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的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的锁。
背景技术
这样的锁用于使机动车辆的门或类似设备保持在闭合位置;它们还允许通过操作一个连接至一个闩机构的内部或外部操作装置而打开门或类似设备,并可由一个用户操作。典型地,这样的锁安装在车门上。它们包括闩爪,闩爪设计成与一个安装在车辆上的销或撞杆接合或从之脱离接合。释放此闩机构包括:使闩爪从所述撞杆脱离接合,允许门或类似设备打开;相反,闭合此闩机构包括:保持撞杆由闩爪接合,且防止门或类似设备打开。当门闭合时,借助撞杆把闩爪推入其闭合位置,如果该闩机构未受外部作用,一个掣子防止闩爪回归其释放位置且把闩机构保持在闭合位置。
在此,本文将闩机构连接外部释放控制的部分称作外部释放杆,对应地,将闩机构连接内部释放控制的部分称为内部释放杆。此处所采用的闩机构的锁定包括防止借助于外部释放控制而打开闩机构;解锁是反向操作,当操作外部释放控制时允许闩机构再次释放。对机动车辆的门而言,这些操作通常由一个汽车腰部把手(fascia pull)或机电致动装置来执行。对舱背式汽车的门或行李箱而言还可采用一种互锁装置用于锁定或解锁的目的。
在此,“安全锁定”包括:防止在门或类似设备被锁定情况下通过操作内部释放控制而释放闩机构。安全锁定特别地防止在车窗玻璃打破后借助内部释放控制而打开车门。“安全锁定释放”是反向操作,指再次允许通过操作内部释放控制而打开闩机构。对机动车辆的门而言,这些操作通常由一个特定的机电致动装置执行。在使用了这种类型的锁的2000年款Peugeto 406,或还是2000年款的Audi A4中可以找到实例。一种儿童保护特征防止闩机构无论在锁定还是未锁定时都不能从内部打开;该特征防止车门尤其是被小孩从内部意外地打开。其常设置在车辆的后门上。对车辆后门而言,这些操作通常由一个机械控制装置或机电致动装置执行。2000年款的Volkswagen Golf,或2000年款的Renault Laguna II采用了这种解决方案。
一种超驰(override)特征允许打开闩装置以及同时释放锁定,或者在设置有儿童安全按钮时通过操作内部释放控制而解锁闩机构。该特征允许在意外情况下释放门闩机构,使得位于带儿童安全设置的车辆地后部的乘客可解锁闩机构,使门可从外面打开。
一种双重超驰特征允许通过操作释放控制两次而同时解锁和释放闩机构。
存在大量的机械式和机电式的闩机构的设计,其采用了这些特征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此,机械式闩机构是指其中的释放机构由一个机械联接致动,例如通过拉动一个线缆;此处的电动闩机构是指其中的释放装置由一个电动马达驱动的齿轮机构致动。
可参考例如欧洲专利申请EP-A-1,335,087,其论述了现有技术锁的几种设计方案和电动闩机构,使得在变差的电气状态下可以具备上述特征。
机械式或电动式释放的闩机构根据车的款式不同可能变化相当大。具有不同功能的不同闩机构将安装在车辆的门和其它可打开部件上,这取决于车辆分类。尤其地,驾驶员处的门经常具有不同于其它门例如后门的功能。因此,对于给定车辆,有必要提供几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不同闩机构。
目前,制造商试图减少部件专用号的数目以简化部件订购和加工,同时也简化车辆上部件的存储和组装。对闩机构而言,现有惯例需要为每种车辆类型都提供一种闩机构,即提供一个特定专用号,或甚至为指定车辆类型的每个不同的可打开部件都提供一种闩机构。
因此,需要一种标准化“核心”闩机构,使得可以构造任何类型的锁,所构造出的锁能够部分或全部地实现上述的各种功能——锁定、解除锁定、安全锁定、解除安全锁定、儿童安全功能的致动/释放、超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电式闩机构,其包括:一个闩爪,可在闩机构释放位置和闩机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一个掣子,属适于将闩爪保持在闩机构闭合位置;配合装置,其具有一个适于由闩机构释放杆所操控的作用点;一个可在所述配合装置和所述掣子之间电动地接入和脱开的单向的联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配合装置还具有一个适于由马达操控的作用点。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闩机构还包括一个备用杆,该杆由一个电动马达在用于使所述配合装置接入的作用位置和用于使所述配合装置脱开的非作用位置之间进行操控。
