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岔侧向尖轨平面线型及设计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道岔侧向尖轨平面线型及设计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757996A43申请公布日20140430CN103757996A21申请号201410047336322申请日20140210E01B7/0220060171申请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地址066205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南海西路35号72发明人刘春城汤铁兵谢祖飞王钟苑鹿广清李砚秋74专利代理机构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13115代理人王琪54发明名称一种道岔侧向尖轨平面线型及设计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由直线部分和曲线部分构成曲尖轨平面线型采用直线、曲线复合型,尖轨部分工作边的线型从尖轨实际尖端至曲线段实际起点为直线段,且曲线段实际起点处至基。
2、本轨工作边距离BQ大于逆向进岔时车轮最大冲击断面宽度;曲线段实际起点至尖轨跟端工作边线型为曲线段;直线段与曲线段工作边产生的冲击角满足公式(VCSINC)208(KM/H)2;式中VC列车侧向允许通过速度;C冲击角。本发明可在列车侧向通过道岔时动力学指标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明显加强曲尖轨薄弱断面轨头宽度,提高曲尖轨抗磨能力,进而提高曲尖轨使用寿命。此结构可广泛应用于重载铁路道岔、城市轨道交通道岔、提速道岔等对尖轨使用寿命要求较高的道岔结构中。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757。
3、996ACN103757996A1/2页21一种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由直线部分和曲线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曲尖轨平面线型采用直线、曲线复合型,尖轨部分工作边的线型从尖轨实际尖端(6)至曲线段实际起点(5)为直线段,且曲线段实际起点处至基本轨工作边距离BQ大于逆向进岔时车轮最大冲击断面宽度;曲线段实际起点(5)至尖轨跟端(13)工作边线型为曲线段;直线段与曲线段工作边产生的冲击角满足公式(VCSINC)208(KM/H)2;式中VC列车侧向允许通过速度;C冲击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根据道岔设计原则及技术参数确定道岔总体平面布置型式,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A、确定曲线段半。
4、径R;B、设置曲线段实际起点;C、确定曲尖轨最大冲击角C;D、确定曲尖轨直线段长度LZ;E、确定尖轨曲线段长度LQ。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的道岔曲线段半径R根据道岔侧向允许通过速度VC计算,VC2/(362R)08,式中VC列车侧向允许通过速度,按列车运行需要提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曲线段实际起点(5)设置原则是BQ大于逆向进岔时车轮最大冲击断面宽度;B1、对列车运行舒适度要求越高的道岔,BQ应尽量向小设置;B2、对列车运行舒适度要求越低的道岔,BQ可尽量向大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
5、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的最大冲击角C是步骤B曲线段实际起点(5)处曲线的切线与基本轨(1)工作边夹角,与初始冲击角0相等,小于尖轨跟端转辙角。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最大冲击角C按(VCSINC)208(KM/H)2计算验证,式中VC列车侧向允许通过速度;C最大冲击角。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所述曲尖轨直线段长度LZ,按以下公式计算LZ(BQS0)/SINC,式中BQ曲线段实际起点处至基本轨工作边距离;S0尖轨尖端宽度;C最大冲击角;LZ直线段长度。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
6、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所述尖轨曲线段长度LQ是根据尖轨跟端结构型式及扣件方式经验值,先确定尖轨跟端(13)位置,进而确定尖轨曲线段长度LQ。权利要求书CN103757996A2/2页3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步骤形成的平面线型曲线段LQ或直线段LZ无法满足站场空间要求时,允许导曲线实际起点(5)是个折点,此时需按(VCSINC)208(KM/H)2设置最大冲击角C,且需按(VCSINC)208(KM/H)2进行验证,式中C尖轨曲线段相对于尖轨直线段最大冲击断面位置的冲击角,按如下方法获得A、做出尖轨直线段的延长线(9);B、以尖轨直线段的延长线(9。
