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668270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170045.9

申请日:

20140409

公开号:

CN203828986U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03,A61B17/56

主分类号:

A61B17/03,A61B17/56

申请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发明人:

黄广龙,漆松涛,张喜安,彭俊祥,苏青,徐海艳,莫益萍,邱晓瑜

地址: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院

优先权:

CN201420170045U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黄培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包括连接杆,连接杆顶端设有固定盘,连接杆下端设有可在连接杆上移动的活动盘,固定盘和活动盘在连接杆上同轴,以固定盘和活动盘相对的一面为内,在固定盘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形状匹配的生物硬膜,在固定盘与活动盘之间的连接杆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活动盘内侧面包括有内圈与外圈,内圈与硅胶囊相对,外圈排列有针状锯齿,针状锯齿朝向硅胶囊,针状锯齿上设有用于刺破硅胶囊时一端与硅胶囊连通、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的导流槽。本实用新型可修剪生物硬膜及适形极好的硅胶囊吸水树脂可以适用于完整修复各种缺损骨窗,修补脑脊液漏,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包括连接杆,连接杆顶端设有固定盘,连接杆下端设有可在连接杆上移动的活动盘,固定盘和活动盘在连接杆上同轴,其特征在于:以固定盘和活动盘相对的一面为内,在固定盘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形状匹配的生物硬膜,在固定盘与活动盘之间的连接杆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活动盘内侧面包括有内圈与外圈,内圈与硅胶囊相对,外圈排列有针状锯齿,针状锯齿朝向硅胶囊,针状锯齿上设有用于刺破硅胶囊时一端与硅胶囊连通、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的导流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朝向硅胶囊一端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囊呈椭圆体,且半长轴所在的两端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连接杆穿设在贯穿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物硬膜中央设有与所述连接杆直径大小一致的圆孔,生物硬膜通过圆孔套设在连接杆上并贴在所述固定盘内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在活动盘上分布有通孔,通孔置于内圈与外圈之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领域手术用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 器。

背景技术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颅底手术得以开展,但是以 牺牲颅底骨质的微创手术,由于手术部位深在,操作空间狭小,术后的颅底重 建是当前颅底神经外科手术遭遇的最大技术瓶颈。特别是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 发展,大量扩大经鼻内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范围拓展,几乎通过双鼻孔就可以打 开整个颅底各个部位的骨质。切除病变后的骨质缺损、硬脑膜缺损及术野软组 织的缺损,增加了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组织膨出、气颅等并发症的发 生率。脑脊液漏是颅底手术,特别是扩大经蝶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为了减少 并发症,手术后必须进行颅底缺损进行修补。另外,对于复杂的颅底骨质,特 别是并发颅骨缺损的复杂颅脑外伤,由于骨质、硬膜缺损,伤后出现顽固的脑 脊液漏,也必须手术进行颅底修补。

目前临床上修补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软组织进行填塞,对于较大的缺损采用 自体组织或者钛网加上人工硬膜采用生物胶粘合进行复合修补,即所谓的“三 明治”法,但由于自体软组织会出现坏死、液化等现象术后再次脑脊液漏几率 高,修补不牢靠;作为修补支撑的自体骨片、钛网由于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无 法固定等原因,手术后出现移位,损伤周围视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严 重时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同时自体取材增加了患者的手术创伤,延长了手术时 间,增加感染机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手术风险。临床尚无操作简便、效果可 靠的颅底修补器械。目前也有使用同轴设计的上下盖与螺杆连接的装置,较好 锁紧头骨,然而这种结构存在一个缺陷,只能用于颅骨盖的修补,无法应用于 颅底修补。这种结构是直接将金属质地的固定盘置于颅内,增加了金属质地固 定盘在放置的过程中损伤颅内重要结构的风险,但会出现颅内外沟通腔隙、脑 脊液漏的现象,无法应用于颅底修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 定器,该装置可密闭了颅内外沟通腔隙,有效避免脑脊液漏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包 括连接杆,连接杆顶端设有固定盘,连接杆下端设有可在连接杆上移动的活动 盘,固定盘和活动盘在连接杆上同轴,以固定盘和活动盘相对的一面为内,在 固定盘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形状匹配的生物硬膜,在固定盘与活动盘之间的 连接杆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活动盘内侧面包括有内圈与外圈,内 圈与硅胶囊相对,外圈排列有针状锯齿,针状锯齿朝向硅胶囊,针状锯齿上设 有用于刺破硅胶囊时一端与硅胶囊连通、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的 导流槽。

