需原料总量, 栽培原料各配方混合后, 加水湿润、 踩踏、 起堆, 发 酵一天后使用。 0043 栽培原料分装并灭菌 : 45cm55cm13cm 的栽培筐, 筐底部打有直径为 5mm 的小 孔, 孔距为 45mm, 纵横向距一致 ; 筐四壁在靠近筐底 2cm 处打有 5mm 小孔, 共打孔 4 排, 孔距 为 2cm, 纵横向距一致, 分装栽培原料至该栽培筐内达 10cm 厚度, 于原料面上覆盖一层聚丙 烯塑料薄膜, 灭菌。 0044 移入栽培房排放于层架。

24、之上 : 将灭菌后的栽培原移入栽培房并排放于层架上, 层 架为三层, 底层离地面 50cm, 层与层之间间隔高度为 50cm, 栽培筐之间不堆叠摆放。 0045 制备液体菌种 : 配置液体培养基, 按重量百分比成分为蛋白胨 0.2%、 酵母浸出粉 0.2%、 葡萄糖 2%、 硫酸镁 0.05%、 磷酸二氢钾 0.1%、 磷酸氢二钾 0.1%、 琼脂粉 0.025%, pH 值调 节至 8.3, 装入 500mL 锥形瓶中, 每瓶装入 200mL 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经 121、 1.01MPa 高温高压灭菌, 冷却后接入草菇母种, 于 331的避光环境中, 以 200 转每分钟的速度摇 瓶。

25、培养 7 天。 0046 接入草菇液体菌种 : 待放在层架上的栽培筐内栽培原料温度冷却至 38 40时, 掀开盖在栽培原料面上的塑料薄膜, 均匀倒入制备好的 300ml 的液体菌种, 以园艺耙混合 好液体菌种与栽培原料, 并盖回塑料薄膜。 0047 出菇管理及采收 : 在室内温度 331、 避光条件下, 每天掀动栽培原料表面的薄 膜一次使筐内菌种与栽培原料透气, 培养 4 天, 移去薄膜, 往筐内栽培原料料面喷施 600ml 的水, 以 100lux 光照度连续照射料面 48 小时, 加大栽培房中的透气量, 并保持室内温度在 321, 连续光照后栽培原料料面随即出现原基, 之后进入幼菇成长阶段, 保持室内温度 在 311, CO2含量保持在 600 800ppm, 光照时间设定为每日 6 小时, 光照强度 50lux ; 待球状菇体呈现拉长而又尚未破包膜的时候采收。 说 明 书 CN 102523917 B 6 1/1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23917 B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