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83090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81732.4

申请日:

2004.12.24

公开号:

CN1637983A

公开日:

2005.07.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H13/70; H01H13/12

主分类号:

H01H13/70; H01H13/12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加藤昌和; 岩间尚也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3.12.25 JP 2003-430150; 2004.11.02 JP 2004-319917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刘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具有:第一可动触点(3);通过按压鼓出部内面而反向、直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比第一可动触点(3)大的第二可动触点(4);具有可收容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收容孔(1a、1b)的第一薄片(1);由粘结部(5a)将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保持在背面,并且对第一薄片(1)的收容孔(1a、1b)的上面进行堵塞的第二薄片(5)。以第一或第二薄片(1、5)中的任一个作为共用薄片,混装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并且通过根据第一可动触点(3)与第二可动触点(4)的行程差,将第一薄片(1)设定为一定的厚度,来调整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对第二薄片(5)所保持的高度位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带可动触点的薄片,是一种按钮开关中所使用的开关用部件, 该按钮开关,在设置于绝缘基板上的周边固定触点上安放具有拱形鼓出部 的可动触点,通过按压操作使上述可动触点的鼓出部反向,并移动规定的 行程直到使其内面的触点部与设置在绝缘基板上的中央固定触点相抵接, 通过该可动触点,对中央固定触点与周边固定触点的电导通进行切换,上 述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将多个可动触点保持在共用的薄片上并能够在上述 绝缘基板上层叠,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触点具有:第一可动触点,和上述行程比该第一可动触点大 的第二可动触点; 上述薄片具备:具有可收容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收容孔的第一 薄片,和在背面具有粘结部、并利用该粘接部保持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 点的一部分、并且对上述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上面进行堵塞的第二薄片; 通过根据上述第一可动触点与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行程差,将上述第 一薄片的厚度设定为一定的厚度,来调整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相对于 上述第二薄片所保持的高度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薄片,将其厚度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的鼓出部外面的 高度低的厚度,以使上述第一可动触点不从上述收容孔的下端浮起,并且, 在上述第二薄片的粘结部不与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外周边部相接触的厚 度范围内形成,以不妨碍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反向动作。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由可反向的圆拱形片簧形成,上述第二可动触点, 可反向的圆拱形片簧的下端周边部的对向的一方的两侧面部被切除而形 成为长条形。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第一可动触点及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外形不同,并且以从第二 薄片外部可识别装入的可动触点的形状的薄片颜色来形成上述第二薄片。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由从上方覆盖上述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1片薄片来形成上述第二薄 片,而将上述第二薄片作为共用薄片,并混装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
6: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由从上方独立地覆盖上述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多个薄片来形成上述 第二薄片,而将上述第一薄片作为共用薄片,并混装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 触点。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根据独立的可动触点的行程的不同,而使上述第二薄片的外形或颜色 各不相同。
8: 一种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 安放收容在该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内的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的下端周边 部的第一周边固定触点; 与该第一周边固定触点邻接配置,并与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的拱形的鼓 出部的顶部内面可接触分离地对向配置的第一中央固定触点; 安放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下端周边部的第二周边固定触点; 与该第二周边固定触点邻接配置,并与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拱形的鼓 出部的顶部内面可接触分离地对向配置的第二中央固定触点; 配置上述第一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以及上述第一与第二中央固定触 点的绝缘基板。

说明书


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用开关而使用的按钮开关的构造,尤其涉及通过按压使拱形的鼓出部反向而进行触点离合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按钮开关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按钮开关的构造,已知有将拱形地多个可动触点粘贴在粘接薄片上,并将该带可动触点的薄片配置在基板上的薄片型按钮开关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按钮开关的构造如图10、11所示。图10是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采用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图中,多个可动触点51,由不锈钢材料或磷青铜等有弹性的、拱形薄板金属构成,可以相对于来自顶部的按压力而进行位移。另外,可动触点51,在拱形内没有贯通孔,在其中央部具有向拱形内突出而形成的触点部51a。

    粘接薄片52,由聚酯树脂等薄膜材料构成,由具有柔性的薄片状的薄片部53;设置在该薄片部53上的多个孔52a;在除去气道部55的部分上设置的粘接剂54构成,其中气道部55由形成于除去该孔52a的薄片部53的下面的非粘接部构成。

