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盘式编织立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地面交通系统的立交线路设计。是一种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既保留城市原有的建筑群格局,又实现城市交通系统全线畅通的物理解决方案。
背景技术:
城市地面交通系统是最主要最经济和最方便的一种交通方式,也是城市未来发展不变的方向。由于交叉路口的时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车流,城市的整体交通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多种的交通方式。
在交通繁重的一些路口设置大型立交桥来消除所有的交通冲突点;架设环城的高架桥或铺设环形围城公路对车辆进行分流;增设地铁来减少载人的公交车辆等,虽暂时缓解了局部地交通压力,但其他的堵塞点仍会影响到全线的畅通。也没有改变整个城市原有的时间管理方式。
多方式的交通模式额外地增添了公共转换的平台,高架桥也限制了汽车的载重能力。此外还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用地,改变了城市原有的格局,破坏了人文环境。新增的城市外围环道仍存在着与原有道路的平面交会问题。
在十字路口内的转盘式平面解决方案,只消除了相交冲突点,存在着3个交织段的6个冲突点,安全和通运能力都比较差。此外,还必须遵守特殊的交通规则。
若路口之间的平均间距只有500米左右,在每个路口都设置普通立交桥会形成整座城市都是环道的局面。要么改变城市的格局加大各路口之间的距离来满足普通立交模式的要求,要么不改动原有道路和城市建筑物,设计出只在路口的范围内解决所有的交通冲突点的全新立交线路方案。才能实现城市地面交通系统的全线畅通。
发明内容:
本设计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够实现城市畅通工程的关键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十字路口的地面,提供完全物理阻隔的直行、右转弯、左转弯的机动车辆单向通道,满足城市的所有路口都实现立交通道的要求。
设计原理:
根据经纬编织的方式,将经和纬的横截面扩大成4×5平方米后,建立了立交通道的基本模式。互相穿插后的经和纬进行再分叉,形成直行和左转弯各自的单行道。
设计方案:
一.四叉口的单通道完全对称于中心点并互相嵌接。机动快车道2进3出。
二.立交桥的高度降低一半,利用地下的另一半空间,合成为通道的整体高度。缩短上桥坡长的1/2。
三.下桥坡度改陡一倍缩短1/2的坡长,使下坡全程在1/4的环形桥内完成。
四.立交桥上、下坡的次序:上坡、下坡、再上坡,车辆每次只爬高1/2的桥高。
五.双层车道在外,上下重合。单下坡道在内。
六.右转弯单向车道在地平面,处在最外侧。
七.桥体中央地面高于地平0.5米,可作为一个巨大的临时蓄水池通过地下U形排水管道向立交桥外的地平面自动泄水。
八.非机动车不单独设置,与人行道合并,地下过道也合并。
九.限制极少数不准在市内通行的机动车辆的高度后,桥洞高度参照最低要求设计。采用无梁桥体减少自身的厚度。
十.桥面接受的雨水引向内侧地面,必要处用加盖雨棚、增设地沟引流等手段。它们有:4处下坡处、4处机动车出口。在地下通道设置蓄水坑及小容量抽水设备,向中央地面的临时蓄水池或环形桥外侧地面排水。
十一.不增加应急的路面宽度,用滑道远距离牵引亊故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总平面图 图2 1/2总侧面图
图3立交桥总体效果图之1 图4立交桥总体效果图之2
图5立交桥内圈正视效果图 图6路口五车道左视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
行车路线:
如图1.进入路口后,若右转弯走地平面的右单车道;否则如箭头所示——上坡、桥上平驶、跨过地下车道后就下坡、进入桥洞后再分叉:若直通就上坡;若左转弯就继续在桥下平驶,至另一出口时再上坡到地面。桥下分道处有明显的指路标志。
参考数据:
机动车单道宽4米,上坡斜度1/12;下坡斜度1/6。桥面高2.5米,底层深2.5米。内圈宽48米,外圈宽66米。路口快车道总宽20米。过街地下人行道纯高2.5米,宽4米。梯式上、下坡。过街地下非机动车道平坡,上下坡斜度1/8。
该系统设施的特点是占地少,投资少,行车安全,交通管理简化。占地面积只有苜蓿叶立交桥的1/4。不但增添了城市的新景观,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还能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适合城市系统性的单行车道的分期改造,尤其适合新建市区的规划。
附加丁字路口的设计方案:
用3座X形换道桥提供2个左转弯和1个直行通道,另1个直行通道和2个右转弯在最外侧的地平面。如图7所示。丁字立交桥的效果图见图8。
相邻十字路口的系统简化设计方案:
与系统设置相邻的路口采用省略左弯的简单立交桥,见图9。若将该系统底部上升至地平,则成为第二套线路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