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管导管.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8937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10 CN 203989373 U (21)申请号 201420470610.3 (22)申请日 2014.08.20 A61M 16/04(2006.01) A61M 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地址 402160 重庆市永川区萱花路 439 号 (72)发明人 吴晓英 张辉琴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11308 代理人 黎昌莉 (54) 实用新型名称 气管导管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管导管, 包括内部 具有呼吸通道的呼。
2、吸管和一端可与负压源连通的 负压吸引管, 所述呼吸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 外部呼吸器的接头, 呼吸管另一端形成可插入到 患者气管内的前端部, 所述前端部的外侧套设有 由吸水的海绵材料制成的吸痰套, 所述吸痰套位 于呼吸管接头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呼吸管的中部并 插接到负压吸引管中。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通 过设置具有一定长度的吸痰套, 使得声门下和气 管可同时进行连续式负压吸痰工作, 进而无需人 为来设定吸痰时间和次数, 从而降低了护士的护 理工作强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3、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89373 U CN 203989373 U 1/1 页 2 1. 一种气管导管, 包括内部具有呼吸通道的呼吸管 (1) 和一端可与负压源连通的负压 吸引管 (2)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呼吸管 (1) 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呼吸器的接头 (1a) , 呼吸管 (1) 另一端形成可插入到患者气管内的前端部 (1b) , 所述前端部 (1b) 的外侧套设有 由吸水的海绵材料制成的吸痰套 (3) , 所述吸痰套 (3) 位于呼吸管 (1) 接头 (1a) 一侧的端部 延伸至呼吸管 (1) 的中部并插接到负压吸引管 (2) 中。 2. 根。
4、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气管导管,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充气管 (5) , 所述吸痰套 (3) 靠近前端部 (1b) 位置的外侧周向上设置有基于空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防漏气囊 (6) , 所 述防漏气囊 (6) 内部与所述充气管 (5) 相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管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防漏气囊 (6) 内侧与吸痰套 (3) 外侧壁之间设置有能够支撑防漏气囊 (6) 内侧的套圈 (4) , 所述套圈 (4) 的内外侧壁分别与 吸痰套 (3) 外侧壁和防漏气囊 (6) 内侧密封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气管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呼吸管 (1) 的管壁内沿呼吸管。
5、 (1) 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用于气道湿化的注液通道 (1c) , 所述呼吸管 (1) 的前端部 (1b) 外 侧壁设置有一个用于连通注液通道 (1c) 与吸痰套 (3) 内侧的出液口 (1d)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989373 U 2 1/3 页 3 气管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密闭式连续吸痰功能的气 管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CS) 术 ,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开始在美国临床使用 , 20 世纪末引入我国并首先在重症监护室使用。现。
6、有技术中 有关密闭式吸痰管的技术文献有很多, 如申请号为 201220208448.9 的专利密闭式吸痰管、 申请号为 201320360310.5 的专利密闭式吸痰器等, 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密闭式吸痰管或具 有吸痰功能的气管导管, 皆具有以下不足 : 1) 虽然采用带有吸痰管的气管导管解决了因吸 痰需要多次插拔气管导管对患者造成伤害的问题, 然而吸痰时间和吸痰次数仍然需要人为 来把握, 所以仍然没有降低护士的工作负担 ; 2) 痰液形成于气管和支气管中, 并在纤毛柱状 上皮的纤毛摆动, 把它们排到气管上端的喉头部位, 所述气管、 支气管或喉头部位都可能存 在痰液, 现有的密闭式吸痰管需要人工来。
7、调节吸痰位置, 有的甚至无法调节吸痰位置, 造成 吸痰不彻底 ; 3) 现有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入口部位只位于防漏气囊的上端, 防漏气囊的下 端无法进行吸痰工作。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人研制了一种无需设定吸痰时间可连续进行吸痰工 作的气管导管, 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有鉴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管导管, 该气管导管无需设定吸痰时 间和次数, 可进行连续吸痰工作, 同时在吸痰过程中可对气管和喉头部位同时进行吸痰工 作, 无需调整吸痰部位, 进而解决了现有密闭式吸痰管需要人工定时吸痰增加护士工作强 度以及吸痰时需要调节吸痰部位的问题。 0005。
