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装置及给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声装置及连接有该消声装置的给水装置。
背景技术
譬如,洋式冲水马桶设置有具有作为给水管的喷水管的洗净装置。该喷水管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马桶盆部的滞留水内。在该喷水管内,由在先的洗净结束,而在高于滞留水水位的位置处残留空气。因此,当在该状态下,为执行下一次洗净,而利用洗净装置将新的洗净水供应到喷水管时,因为喷水管中残留的空气以因水压而被压缩的状态下,成团地一口气地喷出到滞留水内,所以产生比较大的噪音。在将热水滞留于浴缸内的状态下,对热水内排放补给热水等的热水器装置等亦相同。
就此点而言,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106044号公报中,便有揭示一种连接于洋式冲水马桶喷水管的消声装置。该消声装置由下述部分构成:从喷水管沿水平分支并向上方弯曲的分支管;水密式连接于该分支管上端,且上端具有向大气开启的开口的外壳体;在此外壳体内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并利用空气浮起而将外壳体开口予以开放的阀。具备该消声装置的洋式冲水马桶中,若将洗净水供应给喷水管,则喷水管中残留的空气在被导入于消声装置中之后,开放于大气中。即,喷水管内残留的空气,利用水压而在喷水管内移动时,随其浮力而容易移动至分支管,而移动至分支管地空气到达外壳体内。在外壳体内,利用该空气而使阀浮起,由此使外壳体开口处于开放,因此该空气经由该开口而开放于大气中。如此,可认为具备该消声装置的洋式冲水马桶中,可防止喷水管内残留的空气难于喷出到滞留水内,且因空气成团地一口气地喷出到滞留水内而造成噪音的现象发生。
但是,上述现有消声装置具有从喷水管所分支出的分支管,同时具有在外壳体内可动的阀。因此,该消声装置零件数量较多,且结构复杂。因此,将导致制造成本高价化,而且在组装上亦颇为麻烦。此外,因为该消声装置是随空气的滞留及开放而使阀进行上下移动,因此当阀难于顺畅地移动的情况下,便难于期待消声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实情而成,所欲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实现制造成本低廉化与组装容易性,且可实现确实防止噪音的消声装置,及具备该消声效果的给水装置。
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其连接于给水管的中途,该给水管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滞留水内,其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筒部,其朝下方连接于上述给水管中位于上述消声装置上游侧的上游侧给水管,且在内部具有与上述给水路连通的通水路;
外壳体,其水密地连接于该上游侧给水管及该筒部上方,同时包围该筒部下方,水密地连接于在该给水管中位于该消声装置下游侧的下游侧给水管,并可将该给水管内的空气滞留于该筒部外侧的内部中,
而在该筒部上方贯设有将该通水路连通于该外壳体内部的通气孔。
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中,筒状筒部朝下方连接于上游侧给水管上,该筒部的内部通水路连通于给水管的内部给水路。然后,筒部下方被外壳体所包围着。该外壳体水密地连接于上游侧给水管及筒部的上方、和下游侧给水管,可将给水管内的空气滞留于筒部外侧的内部中。由此,当对给水管供应新的水的情况下,给水管内残留的空气,因为水压而在给水管内移动,到达筒部下方时,因为其浮力而可靠地移动至筒部外侧的外壳体内。因此,给水管内残留的空气不会直接移动至下游侧给水管中。外壳体内滞留的空气,因为在筒部上方所贯设的通气孔,将通水路连通于外壳体内部,因此经由通气孔而释放于通水路内。这样,该消声装置中,因为给水管内的空气不会成团地一口气地释放于滞留水内,故而可防止噪音。
再者,该消声装置中,因为并未如上述现有消声装置那样设置从给水管分支出的分支管、或在外壳体内可移动的阀,因此零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而且组装亦容易。此外,该消声装置因为并未具有如现有阀那样的可动组件,因此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
