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技术.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363146.2 (22)申请日 2014.07.28 (73)专利权人 贵州师范大学 地址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 路116号 (72)发明人 罗充 辛柯 姚红艳 冯晓英 陈显刚 吴涛 罗开源 赵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11491 代理人 姜彦 (51)Int.Cl. A01H 4/00(2006.01) 审查员 王涛 (54)发明名称 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
2、 繁技术, 选取明日叶茎段, 用流水冲洗,75酒精 溶液浸泡, 无菌水冲洗, 放入0.1升汞溶液中消 毒, 之后再用无菌水冲洗; 切段; 种于愈伤组织诱 导培养基中培养20-30天茎段切口处长出愈伤组 织团; 再将愈伤组织团切块,转接至愈伤组织增 殖培养基上培养20-30天对愈伤组织增殖; 将增 殖的愈伤组织切块, 转接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 进行培养30天分化产生丛生芽; 将丛生芽基部的 愈伤组织切除, 分割为单个丛芽, 将芽接种于生 根培养基中培养20天得到再生植株幼苗; 驯化练 苗一周后移栽入灭菌处理的椰壳土中直至幼苗 成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明日叶茎段做繁殖材 料, 成本低。 权利要求。
3、书1页 说明书2页 CN 104126509 B 2016.08.17 CN 104126509 B 1.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方法, 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取明日叶的茎, 用流水冲洗,放入无菌操作台上备用; (2)用75酒精与水溶液浸泡, 无菌水冲洗, 放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 之后再用无菌 水冲洗; (3)用无菌滤纸吸干茎的水, 然后切为茎段; (4)将茎段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 置于24培养箱中2000lx光强下培养, 光照 条件为每天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培养20-30天茎段切口处长出愈伤组织团; (5)再将愈伤组织团切块,转接至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 。
4、培养温度25, 光照条件为 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20-30天对愈伤组织增殖; (6)将增殖的愈伤组织切块, 转接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温度25, 光 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30天分化产生丛生芽; (7)将丛生芽基部的愈伤组织切除, 分割为单个芽, 将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 培养温 度25, 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20天得到再生植株幼 苗; (8)选取健壮幼苗于组培瓶中, 移至自然环境条件下3天, 打开组培瓶盖3天驯化炼苗, 经过驯化炼苗一周后移栽入灭菌处。
5、理的椰壳土中, 上覆薄膜, 浇水, 保持空气湿度, 1周后逐 渐打 开薄膜, 直至幼苗成活; 所述步骤3中切成的茎段长度为1cm; 所述步骤5、 步骤6切块为1cm2; 所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mg/L 6-BA+1mg/L 2,4-D+3mg/LNAA; 所述愈伤组织增 殖培养基为MS+6-BA 2mg/L+2,4-D1.5mg/L; 所述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1mg/L+ NAA0.2mg/L; 所述生根培养基为1/2MS+0.02mg/L NAA。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126509 B 2 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
6、明属于植物培育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明日叶药食两用, 尤其在药用方面的价值更是被各界公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 蔬菜。 我国20多年前从日本引进明日叶, 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刚引种, 栽培面积很 小, 原料在国际市场价格很高, 需求量大。 在生产过程中, 明日叶植株通常在种植后1-2年即 进入繁殖期, 开花结实后立即死亡。 明日叶花期持续较长, 果实结实率较低, 在采收时种子 成熟度不一, 并且其果实为双悬果, 造成明日叶的种子发芽率极低, 不易大规模栽培。 如今 明日叶种苗的繁育及栽培技术已成为制约明日叶及其加工品发展的瓶颈, 而文献中关于明。
7、 日叶的种苗繁育及栽培报道甚少, 导致市场上明日叶及其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0003 鉴于以上因素,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明日叶茎段进行离体培养的方法, 获得一套关 于明日叶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的方案, 构建明日叶的繁育体系。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明日叶茎段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解决了明日叶种子发 芽率低, 市场上原材料不足、 价格昂贵的问题。 0005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06 (1)选取明日叶的茎, 用流水冲洗,放入无菌操作台上备用; 0007 (2)用75酒精溶液浸泡, 无菌水冲洗, 放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 之后再用无菌 水冲洗; 0008。
