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685972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5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61519.7

申请日:

2004.12.27

公开号:

CN1638196A

公开日:

2005.07.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2/02

主分类号:

H01R12/02

申请人: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赤坂润哉; 长谷川严水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03.12.25 JP 430593/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原绍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由第一接触件和第一壳体构成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由第二接触件和第二壳体构成的第二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具有相同形状,且增加了保护接触件的前端的功能,而不增加导致成本增加的因素。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信号接触件具有凸起,其邻接壳体的壁,使得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与壳体的壁分离。壳体设置有保护篷形部分,其在信号接触件的接触部分的前端附近保护这些前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接触件和保持该第一接触件的第一壳 体,该第一接触件具有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压配合到壳体 中的压配合的部分,以及连接到基片且通过冲切和弯曲金属板形成的 端子部分;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包括第二接触件和保持该第二接触件的第二壳 体,该第二接触件具有与匹配接触件接触且具有与上面的接触部分相 同形状的接触部分、压配合到壳体中的压配合的部分,以及连接到基 片且通过冲切和弯曲金属板形成的端子部分, 其中,第一和第二接触件每个具有凸起,其通过朝着内壁突出且 邻接内壁将接触部分与形成在接触部分和压配合的部分之间的第一和 第二壳体的内壁分离, 以及,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每个具有保护蓬形部分,其保护在 其附近的接触部分的前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在第一和第二连 接器接合时,第一和第二接触件的接触部分与匹配接触件的凸起附近 接触。

说明书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由第一接触件和第一壳体构成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由第二接触件和第二壳体构成的第二连接器,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具有相同形状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一些情况下,根据生产成本的降低、接触力的容易控制、降低插入/去除力等因素,至今已经采用这样的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例如,参考日本专利公开物No.2-49373)。

    图8和图9每个是在日本专利公开物No.2-49373中披露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截面图。图8的部分(A)和图8的部分(B)分别示出了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它们相互接合,图9示出了这两个连接器如何相互接合。

    在图8的部分(A)中所示的插塞连接器80由接触件81和壳体82构成。接触件81具有与匹配接触件接触地接触部分811,和压配合到壳体82中的压配合的部分812,而且,在接触部分811和压配合的部分812之间,接触件81具有固定的部分813,其位置通过使接触件81沿着壳体82的内壁延伸来固定。

    该接触件81的接触部分811和固定的部分813设置在要与在图8的部分(B)中所示的插座连接器90接合的凹进821的内部,该凹进形成在壳体82中。接触部分811设置在邻接凹进822(也参考图9)的位置,当与插座连接器90接合时,弹性变形的接触部分811进入该凹进822,接触部分811定位在两个凹进821、822之间。要被连接到基片的端子部分形成在图8的部分(A)的该接触件81之上的部分中,其说明被省略。

    通过使用能够在图8的部分(A)的垂直方向上分开的可拆模子来制造图8的部分(A)的插塞连接器80的壳体82。

    在图8的部分(B)中所示的插座连接器90由接触件91和壳体92构成。接触件91具有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911,和压配合到壳体92中的压配合的部分912,而且,在接触部分911和压配合的部分912之间,接触件91具有固定的部分913,其位置通过使接触件91沿着壳体92的内壁延伸来固定。该接触件91的接触部分911具有与构成在图8的部分(A)中显示的插塞连接器80的接触件81的接触部分811相同的形状。

    构成在图8的部分(B)中显示的插座连接器90的接触件91的接触部分911和固定的部分913设置在要与在图8的部分(A)中所示的插塞连接器80接合的凹进921的内部,该凹进形成在壳体92中。在该壳体92邻接接触部分911的部分中,形成凹进922(参考图9),当与插塞连接器80接合时,该凹进922容纳弹性变形的接触部分911,接触部分911定位在两个凹进921、922之间。

    要被连接到基片的端子部分形成在图8的部分(B)的该接触件91之下的部分中,其说明被省略。

    同样,与在图8的部分(A)中所示的插塞连接器80的壳体82一样,通过使用能够在图8的部分(B)的垂直方向上分开的可拆模子来制造图8的部分(B)的插座连接器90的壳体92。

    当图8的部分(A)的插塞连接器80与图8的部分(B)的插座连接器90相互接合时,如图9所示,插塞连接器80的接触件81的接触部分811与插座连接器90的接触件91的固定的部分913接触,以与此相同的方式,插座连接器90的接触件91的接触部分911与插塞连接器80的接触件81的固定的部分813接触。

