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623198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35841.3

申请日:

2014.04.04

公开号:

CN104101258A

公开日:

2014.10.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41H 1/02申请日:20140404|||公开

IPC分类号:

F41H1/02

主分类号:

F41H1/02

申请人:

吉凯专业公司

发明人:

乔治·库米西尔

地址:

法国巴黎

优先权:

2013.04.04 FR 1353051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代理人:

钟晶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10),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至少部分躯干的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开口;用于覆盖使用者至少一个肩部的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以及与每个侧面部分相对应的可拆系统,用于将侧面部分安装于主体部分上。所述可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附着片(50),固定于侧面部分且设有一第一紧固构件(64);至少一个紧固带(52),与主体部分一起形成供附着片(50)伸入的通道(66);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紧固构件(70),用于与第一紧固构件(64)相互配合以实现两者(64,70)间的可拆式相互固定,该第二紧固构件(70)设于紧固带(52)、附着片(50)、主体部分或侧面部分(14)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防护装备(10),具有防护背心式样,包括:
一主体部分(12),用于覆盖一使用者的至少部分躯干,所述主体部分(12)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一开口(32);
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14),用于覆盖该使用者的至少一个肩部;以及
与每个所述侧面部分(14)相对应的一可拆系统,用于将所述侧面部分(14)安装于该主体部分(12)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附着片(50),其包括固定于所述侧面部分(14)上的一近端(54)以及设置有一第一紧固构件(64)的一远端(56);
至少一个紧固带(52),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2)上且和所述主体部分(12)形成供所述附着片(50)伸入的一通道(66);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紧固构件(70),用于与所述第一紧固构件(64)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第二紧固构件(64,70)间的可拆式相互固定,所述第二紧固构件(70)设置于紧固带(52)、附着片(50)、主体部分(12)或侧面部分(14)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具有处于所述通道(66)相反一侧的一自由表面(68),所述第二紧固构件(70)设置于该自由表面(68)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片(50)伸入通道(66)内,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64)与所述第二紧固构件(70)相互配合。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56)折向所述侧面部分(14)。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56)折向所述近端(54)。

6.
  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 附着片(50)包括处于其近远两端(54,56)之间的一中间部分(58),所述中间部分(58)折向所述侧面部分(14)。

7.
  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被所述侧面部分(14)覆盖,所述侧面部分(14)的一内表面(44)朝向所述紧固带(52)。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2)的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一紧固构件(64)设置于附着片(50)的一阔面(62)上,所述阔面(62)延伸于侧面部分(14)的一内表面(44)上。

9.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2)包括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躯干正面的一正面部分(20),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背部的一背面部分(22),以及连接所述正面部分(20)和背面部分(22)的至少一根肩带(24),所述紧固带(52)固定至所述肩带(24)。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基本平行于所述肩带(24)。