生物硬膜与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的设置,可内外密闭颅内外沟通 腔隙,避免脑脊液泄漏;针状锯齿用于刺破硅胶囊,吸水树脂顺导流槽流入未 严密填充的骨窗缝隙。

所述内圈朝向硅胶囊一端凸起。在连接杆上推挤活动盘将硅胶囊推向固定 盘时,凸起的内圈可使硅胶囊充分压扁,利于针状锯齿的刺穿。

所述硅胶囊呈椭圆体,且半长轴所在的两端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连接杆穿 设在贯穿孔内。径向较长的连端设在连接杆上且同向,可使操作视野不会被阻 挡,避免针状锯齿在未推挤之前刺穿硅胶囊。

在所述生物硬膜中央设有与所述连接杆直径大小一致的圆孔,生物硬膜通 过圆孔套设在连接杆上并贴在所述固定盘内侧面上。圆孔的开设,便于生物硬 膜的固定放置和更换。

在活动盘上分布有通孔,通孔置于内圈与外圈之间。通孔的设置可让多余 的吸水树脂流出。

使用时,将固定器的固定盘置入颅内后,在连接杆上推挤活动盘锁住颅骨, 在推挤过程中内圈同时将硅胶囊推向固定盘,进一步推挤时硅胶囊被压扁适形 填充骨窗,同时囊壁外侧被活动盘上的针状锯齿划破,囊内吸水树脂顺导流槽 流入未严密填充的骨窗缝隙,此时固定盘上的生物硬膜已贴合在颅底上防止多 余树脂进入颅内,向内翘起的活动盘外缘封锁了缺损骨窗的外缘让树脂更加严 密的填充骨缝,向内进一步推挤活动盘,固定器上下两盘锁住颅骨。

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扩大经鼻内镜手术及颅骨缺损脑脊液漏的患者,适合复 杂颅底缺损形态的修补。双盘固定系统为缺损骨窗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固定 可靠,防止修补材料移位。固定盘内侧面的生物硬膜及吸水树脂双层封闭了颅 内外沟通腔隙,固定盘下方的人工脑膜在固定盘的支撑下确保流出硅胶囊的吸 水树脂不进入颅内,固定盘阻挡了脑搏动传导至缺损骨窗的应力,避免修补材 料松动,导致再次脑脊液漏;同时生物硬膜在无张力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可 与周围残存硬脑膜生长融合,彻底封闭缺损;流出囊外的吸水树脂在硅胶囊的 挤压下填充缺损骨窗缘可能出现漏脑脊液的小缝隙,在吸水后严密封闭缝隙, 确保复杂的颅底缺损修补牢靠。活动盘的外缘向内翘起形成环形凹槽并均匀分 布锯齿,可以牢靠锁住颅骨,避免术后修补材料松动,活动盘外圈的针状锯齿 将挤压变形的硅胶囊划破,囊内树脂顺外导流槽流至骨窗外缘,环形凹槽兜住 从囊内流出的吸水树脂,在硅胶囊的挤压下吸水树脂填充细小的缝隙,同时在 凹槽形成骨窗外缘第三道防水圈,确保了修补的效果。活动盘上的通孔可让多 余的吸水树脂流出,使固定器上下两盘可以在缺损骨窗的内外与颅骨严密贴合, 牢靠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设计采用同轴双盘连接杆结构,无视野阻挡放置 调整固定盘的位置,通过推挤活动盘固定可以实现快速固定,操作方便快捷, 大量节省手术时间。可修剪生物硬膜及适形极好的硅胶囊吸水树脂系统可以应 用于各种复杂形态的缺损骨窗。通过本设计可完整修复各种复杂的缺损骨窗, 修补脑脊液漏,达到硬膜和骨质缺损的同时修补,恢复缺损部位的正常生物状 态,最大程度避免的脑脊液漏复发,最大程度的降低经鼻蝶手术后颅内感染的 发生率和死亡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活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阅图1至图2,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包括连接杆3,连接杆3顶端设 有固定盘1,连接杆3下端设有活动盘2,固定盘1和活动盘2在连接杆3上同轴, 活动盘2可以受外力推挤在连接杆3上移动,以固定盘1和活动盘2相对的一面为 内,在固定盘1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1形状匹配的生物硬膜5,在固定盘1与活 动盘2之间的连接杆3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6,活动盘2内侧面包括有 内圈4与外圈(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内圈和外圈,是指活动盘2内侧面上、围绕 于连接杆3的两个区域,其中在内侧面边沿上的为外圈,相对的另一个区域为内 圈,可以以通孔来界定,内圈的主要目的在于与硅胶囊抵触),当活动盘靠近固 定盘时,内圈4与硅胶囊6相抵触,外圈排列有若干个针状锯齿8,针状锯齿8朝 向硅胶囊6且针状锯齿8上设有导流槽9,当针状锯齿8刺破硅胶囊6时导流槽9一 端与硅胶囊6连通,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手术时,颅底为了方便 手术操作,通过体位调整将颅底调整成将近倒置的角度;活动盘2外边缘向内翘 起形成环形凹槽且均匀分布有向上翘的锯齿7,导流槽9可在针状锯齿8表面开槽 也可在内部开槽。

