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动力变速器.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180974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754444.X

申请日:

2013.12.31

公开号:

CN103697119A

公开日:

2014.04.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IPC(主分类):F16H 3/12放弃生效日:2017011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3/12申请日:20131231|||公开

IPC分类号:

F16H3/12; F16H61/30; F16H63/42

主分类号:

F16H3/12

申请人:

黄安民

发明人:

黄安民

地址:

401421 重庆市綦江县桥河桥兴小区D栋7-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代理人:

赵荣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动力变速器,包括变速箱体,所述变速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轴、与第一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与第一输入轴平行的第二输入轴和动力切换机构;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通过过桥齿轮传动配合;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具有两个动力输入端,可缩短动力源轴向布置空间,且通过控制动力切换机构可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单独驱动、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以及发动机单独驱动并带动电动机发电,从而可使混合动力汽车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情况,能更充分的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动力变速器,包括变速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轴、与第一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与第一输入轴平行的第二输入轴和动力切换机构,第一输入轴和输出轴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与第一输入轴固定配合的第一花键套、与第一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一锥毂和与第一锥毂配合的第一滑套;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与输出轴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键套、与第二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二锥毂、与第二锥毂配合的第二滑套和与第二锥毂转动配合的齿圈;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通过过桥齿轮传动配合,且所述从动齿轮和齿圈在圆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输出轴平行、并可轴向移动的拨叉轴,所述拨叉轴上设置有用于拨动第一滑套的第一拨叉和用于拨动第二滑套的第二拨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切换机构为气动动力切换机构,所述气动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固定在变速箱体上的汽缸体、与汽缸体配合的活塞、固定在活塞上的拨叉轴和检测拨叉轴位置的传感器。

说明书

说明书双动力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两个动力输入端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变速器只有一个动力输入端,其适用于单动力驱动。而现有的混合动力汽车,其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两个动力源,若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现有的变速器,其发动机和电动机必须采用串联式布置方式,而串联式布置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发动机和电动机串联布置,轴向占用空间较大,布置灵活性差;
2、串联式布置方式中一般是发动机在后、电动机在前,发动机不能实现单独驱动,不能充分发挥双动力源的优势。
3、电动机工作时间长,发热量大,寿命较短。
因此现有变速器不能很好的适应混合动力汽车的双动力源结构,不能充分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动力变速器,以解决现有变速器与混合动力汽车双动力源适应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包括变速箱体,所述变速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轴、与第一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与第一输入轴平行的第二输入轴和动力切换机构,第一输入轴和输出轴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与第一输入轴固定配合的第一花键套、与第一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一锥毂和与第一锥毂 配合的第一滑套;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与输出轴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键套、与第二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二锥毂、与第二锥毂配合的第二滑套和与第二锥毂转动配合的齿圈;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通过过桥齿轮传动配合,且所述从动齿轮和齿圈在圆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输出轴平行、并可轴向移动的拨叉轴,所述拨叉轴上设置有用于拨动第一滑套的第一拨叉和用于拨动第二滑套的第二拨叉。
进一步,所述动力切换机构为气动动力切换机构,所述气动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固定在变速箱体上的汽缸体、与汽缸体配合的活塞、固定在活塞上的拨叉轴和检测拨叉轴位置的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其通过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分别与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使得发动机和电动机采用平行并联布置方式,可缩短动力源轴向布置空间,结构更紧凑。
2、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通过控制动力切换机构可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单独驱动、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以及发动机单独驱动并带动电动机发电,从而可使混合动力汽车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情况,能更充分的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双动力变速器,包括变速箱体1,所述变速箱体1上设置有第一输入轴2、与第一输入轴2同轴的输出轴3、与第一输入轴2平行的第二输入轴4和动力切换机构,第一输入轴2和输出轴3的端部通过轴承5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轴2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与第一输入轴2固定配合的第一花键套6、与第一花键套6固定配合的第一锥毂7和与第一锥毂7配合的第一滑套8;
所述输出轴3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与输出轴3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键套9、与第二花键套9固定配合的第二锥毂10、与第二锥毂10配合的第二滑套11和与第二锥毂11转动配合的齿圈12;
所述第二输入轴4上设置有主动齿轮13,所述输出轴3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从动齿轮14,所述主动齿轮13和从动齿轮14通过过桥齿轮15传动配合,且所述从动齿轮14和齿圈12在圆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输出轴3平行、并可轴向移动的拨叉轴16,所述拨叉轴16上设置有用于拨动第一滑套8的第一拨叉17和用于拨动第二滑套11的第二拨叉18。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锥毂10上设置有外齿轮19,当第一拨叉17拨动第一滑套8与外齿轮19啮合时,第一输入轴2的动力便接入输出轴3;当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齿轮19还可不于第二锥毂10做成一体,外齿轮19直接单独的设置在输出轴3,也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本实施例双动力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有以下几种形式:
发动机驱动:发动机→第一输入轴2→第一花键套6→第一锥毂7→第一滑套8→外齿轮19→第二锥毂11→第二花键套9→输出轴3;
电动机驱动:电动机→第二输入轴4→主动齿轮13→过桥齿轮15→从动齿轮14→齿圈12→第二滑套11→第二锥毂10→第二花键套9→输出轴3;
电动机发电:发动机→第一输入轴2→第一花键套6→第一锥毂7→第一滑套8→外齿轮19→第二锥毂11→第二滑套11→齿圈12→从动齿轮14→过桥齿 轮15→主动齿轮13→第二输入轴4→电动机。
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动力切换机构将第一滑套8和第二滑套11移至不同位置,即可选择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单独驱动、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以及发动机单独驱动并带动电动机发电等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情况,充分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动力切换机构为气动动力切换机构,所述气动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固定在变速箱体1上的汽缸体20、与汽缸体20配合的活塞21、固定在活塞21上的拨叉轴16和检测拨叉轴16位置的传感器22,采用气动动力切换机构,操作简单快捷。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双动力变速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双动力变速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双动力变速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动力变速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动力变速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9711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4.02 CN 103697119 A (21)申请号 201310754444.X (22)申请日 2013.12.31 F16H 3/12(2006.01) F16H 61/30(2006.01) F16H 63/42(2006.01) (71)申请人 黄安民 地址 401421 重庆市綦江县桥河桥兴小区 D 栋 7-2 (72)发明人 黄安民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275 代理人 赵荣之 (54) 发明名称 双动力变速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动力变速器, 。