说明书

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护装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的防护装备。
背景技术
防护装备通常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躯干的主体部分,以及用于覆盖使用者肩部的侧面部分。防护装备可用作执法或安保人员使用的防护背心等。
此类防护装备的必备功能在于,当使用者在示威或冲突等状况下受到重物等暴力冲击时,其可保护该使用者免于形成挫伤或非挫伤性伤害。
此外,该防护装备旨在罩于使用者上半身,并一般与一头盔联用,以进一步保护该使用者的头部。
在传统的此类装备中,每个侧面部分一般均通过铆合或缝合方式永久固定于主体部分上。
然而,该传统结构的缺点在于一旦某个侧面部分受损,则需更换整个防护背心,从而导致高昂的成本。此外,由于其侧面部分不可拆卸,整个装备的重量无法减轻,因而不能满足某些应用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可变的防护装备。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加强该防护装备的安全保护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护装备,包括:一主体部分,用于覆盖一使用者的至少部分躯干,所述主体部分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一开口;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用于覆盖该使用者的至少一个肩部; 以及与每个所述侧面部分相对应的一可拆系统,用于将所述侧面部分安装于该主体部分上。其中,每个所述可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附着片,其包括固定于所述侧面部分上的一近端以及设置有一第一紧固构件的一远端;至少一个紧固带,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上且和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供所述附着片伸入的一通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紧固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第二紧固构件间的可拆式相互固定,所述第二紧固构件设置于紧固带、附着片、主体部分或侧面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所述防护设备还包括以下一种特征,或以下多种特征在技术可实现范围内的组合:
所述紧固带具有处于所述通道相反一侧的一自由表面,所述第二紧固构件设置于该自由表面上,
所述附着片伸入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与所述第二紧固构件相互配合,
所述远端折向所述侧面部分,
所述远端折向所述近端,
所述附着片包括处于其近远两端之间的一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折向所述侧面部分,
所述紧固带被所述侧面部分覆盖,所述侧面部分的一内表面朝向所述紧固带,
所述紧固带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一紧固构件设置于附着片的一阔面上,所述阔面延伸于侧面部分的一内表面上,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躯干正面的一正面部分,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背部的一背面部分,以及连接所述正面部分和背面部分的至少一根肩带,所述紧固带固定至所述肩带,
所述紧固带基本平行于所述肩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并参考附图,可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其中,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说明目的,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图1为本发明防护装备的正面视图。
图2为图1所示防护装备在未安装任何可拆卸侧面部分的状态下其主体部分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防护装备的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防护装备的部分剖面图。
图5为图3所示可拆卸侧面部分的详细立体图。
图6为图3所示可拆卸侧面部分的第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7为图3中略去所述第一部分后的剩余部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外侧”指朝向防护背心的外部的一侧,即与穿着该装备的躯体部分相反的一侧;而“内侧”指朝向防护背心的内部的一侧,即朝向穿着该装备的躯体部分的一侧。
如图1所示,防护背心10为执法、安保或其它领域人员所使用的防护马甲,其包括一主体部分12,用于覆盖使用者躯干,以及两个侧面部分14,每个侧面部分14用于覆盖使用者一个肩部以及至少部分手臂。
主体部分12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躯干前表面的一正面部分20,以及覆盖使用者背部的一背面部分22(见图2)。正面部分20和背面部分22通过肩带24彼此相连。
正面部分20、背面部分22以及肩带24可通过缝合等方式实现相互连接。
正面部分20和背面部分22均包括一个或多个防护板,每个防护板均 设有至少一个由泡沫或弹性体等弹性可压缩材料通过注塑、模制或切割等方式制成的衬垫(未图示)。每个衬垫的正面,即朝向防护背心10外侧的一面上还设置有由刚性材料制成的一板片25,板片25可基本呈平板状或可与其所覆盖的部分躯体的形状相契合,以符合人体工学,从而在便于使用者的自由移动的同时,提高所述防护板的舒适性。当受到冲击时,这样的板片25可以分散所述冲击所带来的能量并且吸收部分所述能量,该吸收过程随后由衬垫完成。每个所述衬垫和板片25上还可例如包覆有防护装备领域常用的纺织物等材料。由于所述防护板的制造方法为本领域所熟知,所以此处不作赘述。
基于上述结构,特别地,当使用者受到来自手、器物、或投射的投射物等第三方的冲击力时,每个所述防护板均能够吸收至少部分所述冲击力的能量,从而在保证穿了该装备的使用者行动自由的同时,还能保护其安全。