    通过将粘结剂54丝网印刷到薄片部53的下面而形成气道55,其至少一端,与粘接薄片52的孔52a、或位于粘接薄片52的外周边缘52b的气道口56连接。另外,可动触点51的上面贴附在粘接薄片52的粘接剂54上,可动触点51的上面、以及可动触点51的端部51b的至少一部分,以安放在气道部55上的状态贴附。

    隔离物57,由与粘接薄片52大体上同形状的聚酯薄膜形成,并具有贯通其上下面而形成的多个孔57a。另外,通过粘接薄片52的粘接剂54,使粘接薄片52的孔52a和孔57a对向并互相重叠地将隔离物57粘接在粘接薄片52的下面。而且,该隔离物57,与粘接薄片52夹持可动触点51,并且保护可动触点51的下面,从而构成带可动触点的薄片58。

    粘接薄片52的孔52a,是用于露出无图示的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的孔,可以由薄片部53对光的高效反射来对按压操作可动触点51的操作体(无图示)进行照亮。

    图11表示按钮开关,绝缘基板59,由聚酰亚胺薄膜等柔性基板构成,在其表面,通过蚀刻工艺形成由铜箔组成的圆形的第一固定触点59a,以及包围该第一固定触点59a的、大致呈C字形的第二固定触点59b。

    然后,通过将在带可动触点的薄片58的粘接薄片52的下面粘贴的隔离物57剥离,露出粘接薄片52的粘接剂54,使可动触点51的端部51b与第二固定触点59b对向,并使粘接薄片52贴附在绝缘基板59的上面。此时,可动触点51,以端部51b的周边与第二固定触点59b一直接触的状态,处于被安放在绝缘基板59表面的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60334号公报

    在将上述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按钮开关作为操作用开关而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中,要求在一片薄片上混装各种可动触点,其各种可动触点,在第二固定触点上安放的可动触点的突出到拱形内(鼓出部的内面)的触点部因按压而反向,到与第一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各不相同。然而,当把因按压而反向,到与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各不相同的可动触点混装在一片薄片上时,就会有行程小的可动触点下端的周边部从薄片下面浮起,与绝缘基板的固定触点的接触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混装其触点部通过按压而反向,到与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各不相同的多种可动触点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发明中,作为第一解决手段,是一种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其是一种按钮开关中所使用的开关用部件,该按钮开关,在设置于绝缘基板上的周边固定触点上安放具有拱形鼓出部的可动触点,通过按压操作使上述可动触点的鼓出部反向,并移动规定的行程直到使其内面的触点部与设置在绝缘基板上的中央固定触点相抵接,通过该可动触点,对中央固定触点与周边固定触点的电导通进行切换,上述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将多个可动触点保持在共用的薄片上并能够在上述绝缘基板上层叠,其中,上述可动触点具有:第一可动触点,和上述行程比该第一可动触点大的第二可动触点;上述薄片具备:具有可收容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收容孔的第一薄片,和在背面具有粘结部、并利用该粘接部保持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一部分、并且对上述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上面进行堵塞的第二薄片;通过根据上述第一可动触点与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行程差,将上述第一薄片的厚度设定为一定的厚度,来调整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相对于上述第二薄片所保持的高度位置。

    而且,作为第二解决手段,上述第一薄片,将其厚度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的鼓出部外面的高度低的厚度,以使上述第一可动触点不从上述收容孔的下端浮起,并且,在上述第二薄片的粘结部不与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外周边部相接触的厚度范围内形成,以不妨碍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反向动作。

    而且,作为第三解决手段,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由可反向的圆拱形片簧形成,上述第二可动触点,可反向的圆拱形片簧的下端周边部的对向的一方的两侧面部被切除而形成为长条形。

    而且,作为第四解决手段,使上述第一可动触点及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外形不同,并且以从第二薄片外部可识别装入的可动触点的形状的薄片颜色来形成上述第二薄片。

    而且,作为第五解决手段,由从上方覆盖上述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1片薄片来形成上述第二薄片,而将上述第二薄片作为共用薄片,并混装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

    而且,作为第六解决手段,由从上方独立地覆盖上述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多个薄片来形成上述第二薄片,而将上述第一薄片作为共用薄片,并混装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