配合装置可具有一个指状物,所述备用杆具有一凸轮,该凸轮适于在作用位置处接靠所述指状物。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备用杆上带有一弹簧,该弹簧适于使所述备用杆处于一个中间位置。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配合装置具有一个第一窗状开口,适于容纳一个与掣子成一体的突起,所述窗状开口的形状适于在所述联接处于接入状态时提供所述配合装置和所述掣子之间的单向联接。
配合装置可有一个第二窗状开口,用于容纳由杆作用的点。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配合装置有一个指状物,用于容纳由马达作用的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组件,其包括:上述的闩机构;一个用于闩机构的电动释放马达,其适于作用于所述配合装置上;一个机械释放杆,其适于作用于所述配合装置上;所述配合装置和所述掣子之间的单向联接,其由所述释放马达接入。
模块化组件可包括:一个适于由备用马达操纵的备用杆;在所述释放马达发生电故障时,所述配合装置和掣子之间的单向联接由所述杆接入。
一个模块化组件,其包括上述的闩机构;还设置有一个适于作用在配合装置上的机械释放杆以及一个适于由马达操纵的备用杆,其中,配合装置和掣子之间的单向联接通过操作所述备用杆而接入和脱开。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具有安装了上述闩机构或模块化组件的可打开部件。
【附图说明】
通过随后以举例的方式提供的描述并参照附图,闩机构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明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闩机构的简图,图中闩机构处于闭合位置且具有机电式的释放设备。
图2至图4是图1中闩机构的视图,示出在常规操作中的闩机构的机电式打开过程中,闩机构的各种部件如何移动。
图5示出图1中的闩机构,其处于闭合位置并且只带有机械式紧急开启。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闩机构的简图,图中闩机构处于闭合位置并且只带有机械式紧急开启。
图7至图11示出在本发明的闩机构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的组合式锁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组件式的锁。完全相同的核心闩机构可以构成具有不同功能的锁,取决于组装方式和所添加的部件。特别是,取决于与其配合的电动马达的电控程序以及添加的部件,锁的给定的机械结构能够提供所述的各种功能。
机电式闩机构包括一个闩爪和一个掣子,闩爪可在允许闩机构释放的第一位置和锁定闩机构的另一个位置之间移动,掣子适于使闩爪保持在闭合位置。闩机构还包括配合装置,配合装置具有一个适于由释放杆操纵的作用操作点。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闩机构的配合装置在结构上设有一个机械接合点,当由释放杆作用时允许该配合装置改变位置。配合装置还具有一个适于由马达作用的作用点。在这种情况下,配合装置在结构上设有一个适于由电动马达的机械作用所操纵的作用点,允许配合装置改变位置。这两个用于释放杆和马达的作用点不需都致动,这取决于锁所想要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个可以接入和脱开的单向联接连接配合装置和掣子。这种单向联接确保掣子由配合装置操纵,配合装置接收操作指令或动作,相反的,也就是掣子的移动对配合装置没有影响。联接可电气地接入,使得当配合装置改变位置时掣子被驱动。联接还可电气地脱开,使得当配合装置改变位置时掣子不会移动。
基于这种核心闩机构,任何其它类型的锁可以通过适当选择释放杆和马达并恰当地匹配电动马达的程序而制造,此电动马达负责接入或脱开配合装置和掣子之间的单向联接。
在下面的描述中,本文将采用术语竖直、水平、左、右、上和下来描述附图中所示闩机构的位置。该位置起说明作用,而不应该理解成其限制操作中闩机构的位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闩机构的简图,该闩机构处于闭合位置。图1所示的闩机构是一个机电式释放的闩机构。
图1所示的闩机构具有一个核心闩机构组件,该核心闩机构组件包括:一个闩爪1、一个掣子3和配合装置5。配合装置5适于由马达6和/或释放杆15操纵。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连接是单向的,这意味着配合装置5的转动可引起掣子3的转动,而反过来,掣子3的转动对配合装置不起作用。