可选地,每个防护板或所述防护板中的一些可内衬一种或多种适用于吸收和/或去除使用者的汗液以及提高防护背心10的通风性的纺织材料,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例如,该纺织材料可为一种所谓的“透气性”纺织材料。
正面部分20还包括两个第一翼片26,设置于使用者肋部部位,背面部分22包括两个第二翼片28,设置于使用者肋部部位。第一和第二翼片26和28上设置有用于调整主体部分12与使用者躯干之间的松紧程度的装置。
此类调整装置包括设于每个第一翼片26外表面的主扣合件(未图示)以及设于每个第二翼片28内表面的辅扣合件(未图示)。每个所述辅扣合件可和相应主扣合件协同作用,以实现第二翼片28和第一翼片26的可松脱式结合。例如,主扣合件和辅扣合件可使用粘扣结构等。
所述肩带24的数目为两条,每个肩带设置于使用者的一肩上。两条肩带24之间围成一上出口30,供使用者颈部穿过。
正面部分20、背面部分22以及肩带24之间围成供使用者双臂进出的 侧口32。换言之,如图2所示,防护背心10包括形成在防护背心10两侧的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一开口的一端由一个肩带24限定,该开口的另一端由一个第一翼片26以及一个第二翼片28限定,在水平方向上,一开口的一端由正面部分20限定,该开口的另一端由背面部分22限定。
再次参考图1,每个侧面部分14均设置于相应侧口32的上方。
每个侧面部分14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的一个相应肩部的第一部分34以及用于覆盖与肩部相接的部分臂部的第二部分36。
每个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从外至内均主要包括一外壳38和一衬垫42。所述外壳38定义了该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的外表面40,所述衬垫42定义了该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的内表面44(见图4)。
外壳38为聚碳酸酯等刚性材料制成,所述外壳被制成一个整件。
此外,外壳38的形状通常与其所保护的肢体部分的形状一致,外壳38的外表面具有本领域所熟知的适于暴力冲突时吸收冲击力的结构。此结构与需被保护的躯体部分相适应,以及例如可包括沿一凹部两侧延伸的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用于提高外壳38的冲击缓解性能。此处,由于防护装备的外部形状非本发明的主题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外壳38上形成一个开口朝内且适于容纳需要穿戴该装备的肢体的腔体(未图示),所述衬垫42设置于该腔体内。
衬垫42基本覆盖外壳38的整个内表面(未图示),从而形成外壳38的“衬里”。
衬垫42适用于吸收冲击力。为此,衬垫42可由弹性可压缩的弹性体等制成,或者由织物包裹的泡沫材料制成。
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分别靠近第二和第一部分36和34的近端46,以及分别远离第二和第一部分36和34的远端48。
第一部分34,具体而言,其远端48,覆盖所述主体部分12的部分肩 带24。
此外,第一部分34还覆盖相应第二部分36的部分外表面40。具体而言,第一部分34的近端46覆盖相应第二部分36的近端46。
第二部分36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部分36紧合于使用者手臂的一紧合件49。如图所示,优选地,该紧合件49的设置位置到远端48的距离小于其到近端46的距离。在图示实施例中,所述紧合件49为一带状物。
每个侧面部分14均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主体部分12的相应肩带24上。为此,对于每个侧面部分14,防护背心10均包括一个可拆系统,用于将该侧面部分14安装于其相应肩带24上。
参考图2和图3,每个可拆系统均包括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上的一附着片50,以及两端均固定于相应肩带24,尤其该肩带24的外表面上的一紧固带52。
附着片50通常由纺织材料制成,其通过缝合和/或铆合等方式固定至相应第一部分34的远端48。附着片具有用于连接该第一部分34的一近端54以及处于自由状态的一远端56。该附着片还包括处于其近端54和其远端56之间的一中间部分58。
附着片50具有延伸于相应第一部分34外表面40上的一第一阔面60,以及处于第一阔面60相反一侧的一第二阔面62(见图6),其延伸于该第一部分34内表面44上。
此外,该附着片50的远端56处设置有一第一紧固构件64。具体而言,第一紧固构件64设置于附着片50的第二阔面62上。
每个紧固带52基本平行于相应肩带24,且其和相应肩带24之间形成一允许附着片50伸入的通道66。
紧固带52具有处于通道66相反一侧的一自由表面68,该自由表面68上设置有一第二紧固构件70,适用于与第一紧固构件64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紧固构件64和第二紧固构件70间可拆式的相互固定。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可通过以大致垂直于两者64和70接触面的方向施加于其上的作用力实现彼此分离。为此,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例如可以是粘扣结构,可实现快速固定且对紧固构件间位置精度要求不高,或者也可以是按扣结构等。
如图4所示,在将一个侧面部分14安装于主体部分12上时,先要将附着片50的中间部分58伸入通道66内,并将其远端56回折于紧固带52上以遮盖其自由表面68。此时,附着片50的第二阔面62朝向紧固带52的自由表面68。同时,附着片50的远端56由于回折而朝向其近端54,且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相互配合作用。
其后,再将所述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也向下折叠以覆盖相应的紧固带52,第一部分34的内表面朝向紧固带52。由此使紧固带52夹于相应肩带24和第一部分34之间,此外,附着片50的中间部分58和远端56均朝所述第一部分34的方向向下折叠。
通过以上步骤,所述侧面部分14便可被安装于主体部分12上。在此安装状态下,当第三方试图将某个侧面部分14从主体部分上拽离时,其施加的拖拽力将大部分被相应紧固带52吸收,只有残余的一小部分拖拽力由相应的紧固构件64和70吸收。而且,由于此拖拽力的残余部分的方向与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的上述接触面平行,其不能使紧固构件64和70相互分离。因此,在防护背心10被使用者穿着的状态下,第三方只有先将紧固带52拽下,才能将相应侧面部分14从主体部分12上拆卸,此过程所需要的力远远大于正常状态下分离紧固构件64和70所需要的力。