    而且,作为第七解决手段,根据独立的可动触点的行程的不同,而使上述第二薄片的外形或颜色各不相同。

    而且,作为第八解决手段,具有:第一~第七解决手段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安放收容在该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内的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的下端周边部的第一周边固定触点;与该第一周边固定触点邻接配置,并与上述第一可动触点的拱形的鼓出部的顶部内面可接触分离地对向配置的第一中央固定触点;安放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下端周边部的第二周边固定触点;与该第二周边固定触点邻接配置,并与上述第二可动触点的拱形的鼓出部的顶部内面可接触分离地对向配置的第二中央固定触点;配置上述第一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以及上述第一与第二中央固定触点的绝缘基板。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具备:具有拱形的鼓出部并且安放在周边固定触点上,通过按压操作使鼓出部内面反向而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进行触点切换的第一可动触点;同样具有拱形的鼓出部,并且安放在周边固定触点上,通过按压操作使鼓出部内面反向、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比第一可动触点还大的第二可动触点;具有可收容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收容孔的第一薄片;在背面有粘结部,并由该粘结部保持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一部分,并且对第一薄片的收容孔上面进行堵塞的第二薄片。将第一或第二薄片中的任一个作为共用薄片而混装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并且在将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二可动触点安放在周边固定触点上的时候,根据鼓出部内面通过按压而反向、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差,将上述第一薄片的厚度设定为一定的厚度,从而调整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对第二薄片所保持的高度位置,所以通过利用第一薄片的厚度,调整周边固定触点上安放的可动触点的鼓出部内面通过按压而反向、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差,可以将各种不同行程的多种可动触点混装在共用薄片上,能够一体地装入绝缘基板,所以可提高作业效率,并可降低成本。

    另外,上述第一薄片,将其厚度形成为比第一可动触点的鼓出部外面的高度低的厚度,以使第一可动触点不从上述收容孔的下端浮起,并且,在第二薄片的粘结部不与第二可动触点的外周边部相接触的厚度范围内形成,以不妨碍第二可动触点的反向动作,所以即使在象印刷基板等那样彼此的触点之间没有高低差的平坦状的开关基板中,混装的所有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也能够确实导通,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反向动作。

    另外,第一可动触点,由可反向的圆拱形片簧形成,第二可动触点,可反向的圆拱形片簧的下端周边部的对向的一方的两侧面部被切除而形成为长条形,因此即使在混装有与第一可动触点相比,鼓出部内面因按压而反向、直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还大的第二可动触点时,也能够通过使窄幅部彼此之间互相对向排列,而使键间距狭窄,所以能够使薄片整体小型化。

    另外,在使第一可动触点及第二可动触点的外形不同,并且以从第二薄片外部可识别装入的可动触点的形状的薄片颜色来形成第二薄片的解决手段中,即使将带可动触点的薄片装入后,也能从外部用目视很容易地识别可动触点的行程差异,可以防止组装错误。

    另外,在由从上方覆盖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1片薄片来形成第二薄片,而将第二薄片作为共用薄片,并混装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解决手段中,可以预先将第一薄片与第二薄片粘在一起作为一体化的半成品,可以从收容孔的下方将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粘贴在第二薄片的粘结材料上而组装,因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组装作业。

    另外,在由从上方独立地覆盖第一薄片的收容孔的多个薄片来形成第二薄片,而将第一薄片作为共用薄片,并混装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解决手段中,保持可动触点的第二薄片仅为包含向第一薄片1的粘贴量的面积即可,所以能够形成小片,能够降低所使用的薄片材料。

