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组装式帐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组装式帐篷。
背景技术
折叠帐篷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大型会展、流动摊档、户外运动、旅
游休闲、探险活动、临时场所、临时车库等,可以遮阳、挡雨、避风,具有轻巧耐用、携带方便、
收放自如等特点。
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3233609A,公布日为2013年8月7日的文件提供了一种折叠
帐篷,包括帐篷架、覆盖在帐篷架上的篷布,帐篷架包括顶架、至少三根腿管以及至少三个
屋檐架,每个屋檐架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腿管相连接,屋檐架至少有一个为第一屋檐
架,第一屋檐架包括两根第一屋檐管、两根屋檐支撑管,第一屋檐管的一端相互转动连接另
一端与邻近的腿管相转动连接,第一屋檐管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屋檐支撑管的一端转动
连接在第一屋檐管的中部另一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在腿管上并对第一屋檐管构成支
撑。在大型会展或者其他需要用到比较大型的帐篷时,该帐篷规格较小,使用不方便。如果
仅将该帐篷的规模扩大,则帐篷的结构稳定性会很差,特别是其屋檐架的结构很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且结构稳定的半组装式帐
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组装式帐篷,包括帐篷架,所述帐篷架包括外框架,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帐
篷架还包括设置在外框架内的顶框架;顶框架包括内支撑杆和内连接杆,在内支撑杆上与
外框架高度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内连接杆,该内连接杆连接顶框架和外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顶框架还包括连接在内支撑杆上部的顶支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顶支撑杆顶部设有卷绳,卷绳一端连接到顶支撑杆,另一端连接到
外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内连接杆一端通过枢接头连接到内支撑杆上,内连接杆另一端拉
伸后连接到外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内连接杆一端通过枢接头连接到内支撑杆上,另一端与延伸杆插
接,并通过延伸杆连接到外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架呈矩形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外框架侧边上的多根外支撑杆
和连接在外支撑杆之间的外连接杆。
进一步地,所述顶框架的内连接杆一端连接内支撑杆,另一端连接到外框架每个
侧边中间位置处的外支撑杆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卷绳一端连接到顶框架的顶支撑杆的顶部,另一端连接到设置在
外框架四个角位置处的外支撑杆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帐篷还包括一套设在帐篷架外的篷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帐篷架的外框架内增设了顶框架,顶框架固定在
外框架的内部中心位置处,并通过连接在顶框架上的内连接杆连接到外框架上,这样即使
将帐篷扩大应用在不同场合,帐篷时钟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此外,在顶框架上增设顶支撑杆和卷绳,卷绳的一端连接到顶支撑杆顶部,另一端
连接到外框架的四个角位置处,从而使帐篷架的顶部形成锥形结构,增大帐篷的内部空间,
使篷布呈绷紧状态铺设在帐篷架上。而且在雨雪天气时,该帐篷的顶部结构设计有利于雨
雪的倾泻。顶框架和外框架分开设置,可以单独进行收折和展开,方便了帐篷的搭建和收
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外框架收折后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顶框架收折后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外框架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顶框架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外框架和顶框架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帐篷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帐篷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A部放大图;
图9为图3中B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顶框架收折后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顶框架展开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帐篷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尽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结构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将例举实施例
并配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半组装式帐篷包括帐篷架1和套设在帐篷架1外侧的篷
布2,帐篷架1包括外框架3、顶框架4和卷绳5。
参照图1和图3并结合图8和图9所示,上述外框架3呈矩形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外框
架3的侧边上的外支撑杆31和连接在外支撑杆31之间的连接杆组32。该外支撑杆31为伸缩
结构,位于外框架3四个角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顶部设有一挂钩孔311,位于外框架3每个侧
边中间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顶部内侧设有一连接头312。