附图示出闩爪1转动地安装在轴线1a上。闩爪1绕着轴线1a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使得门释放,如图4所示。闩爪由一个弹簧沿顺时针方向朝其释放位置作用。
在图1所示的闩爪位置中,掣子3防止门打开并使闩爪1保持在一个撞杆上(图中未示出)。闩爪的确切形状及其运动是已知的,本文将不再对其进行更详细的阐述。可对它们做补充的修改而不对本发明闩机构的操作产生任何影响。
图1还示出一个掣子推杆4。掣子3和掣子推杆4可绕着轴线2转动并彼此形成一体:考虑到组装中的限制,使用两个部分是有利的。掣子3和掣子推杆4具有相互配合的驱动突起。掣子3和掣子推杆4绕着轴线2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可降低掣子3以及释放闩爪1,以使得后者顺时针转动并从而释放闩机构。
图1还示出一个电动的释放杆9,其包括一个安装成可绕着掣子和掣子推杆的转动轴线2自由旋转的驱动键11。电动释放杆9可由电动马达6操纵,电动马达6通过一个蜗杆7驱动一个带齿凸轮8。凸轮8具有一个弯曲表面用于推动电动释放杆9的端部9a从而使其绕着其轴线2转动。
图1更进一步示出配合装置5,其安装成可绕轴线5a转动。配合装置包括一个第一窗状开口5b,第一窗状开口5b内容纳有掣子推杆4的突起。窗状开口5b的形状提供了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特别地,窗状开口5b比掣子推杆4的突起要大。因此,掣子3沿相反方向的转动将对配合装置没有影响。而且,窗状开口5b的尺寸允许配合装置5绕着其轴线5a沿顺时针方向初始转动而不会驱动掣子推杆4因而不驱动掣子3。
配合装置5还有一个第一指状物5c,第一指状物5c设计成与电动释放杆9的键11配合。因而第一指状物5c构成配合装置5的一个由马达6操纵的作用点。
闩机构还包括一个杆15以便人力地或机械地释放门。杆15安装成绕轴线13转动,并由一个外部释放线缆或杆机构14连接至一个外部释放控制(图中未示出)。人力释放杆15具有一个突起15a,突起15a紧靠恢复杆12的一个接触面12a,恢复杆12能绕着和凸轮8的共同轴线10一起转动,凸轮8与电动释放马达6齿轮接合。恢复杆12设置有一个销12b,销12b容纳在配合装置5的第二窗状开口5d内。因而,此第二状开口窗5d构成配合装置5的一个适于通过一个杆操作的作用点。
一个内部人力释放杆(图中未示出)也适于作用在恢复杆12上,以把销12b移动至配合装置5的第二窗状开口5d内。
外部人力释放杆15和恢复杆12都包括电触点12c、15b,其设计用来致动电动马达6的开关触点17a、17b,如图2所示。
图1示出一个备用杆,其标记数字为18。之所以被称为备用杆18,是因为它可以由一个备用马达20(在图5中可见)驱动,以把凸轮18a带动至与配合装置5的第二指状物5e相互正对处。在该结构中,配合装置不能绕着轴线5a自由转动。作用在内部或外部释放杆上,将使得配合装置5绕配合装置的指状物5e和备用杆18的凸轮18a之间的接合点转动。此接合点优选地以掣子3和掣子推杆4的轴线2为中心。
图1中的电动式释放的闩机构操作如下。
当备用杆18处于备用杆18的凸轮18a不与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接合的非作用位置时,配合装置5将绕轴线5a自由转动。
当操作外部的机械释放控制(或对应地,内部的释放控制)时,这将通过线缆14(或者对应地,内部释放线缆)引起杆15绕着轴线13(或者对应地,内部释放线缆绕其轴线)转动,引起恢复杆12沿箭头F2方向绕其转动轴线10摆动。外部释放杆15和恢复杆12的该摆动运动引起马达6的开关触点17a和17b接触,如图2所示。
恢复杆12的运动还驱动销12b,且销12b移动至紧靠窗状开口5d内的面5f,其结果是引起配合装置5沿箭头F3方向绕其旋转轴线5a摆动。因此,使配合装置5的杆作用点可起作用。配合装置5的该向左上方的摆动将使得配合装置的指状物5c与电动释放杆9的键11接合,因而使配合装置5的马达作用点可起作用。
在这个位置上,配合装置5还不处于能够驱动掣子3的位置上。实际上,配合装置5在恢复杆12作用下的此初始移动过程中,掣子推杆4的突起仅仅在配合装置的窗状开口5b内简单滑动相对运动向右侧,而不引起掣子3的任何转动。因此,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脱开。
通过机械释放控制的作用,使得马达的开关触点17a、17b闭合,从而马达6开始运转。如图3所示,当凸轮由蜗杆7驱动时,马达6的运转引起凸轮8转动。现在,凸轮8的转动把电动释放杆9的端部9a向左推动至左侧,引起所述杆9绕着其轴线2转动。由于配合装置5已通过键11与电动释放杆9成为一体,因为其指状物5c接靠在键11上的原因,配合装置被驱动绕着其轴线5a顺时针转动。