    另外,在根据独立的可动触点的行程的不同,而使第二薄片的外形或颜色各不相同的解决手段中,以目视就能够容易地识别装入的可动触点的行程差异,能够防止误装入。

    另外,由于具有:第一~第七解决手段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安放收容在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内的第一可动触点的下端周边部的第一周边固定触点;与第一周边固定触点邻接配置,并与第一可动触点的拱形的鼓出部的顶部内面可接触分离地对向配置的第一中央固定触点;安放第二可动触点的下端周边部的第二周边固定触点;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邻接配置,并与第二可动触点的拱形的鼓出部的顶部内面可接触分离地对向配置的第二中央固定触点;和配置第一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以及第一与第二中央固定触点的绝缘基板,所以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按钮开关,其能够简单地组装具有鼓出部内面因按压而反向、直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各不相同的多种可动触点的开关,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效率,同时确保所希望的行程且可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第二可动触点的收容孔部分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可动触点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图4的5-5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图7的8-8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使用以往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中:1-第一薄片,1a-第一收容部,1b-第二收容部,1c-连接槽,1d-连接槽,2-粘结部,3-第一可动触点,3a-下端周边部,3b-外裙部,3c-鼓出部,3d-触点部,4-第二可动触点,4a-下端周边部,4b-外裙部,4c-鼓出部,4d-开口部,4e-抵接部,4f-触点部,5-第二薄片,5a-粘结部,5A-独立薄片,5B-独立薄片,6-剥离薄片,6a-孔,7-绝缘基板,8-第一固定触点,8a-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b-第一周边固定触点,9-第二固定触点,9a-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b-第二周边固定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由图1至图9表示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按钮开关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平面图,图2是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第二可动触点的收容孔部分的主要部分说明图,图3是第二可动触点的平面图,图4是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是图4的5-5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是表示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是使用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是图7的8-8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9是表示使用了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图1至图5中,第一薄片1,用聚酯树脂等薄膜材料形成大体上的长方形状,在其纵向方向及横向方向上,纵横配置多个上下贯通的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另外,上述第一收容孔1a,设置为圆形,上述第二收容孔1b,形成为由宽幅部(在图2以L1表示)与窄幅部(在图2以L2表示)形成的长条状的椭圆形。而且,第二收容孔1b的沿纵方向、以及与此正交的方向邻接的宽幅部、以及窄幅部之间,以互相对向的状态纵横排列多个。

    另外,在上述第一薄片1上,在邻接的上述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之间形成用于流通空气的连接槽1c、1d。该连接槽1c、1d,与上述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一样上下贯通,在沿纵向方向邻接的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相互对向的间隔中形成。另外,当后述的第二可动触点4收容在上述第二收容孔1b时,沿该第二可动触点4的纵方向设置。另外,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背面,设置涂有粘接剂的粘结部2。

    在上述第一收容孔1a内,收容有第一可动触点3。该第一可动触点3,由导电性的薄金属板组成,形成为在中央具有可反向的鼓出部的俯视呈圆形的拱形。即,第一可动触点3,具有:向后述的第一固定触点8的第一周边固定触点8b上安放的下端周边部3a;从该下端周边部3a以所定的角度高起的外裙部3b;与该外裙部3b接连的可反向的拱形鼓出部3c。另外,在鼓出部3c的内面形成有通过镀银而覆盖的触点部3d,该触点部3d在可与后述的绝缘基板中央固定触点接触的范围内,突起状地、间隔地被形成多个。再者,如果触点部3d可以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则不一定要设置多个,但是为了提高针对于夹入绝缘基板的碎屑等异物的接触可靠性,避开容易集中尘埃的中央部,可以形成多个接触点地进行设置是优选的。为此,也可以不是使其从鼓出部的内面突出,而使边缘部形成可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的凹状。在这种情况下,凹状的边缘部就成为触点部。

    在上述第二收容孔1b中,收容着第二可动触点4。该第二可动触点4,同样由具有导电性的薄金属板组成,形成在中央具有可反向的鼓出部的拱形。即,第二可动触点4,具有:向后述的第二固定触点9的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上安放的下端周边部4a;从该下端周边部4a以所定的角度立起的外裙部4b;与该外裙部4b接连的可反向的拱形鼓出部4c。另外,在鼓出部4c的内面上形成有通过镀银而覆盖的触点部4f,该触点部4f在可与后述的绝缘基板的中央固定触点接触的范围内,突起状地、间隔地被形成多个。另外,如果触点部4f可以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则不一定要设置多个,但是为了提高针对于夹入绝缘基板的碎屑等异物的接触可靠性,避开容易集中尘埃的中央部,可以形成多个接触点地进行设置是优选的。为此,也可以不是使其从鼓出部的内面突出,而使边缘部形成可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的凹状。在这种情况下,凹状的边缘部就成为触点部。

    另外,上述外裙部4b,通过将第二可动触点4的对向的一方的两侧面部平行切除,形成为在两侧面上由具有开口部4d的长条形,而上述下端周边部4a在夹着上述鼓出部4c而对向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一对。另外,构成上述下端周边部4a的外周的圆心和与上述外裙部4b接连的拱形的鼓出部4c的顶部相互不同地形成,下端周边部4a的外周圆的大小,和由与外裙部4b接连的拱形鼓出部4c中心而形成的外周圆的大小相比,形成大的圆弧。