所以,根据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可实现制造成本低廉化和组装容易性,而且可达到可靠地防止噪音的效果。此外,该消声装置因为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因而亦可达成免维修。
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中,最好在上游侧给水管上连接大气开放阀。若这样,在利用给水管进行的给水结束之后,滞留于外壳体内的空气经由筒部通水路从大气开放阀释放于大气中,在外壳体内不会滞留过剩的空气。所以,当下一次对给水管供应新的水的情况下,给水管内残留的空气可靠地移动至外壳体内,而未移动至下游侧给水管,仅有水移动至下游侧给水管。这样,该消声装置仅有水排放于滞留水内,可防止噪音。
再者,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中,最好通水路的内径大于给水路的内径。若这样,依次滞留于外壳体内的空气,由文丘里效应(Venturi effect)而形成极小的气泡并被引出于通水路中。因此,在利用给水管的给水结束之后,在外壳体内不会滞留过剩的空气。小气泡将与排放同时逐次少量地释放于滞留水内。这样,该消声装置中,因为给水管内的空气不致成团地一口气地被释放于滞留水内,故可防止噪音。
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中,最好外壳体连接于给水管,使得其内部的至少一部份位于比滞留水水面更下方的位置处。其理由是:利用从给水管向滞留水内排放而使滞留水水面上升,由此若外壳体内部的一部份位于比滞留水水面更下方位置处,则可将给水管内的空气利用浮力而滞留于外壳体内,但是若外壳体内部的至少一部份,预先位于比滞留水水面更下方位置处,则能够可靠地将给水管内的空气滞留于外壳体内。
第1发明的消声装置可使用于具备给水管之给水装置中,该给水管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滞留水内。由此,因为不会发生给水管内的空气一口气地排放于滞留水内的现象,因此不会发生噪音。作为这种给水装置有:例如洋式冲水马桶的洗净装置或浴缸的热水供给装置。特别是,第1发明的给水装置,在给水管为洋式冲水马桶的喷水管的时候效果显著。
第2发明的给水装置,其连接于洋式冲水马桶的喷水口,并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该洋式冲水马桶形成的滞留水内,其特征在于:
上述给水路中使水朝下方通过的朝下给水路的一部份,通过扩大内径,而形成可使欲与该水一齐通过的空气产生失速的消声部。
第2发明的给水装置中,将给水路中使水朝下方通过的朝下给水路的一部份设为消声部。该消声部通过扩大内径,具有使欲与水一齐通过的空气产生失速的作用。换句话说,当对给水路供应新的水的情况下,给水路内残留的空气,将因为水压而在朝下给水路内移动,若到达消声部,则浮力产生较大作用而失速。因此,给水路内残留的空气不会马上移动至朝下给水路的下游侧,消声部上部中滞留的空气将变成极小气泡并被引出于水中。该小气泡与排放一齐每次少量地释放于滞留水内。这样,该给水装置中,因为给水路内的空气不会成团地一口气地释放于滞留水内,因而可防止噪音。
再者,在该给水装置中,亦因为并未如上述现有消声装置那样具有从给水管分支出的分支管、或在外壳体内可移动的阀,因此零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特别是,消声部仅通过扩大朝下给水路的内径而形成柱状,在结构上极为简单。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而且组装亦容易。此外,该消声装置因为并未具有如现有阀那样的可动组件,因此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
所以,根据第2发明的消声装置,可实现制造成本低廉化与组装容易性,而且可达到可靠地防止噪音的效果。此外,该消声装置因为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因而亦可达成免维修。