    如上所述,接触件81、91的固定的部分813、913沿着壳体的内壁设置,固定的部分813、913的位置被固定。因此,即使当匹配接触件的接触部分911、811与固定的部分813、913接触,固定的部分813、913也不变形,替代地,接触部分911、811变形。结果,在这些部分中的接触类型为在弹性部分和无弹性部分之间的接触,因此,两个接触件之间的接触是稳定的,使得可以保持确定的电连接。

    在日本专利公开物No.2-49373中披露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情况下,在插塞连接器80和插座连接器90两者中,接触件81、91的接触部分811、911在中空和未保护的情况下浮置。

    为此,在未接合的情况下,可能有些东西会与接触部分811、911的前端强烈接触,从而引起接触部分811、911变形,其将变成次品。此外,当插塞连接器80和插座连接器90相互接合时,也会产生相同的情况,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如果接合的相对位置和姿势偏离,那么匹配连接器可能与接触部分811、911的前端接触,从而推动前端,结果接触部分811、911变形,而且正确接合变得不可能。

    如果通过使得在图8(A)和8(B)中显示的每个连接器80、90壳体82、92的接触件81、91的接触部分811、911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突出来形成保护蓬形部分,形成了保护蓬形部分,那么不存在紧靠接触部分811、911的前端的担心。然而,如果使得这些部分突出,那么不可能通过使用简单的可拆模子来制造壳体82、92,且需要复杂的模子,引起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根据上面的情况进行了本发明,且提供了一种由一对连接器构成的电连接器组件,保护接触件的前端的功能加入该电连接器组件而不增加成本增加的因素。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接触件和保持该第一接触件的第一壳体,该第一接触件具有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压配合到壳体中的压配合的部分,以及连接到基片且通过冲切和弯曲金属板形成的端子部分;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包括第二接触件和保持该第二接触件的第二壳体,该第二接触件具有与匹配接触件接触且具有与上面的接触部分相同形状的接触部分、压配合到壳体中的压配合的部分,以及连接到基片且通过冲切和弯曲金属板形成的端子部分,

    其中,第一和第二接触件每个具有凸起,其通过朝着内壁突出且邻接内壁将接触部分与形成在接触部分和压配合的部分之间的第一和第二壳体的内壁分离,

    以及,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每个具有保护蓬形部分,其保护在其附近的接触部分的前端。

    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组件中,最好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器接合时,第一和第二接触件的接触部分与匹配接触件的凸起附近接触。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中,即使当通过在接触件中提供上述凸起来使得保护接触部分的前端的保护蓬形部分突出,以使得接触部分与内壁分离时,也可以通过使用如上述传统技术(参考图8和9)一样的简单的模子来制造壳体。这样,包括了保护接触件的接触部分的功能,而没有增加成本的新的因素。

    而且,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增加中,通过在接合时使得接触部分与匹配接触件的上述凸起的附近接触,该凸起不变形,因为凸起是邻接壳体的内壁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使得该凸起的附近执行与构成在图8和9中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接触件固定的部分相同的功能,且通过使得匹配接触件的接触部分与该凸起的附近接触,接触件的类型使得在弹性部件和非弹性部件之间接触,因此两个接触件之间的接触是稳定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成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塞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成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是焊接到电路基片的接地部件的连接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和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装配情况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和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装配情况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信号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7是形成信号接触件的凸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在日本专利公开物No.2-49373中披露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截面图;以及

    图9是在日本专利公开物No.2-49373中披露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和2分别是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其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组件。

    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包括设置成两排的信号接触件11、采用从侧面观察为字母∏形状的接地部件12,以及保持信号接触件11和接地部件12的壳体13。

    壳体13具有覆盖壳体的外周的外壁131和沿着外壁以直立方式设置在外壁的内侧上的内壁132,以及在内壁132的内侧上形成大的通孔133。

    如图1中部分所示,信号接触件11中的每个具有与匹配连接器的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111,该接触部分沿着壳体13的内壁132的外侧升高,以及具有连接到电路基片(没有显示)的端子部分114,端子部分从壳体13的底部侧向延伸,且从壳体13突出。信号接触件11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描述。