    另外,上述外裙部4b的下端周边部4a的圆弧两端部,由于外裙部4b对于以拱形的鼓出部4c的顶部为中心的圆弧轨迹,形成为大的圆弧,因此,该两端部就会向外方鼓起地形成,并且该两端部成为安放在后述的第二固定触点9的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上并连接的抵接部4e。

    上述构成的第二可动触点4,当安放在第二固定触点9上时,上述抵接部4e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抵接,与外裙部4b接连的拱形的鼓出部4c与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以间隔的状态对向而配置。此时,第二可动触点4的外裙部4b的两侧面部被平行切除而形成长条形,但是外裙部4b及与此接连的拱形的鼓出部4c以纵向的长度为基准形成外周圆的大小。另外,在上述外裙部4b的下端周边部4a的圆弧两端部上,形成向外方鼓起的抵接部4e。

    这样,由于可以将第二可动触点4,形成为在两侧面部上设有开口部4d的长条形,并由于可以将外裙部4b以及连接的拱形的鼓出部4c形成为大直径,所以既能够确保所希望的行程S2(通过按压使第二可动触点4的鼓出部4c内面反向,到触点部4f与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接触为止的行程)又可实现小型化。另外,由于可以与第二可动触点4的外形吻合,将收容第二可动触点4的上述第一薄片1的第二收容部1b,形成为长条状椭圆形,因此可以将沿窄幅部方向排列第二收容部1b的排列间隙形成得很小,而实现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小型化。

    再者,开口部4d,并非一定是平行切除,也可切除为弧状而形成长条形。

    另外,为了使行程有所不同,也可以将第二可动触点4的外形尺寸确定为比第一可动触点3大的、俯视呈圆形的拱状。另外,也可以从圆拱的外周边向外侧伸出脚部,由该脚部使行程产生不同。

    第二薄片5,同样由聚酯树脂等薄膜材料形成与上述第一薄片1大体相同的长方形状。在该第二薄片5上,形成背面涂有粘接剂的粘结部5a,该粘结部5a,在保持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拱形的鼓出部3c、4c的上面的同时,以堵塞上述第一薄片1的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上面的状态,粘贴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上面侧。

    另外,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涂有粘接剂的粘结部2侧(下面侧)上,粘贴着同样由聚酯树脂等薄膜材料形成的剥离薄片6。该剥离薄片6,是在将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安放到后述的绝缘基板7的第一及第二固定触点8、9上为止的运送及组装期间,保护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薄片。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对应于第一可动触点3与第二可动触点4的行程S1、S2(鼓出部3c、4c内面的触点部3d、4f通过按压而反向,直到与第一及第二中央固定触点8a、9a接触为止的行程)的差,将形成有收容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的上述第一薄片1的厚度设定为一定的厚度,来调整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相对于上述第二薄片5所保持的高度位置。

    即,上述第一薄片1,将其厚度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的鼓出部3c的高度低的厚度,以使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不从上述第一收容孔1a的下端浮起,并且,在上述第二薄片5的粘结部5a不与作为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的外周边部的外裙部4b相接触的厚度范围内来形成,以不妨碍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的反向动作。

    再者,通常,当仅使用1种多个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而形成可动触点薄片时,将上述第一薄片1的厚度,形成约为50μm,但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构成中,由于使用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以及比此行程大的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来形成一片可动触点薄片,所以上述第一薄片1的厚度,例如,形成为大约75μm。

    在这种情况下,当将第一薄片1的厚度确定为100μm时,第一可动触点3的下端周边部3a就会从第一薄片1的下面浮起,安装到绝缘基板上并形成按钮开关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后述的第一固定触点8的接触不稳定的问题,另外,当将第一薄片1的厚度确定为50μm时,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的外裙部4b被第二薄片5的粘结部5a覆盖,从而妨碍按压操作时的反向动作而产生动作不良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述第一薄片1的厚度定为约75μm,在上述第一及第二薄片1、5上,能够将各个行程S1、S2(鼓出部3c、4c的内面因按压而反向,直到触点部3d、4f与第一及第二中央固定触点8a、9a接触为止的行程)各不相同的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混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将第一薄片1与第二薄片5粘在一起作为半成品,从收容孔1a、1b的下方将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粘贴在第二薄片5的粘接材料5a上而组装,因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作业。而且,通过预先将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排列于以规定的排列形成有凹槽的模具上,还能将多个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从第一薄片1的下面侧一次装入。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由透明薄片或底色浅的薄片形成第二薄片5,由目视就能从薄片的上面侧识别装入的可动触点的外形形状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以目视就能够容易地识别、检查装入的可动触点的行程差异,从而能够防止装入错误。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例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将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以邻接的开口部4d对向地设为横长状,并将其多个收容到上述第一薄片1的第二收容孔1b内,从而能够使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间距狭窄化。另外,第一薄片1的下面侧覆盖有上述保护用的剥离薄片6,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运送、准备及组装,提高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剥离薄片6,作为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运送、组装时的运载带使用,在剥离薄片6的纵向的对向的两侧部,形成有自动机械的引导销用的孔6a。