给水路可利用筒状给水管形成。该情况下,最好给水管一体地具有消声部。由此,无需将消声部组装于给水管中,可使组装变为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实施方式1、2的消声装置的洋式冲水马桶剖视图。
图2为具备实施方式1、2的消声装置的洋式冲水马桶立体图。
图3(A)~(D)为实施方式1的消声装置剖视图。
图4(A)~(D)为实施方式2的消声装置剖视图。
图5为有关于实施方式3的消声装置,洋式冲水马桶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方式4的消声装置主视图。
图7为有关于实施方式4的消声装置,图6中VII-VII向视剖视图。
图8为具备实施方式5的消声装置的洋式冲水马桶剖视图。
图9(A)~(D)为实施方式5的消声装置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第1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1~4及将第2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5,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1的消声装置2用于洋式冲水马桶中。该洋式冲水马桶具备陶制马桶本体10、以及内部中内装有未图示的2个阀与2个大气开放阀的洗净装置16。另外,图1中省略图示马桶座18及马桶盖19。
如图1所示,在马桶本体10中设置有:具有盆面11a的盆部11,以及连接于该盆部11底部的收集部12。收集部12呈倒U字形,并连接于下方的排放口12a。
再者,在收集部12的滞留水W底部中,固定有喷水喷嘴13。该喷水喷嘴13在收集部12内的前端成为喷水口13a。此外,喷水喷嘴13利用作为给水管的喷水管1,而连接于洗净装置16。然后,在马桶本体10的外部,于喷水管1中途设置有消声装置2。消声装置2,如图2所示,利用马桶本体10上所固定的盖体17而隐蔽。
消声装置2,如图3(A)~(D)所示,一体地设置于具有给水路1a的喷水管1之间,即上游侧喷水管1与下游侧喷水管1之间。该消声装置2具备有:外壳体3与筒部4。筒部4在内部具有连通于给水路1a的通水路4a,且朝下方连接于上游侧喷水管1上。给水路1a内径与通水路4a内径相同。此外,外壳体3水密地连接于上游侧喷水管1与筒部4的上方,同时包围筒部4下方且水密地连接于下游侧喷水管1上。在外壳体3内部且筒部4外侧处,形成有可滞留喷水管1内空气的空气室3a。另外,在筒部4上方,贯设有将通水路4a连通于空气室3a的通气孔4b。
该消声装置2,如图1所示,与喷水管1连接,使得空气室3a的一部份,位于比从滞留水W水面距盆部11底部的高度h1,更下方的位置。
再者,在盆部11上部形成有内部具开放环状泻水圈通水路14a的环状泻水圈(所谓“开放环状泻水圈”)14。在盆部11后方上部,设置有连接于洗净装置16且前端在环状泻水圈通水路14a内呈开放状态的环状泻水圈管15。洗净装置16,如图5所示,利用挠性软管20直接连结于未图示的自来水管。
该洋式冲水马桶中,若按押未图示的本体或遥控的排放水按钮开关,则首先洗净装置16开启其中一个阀,并透过环状泻水圈管15仅对环状泻水圈通水路14a进行通水。籍此,洗净水沿马桶上端水平地排放,该洗净水一边流落于盆部11的盆面11a中,一边清洗盆面11a。其结果,滞留水W水面上升至距马桶盆部11底部高度h2位置处。然后,洗净装置16关闭其中一个阀。此时,消声装置2如图3(A)所示,使空气室3a内及通水路4a内呈充满洗净水的状态。
其次,洗净装置16开启另一个阀,并通过喷水管1仅对喷水喷嘴13进行通水。在刚对喷水管1供应洗净水之后,如图3(B)所示,洗净水马上从上方的上游侧喷水管1利用水压而移动至下方的下游侧喷水管1。此时,喷水管1内残留的空气,使呈团地从给水路1a经由通水路4a而从筒部4下方出去。此时,该空气团随浮力而移动至筒部4外侧,并滞留于空气室3a中。在对喷水管1继续供应洗净水之期间内,如图3(C)所示,喷水管1内残留的空气将全部滞留于空气室3a中。籍此,洗净水由喷水口13a喷出于收集部12内。由于从该喷水口13a所喷出的洗净水,强制性地产生虹吸作用。然后,可能含有洗净水与污秽物的污水,经由排放口12a而被排放出于未图示的排水管中。