    接地部件12包括紧邻设置成两排的信号接触件11中的一排信号接触件11a设置的第一接地板121、紧邻另一排信号接触件11b设置的第二接地板122,以及将第一接地板121和第二接地板122连接在一起且表面安装在电路基片(这里没有显示,参考图3)上的连接部分123,插塞连接器10安装在该电路基片上。通过冲切和弯曲形成的接地接触件124设置在该接地部件12的第一接地板121和第二接地板122中。在该接地部件12的连接部分123中,设置有很多槽形开口125,其穿透该插塞连接器10的后表面。该接地部件12以这样的方式由壳体13保持,即,接地部件12的连接部分123设置在壳体13的通孔133中,且第一接地板121和第二接地板122保持在壳体13的内壁132的内侧上。

    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包括设置成两排的信号接触件21、采用从侧面观察为字母∏形状的接地部件22,以及保持信号接触件21和接地部件22的壳体23。

    在壳体23中,形成覆盖壳体的外周的外壁231,在由外壁231封闭的区域的中间,形成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通孔232。

    如图2中部分所示,该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接触件21中的每个具有与匹配连接器的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211,该接触部分沿着壳体23的外壁231的内侧升高,以及具有连接到电路基片(没有显示)的端子部分214,端子部分从壳体23的底部侧向延伸,且从壳体23突出。该信号接触件21的接触部分211具有与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的信号接触件11的接触部分111相同的形状。信号接触件21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结合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的信号接触件11的详细结构的描述来描述。

    接地部件22包括紧邻设置成两排的信号接触件21中的一排信号接触件21a设置的第一接地板221、紧邻另一排信号接触件21b设置的第二接地板222,以及将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连接在一起且表面安装在电路基片(这里没有显示,参考图3)上的连接部分223,插座连接器20安装在该电路基片上。

    构成如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的接地部件12的第一接地板121和第二接地板122由壳体13的内壁132支撑,因此,该插塞连接器10的接地部件12由薄板材料形成,而构成如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的接地部件22的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由接地板本身的刚性以直立方式设置。因此,与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的接地部件12相比,该插座连接器20的接地部件22由厚板材料形成,且具有相对大的刚性。

    这样,因为该插座连接器20的接地部件22具有足够大的刚性来使得接地部件22本身直立,因此在该插座连接器20的壳体23中,不必形成壁来支撑构成接地部件22的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结果,可以最小化由该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10构成的电连接器组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可以保持该连接部分123和223的可视性在好的情况下。

    在构成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的接地部件22的连接部分223中,形成有很多槽形开口224,其穿透该插座连接器20的后表面。该接地部件22由壳体23保持,使得接地部件的连接部分223设置在壳体23的通孔232中。

    图3是焊接到电路基片的接地部件的连接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1和2的连接器10、20都有接地部件12、22,且穿透后表面的槽形开口125、224形成在这些接地部件12、22的连接部分123、223中。

    通过使用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的接地部件12作为代表,图3示出了形成在接地部件12的连接部分123中的很多开口125中的一个,以及在接地部件12的连接部分123中的开口125的两侧上的部分。

    该接地部件12的连接部分123通过焊料31焊接到基片30,且表面安装在基片30上。此时,如图3所示,开口125的外围边缘部分通过焊料31焊接到电路基片30。

    因为很多开口125、224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接地部件12中(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的接地部件22也同样情况),所以这些很多开口125、224的边缘被焊接,且焊接总体上牢固和可靠地进行。此外,因为开口125、224是通孔,且设置在壳体13、23中的通孔133、232中,所以可以视觉检查接地部件12、22的连接部分123、223的焊接情况,因此可以增加焊接的可靠性。

    图4和5每个是截面图,其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和图2中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的装配情况。图4示出了沿箭头X-X截取的图2的插座连接器20和在相应位置截取的图1的插塞连接器,图5示出了沿箭头Y-Y截取的图2的插座连接器20和在相应位置截取的图1的插塞连接器10。

    顺便提及,在图4中,插塞连接器10的信号接触件11的接触部分111和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接触件21的接触部分211以它们咬入匹配接触件的方式画出。然而,这示出了插塞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接触件11、21的接触部分111、211在接合前的位置。然而,实际上,这些接触部分在接合时与匹配接触件抵触,且变成偏转,结果,接触部分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匹配接触件接触,且保持在导电状态。

    此外,在图4中,插塞连接器10的接地部件12的接地接触件124以这样的方式画出,即,接地接触件124的部分隐藏在插座连接器20的接地部件22的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后面,且在图5中,接地接触件124咬入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中。然而,这也与为什么上述信号接触件的接触部分111,211画为使得咬入匹配接触件的原因相同。然而,实际上,当接合时,接地接触件124与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抵触,且弹性变形,结果接地接触件124与第一接地板221和第二接地板222接触,保持规定的接触压力,且插塞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的压盖相互连接。