    图6表示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其他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薄片1相同以大体上长方形的1片薄片形成上述第二薄片5,并将第二薄片5作为共用的薄片,但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取而代之的是将第一薄片1作为共用薄片,而利用由多个小片组成的独立薄片5A、5B分别形成第二薄片5,通过该独立薄片5A、5B,分别保持收容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第一及第二收容部1a、1b中的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上面,并且以堵塞上述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的上面的状态,分别粘贴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上面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薄片1的收容孔1a、1b连通而上下贯通形成空气流通用的连接槽1c、1d,但本实施例取而代之,在邻接于涂敷在第一薄片1的背面的粘结部2的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之间,形成空气可以移动的非粘结部,从而形成空气流通用的连接槽1c、1d。

    此外,其他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

    上述本发明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在上述第一及第二薄片1、5(5A、5B)上混装了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并且通过对应于第一可动触点3与第二可动触点4的行程S1、S2(鼓出部3c、4c内面因按压而反向,直到触点部3d、4f与第一及第二中央固定触点8a、9a接触为止的行程)的差而将第一薄片1的厚度设定为一定的厚度,来调整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相对于第二薄片5所保持的高度位置,通过由第一薄片1的厚度来调整该行程差,从而可以将各个不同行程的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混装在共用的薄片上,因而能够一体进行向后述的绝缘基板7的装入并提高作业性,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保持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第二薄片5,能够形成为仅包含向第一薄片1的粘贴量的面积的小片,所以能够降低所使用的薄片材料。

    再者,在排列了多个开关部的按钮开关内,如果行程不同的开关部为少数时,也可以用小片的独立薄片仅形成在该部位的第二薄片5,并把其他的开关部用连接一片第二薄片5而较宽地形成的独立薄片来形成。

    而且,还可以使行程不同的开关部的第二薄片,与其他的开关部的第二薄片在颜色或外形上有差异,此时,就能够容易地识别、检查装入的可动触点的行程的差异,防止错误装入。

    图7及图8表示使用了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构成,作为基座的绝缘基板7,由酚醛树脂等叠层板形成,在该绝缘基板7的上面,形成由碳或银箔等导电性材料印刷的第一及第二固定触点8、9。该第一及第二固定触点8、9,由设置在中央的第一及第二中央固定触点8a、9a,与夹持该第一及第二中央固定触点8a、9a并在两侧对向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周边固定触点8b、9b构成。

    再者,可以将一对第一及第二周边固定触点8b、9b对向配置,也可以以梳齿状或环状连接而配置。另外,第一及第二周边固定触点8b、9b也可以不是对向的一对而只配置在一处。

    在上述绝缘基板7上,安放上述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时,将上述剥离薄片6从上述第一薄片1的粘结部2侧(下面侧)剥离,通过第一薄片1的粘结部2将第一薄片1粘贴在绝缘基板7上。此时,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的下端周边部3a,与上述第一周边固定触点8b抵接,并且连接在外裙部3b上的拱形的鼓出部3c的触点部3d,以与上述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a间隔的状态对向配置。另外,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的抵接部4e,与上述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抵接,并且连接在外裙部4b的拱形鼓出部4c的触点部4f,以与上述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间隔的状态对向配置。

    下面说明上述构成的按钮开关的动作,在图7及图8所示的初期状态中,第一及第二两个固定触点间8a、8b及9a、9b为非导通,开关为断开状态。在这里,在无图示的电子设备等的操作部,如按压第二薄片5的上面侧,则首先,当按压第一可动触点3的上面时,可动触点3的拱形的鼓出部3c被向下压而反向,通过该反向,鼓出部3c的内面侧的触点部3d与对向配置的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a接触,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a与第一周边固定触点8b通过可动触点3电导通而成为接通状态,从而将信号输出。

