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铝生产的补碱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氧化铝生产的补碱方法,涉及一种采用联合法生氧化铝过程中,由烧结法系统向拜耳法系统的补碱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联合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拜耳法系统的碱耗是由烧结法系统补给的,其补给方式为:(1)烧结法熟料溶出产出粗铝酸钠溶液(简称粗液,以下同);(2)粗铝酸钠溶液加入一定数量的烧结法种分蒸发母液(或种分母液)和一定数量的硅渣种子配制成脱硅浆液(其中种分蒸发母液的加入是为了提高粗铝酸钠溶液的苛性比值,增加其在脱硅过程的稳定性;硅渣种子的加入是为了提高铝酸钠溶液的脱硅指数)。脱硅浆液在脱硅机中进行一段中压压煮脱硅(160-170℃)后产出脱硅指数大于300的铝酸钠溶液和含水铝硅酸钠(Na2O.Al2O3.1.7SiO2.nH2O),即钠硅渣。用沉降、过滤设备进行液固分离,得到硅渣悬浮物小于0.012g/l的精制铝酸钠溶液(简称精液,以下同)。根据生产要求一部分精液直接送往烧结法晶种分解工序;另一部分送到二段加石灰乳深度脱硅工序。(3)烧结法晶种分解工序产出的种分母液经蒸发浓缩后,一部分送到一段脱硅工序用于提高粗液地苛性比值,另一部分送到拜耳法系统补充其碱损失。
上述已有补碱方法降低了烧结法系统产能。烧结法粗液中用于给拜耳法补碱的部分占总粗液量产25%左右(串联法比之多,并联法比之少)。这部分粗液中的氧化铝约60%在烧结法晶种分解工序产出,剩余30-40%的氧化铝进入拜耳法系统,大大降低了烧结法系统氧化铝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有效提高烧结法系统氧化铝产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氧化铝生产的补碱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氧化铝生产的补碱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烧结法的粗铝酸钠溶液送入碳酸化分解槽中进行深度碳酸化分解,分解至碳酸化分解母液中氧化铝含量5g/l时;再将碳分母液进行苛化后产出苛性碱,苛性碱送到拜耳法系统补碱。
本发明的方法,在烧结法系统中,把用于给拜耳法系统补碱的粗铝酸钠溶液氧化铝产出率提高到90%以上,以提高了烧结法系统氧化铝产出能力。本发明工艺与现有生产工艺相比,粗铝酸钠溶液氧化铝产出量可提高8.0%左右;烧结法系统氧化产能可提高8.5%左右。
本发明的过程,粗氢氧化铝送到烧结法脱硅工序脱硅溶出,产出脱硅指数大于200的铝酸钠溶液后,送到烧结法晶种分解工序产出产品氢氧化铝。含氧化铝量极少的碳分母液进行苛化后产出苛性碱,苛性碱送到拜耳法系统补碱,补碱母液带入拜耳法的氧化铝极少。粗氢氧化铝送到现有的脱硅机中溶出脱硅,制取脱硅指数大于200的铝酸钠溶液,将该溶液送到烧结法自身的晶种分解工序产出成品氢氧化铝,从而使粗氢氧化铝中的氧化铝除很少部分生成钠硅渣损失掉外,其余部分全部进入成品氢氧化铝,烧结法系统氧化铝产能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氧化铝生产的补碱方法,将烧结法的粗铝酸钠溶液送入碳酸化分解槽中进行深度碳酸化分解,使其中的氧化铝尽可能地分解出来,进入固相,得到含二氧化硅1%-5%的粗氢氧化铝和含氧化铝<5g/l的碳酸化分解母液;再将碳分母液进行苛化后产出苛性碱,苛性碱送到拜耳法系统补碱。
实施例1
烧结法的粗铝酸钠溶液送入碳酸化分解槽中进行深度碳酸化分解,使其中的氧化铝尽可能地分解出来,进入固相,得到含二氧化硅5%的粗氢氧化铝和含氧化铝5g/l的碳酸化分解母液;再将碳分母液进行苛化后产出苛性碱,苛性碱送到拜耳法系统补碱。现有生产工艺相比,粗铝酸钠溶液氧化铝产出量可提高6%;烧结法系统氧化产能可提高5%。
实施例2
烧结法的粗铝酸钠溶液送入碳酸化分解槽中进行深度碳酸化分解,使其中的氧化铝尽可能地分解出来,进入固相,得到含二氧化硅2%的粗氢氧化铝和含氧化铝3g/l的碳酸化分解母液;再将碳分母液进行苛化后产出苛性碱,苛性碱送到拜耳法系统补碱。现有生产工艺相比,粗铝酸钠溶液氧化铝产出量可提高7%;烧结法系统氧化产能可提高6%。
实施例3
烧结法的粗铝酸钠溶液送入碳酸化分解槽中进行深度碳酸化分解,使其中的氧化铝尽可能地分解出来,进入固相,得到含二氧化硅1%的粗氢氧化铝和含氧化铝2g/l的碳酸化分解母液;再将碳分母液进行苛化后产出苛性碱,苛性碱送到拜耳法系统补碱。现有生产工艺相比,粗铝酸钠溶液氧化铝产出量可提高8%;烧结法系统氧化产能可提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