由马达6驱动的凸轮8能在静止位置和闩机构释放位置之间绕着旋转轴线10转动,以使释放杆9移动过一个角度——此角度大致为释放闩机构所需的角度。
如图3所示,由于掣子推杆4的突起紧靠配合装置窗状开口5b内部的右手侧,配合装置5沿箭头3方向的转动还驱动掣子推杆4。通过配合装置5对掣子推杆4的驱动还将驱动掣子3,掣子3与配合装置5是一体转动的。这时,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接入。
掣子3的转动允许闩爪1从其锁定位置释放。闩爪1现可沿箭头F5的方向自由转动并释放闩机构以打开门。在随后的门密封设备的压力以及用户抓住门的作用下,产生了沿箭头F5方向的移动。
图4示出闩机构的闭合。当用力关上门时,引起闩爪1沿相反方向(即沿箭头F5′方向)转动。掣子3回到其初始位置,例如在弹簧(图中未示出)作用下沿箭头F1′绕着轴线2转动,并且现在可再次使闩爪1保持在闭合位置。
当闩爪1转动时,其可操纵开关触点(图中未示出),为门的电子逻辑设备(图中也未示出)提供“门打开”的状态信息。该信息与其它和致动电动闩机构的释放之马达6开关触点17a、17b状态相关的信息一起,将被用于给马达反向供电,以便将闩机构的元件返回至静止位置,如图4所示。
从上可知,闩机构借助机械指令和电指令的混合作用而移至释放位置。各种锁功能,例如闩机构的锁定、儿童安全特征或超驰是通过一个与电动释放马达6相关的未示微型控制器的固件实现的。
因此,假如微型控制器发生故障且马达6在不恰当的时候启动,电动释放杆9将仅仅在其轴线2上自由摆动而不驱动配合装置5,因为键11没有借助机械释放控制的操纵而与配合装置5接合。由于配合装置5没有被驱动,掣子3不处在允许闩爪1从其闭合位置移开的位置。从而避免了门的任何不适当的打开。
然而,假如马达6不能运转,仍有必要可以打开门。如果检测到影响马达6运转的问题,例如检测到受了碰撞、电池电压降低、固件故障或其它原因,监控电路(选择地,其可以是不必要的)和马达6的微型控制器一起将开动备用马达20,备用马达将使备用杆18处于所谓的作用位置。如图5所示,在该位置上,备用杆18的凸轮18a通过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接入。配合装置5不再能绕其轴线5a转动,而仅仅能绕轴线2摆动,构成备用杆18在配合装置5上的接入点。
操纵外部释放控制14(或对应地,操作内部释放控制)将引起外部释放杆15令恢复杆12如上所述地枢转。由于恢复杆12绕着其轴线10转动,销12b将紧靠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d的表面5f。由于配合装置5因为其指状物5e接入备用杆18的凸轮18a而不能绕其轴线5a转动,此时,配合装置在接靠窗状开口5d内部的销12b的作用下绕轴线2转动。然后,配合装置5的这个绕轴线2的转动将通过容纳在配合装置窗状开口5b内部的突起驱动掣子推杆4。
实际上,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b的形状设计成:当配合装置绕着其旋转轴线5a转动时允许掣子推杆4的突起在窗状开口内初始滑动以驱动所述突起,并且在当配合装置5和备用杆18一起绕着接入轴线2转动时无初始滑动。为此,可容纳掣子推杆4的突起的窗状开口5b的形状可制造成以配合装置5的旋转轴线5a为中心的圆中的一段圆弧。
因此,当备用杆18处于其所谓的作用位置时,掣子推杆4的突起不再在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b内滑动,而是与其左手侧保持邻接,以一体地驱动掣子3旋转且使得闩爪脱离其闭合位置。因此,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通过备用杆18接入其作用位置。这使得即使在电动操纵控制发生故障时,也允许机械地释放闩机构。
因此,备用杆18具有一个所谓的作用位置,在该位置,凸轮18a接入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使得配合装置5绕着掣子推杆4的轴线2转动;备用杆18具有还具有一个所谓的非作用位置,在该位置,凸轮18a相对于配合装置的指状物5e脱开,使得配合装置绕着其旋转轴线5a转动;并且最后还可能具有中间位置,在该位置,由于配合装置5的先前转动,凸轮18a不能直接接入。