当使用者脱下防护背心10时,能够将每个侧面部分14从主体部分12上轻易拆下。实际上,当抬起某个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时,其所生成的空间足以令操作人员对露出于其下的附着片50的远端56进行操作。此时,操作人员只要抓住该附着片50的远端56并朝相应肩带24所在位置相反的方向施力,便可使相应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分离。这时, 剩下的只是拖动附着片50,直至其远端56从通道66中完全滑出,便可实现所述侧面部分14与主体部分12的拆离。
如上所述,通过与上述拆卸过程相反的步骤,同样可实现侧面部分14与主体部分12的快速且特别简便的安装。此优点允许使用者可根据具体形势来选择是否需要在防护背心上安装所述侧面部分。此外,当形势变得必要时,使用者也可以“当场”将所述侧面部分快速而方便地安装于防护背心上。
上述可拆卸固定方式还可允许使用者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不同特点的侧面部分14。例如,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环境,选择具有不同刚性的外壳的侧面部分14,或具有不同长度的侧面部分14。
如图5所示,每个侧面部分14还包括将其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铰接于一起的一互铰连接结构80,该互铰连接结构80具有三个旋转自由度。也就是说,互铰连接结构80可令第二部分36绕三维空间的任何一轴相对于第一部分34旋转。特别的,互铰连接结构80因而具有绕基本垂直于第二部分36外表面40的一轴(未图示)的旋转自由度。
此外,互铰连接结构80还具有沿主方向P的平移自由度以及沿辅方向S的辅平移自由度,其中,主方向P(见图3)为连接第一部分34的中心C1(见图3)与第二部分36的中心C2(见图3)的方向;辅方向S(见图3)为大致垂直于主方向P且大致平行于第二部分36外表面40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可依靠互铰连接结构80相互枢转,因此上述主方向P可根据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互铰连接结构80包括两端均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的第一部分34上的第一带体84,以及两端均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的第二部分36上的第二带体86。所述第一和第二带体84和86相互交叉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带体84与所述第一部分34之间形成供第二带体86穿过的第一通道90;第二带体 86与所述第二部分36之间形成供第一带体84穿过的第二通道92;所述第一带体84伸入第二通道92内,所述第二带体86伸入第一通道90内。
每个所述带体84和86均由注塑或切制的聚合材料、编织材料或其他半刚性材料制成。
如图6所示,第一带体84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的内表面44上,且大致呈平行于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4的近远两端46和48的第一方向J1的直线。具体而言,第一带体84从所述第一部分34的近端46延伸至其远端48。
如图7所示,第二带体86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14的第二部分36的外表面40上,且其呈圆弧状。
第二带体86形成的所述圆弧相对于一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部分外表面40且平行于连接第二部分36的近远两端46和48的第二方向J2的平面对称。也就是说,第二带体86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J2,而且绕一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二部分36的外表面40的轴线(未图示)向外拱起。
与第二带体86的任一端96相比,所述圆弧的顶点94更加靠近所述近端46。具体而言,顶点94与所述近端46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近端46与所述远端48之间距离的十分之一。
由于互铰连接结构80具有沿主方向P的平移自由度,所以侧面部分14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之间可以相对滑动。如此,当使用者举起手臂时,相应侧的第二部分36便可随使用者的手臂滑动,从而缩到相应第一部分34的下方。此特点可防止当使用者举起手臂时,由于相应第一部分34的中心C1和相应第二部分36的中心C2之间距离缩短而导致该侧面部分14从手臂上拱起,从而在该侧面部分14和手臂间留下空隙。
此特点可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由上可知,由于互铰连接结构80结构简单,因此具有制作简便且成本低的优点。此外,与部件间以单轴铰接的其他防护装备相比较,尤其是在 扭转运动时,互铰连接结构80还可增加使用者活动自由度。
再次参考图5,每个侧面部分14还包括连接其第一部分34和第二部分36的柔性纺织物100,该柔性纺织物100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部分34的远端48以及所述第二部分36的近端46,具体而言,该固定通过缝合完成。
柔性纺织物100的尺寸可保证其不影响互铰连接结构80的上述功能。具体而言,柔性纺织物100的尺寸可采用只有当互铰连接结构80处于抵靠位置时,柔性纺织物100才被拉伸的大小。
柔性纺织物100由网状纺织物制成,因此具有提高相应侧面部分14所覆盖肢体部分的透气度的优点。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本发明也可使用其它互铰连接结构将各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连接于其第二部分36上。此外,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紧固带52也可固定于相应肩带24的内表面,而非其外表面上;第一紧固构件也可设置于相应附着片50的第一阔面60,而非其第二阔面62上。
此外,每个侧面部分14也可包括两个以上可相对移动的部分,以增大或减小其可覆盖的手臂面积。

