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方法和结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中非活性部件的结构零件及制造方法,特别涉及电池中可恢复式的排气塞,尤其涉及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方法和结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应用领域使用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作电源。由于锂离子的高活泼性以及高容量密度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得生产厂家不得不在电池结构上采取安全措施并采用具备安全保护性能的电池隔膜材料,以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现有技术的安全阀是在金属薄片上加工刻痕,当电池内压力增大时,薄片在刻痕处被冲破,压力从破口处释放。但是安全阀破坏后不可恢复,电池也随即报废。
现有技术中已有双保险的安全阀,例如专利号为ZL 02235318.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名为“锂离子电池双保险安全阀盖”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主要是在电池顶盖中设置一带孔顶盖板,其孔中置一防爆阀球,该阀球平时由盖帽压住,在压力大到阀球被顶开时,释放压力。该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但在电池平放时,阀球被顶开后由于自身的重力而自动下坠,可能会出现不能复位的现象。况且,该技术方案中的盖帽没有提供释放压力的通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方法和结构装置。所述方法和结构装置在正极焊接片的中间部分加工一带凹槽的凸台,然后在凹槽内嵌入弹性箍环,就不会出现因电池所处位置不同而造成橡胶阀不能复位的缺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实施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实施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方法是基于正极焊接片被密封圈封固在电池壳地上部,且正极焊接片通过与正极极耳焊接后与电芯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在正极焊接片中央部位加工周边带凹槽的凸台;
B.在凹槽的环状立壁上加工凹槽卸压孔;
C.将弹性箍环嵌入凹槽之内,用以压住凹槽卸压孔。
所述凸台为圆形。
所述弹性箍环的内径小于凹槽的外径。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得到实施:
设计制造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结构装置,基于正极焊接片被密封圈封固在电池壳的上部,且正极焊接片通过正极极耳与电芯连接,所述正极焊接片还通过过流过热保护元件与顶盖连接,顶盖上设有顶盖卸压孔,尤其是:在正极焊接片中央部位有周边带凹槽的凸台;在凹槽的环状立壁上有凹槽卸压孔;凹槽内嵌入弹性箍环,压盖于凹槽卸压孔之上。
所述凸台为圆形,所述橡胶胶环的内径小于凹槽的外径。
所述弹性箍环的断面是圆形的。
所述弹性箍环是用橡胶模压成型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不会出现因电池所处位置不同而造成橡胶阀不能复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方法和结构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尽的描述。
由图1和图2可知:实施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方法,是基于正极焊接片4被密封圈5封固在电池壳8的上部,且正极焊接片4通过正极极耳6与电芯7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在正极焊接片4中央部位加工周边带凹槽42的凸台43;
B.在凹槽42的环状立壁上加工凹槽卸压孔41;
D.将弹性箍环3嵌入凹槽42之内,用以压住凹槽卸压孔41。
所述凸台43为圆形。
所述弹性箍环3的内径小于凹槽42的外径。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得到实施:
设计制造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设置可恢复安全阀的结构装置,基于正极焊接片4被密封圈5封固在电池壳8的上部,且正极焊接片4通过正极极耳6与电芯7连接,所述正极焊接片4还通过过流过热保护元件2与顶盖1连接,顶盖1上设有顶盖卸压孔12,尤其是在正极焊接片4中央部位有周边带凹槽42的凸台43;凹槽42的环状立壁上有凹槽卸压孔41;凹槽42内嵌入弹性箍环3,压盖于凹槽卸压孔41之上。
所述凸台43为圆形。
所述弹性箍环3的内径小于凹槽42的外径。
所述弹性箍环3的断面是圆形的。
所述弹性箍环3是用橡胶模压成型的。
当电芯7有气体产生,且压力足够大时,这个压力从凹槽卸压孔41之处顶开弹性箍环3,泄放到顶盖空间13当中,然后再由顶盖卸压孔12泄出。压力泄放之后,弹性箍环3恢复原位,电池仍然可继续使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不管电池如何摆放,弹性箍环3都会紧箍在凹槽42之上。
实践证明:本发明不会出现因电池所处位置不同而造成橡胶阀不能复位的问题,使用更加安全可靠,而且解决了电池安全阀启动后电池就报废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