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6892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9.19 CN 102668920 A *CN102668920A* (21)申请号 201210136378.5 (22)申请日 2012.05.05 A01G 9/10(2006.01) (71)申请人 三峡大学 地址 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 8 号 (72)发明人 杨正健 刘德富 王从锋 纪道斌 黄钰铃 马骏 (74)专利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代理人 成钢 (54) 发明名称 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57) 摘要 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培养锥 包括左锥壁、 。
2、底锥、 右锥壁和锥口, 左锥壁与底锥 为一整体, 右锥壁与底锥活动连接, 左锥壁和右锥 壁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口, 在左锥壁和右锥壁 的锥腹交界处设有根孔。本发明提供的农作物育 苗及移栽装置, 能够将营养坨育苗技术应用于高 陡坡、 板结土、 沙粒土、 夹层图、 生态袋等不能进行 传统营养坨秧苗移栽的环境中。 另外, 利用本营盐 锥移栽的周期性植被, 在收割时只需捏住锥颈拔 出根系, 方便耕地整理再利用。 本营养锥与传统营 养坨相比, 还具有操作简单、 移栽方便等特点, 且 能够反复应用, 成本相对较低, 具有很大的应用空 间。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
3、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4 页 1/1 页 2 1. 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其特征在于 : 培养锥包括左锥壁 (1) 、 底锥 (4) 、 右锥壁 (2) 和锥口 (6) , 左锥壁 (1) 与底锥 (4) 为一整体, 右锥壁 (2) 与底锥 (4) 活动连接, 左锥壁 (1) 和右锥壁 (2) 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口 (5) , 在左锥壁 (1) 和右锥壁 (2) 的锥腹 (8) 交界处设有根孔 (3)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底锥 (4)。
4、 为一实心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其特征在于 : 左锥壁 (1) 和右 锥壁 (2) 之间为中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其特征在于 : 左锥壁 (1) 和右 锥壁 (2) 的锥腹 (8) 与锥口 (6) 之间为锥颈 (7) , 锥腹 (8) 的最大外径大于锥颈 (7) 的最大 外径。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其特征在于 : 培养锥采用聚 乙烯制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668920 A 2 1/2 页 3 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林作物秧。
5、苗培育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 锥。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营养坨培育及移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作物栽培, 主要技术路线基本包 括选择合适的坨壳、 装填营盐基质、 播种、 移栽等四个步骤。此方法育苗基本上都是在地面 上进行的, 营养、 水分、 温度等要素完全依靠营养坨条件, 不能充分利用天然土壤条件 ; 同 时, 在移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土壤挖坑、 填埋的工序, 只适用于在地面平缓、 土层较厚的区 域使用, 在高陡坡、 土壤相对板结、 砾石较多的耕地中应用难度较大 ; 此方法移栽后的坨壳 重复使用频率较小, 造价相对较高。 另外, 当前生态袋边坡绿化技术被广泛饮用于高陡坡。
6、生 态修复及生态岸堤构建, 传统营养坨技术也不能应用于此类边坡植被栽植。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更便捷的且能应用于各类土壤的农作物 育苗及移栽的培养锥。该装置能使营养坨育苗及移栽技术应用于高陡坡、 土壤板结及砾石 较多的复杂土地中, 同时也能应用于生态袋、 岩土夹层等植被移栽, 而且比传统营养坨更方 便、 快捷、 廉价。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培养锥包括左 锥壁、 底锥、 右锥壁和锥口, 左锥壁与底锥为一整体, 右锥壁与底锥活动连接, 左锥壁和右锥 壁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口, 在左锥壁和右锥壁的锥腹交界处设有根。
7、孔。 0005 所述的底锥为一实心体。 0006 左锥壁和右锥壁之间为中空结构。 0007 左锥壁和右锥壁的锥腹与锥口之间为锥颈, 锥腹的最大外径大于锥颈的最大外 径。 0008 培养锥采用聚乙烯制成。 0009 本发明提供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能够将营养坨育苗技术应用于高陡 坡、 板结土、 沙粒土、 夹层图、 生态袋等不能进行传统营养坨秧苗移栽的环境中。另外, 利用 本营盐锥移栽的周期性植被, 在收割时只需捏住锥颈拔出根系, 方便耕地整理再利用。 本营 养锥与传统营养坨相比, 还具有操作简单、 移栽方便等特点, 且能够反复应用, 成本相对较 低, 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附图说明 0。
8、0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示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1 图 1 是本培养锥正视图 ; 图 2 是本培养锥右视图 ; 说 明 书 CN 102668920 A 3 2/2 页 4 图 3 是本培养锥俯视图 ; 图 4 是本培养锥右锥壁打开示意图 ; 图 5 是本培养锥应用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本发明的结构如图 1 4 所示, 本发明包括左锥壁 1、 右锥壁 2、 根孔 3、 锥底 4、 卡 口 5 等五部分, 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锥口 6、 锥颈 7、 锥腹 8、 锥底 4。 0013 左锥壁 1 与底锥 4 为一整体, 右锥壁 2 与底锥 4 活动连接, 左锥壁 1 和右。
9、锥壁 2 上 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口 5, 右锥壁 2 和左锥壁 1 厚度约 2 mm, 在左锥壁 1 和右锥壁 2 的锥腹 8 交界处设有根孔 3。所述的底锥 4 为一实心体。左锥壁 1 和右锥壁 2 之间为中空结构。左 锥壁 1 和右锥壁 2 的锥腹 8 与锥口 6 之间为锥颈 7, 锥腹 8 的最大外径大于锥颈 7 的最大外 径。培养锥采用聚乙烯制成。 0014 锥底 4 为实心椎体, 具有一定强度, 便于插入生态袋或硬质土壤 9 中 ; 根孔 3 能够 使秧苗 10 在生长过程中将根系伸出培养椎接受外部营养及水分 ; 在锥口处的卡口 5, 便于 左锥壁 1 与右锥壁 2 连接及分离。整个。
10、培养锥呈流线花瓶型。 0015 采用本发明进行育苗, 首先分离卡口 5, 打开右锥壁 2, 如图 4 所示 ; 然后将培养锥 放入营养土中, 待营养土填满左、 右锥壁, 合拢右锥壁2, 卡好卡口5 ; 之后移走锥颈7以上营 养土, 将种子放入锥颈7中心, 再填满营养土 ; 将埋入种子的营养锥插入土壤9内, 即完成播 种过程 ; 待秧苗 10 长出以后, 达到移栽时期, 只需用手捏住锥颈 7, 拔出培养锥, 再将培养锥 插入移栽地即可完成秧苗移栽, 如图5所示 ; 若要清除作物, 只需用手捏住锥颈7拔出作物, 即可连根将作物清除。 说 明 书 CN 102668920 A 4 1/4 页 5 图 1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68920 A 5 2/4 页 6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68920 A 6 3/4 页 7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68920 A 7 4/4 页 8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68920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