然后,洗净装置16开闭另一个阀。然后,开启连接于喷水管1的大气开放阀。藉此,如图3(D)所示,停止对喷水管1的洗净水供应,并使给水路1a及通水路4a开放于大气中。此外,滞留于空气室3a中的空气,如箭头所示,从通气孔4b经由通水路4a及给水路1a,而开放于大气。因此,在空气室3a内不会滞留过剩的空气。所以,当下一次对喷水管1供应新的洗净水的情况下,喷水管1内残留的空气也将可靠地移动至空气室3a内,并未移动至喷水管1的下游侧,仅有水移动至喷水管1的下游侧。这样,该消声装置2中,因为喷水管1内的空气不至于成团并一口气地释放于滞留水W内,因而可防止噪音。
再者,该消声装置2中,因为并未如上述现有消声装置那样,设置从喷水管分支出的分支管或在外壳体内可移动的阀,因此零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而且组装亦容易。此外,该消声装置2,因为并未设置如现有的阀那样的可动组件,因此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
所以,根据实施方式1的消声装置2,可实现制造成本低廉化和组装容易性,而且可实现可靠防止噪音的效果。此外,该消声装置2,因为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因而亦可达成免维修。
再者,该消声装置2,因为设置于马桶本体10外部,因此可在现有的洋式冲水马桶上追加安装。此外,该消声装置2,因为利用马桶本体10上所固定的盖体17而稳蔽,故亦未损及洋式冲水马桶外观。
(实施方式2)
如图4(A)~(D)所示,实施方式2的消声装置5如同实施方式1,使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洋式冲水马桶中。
该消声装置5,如图4所示,一体地设置于具有给水路1a的喷水管1之间,即上游侧喷水管1与下游侧喷水管1之间。该消声装置5具备外壳体6与筒部7。筒部7在内部具有连通于给水路1a的通水路7a,并朝下方连接于上游侧喷水管1上。给水路7a内径大于给水路1a内径。此外,外壳体6水密地连接于上游侧喷水管1及筒部7的上方,且包围筒部7下方而水密地连接于下游侧喷水管1上。在外壳体6内部且筒部7外侧,形成有可滞留喷水管1内的空气的空气室6a。另外,在筒部7上方,贯设有将通水路7a连通于空气室6a的通气孔7b。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关于与图1及图2所示结构的相同结构,采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洋式冲水马桶中,若按押未图示的本体或遥控的排放水按钮开关,则首先洗净装置16开启其中一个阀,并通过环状泻水圈管15仅对环状泻水圈通水路14a进行通水。藉此,洗净水沿着马桶上端而水平地排放,且该洗净水一边流落于盆部11的盆面11a中,一边清洗盆面11a。其结果,滞留水W水面上升至距盆部11底都高度h2的位置处。然后,洗净装置16关闭其中一个阀。此时,消声装置5如图4(A)所示,使空气室6a内及通水路7a内呈充满洗净水的状态。
其次,洗净装置16开启另一个阀,并通过喷水管1仅对喷水喷嘴13进行通水。在刚对喷水管1供应洗净水之后,如图4(B)所示,洗净水马上从作为喷水管1上游侧的上方利用水压而移动至下游侧的下方。此时,喷水管1内残留的空气,呈团并从给水路1a经由通水路7a从下方出去。此时,该空气团由浮力而移动至筒部7外侧,并滞留于空气室6a中。在对喷水管1继续供应洗净水之期间内,如图4(C)所示,喷水管1内残留的空气全都滞留于空气室6a中。此外,因为通水路7a内径大于给水路1a内径,因此流入于给水路1a的洗净水,在通水路7a中扩散,而降低流速。藉此,通水路7a上部的水压变得低于通水路7a下部的水压,空气室6a中滞留的空气变成极小的气泡,并从通气孔7b逐次少量地引出于通水路7a中[文丘里效应(Venturi effect)]。然后,小气泡与排水一齐释放于收集部12的滞留水W中。因此,在结束利用喷水管1的供水后,外壳体6内的空气几乎消失或者即使未消失的情况下也不会过剩地滞留。这样,该消声装置5中,因为喷水管1内的空气不致成团并一口气地释放于滞留水W内,因而可防止噪音。
然后,洗净装置16关闭另一个阀。按着,开启连接于喷水管1的大气开放阀。藉此,如图4(D)所示,停止对喷水管1的洗净水供应,并使给水路1a及通水路7a开放于大气中。其它作用、效果均如同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中,如图5所示,将实施方式2的消声装置5设置于马桶本体10内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该洋式冲水马桶,在不按押未图示的本体或遥控的排放水按钮开关的状态下,因为消声装置5整体位于比滞留水W水面的盆部11底部高度h1更下方位置处,因此如图4(A)所示,使消声装置5的外壳体6内及通水路7a内呈充满洗净水的状态。此外,按押排放水按钮开关,洗净装置16开启其中一个阀,经由环状泻水圈管15仅对环状泻水圈通水路14a进行通水的状态均相同。