每个连接杆组32设有四根外连接杆321,其中两根外连接杆321交叉并在中间位置
活动固定后,其一端分别通过上固定块313和下固定块314固定在外支撑杆31上,另一端分
别连接到另外两根外连接杆321的一端,另外两根外连接杆321交叉并在中间位置活动固定
后,其另外一端通过上固定块313和下固定块314连接到另一外支撑杆31上。上述下固定块
314可以在外支撑杆31上进行上下调节。
参照图2和图4所示,顶框架4设置在外框架3内,并设置外框架3的中心处,均与外
框架3的每个侧边的中间位置的外支撑杆31。该顶框架4包括一内支撑杆41和顶支撑杆41’,
该内支撑杆41和顶支撑杆为伸缩方式连接。在该内支撑杆41上与外框架3的外支撑杆31高
度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一枢接块411,该枢接块411上设有四根内连接杆42。在顶支撑杆41’顶
端上设有收卷块412,收卷块412上朝外框架3的四个角方向上分别设有一挂钩孔,该挂钩孔
与外框架3的四个角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顶部的挂钩孔311对应。
四根内连接杆42均为伸缩结构,其一端连接在枢接块411上,另一端拉伸后分别连
接到外框架3每个侧边的中间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上的连接头312上,并用插销固定。该内
连接杆42可向下收折到内支撑杆31的侧边上。
参照图6所示,卷绳5可以单独放置,也可以收卷设置在顶框架4的顶部或者外框架
3四个角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上。该卷绳5两端均设有一挂钩51,通过该挂钩51卷绳5的两端
分别挂在顶框架4的顶支撑杆41’顶部的挂钩孔以及外框架3四个角的外支撑杆31的挂钩孔
311上。卷绳的设置可以使篷布2呈绷紧状态铺设在帐篷架1外,卷绳的设置使帐篷的顶部呈
锥形设计,有利于雨雪的倾泻。
参照图3至图7所示,该帐篷在使用时,将外框架3打开固定在地面上,然后将顶框
架4固定在外框架3内,并分别与外框架3四个边中间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对应。接着将枢接
在顶框架4的内支撑杆41上的内连接杆42向上打开并拉伸连接到与该内连接杆42对应的外
支撑杆31的连接头312上,并用销轴进行固定。然后将顶框架4的顶支撑杆41’从内支撑杆41
向上拉伸出来,使收卷块412与枢接块411分离开,然后将卷绳5的两端分别挂在顶框架4和
外框架3的挂钩孔311上,由此形成帐篷架1,然后在帐篷架1上铺设篷布2即完成了帐篷的搭
建。不使用帐篷时,可以将篷布2拆卸下来,然后将帐篷的外框架3单独收折起来,顶框架4单
独收折起来,卷绳5可以单独进行收卷,也可以与外框架3或顶框架4一起进行收卷。这样,帐
篷使用比较方便,携带也比较方便。
实施例二
参照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半组装式帐篷包括帐篷架1和套设在帐篷架1外
侧的篷布2,帐篷架1包括外框架3、顶框架4和卷绳5。其中,外框架3和卷绳5结构与实施例一
相同。
参照图10至图12并结合图1和图3所示,顶框架4设置在外框架3内,并设置外框架3
的中心处,分别对应外框架3的每个侧边上的中间位置的外支撑杆31。该顶框架4包括一内
支撑杆41和顶支撑杆41’,内支撑杆41和顶支撑杆41’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连接,内支撑干41
与外框架3的外支撑杆31高度一致,在内支撑杆41的顶端设有一枢接块411,该枢接块411上
设有四根内连接杆42。在顶支撑杆41’顶端上设有收卷块412,收卷块412上朝外框架3的四
个角方向上分别设有一挂钩孔,该挂钩孔与外框架3的四个角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顶部的
挂钩孔311对应。四根内连接杆42一端连接在枢接块411上,另一端插接有延伸杆43,该延伸
杆43另一端连接到外框架3每个侧边的中间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的连接头312上,并用插销
固定。
该帐篷在使用时,将外框架3打开固定在地面上,然后将顶框架4放置在外框架3
内,并分别与外框架3四个侧边中间位置处的外支撑杆31对应。接着将枢接在顶框架4的内
支撑杆41上的内连接杆42向上打开并在该内连接杆42的另一端插接一延伸杆43,并将延伸
杆43连接到与该内连接杆42对应的外支撑杆31的连接头312上,并用销轴进行固定。然后将
顶支撑杆41’插接在内支撑杆41上,将卷绳5的两端挂在顶支撑杆41’和外框架3的挂钩孔
311上,由此形成帐篷架1,接着在帐篷架1上铺设篷布2即完成了帐篷的搭建。不使用帐篷
时,可以将篷布2拆卸下来,然后将帐篷的外框架3单独收折起来,顶框架4单独收折起来,顶
框架4收折时除了包含内连接杆和内支撑架收折成的整体外,还分别包含一顶支撑杆和四
延伸杆,卷绳5可以单独进行收卷,也可以与外框架3或顶框架4一起进行收卷。这样,帐篷收
折比较方便,携带也比较方便。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外框架3的每个边上均设置三根外支撑杆31,每个边
上的外支撑杆31为等间距设置,顶框架4的个数为一个。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帐篷的外框架3
的每个边上的外支撑杆31数目并不局限为三根,帐篷的顶框架4也不局限于一个。例如,可
以将帐篷的外框架3的两相对侧边设置三根外支撑杆31,另外两个相对侧边设置四根外支
撑杆31,顶框架4设置为两个。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为仅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在具体生产或使用过程
中,可以将外框架3配合内支撑杆41以及内连接杆42搭建成帐篷,也可以将外框架3配合内
支撑杆41、顶支撑杆41’以及内连接杆42搭建成帐篷,这两种结构的帐篷可以投入使用且其
结构仍具有较佳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在帐篷架1的外框架3内增设了顶框架4,顶框架4固定在外
框架3的内部中心位置处,并通过连接在顶框架4上的内连接杆42连接到外框架3上,从而使
帐篷架1的结构更加稳定。
此外,在顶框架4上增设顶支撑杆和卷绳,卷绳的一端连接到顶支撑杆41’顶部,另
一端连接到外框架3的四个角位置处,从而使帐篷架1的顶部形成锥形结构,增大帐篷的内
部空间,使篷布2呈绷紧状态铺设在帐篷架1上。而且在雨雪天气时,该帐篷的顶部结构设计
有利于雨雪的倾泻。顶框架4和外框架3分开设置,可以单独进行收折和展开,方便了帐篷的
搭建和收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
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
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