8、 (3)用无菌滤纸吸干茎的水, 然后切为茎段; 0009 (4)将茎段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 置于24培养箱中2000lx光强下培养, 光照条件为每天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培养20-30天茎段切口处长出愈伤组织团; 0010 (5)再将愈伤组织团切块,转接至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 培养温度25, 光照条 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20-30天对愈伤组织增殖; 0011 (6)将增殖的愈伤组织切块, 转接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温度25 , 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30天分化产生丛生芽; 0。
9、012 (7)将丛生芽基部的愈伤组织切除, 分割为单个芽, 将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 培 养温度25, 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20天得到再生植株 幼苗; 0013 (8)选取健壮幼苗于组培瓶中, 移至自然环境条件下3天, 打开组培瓶盖3天驯化练 苗, 经过驯化炼苗一周后移栽入灭菌处理的椰壳土中, 上覆薄膜, 浇水, 保持空气湿度, 1周 后逐渐打开薄膜, 直至幼苗成活。 0014 进一步, 所述步骤3中切成的茎段长度为1cm; 所述步骤5、 步骤6切块为1cm2。 0015 进一步, 所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mg/L6-BA+1mg/L2,。
10、4-D+3mg/LNAA; 所述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104126509 B 3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MS+6-BA2mg/L+2,4-D1.5L; 所述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1mg/L +NAA0.2/L; 所述生根培养基为1/2MS+0.02mg/LNAA。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明日叶茎段作为繁殖材料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18 本发明采用MS为基础培养基, 配置不同植物生长物质的组合: 0019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MS+1mg/L6-BA+1mg/L2,4-D+3mg/LNAA; 0020 。
11、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 MS+6-BA2mg/L+2,4-D1.5L; 0021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 MS+6-BA1mg/L+NAA0.2/L; 0022 生根诱导: 1/2MS+0.02mg/LNAA。 0023 本发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24 (1)以明日叶茎为外植体, 用流水冲洗15-20min后,放入无菌操作台上备用。 0025 (2)在接种室, 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外植体30s后取出, 无菌水冲洗3次, 放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7min, 无菌水冲洗7次。 0026 (3)用无菌滤纸吸干茎的水份, 然后切成1cm长的茎段。 0027 (4)将茎段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
12、 置于24培养箱中2000lx光强下培养, 光照条件为每天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培养20-30天至茎段切口处长出愈伤组织团并增 大。 0028 (5)再将愈伤组织团均匀切割为1cm2, 转接至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 培养温度25 左右, 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20-30天愈伤组织可增 殖至6cm2左右。 0029 (6)将增殖的愈伤组织切割为1cm2大小, 转接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 养温度25左右, 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15-20天后愈 伤组织再分化产生丛生芽, 30天后丛生芽生。
13、长良好。 0030 (7)将丛生芽基部的愈伤组织切除, 分割为单个芽, 将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 培 养温度25左右, 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 8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3000Lx, 培养20天后芽基部 分化产生根, 生长良好, 得到再生植株幼苗。 0031 (8)选取健壮幼苗于组培瓶中, 移至自然环境条件下3天, 打开组培瓶盖3天驯化练 苗, 经过驯化炼苗一周后移栽入灭菌处理的椰壳土中, 上覆薄膜, 注意浇水, 保持空气湿度, 1周后逐渐打开薄膜, 并减少浇水频率, 成活率可达94以上。 0032 本发明构建了明日叶的新型繁育体系, 打破了由于种子发芽率低而造成的生产瓶 颈, 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0033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 制, 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 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104126509 B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