其次,若洗净装置16开启另一个阀,并通过喷水管1仅对喷水喷嘴13进行通水,则如同实施方式2,消声装置5将呈图4(B)至(C)所示状态。这样,空气室6a中滞留的空气呈几乎消失的状态。
然后,洗净装置16关闭另一个阀。接着,开启与喷水管1连接的大气开放闷。籍此,即使空气室6a中残留很少的空气,该空气也从通气孔7b经由通水路7a移动至上游侧的给水路1a。这样,消声装置5呈图4(A)所示状态。其他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4)
如图6与图7所示,实施方式4的消声装置25如同实施方式1,使用于图1与图2所示的洋式冲水马桶中。该消声装置25是将图4所示的消声装置5的具体化的装置。
该消声装置25由溶接树脂制2组件而形成的外壳体26及筒部27构成。外壳体26呈略L字形状。在该外壳体26上方,朝上方突设与喷水管1上游侧连接的连接口26b。此外,在外壳体26下方,也朝上方突设与喷水管1下游侧连接的连接口26c。这些连接口26b、26c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等于喷水管1的给水路1a。
在外壳体26内,朝下方延伸设置与连接口26b连通的筒部27。外壳体26与该筒部27上方一体地连接着,外壳体26包围着筒部27下方。筒部27在内部具有与给水路1a连通的通水路27a,并通过连接口26b朝下方连接于上游侧喷水管1上。给水路27a内径大于其连接口26b内径。在外壳体26内部且筒部27外侧处,形成有可滞留喷水管1内空气的空气室26a。另外,在筒部27上方,贯设有将通水路27a连通于空气室26a的通气孔27b。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该洋式冲水马桶中,亦可获得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关于如图3所示消声装置2亦同样地可进行具体化。
(实施方式5)
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5的消声装置亦使用于洋式冲水马桶中。该洋式冲水马桶中,在收集部12的滞留水W底部固定有喷水喷嘴13。将该喷水喷嘴13的收集部12内的前端设为喷水口13a。此外,喷水喷嘴13经由将内部当作给水路的给水管的喷水管50,而连接于洗净装置16上。喷水管50具有:使水在下方通过的朝下给水管50a,以及位于朝下给水管50a上游侧,且使水沿水平或略水平地通过的水平给水管50b。然后,在朝下给水管50a上一体地形成有消声部51。
在该消声部51内形成有形成柱状的空间51a。空间51a内径大于朝下给水管50a内径,具有使欲与水一齐通过的空气产生失速的作用。消声部51位于比盆部11底部的滞留水W水面高度h1更下方的位置处。此外,在水平给水管50b中,形成有吸收洋式冲水马桶公差的折皱52。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结构采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洋式冲水马桶中,若按押未图示的本体或遥控的排放水按钮开关,则首先洗净装置16开启其中一个阀,并通过环状泻水圈管15仅对环状泻水圈通水路14a进行通水。由此,洗净水沿着马桶上端而水平地排放,该洗净水一边流落于盆部11的盆面11a中,一边清洗盆面11a。其结果,滞留水W水面上升至距盆部11底部高度h2位置处。然后,洗净装置16关闭其中一个阀。此时,消声装置51,如图9(A)所示,使空间51a内呈充满洗净水的状态。
其次,洗净装置16开启另一个阀,并通过喷水管50仅对喷水喷嘴13进行通水。在刚对喷水管50供应洗净水之后,如图9(B)所示,洗净水马上从喷水管50上游侧的水平给水管50b利用水压而移动至下游侧的朝下给水管50a。此时,喷水管50内残留的空气,呈团并与洗净水一齐进入到消声部51。因为消声部51的空间51a内径大于朝下给水管50a内径,因此进入到空间51a内的空气中,浮力产生较大作用,该空气失速而滞留于空间51a内的上部。另外,欲与水一齐通过的空气亦由于折皱52而失速较多。在对喷水管50继续供应洗净水之期间内,如图9(C)所示,喷水管50内残留的空气全部滞留于空间51a内的上部,同时该滞留的空气变成极小的气泡,并被引出于水中。然后,小气泡与排放一齐释放于收集部12的滞留水W中。所以,在利用喷水管50进行的供水结束后,空间51a内的空气几乎消失。这样,该消声装置中,因为喷水管50内的空气不致成团并一口气地释放于滞留水W内,因而可防止噪音。
