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56063A43申请公布日20140924CN104056063A21申请号201410270600X22申请日20140618A61K36/898200601A61P17/02200601A61K35/6420060171申请人合肥瑾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30088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黄山路602号国家大学科技园72发明人罗捷华74专利代理机构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12代理人方峥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白菊花2025、白芷1012、蜂房35、桔梗57、皂角刺35、甘草2。
2、4、丝瓜络13、没药24、葶苈子35、黄芩34、白芨13、王不留行24、狗头芙蓉13、紫花地丁24、七叶一枝花24、大甲草12、大蓟24、鱼腥草35、火炭母草24和白毛夏枯草13;本发明具有清热燥湿、通经活络、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脱毒排脓去腐生肌的功效,同时本发明治愈时间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56063ACN104056063A1/1页21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白菊花2025、白芷1012、。
3、蜂房35、桔梗57、皂角刺35、甘草24、丝瓜络13、没药24、葶苈子35、黄芩34、白芨13、王不留行24、狗头芙蓉13、紫花地丁24、七叶一枝花24、大甲草12、大蓟24、鱼腥草35、火炭母草24和白毛夏枯草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白菊花22、白芷11、蜂房4、桔梗6、皂角刺4、甘草3、丝瓜络2、没药3、葶苈子4、黄芩35、白芨2、王不留行3、狗头芙蓉2、紫花地丁3、七叶一枝花3、大甲草15、大蓟3、鱼腥草4、火炭母草3和白毛夏枯草2。权利要求书CN104056063A1/2页3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
4、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背景技术0002疔疮是一种生于皮层较深、形如钉状的恶疮,该病多生于夏秋季,由火热之毒蓄结所致,其症状表现为初起形如栗粒,上有白色脓头,形小而根深,坚硬如钉,疮面红肿,疼痛难忍,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目前,国内治疗红肿疔疮的药物较多,主要以西药为主,存在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不够满意等缺点。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0004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白菊花2025、白芷1012、蜂房35、桔梗57、皂角刺35、甘草24、丝瓜络13、没药24、葶苈子35、黄芩34、白芨13、王。
5、不留行24、狗头芙蓉13、紫花地丁24、七叶一枝花24、大甲草12、大蓟24、鱼腥草35、火炭母草24和白毛夏枯草13。0005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白菊花22、白芷11、蜂房4、桔梗6、皂角刺4、甘草3、丝瓜络2、没药3、葶苈子4、黄芩35、白芨2、王不留行3、狗头芙蓉2、紫花地丁3、七叶一枝花3、大甲草15、大蓟3、鱼腥草4、火炭母草3和白毛夏枯草2。0006狗头芙蓉为锦葵科植物台湾芙蓉的根及茎;大甲草,别名药虎草,大戟科,大戟属;火炭母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直立或半攀缘状;白毛夏枯草为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科植物,是唇形科植物。0007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
6、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加入适量的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外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一般10天即可痊愈。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清热燥湿、通经活络、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脱毒排脓去腐生肌的功效,同时本发明治愈时间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具体实施方式0009实施例1治疗疔疮疖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白菊花22、白芷11、蜂房4、桔梗6、皂角刺4、甘草3、丝瓜络2、没药3、葶苈子4、黄芩35、白芨2、王不留行3、狗头芙蓉2、紫花地丁3、七叶一枝花3、大甲草15、大蓟3、鱼腥草4、火炭母草3和白毛夏枯草2。0010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7、,研磨粉碎,加入适量的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外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一般10天即可痊愈。0011典型病例说明书CN104056063A2/2页4病例1、古某,男,59岁,手部长有脓疱,根结坚硬如钉,初起为毛囊口脓疮隆起呈圆锥形的炎性硬结,色黄,数日内硬结增大,疼痛加剧;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一周后,溃脓并脓腔塌陷,愈合。0012病例2、康某,女,37岁,患有疖痈,疖初起为皮肤上现出红、肿、痛小硬结,成锥形隆起,有触痛;随即硬结顶出现黄白色脓头,周围为红色硬盘,自觉局部发痒、烧灼感及跳痛;脉数,苔黄腻,涂敷本发明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涂敷一周后,痊愈。0013病例3、林某,男,67岁,嘴部患有疖痈,因唇部极度肿胀、疼痛、张口受限而致进食、言语困难,局部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伴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两天后,疼痛明显减轻,无高热、头痛等症状,继续涂敷一周,痊愈,无疤痕,随访未再复发。说明书CN10405606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