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023358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6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918259.3

申请日:

2016.10.21

公开号:

CN106352411A

公开日:

2017.01.2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00申请日:20161021|||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00(2011.01)I; F24F13/02; F24F11/02; F25B13/00; F24F13/30; F24F13/28

主分类号:

F24F1/00

申请人:

爱康森德(深圳)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锡; 蔺勇智; 潘志升; 李春海; 朱云亮

地址:

51062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高德置地春广场B座1503C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代理人:

郝传鑫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出风管、新风‑回风管、新风入口、室外机箱体、回风阀。新风‑回风管的新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新风管口接在新风入口处;新风‑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部。新风‑回风管的管壁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出风管的入风管口的第一端与回风旁路通孔相接。出风管的出风管口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部。回风阀活动安装在新风‑回风管内部的管壁上。回风阀的固定端的位置与回风旁路通孔的位置相对;并且回风阀的固定端位于入风管口的中心线上。本发明的室外机箱体内的出风管与回风管通过回风阀导通,回风阀可以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可以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出风管(201)、新风-回风管(202)、新风入口(204)、室外机箱体(213)、回风阀
(203);
新风入口(204)设置在室外机箱体(213)的第一面上;
室外机箱体(213)的第二面上设有出风管通孔(2131)、回风管通孔(2132);
新风-回风管(202)的新风管口(2021)位于室外机箱体(213)内,并且新风管口(2021)
接在新风入口(204)处;新风-回风管(202)的回风管口(2022)从回风管通孔(2132)伸到室
外机箱体(213)的外部;
新风-回风管(202)的管壁的腰部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出风管(201)的入风管口(2011)
的第一端与所述回风旁路通孔相接;出风管(201)的出风管口(2013)从出风管通孔(2131)
伸到室外机箱体(213)的外部;
回风阀(203)活动安装在新风-回风管(202)内部的管壁上;回风阀(203)的固定端的位
置与所述回风旁路通孔的位置相对;并且回风阀(203)的固定端位于入风管口(2011)的中
心线上;
通过控制回风阀(203)摆动的角度可以调节新风-回风管(202)进入出风管(201)的新
风与回风的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回风机(210)、入风机(211);
回风机(210)、入风机(211)位于室外机箱体(213)内;
入风机(211)置于入风管口(2011)内;回风机(210)置于新风-回风管(20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出风管(201)包括出风管主体(2012);
出风管主体(2012)包含出风底管(20121)、出风侧管(20122);
出风底管(20121)位于出风侧管(20122)的下端;出风底管(20121)从出风管通孔
(2131)伸到室外机箱体(213)的外面;出风底管(20121)的第一端与入风管口(2011)的第二
端相接;出风底管(20121)的第二端与出风侧管(20122)的侧壁的底端相接;出风侧管
(20122)侧壁的上端设有出风口(2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制冷模块(223);
制冷模块(223)位于室外机箱体(21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制冷模块(223)包含室内热交换器(2231)、室外热交换器(2232)、四通阀(2233)、压缩
机(2234)、制冷风机(2235)、节流器(2236);
室内热交换器(2231)安装在出风管(201)内;室外热交换器(2232)与四通阀(2233)的
第四管口相连接;四通阀(2233)的第一管口与压缩机(2234)的第一管口相连接;压缩机
(2234)的第二管口与四通阀(2233)的第三管口相连接;四通阀(2233)的第二管口与室内热
交换器(2231)相连接;节流器(2236)接在室内热交换器(2231)与室外热交换器(2232)之
间;制冷风机(2235)用于为室外热交换器(2232)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过滤模块(221)、第四过滤模块(222);
所述第三过滤模块(221)位于所述回风管口(2022)内;
所述第四过滤模块(222)位于所述新风管口(2021)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过滤模块(219)、双极电离模块(207)、加湿器(208)、第二过滤模块(220)、
电加热器(209);
所述第一过滤模块(219)、双极电离模块(207)、加湿器(208)、第二过滤模块(220)、电
加热器(209)从下至上依次安装在所述出风侧管(20122)内。