生物硬膜5与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6的设置,可内外密闭了颅内外 沟通腔隙,避免脑脊液泄漏;针状锯齿8用于刺破硅胶囊6,吸水树脂顺导流槽9 流入未严密填充的骨窗缝隙,在活动盘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通孔置于内圈 与外圈之间,通孔的设置可让多余的吸水树脂流出;向上翘的锯齿7用于锁定颅 骨,避免术后修补材料的松动。

生物硬膜为目前医学临床上常用的生物膜,膜薄,韧性高,具有良好的组 织相容性,并有利于与受体的脑膜生长融合。

内圈4朝向硅胶囊6一端凸起。在连接杆3上推挤活动盘2将硅胶囊6推向固定 盘1时,凸起的内圈4可使硅胶囊6充分压扁,利于针状锯齿8的刺穿。

硅胶囊6呈椭圆体,且半长轴所在的两端开设有贯穿孔,连接杆穿设在贯 穿孔内。径向较长的连端设在连接杆3上且同向,可使操作视野不会被阻挡, 避免针状锯齿在未推挤之前刺穿硅胶囊。

在生物硬膜5中央设有与所述连接杆3直径大小一致的圆孔,生物硬膜5通过 圆孔套设在连接杆3上并贴合在固定盘1内侧面上。圆孔的开设,便于生物硬膜5 的固定放置和更换。

在圆孔与生物硬膜5边缘之间也可开设有裂槽,连接杆3由裂槽置入圆孔内。 裂槽的设置,可轻松将生物硬膜5套设在连接杆3上,并便于更换生物硬膜5。

使用时,在连接杆3上推挤活动盘2锁住颅骨,在推挤过程中内圈4同时 将硅胶囊6推向固定盘1,进一步推挤时硅胶囊6被压扁适形填充骨窗,同时囊 壁外侧被活动盘2上的针状锯齿8划破,囊内吸水树脂顺导流槽9流入未严密 填充的骨窗缝隙,此时固定盘1上的生物硬膜5已贴合在颅底上防止多余树脂 进入颅内,向内翘起的活动盘外缘封锁了缺损骨窗的外缘让树脂更加严密的填 充骨缝,向内进一步推挤活动盘2,固定器上下两盘锁住颅骨,多余的树脂从通 孔挤出。