然后,洗净装置16关闭另一个阀,并停止对喷水管50供应洗净水,且开启与喷水管50连接的大气开放阀。由此,如图9(D)所示,空间51a内成为被洗净水充满的状态。其它的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再者,该消声装置中,因为并未如上述现有消声装置那样,具有从喷水管分支出的分支管、或在外壳体内可移动的阀,因此零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特别是,消声部51仅利用扩大喷水管50内径而形成柱状,所以结构上极为简单。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而且组装亦容易。此外,该消声装置因为并未设置如现有阀那样的可动组件,因此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另外,该给水装置中,因为消声部51与喷水管50形成一体,因此消声部51无需组装于喷水管50上,可使组装更加容易。
所以,根据实施方式5的给水装置,可实现制造成本低廉化与组装容易性,而且可达可靠地防止噪音的效果。此外,该给水装置因为可发挥稳定的消声效果,因而也可达成免维修。另外,利用折皱52也可将该给水装置安装于各种尺寸的洋式冲水马桶中。此外,该给水装置中,虽消声部51采用柱状者,但是只要空间51a内径大于朝下给水管50a内径便可,未必一定要设为柱状。
以上实施方式为例示,举凡在不脱逸本发明主旨的范畴下,可追加各种变化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本发明的消声装置或给水装置具体地适合用于洋式冲水马桶的洗净装置、浴缸的热水供给装置等。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本发明的给水装置,是连接于洋式冲水马桶的喷水口、将通过内部的给水路的水排放于洋式冲水马桶形成的滞留水内的装置。该给水装置具有使水朝下方通过的朝下给水管、和使水朝水平或大致水平通过的水平给水管。然后,本发明的给水装置中,在朝下给水管上一体地形成圆柱状的消声部,在水平给水管上形成有折皱。消声部通过扩大内径,使欲与水一齐通过的空气产生失速。因此,给水路内残留的空气不会直接移动至朝下给水管的下游侧,而滞留于消声部上部的空气变成极小的气泡被引出于水中。该小的气泡与排放的同时逐次少量地释放于滞留水中。特别是,本发明的给水装置的消声部,是将内部残留的空气变成极小的气泡并引出。这样,在该给水装置中,由于不会产生给水路内的空气成团地一下子排放于滞留水内,所以能够防止噪音。此外,折皱吸收洋式冲水马桶的公差。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147841号公报上所公开的喷水导水路,也连接于洋式冲水马桶的喷水口、将通过内部的给水路的水排放于洋式冲水马桶形成的滞留水内。该喷水导水路,在图面上,也具有使水朝下方通过的朝下给水管、和使水朝水平或大致水平通过的水平给水管。然后,在该喷水导水路上一体地形成有扩张部,该扩张部可以认为是相当于与本发明相关的消声部。
但是,日本专利特开2003-147841号公报上所公开的喷水导水路,是使欲与水一齐通过的空气失速之后,将空气与水分离并滞留于上部,进一步使空气上升并排放出去(0020段落、0022段落、0034段落)。因此,该扩张部需要大的内容积,喷水导水路因此而变得大型化。与此相对,本发明的给水装置的消声部,是将内部残留的空气变成极小的气泡并引出的,而不是使滞留于上部的空气上升并排放出去的。因此,消声部的内容积小也足够,本发明的给水装置是可实现小型化的装置。