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01258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101258A21申请号201410135841322申请日20140404135305120130404FRF41H1/0220060171申请人吉凯专业公司地址法国巴黎72发明人乔治库米西尔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7代理人钟晶54发明名称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10),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至少部分躯干的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开口;用于覆盖使用者至少一个肩部的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以及与每个侧面部。

2、分相对应的可拆系统,用于将侧面部分安装于主体部分上。所述可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附着片(50),固定于侧面部分且设有一第一紧固构件(64);至少一个紧固带(52),与主体部分一起形成供附着片(50)伸入的通道(66);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紧固构件(70),用于与第一紧固构件(64)相互配合以实现两者(64,70)间的可拆式相互固定,该第二紧固构件(70)设于紧固带(52)、附着片(50)、主体部分或侧面部分(14)上。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6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01258ACN10。

3、4101258A1/1页21一种防护装备(10),具有防护背心式样,包括一主体部分(12),用于覆盖一使用者的至少部分躯干,所述主体部分(12)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一开口(32);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14),用于覆盖该使用者的至少一个肩部;以及与每个所述侧面部分(14)相对应的一可拆系统,用于将所述侧面部分(14)安装于该主体部分(1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附着片(50),其包括固定于所述侧面部分(14)上的一近端(54)以及设置有一第一紧固构件(64)的一远端(56);至少一个紧固带(52),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2)上且和所述主体部分(12)形成供所述附着。

4、片(50)伸入的一通道(66);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紧固构件(70),用于与所述第一紧固构件(64)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第二紧固构件(64,70)间的可拆式相互固定,所述第二紧固构件(70)设置于紧固带(52)、附着片(50)、主体部分(12)或侧面部分(14)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具有处于所述通道(66)相反一侧的一自由表面(68),所述第二紧固构件(70)设置于该自由表面(68)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片(50)伸入通道(66)内,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64)与所述第二紧固构件(70)相互配合。4如权利要。

5、求3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56)折向所述侧面部分(14)。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56)折向所述近端(54)。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片(50)包括处于其近远两端(54,56)之间的一中间部分(58),所述中间部分(58)折向所述侧面部分(14)。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被所述侧面部分(14)覆盖,所述侧面部分(14)的一内表面(44)朝向所述紧固带(52)。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

6、52)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2)的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一紧固构件(64)设置于附着片(50)的一阔面(62)上,所述阔面(62)延伸于侧面部分(14)的一内表面(44)上。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2)包括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躯干正面的一正面部分(20),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背部的一背面部分(22),以及连接所述正面部分(20)和背面部分(22)的至少一根肩带(24),所述紧固带(52)固定至所述肩带(24)。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护装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52)基本平行于所述肩带(24)。权利要求书CN1041012。

7、58A1/6页3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式护肩的防护装备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护装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的防护装备。背景技术0002防护装备通常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躯干的主体部分,以及用于覆盖使用者肩部的侧面部分。防护装备可用作执法或安保人员使用的防护背心等。0003此类防护装备的必备功能在于,当使用者在示威或冲突等状况下受到重物等暴力冲击时,其可保护该使用者免于形成挫伤或非挫伤性伤害。0004此外,该防护装备旨在罩于使用者上半身,并一般与一头盔联用,以进一步保护该使用者的头部。0005在传统的此类装备中,每个侧面部分一般均通过铆合或缝合方式永久固定于主体部分上。0006。

8、然而,该传统结构的缺点在于一旦某个侧面部分受损,则需更换整个防护背心,从而导致高昂的成本。此外,由于其侧面部分不可拆卸,整个装备的重量无法减轻,因而不能满足某些应用的要求。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可变的防护装备。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加强该防护装备的安全保护功能。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护装备,包括一主体部分,用于覆盖一使用者的至少部分躯干,所述主体部分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一开口;至少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用于覆盖该使用者的至少一个肩部;以及与每个所述侧面部分相对应的一可拆系统,用于将所述侧面部分安装于该主体部分上。其中,每个所述可拆系统包括至少一。

9、个附着片,其包括固定于所述侧面部分上的一近端以及设置有一第一紧固构件的一远端;至少一个紧固带,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上且和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供所述附着片伸入的一通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紧固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第二紧固构件间的可拆式相互固定,所述第二紧固构件设置于紧固带、附着片、主体部分或侧面部分上。0009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所述防护设备还包括以下一种特征,或以下多种特征在技术可实现范围内的组合0010所述紧固带具有处于所述通道相反一侧的一自由表面,所述第二紧固构件设置于该自由表面上,0011所述附着片伸入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与所述第二紧固构件相互配合,0。

10、012所述远端折向所述侧面部分,0013所述远端折向所述近端,说明书CN104101258A2/6页40014所述附着片包括处于其近远两端之间的一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折向所述侧面部分,0015所述紧固带被所述侧面部分覆盖,所述侧面部分的一内表面朝向所述紧固带,0016所述紧固带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一紧固构件设置于附着片的一阔面上,所述阔面延伸于侧面部分的一内表面上,0017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躯干正面的一正面部分,用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使用者背部的一背面部分,以及连接所述正面部分和背面部分的至少一根肩带,所述紧固带固定至所述肩带,0018所述紧固带基本平。