2、包括变速 箱体, 所述变速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轴、 与第一 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 与第一输入轴平行的第二 输入轴和动力切换机构 ;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 有第一同步器,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 所述输出轴 上设置有从动齿轮, 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通 过过桥齿轮传动配合 ; 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具有 两个动力输入端, 可缩短动力源轴向布置空间, 且 通过控制动力切换机构可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单 独驱动、 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 以及发动机单 独驱动并带动电动机发电, 从而可使混合动力汽 车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 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情况, 能更充分的发挥混合动。

3、力汽车的优势。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97119 A CN 103697119 A 1/1 页 2 1. 一种双动力变速器, 包括变速箱体,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变速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 轴、 与第一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 与第一输入轴平行的第二输入轴和动力切换机构, 第一输 入轴和输出轴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 ;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 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与第一输入轴固定配合的 第一花键套、 与第一花键套。

4、固定配合的第一锥毂和与第一锥毂配合的第一滑套 ;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 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与输出轴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键 套、 与第二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二锥毂、 与第二锥毂配合的第二滑套和与第二锥毂转动配 合的齿圈 ;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从动齿轮, 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通过过桥齿轮传动配合, 且所述从动齿轮和齿圈在圆周方向上固 定配合 ;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输出轴平行、 并可轴向移动的拨叉轴, 所述拨叉轴上设置有 用于拨动第一滑套的第一拨叉和用于拨动第二滑套的第二拨叉。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动力变速器, 其特征在于 : 所。

5、述动力切换机构为气动动力 切换机构, 所述气动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固定在变速箱体上的汽缸体、 与汽缸体配合的活塞、 固定在活塞上的拨叉轴和检测拨叉轴位置的传感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97119 A 2 1/3 页 3 双动力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器,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两个动力输入端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变速器只有一个动力输入端, 其适用于单动力驱动。而现有的混合动力汽 车, 其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两个动力源, 若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现有的变速器, 其发动机和电 动机必须采用串联式布置方式, 而串联式布置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 0003 1、 发。

6、动机和电动机串联布置, 轴向占用空间较大, 布置灵活性差 ; 0004 2、 串联式布置方式中一般是发动机在后、 电动机在前, 发动机不能实现单独驱动, 不能充分发挥双动力源的优势。 0005 3、 电动机工作时间长, 发热量大, 寿命较短。 0006 因此现有变速器不能很好的适应混合动力汽车的双动力源结构, 不能充分发挥混 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发明内容 0007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动力变速器, 以解决现有变速器与混合动 力汽车双动力源适应性差的问题。 0008 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 包括变速箱体, 所述变速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轴、 与第一 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 与第一输入轴。