8、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 包括内部具有呼吸通道的呼吸管和一端可与负压源连 通的负压吸引管, 所述呼吸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呼吸器的接头, 呼吸管另一端形 成可插入到患者气管内的前端部, 所述前端部的外侧套设有由吸水的海绵材料制成的吸痰 套, 所述吸痰套位于呼吸管接头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呼吸管的中部并插接到负压吸引管中。 0007 进一步, 还包括充气管, 所述吸痰套靠近前端部位置的外侧周向上设置有基于空 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防漏气囊, 所述防漏气囊内部与所述充气管相连通。 0008 进一步, 所述防漏气囊内侧与吸痰套外侧壁之间设置有能够支撑。
9、防漏气囊内侧的 套圈, 所述套圈的内外侧壁分别与吸痰套外侧壁和防漏气囊内侧密封连接。 0009 进一步, 所述呼吸管的管壁内沿呼吸管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用于气道湿化的注液 通道, 所述呼吸管的前端部外侧壁设置有一个用于连通注液通道与吸痰套内侧的出液口。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 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 具有以下优点 : 说 明 书 CN 203989373 U 3 2/3 页 4 0011 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长度的吸痰套, 使得声门下和气管可同时进行连续式负压吸 痰工作, 进而无需人为来设定吸痰时间和次数, 从而降低了护士的护理工作强度。 0012 由于防漏气囊设置的吸痰套上, 使得防漏。
10、气囊的上下端都可以进行吸痰工作, 吸痰更加彻底。 附图说明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4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 0015 图 2 为图 1 中 A 区所示放大示意图 ; 0016 图 3 为图 1 中 B 区所示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 0018 如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气管导管, 包括内部具有呼吸通道的呼吸管1和一端 可与负压源连通的负压吸引管2, 所述呼吸管1长21-23cm, 直径7.0-8.5mm, 当然, 本实施例 中的呼吸管 1 上还可以设置注药连接管和注药口。
11、, 本实施例中所述呼吸管 1 的一端设置有 用于连接外部呼吸器的接头 1a, 呼吸管 1 另一端形成可插入到患者气管内的前端部 1b, 所 述前端部 1b 侧部设置有默菲孔 1e, 所述前端部 1b 的外侧套设有由吸水的海绵材料制成的 吸痰套 3, 所述吸痰套 3 的套壁厚度在 2-3mm, 所述吸痰套 3 位于呼吸管 1 接头 1a 一侧的端 部延伸至呼吸管 1 的中部并插接到负压吸引管 2 中。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在插管前, 需 先将吸痰套3完全浸湿, 在气管导管插入到患者气管中后, 将接头1a与外部呼吸器连通, 负 压吸引管 2 与负压源连通, 在负压吸引管 2 微负压的吸引下吸痰套 3。
12、 中的水分将连续进入 到负压吸引管 2 中, 由于负压吸引管 2 的吸引过程压力低, 吸痰套 3 的水分运动缓慢, 所以 当气管导管插入到患者气管中后, 患者的痰液将缓慢地被吸痰套 3 吸收, 由于吸收过程连 续, 所以产生的痰液能够被即时吸走。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长度的吸 痰套, 使得声门下和气管可同时进行连续式负压吸痰工作, 进而无需人为来设定吸痰时间 和次数, 从而降低了护士的护理工作强度。 001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还包括充气管5, 所述吸痰套3靠近前端部1b位 置的外侧周向上设置有基于空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防漏气囊 6, 所述防漏气囊 6 内部与 所述。
13、充气管 5 相连通。由于防漏气囊设置的吸痰套上, 使得防漏气囊的上下端都可以进行 吸痰工作, 吸痰更加彻底。 002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防漏气囊 6 内侧与吸痰套 3 外侧壁之间设 置有能够支撑防漏气囊6内侧的套圈4, 所述套圈4的内外侧壁分别与吸痰套3外侧壁和防 漏气囊 6 内侧密封连接。 002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呼吸管 1 的管壁内沿呼吸管 1 的长度方向 上设置有用于气道湿化的注液通道1c, 所述呼吸管1的前端部1b外侧壁设置有一个连通所 述注液通道1c与吸痰套3内侧的出液口1d。 当患者气管中痰液粘度较大, 导致吸痰速度缓 慢, 甚至停止时, 。
14、可通过注液通道 1c 向吸痰套 3 端部注入水分来稀释吸痰套 3 中的痰液, 以 解决痰液粘度大的问题。 说 明 书 CN 203989373 U 4 3/3 页 5 0022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 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CN 203989373 U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9373 U 6 2/3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9373 U 7 3/3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9373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