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扩大经鼻内镜手术及颅骨缺损脑脊液漏的患者,适合复 杂颅底缺损形态的修补。双盘固定系统为缺损骨窗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固定 可靠,防止修补材料移位。固定盘1内侧面的生物硬膜5及吸水树脂双层封闭 了颅内外沟通腔隙,固定1盘下方的人工脑膜在固定盘1的支撑下确保流出硅 胶囊6的吸水树脂不进入颅内,固定盘1阻挡了脑搏动传导至缺损骨窗的应力, 避免修补材料松动,导致再次脑脊液漏;同时生物硬膜5在无张力情况下经过 一段时间后可与周围残存硬脑膜生长融合,彻底封闭缺损;流出囊外的吸水树 脂在硅胶囊6的挤压下填充缺损骨窗缘可能出现漏脑脊液的小缝隙,在吸水后 严密封闭缝隙,确保复杂的颅底缺损修补牢靠。活动盘2的外缘向内翘起形成 环形凹槽并均匀分布锯齿7,可以牢靠锁住颅骨,避免术后修补材料松动,活动 盘2外圈的针状锯齿8将挤压变形的硅胶囊6划破,囊内树脂顺导流槽9流至 骨窗缘,环形凹槽兜住从囊内流出的吸水树脂,在硅胶囊6的挤压下吸水树脂 填充细小的缝隙,同时在凹槽形成骨窗外缘第三道防水圈,确保了修补的效果。 活动盘2上的通孔可让多余的吸水树脂流出,使固定器上下两盘可以在缺损骨 窗的内外与颅骨严密贴合,牢靠固定。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 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 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2898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9.17 CN 203828986 U (21)申请号 201420170045.9 (22)申请日 2014.04.09 A61B 17/03(2006.01) A61B 17/56(2006.01) (73)专利权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地址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 1838 号南方医院 (72)发明人 黄广龙 漆松涛 张喜安 彭俊祥 苏青 徐海艳 莫益萍 邱晓瑜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001 代理人 黄培智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

2、(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 器, 包括连接杆, 连接杆顶端设有固定盘, 连接杆 下端设有可在连接杆上移动的活动盘, 固定盘和 活动盘在连接杆上同轴, 以固定盘和活动盘相对 的一面为内, 在固定盘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形 状匹配的生物硬膜, 在固定盘与活动盘之间的连 接杆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 活动盘内 侧面包括有内圈与外圈, 内圈与硅胶囊相对, 外圈 排列有针状锯齿, 针状锯齿朝向硅胶囊, 针状锯齿 上设有用于刺破硅胶囊时一端与硅胶囊连通、 另 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的导流槽。本实 用新型可修剪生物硬膜及适形极好的硅胶囊吸水 树脂可以适用于完整修复各种缺损。

3、骨窗, 修补脑 脊液漏, 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28986 U CN 203828986 U 1/1 页 2 1.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包括连接杆, 连接杆顶端设有固定盘, 连接杆下端设有可 在连接杆上移动的活动盘, 固定盘和活动盘在连接杆上同轴, 其特征在于 : 以固定盘和活动 盘相对的一面为内, 在固定盘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形状匹配的生物硬膜, 在固定盘与活 动盘之间。

4、的连接杆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 活动盘内侧面包括有内圈与外圈, 内 圈与硅胶囊相对, 外圈排列有针状锯齿, 针状锯齿朝向硅胶囊, 针状锯齿上设有用于刺破硅 胶囊时一端与硅胶囊连通、 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的导流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内圈朝向硅胶囊一 端凸起。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硅胶囊呈椭圆体, 且 半长轴所在的两端开设有贯穿孔, 所述连接杆穿设在贯穿孔内。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生物硬膜中央设 有与所述连接杆直径大小一。

5、致的圆孔, 生物硬膜通过圆孔套设在连接杆上并贴在所述固定 盘内侧面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 在活动盘上分布有通孔, 通孔置于内圈与外圈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828986 U 2 1/4 页 3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领域手术用工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及技术的发展, 大量的颅底手术得以开展, 但是以牺牲颅 底骨质的微创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深在, 操作空间狭小, 术后的颅底重建是当前颅底神经外 科手术遭遇的最大技术瓶颈。特别是随着神经。

6、内镜技术的发展, 大量扩大经鼻内镜手术入 路的应用范围拓展, 几乎通过双鼻孔就可以打开整个颅底各个部位的骨质。切除病变后的 骨质缺损、 硬脑膜缺损及术野软组织的缺损, 增加了术后脑脊液漏、 颅内感染、 脑组织膨出、 气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脑脊液漏是颅底手术, 特别是扩大经蝶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为了 减少并发症, 手术后必须进行颅底缺损进行修补。另外, 对于复杂的颅底骨质, 特别是并发 颅骨缺损的复杂颅脑外伤, 由于骨质、 硬膜缺损, 伤后出现顽固的脑脊液漏, 也必须手术进 行颅底修补。 0003 目前临床上修补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软组织进行填塞, 对于较大的缺损采用自体组 织或者钛网加上人工硬。

