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合式弯头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合式弯头,属于电缆保护装置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在电缆外部套设保护套管,用以对电缆进行保护,在电缆
外部套设保护套管时,可以根据需要先套设直筒状保护套管,若是遇到拐角,须将电缆进行
弯折,然后在弯折处套设保护弯头,然后再将线缆捋直,再套设直筒状保护套管,现有的保
护套管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需要反复弯折、捋直电缆,电缆外皮及电缆线芯极易破
损,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2、施工繁琐,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低;3、防水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
安装方便,提高电缆使用寿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开合式弯头。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开合式弯头,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弧形弯管3,弧形弯管3的两端均设有与其为一
体结构的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第一插接口1的水平切线方向与第二插接口2的垂直
切线方向呈90°夹角,沿着弧形弯管3的管壁弧度方向上开设有一条状开口4,开口4的两端
分别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的端口处,开口4处设有用于封闭开口4的插接装置,
使用时,通过打开开口4,即可将电缆放置于开合式弯头内,然后通过插接装置将开口4处进
行封闭,达到防水效果;
所述插接装置包括设于开口4两侧的插槽5及与插槽5配合使用的插条6,插槽5及插条6
与弧形弯管3、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为一体结构且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
的端口处;
所述插槽5的横剖面呈圆弧形,插条6的横剖面呈圆形,插条6的外径与插槽5的内径相
匹配;
所述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的内径相同且均大于弯管3的内径;
为了便于打开弧形弯管3,所述弧形弯管3正对开口4的一侧管壁上设有横剖面呈弧形
的连接件7,连接件7与弧形弯管3为一体结构,连接件7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第
二插接口2的端口处;
为了便于打开弧形弯管3,所述弧形弯管3的外壁上安装有两个拉手8。
本发明的一种开合式弯头结构设计巧妙,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多个直筒状保护套
管套设于电缆外部,遇到拐弯处,可以套设本发明的开合式弯头,即打开口,将拐弯处电缆
置于开合式弯头内,然后将插条插于插槽内,实现开合式弯头的闭合,达到防水效果。使用
本发明的开合式弯头,无需反复弯折、捋直电缆,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且安装方便,大大降
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低。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在电力领域使用效果
极佳。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开合式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A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弧形弯管;4、开口;5、插槽;6、插条;7、连接件;
8、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参考附图1-2。本实施例的一种开合式弯头,包括弧形弯管3,弧形弯管3
的两端均设有与其为一体结构的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的
内径相同且均大于弯管3的内径,第一插接口1的水平切线方向与第二插接口2的垂直切线
方向呈90°夹角,沿着弧形弯管3的管壁弧度方向上开设有一条状开口4,开口4的两端分别
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的端口处,开口4处设有用于封闭开口4的插接装置,插接
装置包括设于开口4两侧的插槽5及与插槽5配合使用的插条6,插槽5及插条6与弧形弯管3、
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为一体结构且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第二插接口2的端口处;使用
时,通过打开开口4,即可将电缆放置于开合式弯头内,然后通过插接装置将开口4处进行封
闭,达到防水效果;所述插槽5的横剖面呈圆弧形,插条6的横剖面呈圆形,插条6的外径与插
槽5的内径相匹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弧形弯管3正对开口4的一侧管壁上设有横剖面呈弧
形的连接件7,连接件7与弧形弯管3为一体结构,连接件7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插接口1、
第二插接口2的端口处;弧形弯管3的外壁上安装有两个拉手8。
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多个直筒状保护套管套设于电缆外部,遇到拐弯处,可以套设
本发明的开合式弯头,即打开口4,将拐弯处电缆置于开合式弯头内,然后将插条6插于插槽
5内,实现开合式弯头的闭合,达到防水效果。
本发明的开合式弯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无需反复弯折、捋直电缆,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2、安装方便,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3、插接装置能实现较好的密封效果,防止雨水渗入,启闭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