假如在已经操纵外部释放控制已后才检测出马达6非正确运转,配合装置5将处于与图2所示相对应的位置。如果备用马达现在开始运转,备用杆18的凸轮18a不能与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相接合,原因是在机械释放控制的作用下配合装置5已经绕轴线5a转动了。当线缆14上不再存在拉力时,释放杆15和恢复杆12回归其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配合装置5回归其初始位置,例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此时,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将撞在已经运转的备用杆18的凸轮18a上。备用杆18从而带有一个弹簧19,弹簧19允许凸轮18a由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向其静止位置反向转动推动。一旦配合装置5回归其初始位置,弹簧19将强制备用杆18的凸轮18a紧靠指状物5e。该接合点现在构成配合装置5的新旋转轴线2。
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d(恢复杆12的销12b其内移动)的形状很重要,因为该形状应当允许销12b紧靠表面5f,以使得配合装置5可以在恢复杆作用下或绕其轴线5a转动以接合电动释放杆9的键11,或绕掣子推杆4的轴线2转动。
类似地,配合装置5的容纳掣子推杆突起的窗状开口5b的形状也很重要,因为其在联接接入时允许闩爪3通过配合装置5而单向地驱动,而不与配合装置5绕哪个转动轴线(也就是2或5a)枢转无关。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闩机构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处于闭合位置。图6中的这个闩机构仅具有机械释放装置。
那些与图1中所讨论的闩机构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将不再描述。
图6的闩机构不带有电动释放杆,而仅仅有一个人力释放杆15,人力释放杆15联接至一个外部释放控制,以及一个内部释放控制杆(图中未示出)。
图6中闩机构的配合装置5的形状可以与以前所述闩机构的配合装置的形状不同。实际上,在图6上,配合装置5不再具有一个适于接合电动释放杆键的指状物。类似地,恢复杆12的销12b在其内移动的窗状开口5d的形状不同于上面描述的形状。该窗状开口5d构成了配合装置5的一个由杆作用的点。图6中的配合装置不具有马达作用点。图6中的配合装置5更为简单,但是应该理解,图1所描述的形状可应用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只不过在配合装置上的马达作用点未起作用。
图6中的闩机构操作如下。图6中的闩机构是一种带有机械释放和电子锁的闩机构。
为了释放闩机构,备用杆18在马达20作用下处于作用位置,换句话说,凸轮18a接合在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上。
如果在外部释放控制14(或对应地,在内部释放控制)上施加一个操作,其将引起外部释放杆15使恢复杆12如上所述地枢转。在杆12的这个绕其轴线10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影响下,销12b将受驱动与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d的表面5g紧靠。由于配合装置的指状物5e与备用杆18的凸轮18a接合,所以配合装置不能绕着轴线5a转动,配合装置被迫通过接合处的点绕轴线2转动。然后,配合装置5绕轴线2的摆动,通过容纳在配合装置窗状开口5b内的突起而向下驱动掣子推杆4。由于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b的形状,如上所述,掣子推杆4的突起将不会滑动而是保持与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b的左手侧邻接,以便使得掣子3与其一体转动以及使得闩爪从其闭合位置释放。因此,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由处于作用位置的备用杆18接入。
类似地,如果配合装置5具有参照图1所描述的形状,销12b与5f表面邻接在窗5d内移位会引起配合装置绕着轴线2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同时一体地驱动掣子推杆4和掣子3。
为了锁定闩机构,马达20使备用杆18处于非作用位置,换句话说,即凸轮18a相对于配合装置5的指状物5e脱开。