7、膜采用生物胶粘合进行复合修补, 即所谓的 “三明治” 法, 但由于自 体软组织会出现坏死、 液化等现象术后再次脑脊液漏几率高, 修补不牢靠 ; 作为修补支撑 的自体骨片、 钛网由于手术操作空间狭小、 无法固定等原因, 手术后出现移位, 损伤周围视 神经、 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 严重时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 同时自体取材增加了患者的手术创 伤, 延长了手术时间, 增加感染机会,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手术风险。 临床尚无操作简便、 效果 可靠的颅底修补器械。 目前也有使用同轴设计的上下盖与螺杆连接的装置, 较好锁紧头骨, 然而这种结构存在一个缺陷, 只能用于颅骨盖的修补, 无法应用于颅底修补。 这种结构。

8、是直 接将金属质地的固定盘置于颅内, 增加了金属质地固定盘在放置的过程中损伤颅内重要结 构的风险, 但会出现颅内外沟通腔隙、 脑脊液漏的现象, 无法应用于颅底修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该装置可密闭了颅内外沟通腔隙, 有效避免脑脊液漏的现象。 0005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包括连接 杆, 连接杆顶端设有固定盘, 连接杆下端设有可在连接杆上移动的活动盘, 固定盘和活动盘 在连接杆上同轴, 以固定盘和活动盘相对的一面为内, 在固定盘内侧面上贴有与固定盘形 状匹配的生物硬膜,。

9、 在固定盘与活动盘之间的连接杆上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 活 动盘内侧面包括有内圈与外圈, 内圈与硅胶囊相对, 外圈排列有针状锯齿, 针状锯齿朝向硅 胶囊, 针状锯齿上设有用于刺破硅胶囊时一端与硅胶囊连通、 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 隙相通的导流槽。 0006 生物硬膜与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的设置, 可内外密闭颅内外沟通腔隙, 避免脑脊液泄漏 ; 针状锯齿用于刺破硅胶囊, 吸水树脂顺导流槽流入未严密填充的骨窗缝 说 明 书 CN 203828986 U 3 2/4 页 4 隙。 0007 所述内圈朝向硅胶囊一端凸起。在连接杆上推挤活动盘将硅胶囊推向固定盘时, 凸起的内圈可使硅胶囊充分。

10、压扁, 利于针状锯齿的刺穿。 0008 所述硅胶囊呈椭圆体, 且半长轴所在的两端开设有贯穿孔, 所述连接杆穿设在贯 穿孔内。 径向较长的连端设在连接杆上且同向, 可使操作视野不会被阻挡, 避免针状锯齿在 未推挤之前刺穿硅胶囊。 0009 在所述生物硬膜中央设有与所述连接杆直径大小一致的圆孔, 生物硬膜通过圆孔 套设在连接杆上并贴在所述固定盘内侧面上。圆孔的开设, 便于生物硬膜的固定放置和更 换。 0010 在活动盘上分布有通孔, 通孔置于内圈与外圈之间。通孔的设置可让多余的吸水 树脂流出。 0011 使用时, 将固定器的固定盘置入颅内后, 在连接杆上推挤活动盘锁住颅骨, 在推挤 过程中内圈同时。

11、将硅胶囊推向固定盘, 进一步推挤时硅胶囊被压扁适形填充骨窗, 同时囊 壁外侧被活动盘上的针状锯齿划破, 囊内吸水树脂顺导流槽流入未严密填充的骨窗缝隙, 此时固定盘上的生物硬膜已贴合在颅底上防止多余树脂进入颅内, 向内翘起的活动盘外缘 封锁了缺损骨窗的外缘让树脂更加严密的填充骨缝, 向内进一步推挤活动盘, 固定器上下 两盘锁住颅骨。 0012 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扩大经鼻内镜手术及颅骨缺损脑脊液漏的患者, 适合复杂颅底 缺损形态的修补。 双盘固定系统为缺损骨窗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 固定可靠, 防止修补材料 移位。固定盘内侧面的生物硬膜及吸水树脂双层封闭了颅内外沟通腔隙, 固定盘下方的人 工脑膜在固定。