11、行于所述肩带。附图说明0019通过阅读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并参考附图,可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其中,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说明目的,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0020图1为本发明防护装备的正面视图。0021图2为图1所示防护装备在未安装任何可拆卸侧面部分的状态下其主体部分的侧视图。0022图3为图1所示防护装备的一个可拆卸侧面部分的侧视图。0023图4为图1所示防护装备的部分剖面图。0024图5为图3所示可拆卸侧面部分的详细立体图。0025图6为图3所示可拆卸侧面部分的第一部分的仰视图。0026图7为图3中略去所述第一部分后的剩余部分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7下文中,“外侧”指朝向防护。

12、背心的外部的一侧,即与穿着该装备的躯体部分相反的一侧;而“内侧”指朝向防护背心的内部的一侧,即朝向穿着该装备的躯体部分的一侧。0028如图1所示,防护背心10为执法、安保或其它领域人员所使用的防护马甲,其包括一主体部分12,用于覆盖使用者躯干,以及两个侧面部分14,每个侧面部分14用于覆盖使用者一个肩部以及至少部分手臂。0029主体部分12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躯干前表面的一正面部分20,以及覆盖使用者背部的一背面部分22(见图2)。正面部分20和背面部分22通过肩带24彼此相连。0030正面部分20、背面部分22以及肩带24可通过缝合等方式实现相互连接。0031正面部分20和背面部分22均包括一。

13、个或多个防护板,每个防护板均设有至少一个由泡沫或弹性体等弹性可压缩材料通过注塑、模制或切割等方式制成的衬垫(未图示)。每个衬垫的正面,即朝向防护背心10外侧的一面上还设置有由刚性材料制成的一板片25,板片25可基本呈平板状或可与其所覆盖的部分躯体的形状相契合,以符合人体工学,从而在便于使用者的自由移动的同时,提高所述防护板的舒适性。当受到冲击时,这样的板片25可以分散所述冲击所带来的能量并且吸收部分所述能量,该吸收过程随后由衬垫完成。每个所述衬垫和板片25上还可例如包覆有防护装备领域常用的纺织物等材料。由于所述防护板的制造方法为本领域所熟知,所以此处不作赘述。说明书CN104101258A3/。

14、6页50032基于上述结构,特别地,当使用者受到来自手、器物、或投射的投射物等第三方的冲击力时,每个所述防护板均能够吸收至少部分所述冲击力的能量,从而在保证穿了该装备的使用者行动自由的同时,还能保护其安全。0033可选地,每个防护板或所述防护板中的一些可内衬一种或多种适用于吸收和/或去除使用者的汗液以及提高防护背心10的通风性的纺织材料,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例如,该纺织材料可为一种所谓的“透气性”纺织材料。0034正面部分20还包括两个第一翼片26,设置于使用者肋部部位,背面部分22包括两个第二翼片28,设置于使用者肋部部位。第一和第二翼片26和28上设置有用于调整主体部分12与使用者躯干之。

15、间的松紧程度的装置。0035此类调整装置包括设于每个第一翼片26外表面的主扣合件(未图示)以及设于每个第二翼片28内表面的辅扣合件(未图示)。每个所述辅扣合件可和相应主扣合件协同作用,以实现第二翼片28和第一翼片26的可松脱式结合。例如,主扣合件和辅扣合件可使用粘扣结构等。0036所述肩带24的数目为两条,每个肩带设置于使用者的一肩上。两条肩带24之间围成一上出口30,供使用者颈部穿过。0037正面部分20、背面部分22以及肩带24之间围成供使用者双臂进出的侧口32。换言之,如图2所示,防护背心10包括形成在防护背心10两侧的供使用者手臂进出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一开口的一端由一个肩带24限定。

16、,该开口的另一端由一个第一翼片26以及一个第二翼片28限定,在水平方向上,一开口的一端由正面部分20限定,该开口的另一端由背面部分22限定。0038再次参考图1,每个侧面部分14均设置于相应侧口32的上方。0039每个侧面部分14包括用于覆盖使用者的一个相应肩部的第一部分34以及用于覆盖与肩部相接的部分臂部的第二部分36。0040每个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从外至内均主要包括一外壳38和一衬垫42。所述外壳38定义了该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的外表面40,所述衬垫42定义了该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的内表面44(见图4)。0041外壳38为聚碳酸酯等刚性材料制成,所述外壳被制成一个整件。004。