7、)为基线找出相对于尖轨直线段的车轮最大冲击断面宽度,并确定该点位置(8);C、做出曲线段相对于尖轨直线段最大冲击断面位置(8)的切线(10);D、尖轨直线段的延长线(9)与切线(10)的夹角即为C。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道岔曲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VCSINC)208(KM/H)2且(VCSINC)208(KM/H)2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尖轨实际尖端厚度S0、曲线段实际起点处至基本轨工作边距离BQ、直线段长度LZ、最大冲击角C和曲线段半径R主要指标的调整,更好的满足线路对舒适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要求,使得线型设计更符合线路运行特点。权利要求书CN103757996A1/7页4一。
8、种道岔侧向尖轨平面线型及设计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道岔侧向尖轨平面线型及设计方法,属于铁路道岔设计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道岔侧向尖轨是指列车侧向运行时通过的尖轨。侧向尖轨(以下简称尖轨)是道岔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列车逆向进岔时起着引导行驶的列车转向并侧向通过道岔的作用;列车顺向通过道岔产时,尖轨起到限制列车沿尖轨线型进行运动的作用。由于道岔不预设超高,列车在曲线段运行会产生离心力,在进岔与出岔过程中列车都将对尖轨产生侧向力,导致尖轨的侧磨。但是两者存在不同点在于逆向进岔时存在以冲击而强制转向过程,会对尖轨产生冲击,但受列车蛇形运动方式的影响薄弱断面(一般指15MM以下断面)接触几。
9、率相对较低,因此因磨损导致破坏几率相对较低;顺向出岔时受列车离心力的影响,会使车轮一直与尖轨曲线段接触,曲线段就会一直承受磨损,尖轨薄弱断面在一定磨损后就会使尖轨轨头抵抗横向力的强度降低,使尖轨轨头撕裂破坏,曲线段起点断面宽度越小,引起破坏的几率越高,从而降低曲尖轨使用寿命。所以说针对顺向出岔而进行的优化设计是提高尖轨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0003解决此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尖轨表面硬度,提高材料物理性能;二是优化曲尖轨平面线型,减小侧向力和增加薄弱断面轨头宽度。0004尖轨的平面线型是指曲尖轨轨头工作边一侧轨距测量点在轨距测量基准水平面上的连接线形状,直接决定着车轮走行轨迹。目前尖轨。
10、平面线型主要有直线型(图3)和曲线型两大类(图4)。0005直线型尖轨导曲线实际起点处尖轨断面宽度BQ远大于逆向进岔时车轮最大冲击断面宽度(国标为40MM),直接延伸至尖轨跟端,从而使初始冲击角0、最大冲击角C和尖轨跟端转辙角相同。带来的好处是尖轨处于曲率无限大范围,有效消除或减少侧向力,从而使尖轨耐磨性增加,利于减缓尖轨的侧磨,同时在采取一定设计方法的情况下可使尖轨左右侧对称,从而降低加工成本和线路备件品种。缺点是较大范围保持冲击角,使导曲线后移,使得导曲线长度缩短,不利于导曲线半径的改善,使得道岔过岔速度受到较大限制,不利于在同等站场条件下,提高运营效率,还会降低旅客舒适度。0006曲线型。
11、尖轨定义是BQ。说明该尖轨为直曲复合线型尖轨。0118由于既有线型改造,不能实现导曲线实际起点位置与直线段的相切关系,在导曲线实际起点5是个折点。同时为了增大薄弱断面宽度,减小尖轨最大冲击角C对尖轨尖端宽度S0进行了加厚处理。为此该线型主要参数如下0119尖轨最大冲击角C038253,0120则(VCSINC)2031(KM/H)2,0121尖轨曲线段相对于尖轨直线段最大冲击断面位置的冲击角0122C051201,则(VCSINC)2056(KM/H)20123满足(VCSINC)208(KM/H)2且(VCSINC)208KM/H2的要求。说明线型设计满足规定要求。0124本发明的效果是增加。
12、了直线段长度,减缓了离心力带来的对薄弱断面的磨损,虽然在整轨头起始断面位置增加了冲击磨损,但是该部位轨头宽,金属量大,在较大磨损的状况下,也不会引起破坏,从而大幅度提高尖轨使用寿命。0125本发明的另一个效果是曲尖轨关键部位粗壮度明显增加,表明尖轨耐磨性增加,表1是两种线型粗壮度的比较0126表10127距尖轨尖端距离图5线型断面宽图6线型断面宽断面宽差值01236244004881338008512641120012117049160015721558说明书CN103757996A7/7页1020001942606624002303057528002663498332003053948936003494399040003974838644004495287948005065736752005686174956006346622860007057070201280129直曲复合线型在与现有线型同岔位铺设,通过总重在7200万吨9000万吨,使用寿命明显提高,且尖轨停止使用的原因,从尖轨尖端的破坏转变为磨损超限,从而列车运行安全性有本质性提高,取得明显效果。说明书CN103757996A101/2页11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3757996A112/2页12图4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3757996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