7、平行的第二输入轴和动力切换机构, 第一输入轴和输 出轴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 ; 0009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 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与第一输入轴固定配 合的第一花键套、 与第一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一锥毂和与第一锥毂配合的第一滑套 ; 0010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 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与输出轴固定配合的第二 花键套、 与第二花键套固定配合的第二锥毂、 与第二锥毂配合的第二滑套和与第二锥毂转 动配合的齿圈 ; 0011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 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从动齿 轮, 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通过过桥齿轮传动配合, 且所述从动齿轮和齿圈在圆周方向 上固。

8、定配合 ; 0012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输出轴平行、 并可轴向移动的拨叉轴, 所述拨叉轴上设 置有用于拨动第一滑套的第一拨叉和用于拨动第二滑套的第二拨叉。 0013 进一步,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为气动动力切换机构, 所述气动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固 定在变速箱体上的汽缸体、 与汽缸体配合的活塞、 固定在活塞上的拨叉轴和检测拨叉轴位 置的传感器。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 0015 1、 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 其通过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分别与发动机和电动机 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使得发动机和电动机采用平行并联布置方式, 可缩短动力源轴向布置 说 明 书 CN 103697119 A 3 2/3。

9、 页 4 空间, 结构更紧凑。 0016 2、 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 通过控制动力切换机构可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单独驱 动、 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 以及发动机单独驱动并带动电动机发电, 从而可使混合动力 汽车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 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情况, 能更充分的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本发明双动力变速器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9 如图所示, 本实施例双动力变速器, 包括变速箱体 1, 所述变速箱体 1 上设置有第 一输入轴 2、 与第一输入轴 2 同轴的输出轴 3、 与第一输入轴 2 平行的第。

10、二输入轴 4 和动力 切换机构, 第一输入轴 2 和输出轴 3 的端部通过轴承 5 连接 ; 0020 所述第一输入轴 2 上设置有第一同步器, 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与第一输入轴 2 固 定配合的第一花键套6、 与第一花键套6固定配合的第一锥毂7和与第一锥毂7配合的第一 滑套 8 ; 0021 所述输出轴 3 上设置有第二同步器, 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与输出轴 3 固定配合的 第二花键套 9、 与第二花键套 9 固定配合的第二锥毂 10、 与第二锥毂 10 配合的第二滑套 11 和与第二锥毂 11 转动配合的齿圈 12 ; 0022 所述第二输入轴 4 上设置有主动齿轮 13, 所述输出轴 3 上。

11、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 从动齿轮 14, 所述主动齿轮 13 和从动齿轮 14 通过过桥齿轮 15 传动配合, 且所述从动齿轮 14 和齿圈 12 在圆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 0023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输出轴 3 平行、 并可轴向移动的拨叉轴 16, 所述拨叉轴 16 上设置有用于拨动第一滑套 8 的第一拨叉 17 和用于拨动第二滑套 11 的第二拨叉 18。 0024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锥毂 10 上设置有外齿轮 19, 当第一拨叉 17 拨动第一滑套 8 与外齿轮 19 啮合时, 第一输入轴 2 的动力便接入输出轴 3 ; 当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 所述外 齿轮19还可不于第二锥毂10。

12、做成一体, 外齿轮19直接单独的设置在输出轴3, 也能达到本 发明的目的。 0025 本实施例双动力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有以下几种形式 : 0026 发动机驱动 : 发动机第一输入轴2第一花键套6第一锥毂7第一滑套8 外齿轮 19 第二锥毂 11 第二花键套 9 输出轴 3 ; 0027 电动机驱动 : 电动机第二输入轴 4 主动齿轮 13 过桥齿轮 15 从动齿轮 14 齿圈 12 第二滑套 11 第二锥毂 10 第二花键套 9 输出轴 3 ; 0028 电动机发电 : 发动机第一输入轴2第一花键套6第一锥毂7第一滑套8 外齿轮 19 第二锥毂 11 第二滑套 11 齿圈 12 从动齿轮 1。

13、4 过桥齿轮 15 主动齿 轮 13 第二输入轴 4 电动机。 0029 根据实际需要, 通过动力切换机构将第一滑套 8 和第二滑套 11 移至不同位置, 即 可选择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单独驱动、 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 以及发动机单独驱动并 带动电动机发电等工作模式, 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情况, 充分发挥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 说 明 书 CN 103697119 A 4 3/3 页 5 0030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 所述动力切换机构为气动动力切换机构, 所述气动动力 切换结构包括固定在变速箱体1上的汽缸体20、 与汽缸体20配合的活塞21、 固定在活塞21 上的拨叉轴 16 和检测拨叉轴 16 位置的传感器 22, 采用气动动力切换机构, 操作简单快捷。 0031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CN 103697119 A 5 1/1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97119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