17、2此外,外壳38的形状通常与其所保护的肢体部分的形状一致,外壳38的外表面具有本领域所熟知的适于暴力冲突时吸收冲击力的结构。此结构与需被保护的躯体部分相适应,以及例如可包括沿一凹部两侧延伸的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用于提高外壳38的冲击缓解性能。此处,由于防护装备的外部形状非本发明的主题内容,在此不再赘述。0043外壳38上形成一个开口朝内且适于容纳需要穿戴该装备的肢体的腔体(未图示),所述衬垫42设置于该腔体内。0044衬垫42基本覆盖外壳38的整个内表面(未图示),从而形成外壳38的“衬里”。0045衬垫42适用于吸收冲击力。为此,衬垫42可由弹性可压缩的弹性体等制成,或者由织物包裹的泡沫材料。

18、制成。0046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分别靠近第二和第一部分36和34的近端46,以及分别远离第二和第一部分36和34的远端48。0047第一部分34,具体而言,其远端48,覆盖所述主体部分12的部分肩带24。说明书CN104101258A4/6页60048此外,第一部分34还覆盖相应第二部分36的部分外表面40。具体而言,第一部分34的近端46覆盖相应第二部分36的近端46。0049第二部分36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部分36紧合于使用者手臂的一紧合件49。如图所示,优选地,该紧合件49的设置位置到远端48的距离小于其到近端46的距离。在图示实施例中,所述紧合件49为一带状物。00。

19、50每个侧面部分14均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主体部分12的相应肩带24上。为此,对于每个侧面部分14,防护背心10均包括一个可拆系统,用于将该侧面部分14安装于其相应肩带24上。0051参考图2和图3,每个可拆系统均包括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上的一附着片50,以及两端均固定于相应肩带24,尤其该肩带24的外表面上的一紧固带52。0052附着片50通常由纺织材料制成,其通过缝合和/或铆合等方式固定至相应第一部分34的远端48。附着片具有用于连接该第一部分34的一近端54以及处于自由状态的一远端56。该附着片还包括处于其近端54和其远端56之间的一中间部分58。0053附着片50具有延伸。

20、于相应第一部分34外表面40上的一第一阔面60,以及处于第一阔面60相反一侧的一第二阔面62(见图6),其延伸于该第一部分34内表面44上。0054此外,该附着片50的远端56处设置有一第一紧固构件64。具体而言,第一紧固构件64设置于附着片50的第二阔面62上。0055每个紧固带52基本平行于相应肩带24,且其和相应肩带24之间形成一允许附着片50伸入的通道66。0056紧固带52具有处于通道66相反一侧的一自由表面68,该自由表面68上设置有一第二紧固构件70,适用于与第一紧固构件64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紧固构件64和第二紧固构件70间可拆式的相互固定。0057优选地,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

21、和70可通过以大致垂直于两者64和70接触面的方向施加于其上的作用力实现彼此分离。为此,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例如可以是粘扣结构,可实现快速固定且对紧固构件间位置精度要求不高,或者也可以是按扣结构等。0058如图4所示,在将一个侧面部分14安装于主体部分12上时,先要将附着片50的中间部分58伸入通道66内,并将其远端56回折于紧固带52上以遮盖其自由表面68。此时,附着片50的第二阔面62朝向紧固带52的自由表面68。同时,附着片50的远端56由于回折而朝向其近端54,且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相互配合作用。0059其后,再将所述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也向下折叠以覆盖相应的紧固。

22、带52,第一部分34的内表面朝向紧固带52。由此使紧固带52夹于相应肩带24和第一部分34之间,此外,附着片50的中间部分58和远端56均朝所述第一部分34的方向向下折叠。0060通过以上步骤,所述侧面部分14便可被安装于主体部分12上。在此安装状态下,当第三方试图将某个侧面部分14从主体部分上拽离时,其施加的拖拽力将大部分被相应紧固带52吸收,只有残余的一小部分拖拽力由相应的紧固构件64和70吸收。而且,由于此拖拽力的残余部分的方向与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的上述接触面平行,其不能使紧固构件64和70相互分离。因此,在防护背心10被使用者穿着的状态下,第三方只有先将紧固带52拽下,才能将。

23、相应侧面部分14从主体部分12上拆卸,此过程所需要的力远远大于正常状态下分离紧固构件64和70所需要的力。说明书CN104101258A5/6页70061当使用者脱下防护背心10时,能够将每个侧面部分14从主体部分12上轻易拆下。实际上,当抬起某个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时,其所生成的空间足以令操作人员对露出于其下的附着片50的远端56进行操作。此时,操作人员只要抓住该附着片50的远端56并朝相应肩带24所在位置相反的方向施力,便可使相应第一和第二紧固构件64和70分离。这时,剩下的只是拖动附着片50,直至其远端56从通道66中完全滑出,便可实现所述侧面部分14与主体部分12的拆离。0062。