操纵外部释放控制14(或对应地,内部释放控制)将引起外部释放杆15摆动恢复杆12,如上所述。销12b将受驱动而邻接配合装置5的窗状开口5d的表面5g。由于配合装置可自由绕其轴线5a转动,销12b在窗状开口5d内的移位将引起配合装置绕轴线5a顺时针地转动。在配合装置5绕轴线5a转动的这个过程中,由于窗状开口5d如上所述的形状,掣子推杆4的突起将仅仅在窗状开口5d内滑动而不引起掣子3的转动以及闩爪从其闭合位置的释放。因此,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由处于非作用位置的备用杆18脱开。
类似地,如果配合装置5具有图1所描述的形状,销12b在窗状开口5d内的移动将引起配合装置绕轴线5a顺时针方向转动。在配合装置5绕轴线5a转动的此过程中,掣子推杆4的突起将仅仅在配合装置的窗状开口5d内滑动而不会引起掣子3转动以及闩爪从其闭合位置释放,如图3所示。因此,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由处于非作用位置的备用杆18脱开。
根据本发明的闩机构构成一个模块化的组件,使得可以基于一个基本的核心闩机构而实现锁的所有期望功能。
取决于备用杆18的马达20的程序以及可能将辅助马达、棒、配合装置以及杆加至根据本发明的闩机构的核心,可以实现所有的锁定、安全锁定、单一和双重超驰、儿童保护特征等功能,并且显而易见地组合所有这些功能。图7至图11确实示出了具有各种功能的锁的具体实施例的实例。
因此,图7示出具有电动释放装置的闩机构模块的一个实例。通过对一个连接至外部释放控制15和内部释放控制22的机械释放杆12施加作用,配合装置5能运转,换句话说是移位。配合装置5也可以通过电动释放杆的键由电动马达6所操纵。此闩机构模块的实例对应于参照图5所讨论的例子,该例子中配置了一个备用马达20以防止释放马达6万一发生故障。通过操纵一个作用在闩爪上的闭合杆16,图7中的闩机构还具有电动闭合功能。如果门没有关好,例如由于门密封件的阻力作用,一个马达(图中未示出)可操纵闭合杆16以便使闩爪处于闭合位置。图7的闩机构可以例如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前门上。
在图8的示例中,闩机构仅具有以上参照图6所描述的机械释放装置。配合装置5的杆作用点可以由恢复杆12操纵。该图示出由内部释放控制22操纵的内部释放杆23,其作用于恢复杆12从而使配合装置5的作用点可起作用。恰当地设计备用马达20的程序,可提供一个中央锁定系统以接入或脱开配合装置5和掣子3之间的单向联接。图8中的闩机构可以例如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前门上。
在图9的示例中,闩机构仅具有机械释放装置。可以通过恢复杆12使配合装置5的杆作用点可以起作用。内释放控制22中添加了钩状件21以及中间内释放杆24,以构成一个具有简易超驰功能的机械的儿童安全特征。因此,源于和图8中所示完全相同的闩机构的核心,且通过添加一些部件,图9所示的设备可以提供一个具有儿童安全特征以及简易超驰功能的锁。恰当地设计备用马达20的程序,可提供参考图8所述的中央锁定系统。图9中的闩机构可以例如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前门上。
图10中的示例与图9中示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恢复杆12和内释放杆23的相对布置,以构成一种双重超驰的机械儿童保护特征。图10的闩机构可以例如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后门上。在图11的示例中,闩机构仅仅具有机械释放装置。可以通过恢复杆12使配合装置5的杆作用点可起作用。恢复杆12的运动可以由一根棒阻止或致动,该棒通过一个突起连接至一个由马达25的蜗轮驱动的环。辅助马达25使得内部释放杆可以电动地接入或脱开。取决于马达25的程序,可以实现一种电动的儿童安全特征或一种安全锁定特征。恰当地设计备用马达20的程序还可以实现一种参考图8所述的中央锁定功能。图11的闩机构可以例如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后门上。
因此,从图7至图11的示例可以发现,取决于添加至组件的部件和相关马达的程序,根据本发明的同一闩机构的核心可以提供机动车辆锁所期望的所有功能。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举例和结合附图的方式进行描述的实施例;特别是,与本发明的闩机构相关的各操纵杆和马达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变化很大。根据本发明的闩机构构成一个核心,能够以模块的方式往该核心上添加其它构件。特别是,通过简单修改操纵备用杆18的马达20的程序,从同一种闩机构可以获得许多的不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