此外,日本专利特开2003-147841号公报的喷水导水路的扩张部,是所有底面的整体或一部分呈水平或大致水平的箱状的部分。因此,在该喷水导水路中,通过内部的水因扩张部的水平或大致水平的底面而容易失去很多,从而会对洋式冲水马桶的洗净性方面产生担心。与此相对,本发明的给水装置中,由于消声部是形成在朝下给水管上的圆柱状的,所以消声部几乎不具有水平或大致水平的底面,保持通过内部的水很多,能够对洋式冲水马桶赋予高洗净性。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给水装置,由于消声部是圆柱状的,因此与箱状的相比,应力难于集中,即使厚度相同,强度和耐压性也更优良。此外,本发明的给水装置的圆柱状的消声部,由于结构简单,所以有助于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进一步地,日本专利特开2003-147841号公报的喷水导水路上没有形成折皱。日本专利特开2003-147841号公报的技术,只是通过将喷水导水路由可挠性材料构成来吸收马桶的公差的,但仅仅由此是根本不存在对折皱的公开表示或者任何暗示的。本发明的给水装置中,如上述,为了实现小型化的同时,保持通过内部的水很多,而且维持高的强度等,采用了圆柱状的消声部,但是,因此不能否认本发明的给水装置缺乏可挠性这一点。因此,本发明的给水装置设置了折皱,由此来吸收洋式冲水马桶的公差。特别是,本发明的给水装置,将其折皱不设置在朝下给水管,而是设置在水平给水管。这是因为,洋式冲水马桶,水平方向最长,吸收水平方向的公差是最有效的。此外,如果在水平给水管上设置折皱,则可以使欲与水一齐通过的空气因折皱而产生失速,有助于消声部的作用效果。
从而,权利要求7,相对于日本专利特开2003-147841号来说,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是很明显的。权利要求8由于从属于权利要求7,所以与权利要求7相同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1.一种消声装置,其连接于给水管的中途,该给水管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滞留水内,其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筒部,其朝下方连接于上述给水管中位于上述消声装置上游侧的上游侧给水管,且在内部具有与上述给水路连通的通水路;
外壳体,其水密地连接于该上游侧给水管及该筒部上方,同时包围该筒部下方,水密地连接于在该给水管中位于该消声装置下游侧的下游侧给水管,并可将该给水管内的空气滞留于该筒部外侧的内部中,
而在该筒部上方贯设有将该通水路连通于该外壳体内部的通气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游侧给水管上连接有大气开放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通水路的内径大于给水路的内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体连接于给水管,使得其内部的至少一部份位于比滞留水水面更下方的位置处。
5.一种给水装置,其具有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滞留水内的给水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给水管连接消声装置;
该消声装置具有:
筒状筒部,其朝下方连接于上述给水管中位于上述消声装置上游侧的上游侧给水管,且在内部具有与上述给水路连通的通水路;
外壳体,其水密地连接于该上游侧给水管及该筒部上方,同时包围该筒部下方,水密地连接于在该给水管中位于该消声装置下游侧的下游侧给水管,并可将该给水管内的空气滞留于该筒部外侧的内部中,
而在该筒部上方贯设有将该通水路连通于该外壳体内部的通气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给水管为洋式冲水马桶的喷水管。
7.一种给水装置,其连接于洋式冲水马桶的喷水口,并将通过内部给水路的水,排放于该洋式冲水马桶形成的滞留水内,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水朝下方通过的朝下给水管、及使水朝水平或大致水平通过的水平给水管;在该朝下给水管上,通过扩大内径,一体地形成有圆柱状消声部,该消声部使欲与该水一齐通过的空气产生失速,将内部滞留的空气变成小的气泡并引出;在该水平给水管上形成有吸收上述洋式冲水马桶的公差的折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给水路利用筒状给水管而形成,该给水管一体地具有消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