24、如上所述,通过与上述拆卸过程相反的步骤,同样可实现侧面部分14与主体部分12的快速且特别简便的安装。此优点允许使用者可根据具体形势来选择是否需要在防护背心上安装所述侧面部分。此外,当形势变得必要时,使用者也可以“当场”将所述侧面部分快速而方便地安装于防护背心上。0063上述可拆卸固定方式还可允许使用者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不同特点的侧面部分14。例如,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环境,选择具有不同刚性的外壳的侧面部分14,或具有不同长度的侧面部分14。0064如图5所示,每个侧面部分14还包括将其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铰接于一起的一互铰连接结构80,该互铰连接结构80具有三个旋转自由度。也就是说,互铰连接结构。

25、80可令第二部分36绕三维空间的任何一轴相对于第一部分34旋转。特别的,互铰连接结构80因而具有绕基本垂直于第二部分36外表面40的一轴(未图示)的旋转自由度。0065此外,互铰连接结构80还具有沿主方向P的平移自由度以及沿辅方向S的辅平移自由度,其中,主方向P(见图3)为连接第一部分34的中心C1(见图3)与第二部分36的中心C2(见图3)的方向;辅方向S(见图3)为大致垂直于主方向P且大致平行于第二部分36外表面40的方向。0066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可依靠互铰连接结构80相互枢转,因此上述主方向P可根据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不同。0067互铰连接结构8。

26、0包括两端均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的第一部分34上的第一带体84,以及两端均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的第二部分36上的第二带体86。所述第一和第二带体84和86相互交叉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带体84与所述第一部分34之间形成供第二带体86穿过的第一通道90;第二带体86与所述第二部分36之间形成供第一带体84穿过的第二通道92;所述第一带体84伸入第二通道92内,所述第二带体86伸入第一通道90内。0068每个所述带体84和86均由注塑或切制的聚合材料、编织材料或其他半刚性材料制成。0069如图6所示,第一带体84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的内表面44上,且大致呈平行于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4的近远。

27、两端46和48的第一方向J1的直线。具体而言,第一带体84从所述第一部分34的近端46延伸至其远端48。0070如图7所示,第二带体86固定于相应侧面部分14的第二部分36的外表面40上,且其呈圆弧状。0071第二带体86形成的所述圆弧相对于一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部分外表面40且平行于连接第二部分36的近远两端46和48的第二方向J2的平面对称。也就是说,第二带体86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J2,而且绕一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二部分36的外表面40的轴线(未图示)向外拱起。说明书CN104101258A6/6页80072与第二带体86的任一端96相比,所述圆弧的顶点94更加靠近所述近端46。具体而言,顶。

28、点94与所述近端46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近端46与所述远端48之间距离的十分之一。0073由于互铰连接结构80具有沿主方向P的平移自由度,所以侧面部分14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4和36之间可以相对滑动。如此,当使用者举起手臂时,相应侧的第二部分36便可随使用者的手臂滑动,从而缩到相应第一部分34的下方。此特点可防止当使用者举起手臂时,由于相应第一部分34的中心C1和相应第二部分36的中心C2之间距离缩短而导致该侧面部分14从手臂上拱起,从而在该侧面部分14和手臂间留下空隙。0074此特点可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0075由上可知,由于互铰连接结构80结构简单,因此具有制作简便且成本低的优点。此外,。

29、与部件间以单轴铰接的其他防护装备相比较,尤其是在扭转运动时,互铰连接结构80还可增加使用者活动自由度。0076再次参考图5,每个侧面部分14还包括连接其第一部分34和第二部分36的柔性纺织物100,该柔性纺织物100的第一和第二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部分34的远端48以及所述第二部分36的近端46,具体而言,该固定通过缝合完成。0077柔性纺织物100的尺寸可保证其不影响互铰连接结构80的上述功能。具体而言,柔性纺织物100的尺寸可采用只有当互铰连接结构80处于抵靠位置时,柔性纺织物100才被拉伸的大小。0078柔性纺织物100由网状纺织物制成,因此具有提高相应侧面部分14所覆盖肢体部分的透气度。

30、的优点。0079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本发明也可使用其它互铰连接结构将各侧面部分14的第一部分34连接于其第二部分36上。此外,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紧固带52也可固定于相应肩带24的内表面,而非其外表面上;第一紧固构件也可设置于相应附着片50的第一阔面60,而非其第二阔面62上。0080此外,每个侧面部分14也可包括两个以上可相对移动的部分,以增大或减小其可覆盖的手臂面积。说明书CN104101258A1/6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01258A2/6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01258A103/6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01258A114/6页12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01258A125/6页13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01258A136/6页14图7说明书附图CN104101258A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武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