12、盘的支撑下确保流出硅胶囊的吸水树脂不进入颅内, 固定盘阻挡了脑搏动传 导至缺损骨窗的应力, 避免修补材料松动, 导致再次脑脊液漏 ; 同时生物硬膜在无张力情况 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与周围残存硬脑膜生长融合, 彻底封闭缺损 ; 流出囊外的吸水树脂在 硅胶囊的挤压下填充缺损骨窗缘可能出现漏脑脊液的小缝隙, 在吸水后严密封闭缝隙, 确 保复杂的颅底缺损修补牢靠。活动盘的外缘向内翘起形成环形凹槽并均匀分布锯齿, 可以 牢靠锁住颅骨, 避免术后修补材料松动, 活动盘外圈的针状锯齿将挤压变形的硅胶囊划破, 囊内树脂顺外导流槽流至骨窗外缘, 环形凹槽兜住从囊内流出的吸水树脂, 在硅胶囊的挤 压下吸水树脂填充细。

13、小的缝隙, 同时在凹槽形成骨窗外缘第三道防水圈, 确保了修补的效 果。活动盘上的通孔可让多余的吸水树脂流出, 使固定器上下两盘可以在缺损骨窗的内外 与颅骨严密贴合, 牢靠固定。 0013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 本设计采用同轴双盘连接杆结构, 无视野阻挡放置调整固 定盘的位置, 通过推挤活动盘固定可以实现快速固定, 操作方便快捷, 大量节省手术时间。 可修剪生物硬膜及适形极好的硅胶囊吸水树脂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复杂形态的缺损骨窗。 通过本设计可完整修复各种复杂的缺损骨窗, 修补脑脊液漏, 达到硬膜和骨质缺损的同时 修补, 恢复缺损部位的正常生物状态, 最大程度避免的脑脊液漏复发, 最大程度的降低。

14、经鼻 蝶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说 明 书 CN 203828986 U 4 3/4 页 5 0015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活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 实施例 0018 参阅图 1 至图 2, 一种复合颅底修补固定器, 包括连接杆 3, 连接杆 3 顶端设有固定 盘 1, 连接杆 3 下端设有活动盘 2, 固定盘 1 和活动盘 2 在连接杆 3 上同轴, 活动盘 2 可以受 外力推挤在连接杆 3 上移动, 以固定盘 1 和活。

15、动盘 2 相对的一面为内, 在固定盘 1 内侧面上 贴有与固定盘 1 形状匹配的生物硬膜 5, 在固定盘 1 与活动盘 2 之间的连接杆 3 上加装有 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 6, 活动盘 2 内侧面包括有内圈 4 与外圈 (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内圈 和外圈, 是指活动盘 2 内侧面上、 围绕于连接杆 3 的两个区域, 其中在内侧面边沿上的为外 圈, 相对的另一个区域为内圈, 可以以通孔来界定, 内圈的主要目的在于与硅胶囊抵触) , 当 活动盘靠近固定盘时, 内圈 4 与硅胶囊 6 相抵触, 外圈排列有若干个针状锯齿 8, 针状锯齿 8 朝向硅胶囊 6 且针状锯齿 8 上设有导流槽 9, 当针状锯。

16、齿 8 刺破硅胶囊 6 时导流槽 9 一端与 硅胶囊 6 连通, 另一端与患者颅骨的骨窗缝隙相通, 手术时, 颅底为了方便手术操作, 通过 体位调整将颅底调整成将近倒置的角度 ; 活动盘 2 外边缘向内翘起形成环形凹槽且均匀分 布有向上翘的锯齿 7, 导流槽 9 可在针状锯齿 8 表面开槽也可在内部开槽。 0019 生物硬膜 5 与加装有填充吸水树脂的硅胶囊 6 的设置, 可内外密闭了颅内外沟通 腔隙, 避免脑脊液泄漏 ; 针状锯齿 8 用于刺破硅胶囊 6, 吸水树脂顺导流槽 9 流入未严密填 充的骨窗缝隙, 在活动盘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 通孔置于内圈与外圈之间, 通孔的设置可 让多余的吸水。