    从图4和5可以明白,由第一接地板121、221构成的压盖壁形成在邻近一排信号接触件11a、21a的位置,由第二接地板122、222构成的压盖壁形成在邻近另一排信号接触件11b、21b的位置。结果,抑制了串扰,提供了适于高速信号传送的结构。

    涉及图4和5的描述暂时在此停止,且将描述信号接触件11、21它们本身的结构。

    图6是示出了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信号接触件的透视图。

    如图6所示,在信号接触件11、21中形成接触部分111、211、凸起112、212、压配合的部分113、213和端子部分114、214。

    当插塞连接器10(参考图1、4和5)和插座连接器20(参考图2、4和5)相互接合时,接触部分111、211与匹配连接器抵触,弹性变形,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匹配接触件接触,以及与匹配接触件电连接。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111、211的表面由原来平的金属板的表面(称为辊面)形成。该表面是平滑表面,其有助于降低插入/拔出力,以及高接触可靠性。

    如图4所示,凸起112、212邻接插塞连接器10的壳体13的内壁132的外侧和插座连接器20的壳体23的外壁231的内侧,从而使接触部分111、211与内壁132和外壁231保持分离状态。

    接触部分111、211形成为使得与匹配接触件的凸起212、112的附近接触。这是因为在凸起212、112形成的部分中,凸起212、112邻接壳体,且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为接触部分111、211的弹性部件和凸起212、112附近的非弹性部件以规定的接触压力相互接触,结果,两个接触件之间的接触是稳定的,且实现了确定的导电状态。

    图7是形成信号接触件的凸起的方法的说明图。代表地,这里将描述插座连接器20的接触件21。

    首先,如图7的部分(A)所示,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件2121、2122通过冲切金属板形成。此后,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这些突出件2121、2122在图7的部分(B)所示的箭头方向上弯曲,且施加向内的力,从而形成凸起212。同样也应用于插塞连接器10的接触件11的凸起112。

    在图6中所示的信号接触件11、12的压配合的部分113、213为压配合到壳体13、23中的部件。压配合的部分113、213在原来的金属板的宽度方向上,即,在垂直于图4和5的图的方向上伸展,且通过咬入面向垂直于图4和5的图的方向的壁固定。

    在图6中所示的信号接触件11、12的端子部分114、214要安装在基片上。在这里显示的例子中,端子部分114、214具有适于表面安装在基片上的形状。

    再次参考图4和5,尤其是图4,继续描述。

    在插塞连接器10的壳体13的内壁132的前端附近,即,插塞连接器10的信号接触件11的接触部分111的前端附近,形成有保护蓬形部分134,以保护接触部分111的前端。在该插塞连接器10的壳体13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内壁132的外侧上,除了该保护蓬形部分134以外没有突出部分,可以通过使用能够在图4的垂直方向上分开的可拆模子来制造该壳体13。因为该插塞连接器10的信号接触件11设置有上述凸起112,所以可以在与壳体13的壁分离的情况下保持信号接触件11的接触部分111,除此以外,确保了从匹配接触件的接触部分的接触可以通过形成信号接触件11的凸起112的部分以稳定的方式接收。

    同样也应用于插座连接器20。也就是,在插座连接器20的壳体23的外壁231的前端附近,即,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接触件21的接触部分211的前端附近,形成有保护蓬形部分233,以保护接触部分211的前端。在该插座连接器20的壳体23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外壁231的内侧上,除了该保护蓬形部分233以外没有突出部分,可以通过使用能够在图4的垂直方向上分开的可拆模子来制造该壳体23。因为该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接触件21设置有上述凸起212,所以可以在与壳体23的壁分离的情况下保持信号接触件21的接触部分211,除此以外,确保了从匹配接触件的接触部分的接触可以通过形成信号接触件21的凸起212的部分以稳定的方式接收。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通过提供在信号接触件11、21中的凸起112、212,可以提供在壳体13、23中提供保护蓬形部分134、233,因此可以保护信号接触件11、21的接触部分111、211的前端,而没有增加成本的新的因素。

电连接器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电连接器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电连接器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连接器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组件.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由第一接触件和第一壳体构成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由第二接触件和第二壳体构成的第二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具有相同形状,且增加了保护接触件的前端的功能,而不增加导致成本增加的因素。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信号接触件具有凸起,其邻接壳体的壁,使得与匹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部分与壳体的壁分离。壳体设置有保护篷形部分,其在信号接触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