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00957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200957A21申请号201410383933322申请日20140806H01F27/14200601B01D35/0220060171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地址100031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申请人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72发明人徐榕拥汪永红洪杰刘磊严勇范红星郑永镪雷超74专利代理机构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06代理人王晓燕钱震54发明名称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57摘要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涉及一种滤油装置。目前,便携型的滤油机驱动电源为交流220伏,电机不能实现正反转切换,当。
2、油流方向发生变化时,需要更换滤油机的接口,换油麻烦。本发明包括油流方向切换器、滤油机,滤油机采用单相电机,油流方向切换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端口,第三、第四端口分别通过软管与滤油机的进油端口、出油端口可拆卸地连接,油流方向切换器的第一、第三端口之间通过第四阀门相连,第二、第三端口之间通过第一阀门相连,第一、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第三阀门相连,第二、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第二阀门相连。本技术方案实现不改变滤油机内部构造的情况下,实现滤油工作时的油流正反向切换,结构简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
3、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00957ACN104200957A1/1页21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流方向切换器(1)、滤油机(2),所述的滤油机(2)采用单相电机,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1)包括第一端口(101)、第二端口(102)、第三端口(103)及第四端口(104),所述的第三端口(103)、第四端口(104)分别通过软管与滤油机(2)的进油端口、出油端口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1)的第一端口(101)与第三端口(103)之间通过第四阀门(108)相连,所述的第二端口(102)与第三端口(103)之间通过第一阀门(105)相连,所述的第一端口(101)与。
4、第四端口(104)之间通过第三阀门(107)相连,所述的第二端口(102)与第四端口(104)之间通过第二阀门(106)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端口(103)、第四端口(104)开口向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1)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为直油路,第一油路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101)和第三端口(103),第二油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二端口(102)和第四端口(104),所述的第一端口(101)、第二端口(102)位于油流方向切换器(1)外端,所述的第三端口(10。
5、3)、第四端口(104)位于油流方向切换器(1)中部;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呈“”形横置,所述的第三油路与第四油路交错相对,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均通过三通管与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左右方向设置,两者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油路位于第二油路的右侧;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分设于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的前后两侧,第三油路与第一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四阀门(108)的右侧,第三油路与第二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二阀门(106)的右侧;第四油路与第一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四阀门(108)的左侧,第四油路与第二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
6、第二阀门(106)的左侧。权利要求书CN104200957A1/2页3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滤油装置。背景技术0002便携型滤油机在目前在变压器换油工作中使用较多,多数便携型的滤油机驱动电源为交流220伏,受限与单相电源,其电机不能实现正反转切换,且考虑到滤油功能,便携型滤油机内部的油流方向不能改变。当油流方向发生变化时,需要更换滤油机的接口,换油麻烦。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以达到简化换油,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为此,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0004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7、油流方向切换器、滤油机,所述的滤油机采用单相电机,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所述的第三端口、第四端口分别通过软管与滤油机的进油端口、出油端口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之间通过第四阀门相连,所述的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之间通过第一阀门相连,所述的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第三阀门相连,所述的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第二阀门相连。增设的油流方向切换器,实现不改变滤油机内部构造的情况下,实现滤油工作时的油流正反向切换,结构简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0005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0006所述的第。
8、三端口、第四端口开口向上。0007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为直油路,第一油路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二油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位于油流方向切换器外端,所述的第三端口、第四端口位于油流方向切换器中部;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呈“”形横置,所述的第三油路与第四油路交错相对,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均通过三通管与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接。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交错相对,有效减少油流方向切换器的大小。0008所述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左右方向设置,两者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油路位于第二油路的右侧;所述的第。
9、三油路、第四油路分设于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的前后两侧,第三油路与第一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四阀门的右侧,第三油路与第二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二阀门的右侧;第四油路与第一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四阀门的左侧,第四油路与第二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二阀门的左侧。0009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增设油流方向切换器,实现不改变滤油机内部构造的情况下,实现滤油工作时的油流正反向切换,结构简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说明书CN104200957A2/2页4附图说明0010图1是本发明油流方向切换器图结构示意图。0011图2是本发明正向输油结构原理图。0012图3是本发明反向输油结构原理图。0013图中1油流方向切换器。
10、;101第一端口;102第二端口;103第三端口;104第四端口;105第一阀门;106第二阀门;107第三阀门;108第四阀门;2滤油机。具体实施方式0014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15如图1所示,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流方向切换器1、滤油机2,所述的滤油机2采用单相电机,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1包括第一端口101、第二端口102、第三端口103及第四端口104,所述的第三端口103、第四端口104分别通过软管与滤油机2的进油端口、出油端口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1的第一端口101与第三端口103之间通过第四阀门108相连,所述的第二。
11、端口102与第三端口103之间通过第一阀门105相连,所述的第一端口101与第四端口104之间通过第三阀门107相连,所述的第二端口102与第四端口104之间通过第二阀门106相连。0016为了便于油管外接,所述的第三端口103、第四端口104开口向上。0017所述的油流方向切换器1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为直油路,第一油路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101和第三端口103,第二油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二端口102和第四端口104,所述的第一端口101、第二端口102位于油流方向切换器1外端,所述的第三端口103、第四端口104位于油流方向切换器1中部;所述的第三油。
12、路、第四油路呈“”形横置,所述的第三油路与第四油路交错相对,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均通过三通管与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接。0018所述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左右方向设置,两者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油路位于第二油路的右侧;所述的第三油路、第四油路分设于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的前后两侧,第三油路与第一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四阀门108的右侧,第三油路与第二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二阀门106的右侧;第四油路与第一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四阀门108的左侧,第四油路与第二油路相接的三通管位于第二阀门106的左侧。0019如图2所示,在正向输油时,关闭第一阀门105、第三阀门107,开启第二阀门106和第四阀口,油液从第一端口101进入依旧流经第一油路、滤油机2、第二油路,从第二端口102流出。0020如图3所示,在反向输油时,关闭第二阀门106和第四阀口,开启第一阀门105、第三阀门107,油液从第二端口102进入,流经第三油路、滤油机2、第四油路,从第一端口101流出。0021以上图13所示的便携式双向滤油装置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已经体现出本发明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对其进行形状、结构等方面的等同修改,均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列。说明书CN104200957A1/2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00957A2/2页6图3说明书附图CN1042009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