17、树脂流出 ; 向上翘的锯齿 7 用于锁定颅骨, 避免术后修补材料的松动。 0020 生物硬膜为目前医学临床上常用的生物膜, 膜薄, 韧性高,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 性, 并有利于与受体的脑膜生长融合。 0021 内圈 4 朝向硅胶囊 6 一端凸起。在连接杆 3 上推挤活动盘 2 将硅胶囊 6 推向固定 盘 1 时, 凸起的内圈 4 可使硅胶囊 6 充分压扁, 利于针状锯齿 8 的刺穿。 0022 硅胶囊 6 呈椭圆体, 且半长轴所在的两端开设有贯穿孔, 连接杆穿设在贯穿孔内。 径向较长的连端设在连接杆 3 上且同向, 可使操作视野不会被阻挡, 避免针状锯齿在未推 挤之前刺穿硅胶囊。 0023 在。

18、生物硬膜 5 中央设有与所述连接杆 3 直径大小一致的圆孔, 生物硬膜 5 通过圆 孔套设在连接杆 3 上并贴合在固定盘 1 内侧面上。圆孔的开设, 便于生物硬膜 5 的固定放 置和更换。 0024 在圆孔与生物硬膜 5 边缘之间也可开设有裂槽, 连接杆 3 由裂槽置入圆孔内。裂 槽的设置, 可轻松将生物硬膜 5 套设在连接杆 3 上, 并便于更换生物硬膜 5。 0025 使用时, 在连接杆 3 上推挤活动盘 2 锁住颅骨, 在推挤过程中内圈 4 同时将硅胶囊 6 推向固定盘 1, 进一步推挤时硅胶囊 6 被压扁适形填充骨窗, 同时囊壁外侧被活动盘 2 上 的针状锯齿 8 划破, 囊内吸水树脂。

19、顺导流槽 9 流入未严密填充的骨窗缝隙, 此时固定盘 1 上 的生物硬膜 5 已贴合在颅底上防止多余树脂进入颅内, 向内翘起的活动盘外缘封锁了缺损 骨窗的外缘让树脂更加严密的填充骨缝, 向内进一步推挤活动盘 2, 固定器上下两盘锁住颅 骨, 多余的树脂从通孔挤出。 说 明 书 CN 203828986 U 5 4/4 页 6 0026 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扩大经鼻内镜手术及颅骨缺损脑脊液漏的患者, 适合复杂颅底 缺损形态的修补。 双盘固定系统为缺损骨窗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 固定可靠, 防止修补材料 移位。固定盘 1 内侧面的生物硬膜 5 及吸水树脂双层封闭了颅内外沟通腔隙, 固定 1 盘下 方的人。

20、工脑膜在固定盘 1 的支撑下确保流出硅胶囊 6 的吸水树脂不进入颅内, 固定盘 1 阻 挡了脑搏动传导至缺损骨窗的应力, 避免修补材料松动, 导致再次脑脊液漏 ; 同时生物硬膜 5 在无张力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与周围残存硬脑膜生长融合, 彻底封闭缺损 ; 流出囊 外的吸水树脂在硅胶囊 6 的挤压下填充缺损骨窗缘可能出现漏脑脊液的小缝隙, 在吸水后 严密封闭缝隙, 确保复杂的颅底缺损修补牢靠。活动盘 2 的外缘向内翘起形成环形凹槽并 均匀分布锯齿7, 可以牢靠锁住颅骨, 避免术后修补材料松动, 活动盘2外圈的针状锯齿8将 挤压变形的硅胶囊6划破, 囊内树脂顺导流槽9流至骨窗缘, 环形凹槽兜住从囊内流出的吸 水树脂, 在硅胶囊 6 的挤压下吸水树脂填充细小的缝隙, 同时在凹槽形成骨窗外缘第三道 防水圈, 确保了修补的效果。活动盘 2 上的通孔可让多余的吸水树脂流出, 使固定器上下两 盘可以在缺损骨窗的内外与颅骨严密贴合, 牢靠固定。 0027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 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 均应包含于本案的 专利范围中。 说 明 书 CN 203828986 U 6 1/1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828986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