    此时,滞留在第一收容孔1a内的空气,随着可动触点3的反向,通过上述连接槽1c,向相连的邻接的其他第一收容孔1a流出。因此,不必担心可动触点3反向时的动作会受到阻碍,能够得到良好的反向动作。另外,由于收容孔1a、1b与连接槽1c通过第二薄片5与绝缘基板7从上下封闭,上述空气不与外部连通,所以能够防止尘埃从外部侵入到触点内。

    接着,从上述状态解除上述第二薄片5的按压,则可动触点3就依靠自身的弹力向上面方向反向,通过该反向,鼓出部3c内面侧的触点部3d就会从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a分离,从而将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a与第一周边固定触点8b电隔断而成为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当按压第二可动触点4的上面时,同样第二可动触点4的拱形鼓出部4c被向下压而反向,通过该反向,鼓出部4c的内面侧的触点部4f就会与对向配置的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接触,通过第二可动触点4,使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电导通而成为接通状态,从而将信号输出。

    此时,滞留在第二收容孔1b内的空气,随着第二可动触点4的反向,通过上述连接槽1d,向相连的邻接的其他第二收容孔1b流出。因此,不必担心第二可动触点4反向时的动作会受到阻碍,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反向动作。

    接着,从上述状态解除上述第二薄片5的按压,则第二可动触点4就依靠自身的弹力向上面方向反向,通过该反向,鼓出部4c内面侧的触点部4f就会从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分离,从而将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与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电隔断而成为断开状态。

    图9表示使用带可动触点的薄片的按钮开关的其他实施例的构成,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薄片5,与上述第一薄片1同样地由1片大体长方形的薄片形成,并将第二薄片5作为共用的薄片,但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构成中,取而代之,是将第一薄片1作为共用薄片,而分别利用由多个小片组成的独立薄片5A、5B来形成第二薄片5,并由该独立薄片5A、5B,分别保持收容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第一及第二收容部1a、1b的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上面,并且以将上述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的上面堵塞的状态,分别粘贴在上述第一薄片1的上面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薄片1的收容孔1a、1b连通而使其上下贯通地形成空气流通用的连接槽1c、1d,但本实施例取而代之,在邻接涂敷在第一薄片1的背面的粘结部2的第一及第二收容孔1a、1b之间,形成空气可移动的非粘结部,由此形成空气流通用的连接槽1c、1d。

    此外,其他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上述第一薄片1,将其厚度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的鼓出部3c的高度低的厚度,以使上述第一可动触点3不从上述第一收容孔1a的下端浮起,并且,在上述第二薄片5的粘结部5a不与作为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的外周边部的外裙部4b相接触的厚度范围内来形成,以不妨碍上述第二可动触点4的反向动作,所以即使在象上述印刷基板等那样彼此的触点之间没有高低差的平坦状的绝缘基板7中,也能够使混装的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与第一及第二固定触点8、9得到确实导通,并且取得良好的反向动作。

    另外,将收容有上述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安放在绝缘基板7上,其中绝缘基板7配置有:与第一可动触点3的下端周边部3a接触的第一周边固定触点8b;与第一可动触点3的拱形的鼓出部3c的触点部3d对向的第一中央固定触点8a;以及与第二可动触点4的下端周边部4a的抵接部4e接触的第二周边固定触点9b;与第二可动触点4的拱形的鼓出部4c的触点部4f对向的第二中央固定触点9a,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按钮开关,其能够简单地对具备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鼓出部3c、4c的内面因按压而反向、且直到触点部3d、4f与第一及第二中央固定触点8a、9a接触为止的行程各不相同的多种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的开关进行组装,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效率,并且既可确保所希望的行程又能提供可实现小型化。

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及采用此薄片的按钮开关.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带可动触点的薄片,具有:第一可动触点(3);通过按压鼓出部内面而反向、直到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为止的行程比第一可动触点(3)大的第二可动触点(4);具有可收容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的收容孔(1a、1b)的第一薄片(1);由粘结部(5a)将第一及第二可动触点(3、4)保持在背面,并且对第一薄片(1)的收容孔(1a、1b)的上面进行堵塞的第二薄片(5)。以第一或第二薄片(1、5)中的任一个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