说明书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和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满足了人们对温度、湿度、洁净度和风速舒适性的要求。但是,现有
空气调节装置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现有的空气调节装置只能输入新风,排出回风,回风所携带的能量全部排出将
浪费能量,增加了空调系统的能耗;且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可调,不利于室内空气二氧化
碳的浓度保持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

(2)现有的空气调节装置,如分体机、天花机、风机盘管等,都是以室内风机作为动
力源,将处理后的空气吹向室内,或者将浑浊的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由于要克服初效、中效
和高效过滤器和管路的阻力,所以风机压头都比较大,转速比较高相应的噪音就比较大。市
面上的空气调节装置高风运行时,噪音大的无法让人接受,虽然解决了空气品质的问题,但
是对室内噪音污染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该装置的室外机箱体
内的出风管与回风管通过回风阀导通,回风阀可以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
解决了现有空气调节装置无法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的问题。(2)该装置将室内空
气处理机组动力源(风机)设计在室外机箱体内;通过出风管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并通过
回风管将室内的回风(浊风)排出室外;解决了现有室内空气调节装置噪声大的问题,极大
限度的降低了室内侧噪音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出风管、新风-回风管、新风入口、室外机箱体、回风阀。新
风入口设置在室外机箱体的第一面上。室外机箱体的第二面上设有出风管通孔、回风管通
孔。新风-回风管的新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新风管口接在新风入口处;新风-回风
管的回风管口从回风管通孔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面。新风-回风管的管壁的腰部设有回风
旁路通孔;出风管的入风管口的第一端与所述回风旁路通孔相接。出风管的出风管口从出
风管通孔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面。回风阀活动安装在新风-回风管内部的管壁上。回风阀的
固定端的位置与回风旁路通孔的位置相对;并且回风阀的固定端位于入风管口的中心线
上。通过控制回风阀摆动的角度,可以调节新风-回风管进入出风管的新风与回风的比例,
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回风机、入风机。入风机、回风机分别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入风机
置于入风管口处;回风机置于新风-回风管内,并且靠近回风管通孔。

进一步地,出风管包括出风管主体。出风管主体包含出风底管、出风侧管。出风底
管位于出风侧管的下端。出风底管从出风管通孔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面。出风底管的第一
端与入风管口的第二端相接。出风底管的第二端与出风侧管的侧壁的底端相接。出风侧管
侧壁的上端设有出风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制冷模块。制冷模块位于室外机箱体内。

进一步地,制冷模块包含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四通阀、压缩机、制冷风
机、节流器。室内热交换器安装在出风管内。室外热交换器与四通阀的第四管口相连接;四
通阀的第一管口与压缩机的第一管口相连接;压缩机的第二管口与四通阀的第三管口相连
接;四通阀的第二管口与室内热交换器相连接;节流器接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
之间;制冷风机用于为室外热交换器散热。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过滤模块、第四过滤模块。第三过滤模块位于回风管口内。
第四过滤模块位于新风管口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过滤模块、双极电离模块、加湿器、第二过滤模块、电加热
器。第一过滤模块、双极电离模块、加湿器、第二过滤模块、电加热器从下至上依次安装在出
风侧管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室外机箱体内的出风管与回风管通过回风阀导通,回风阀可以调节
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可以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2)本发明将室内空气处理机组动力源(风机)设计在室外机箱体内;通过出风管
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并通过回风管将室内的回风(浊风)排出室外;降低了系统的动力源
噪声,极大限度的降低了室内侧噪音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的附图标记为:

出风管201、新风-回风管202、回风阀203、新风入口204、出风口205、回风口206、双
极电离模块207、加湿器208、电加热器209、回风机210、入风机211、消音器212、室外机箱体
213、第一传感模块214、第二传感模块215、第三传感模块216、第四传感模块217、第五传感
模块218、第一过滤模块219、第二过滤模块220、第三过滤模块221、第四过滤模块222、制冷
模块223;入风管口2011、出风管主体2012、出风管口2013;新风管口2021、回风管口2022;出
风底管20121、出风侧管20122;出风管通孔2131、回风管通孔2132;室内热交换器2231、室外
热交换器2232、四通阀2233、压缩机2234、制冷风机2235、节流器22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出风管201、新风-回风管202、回风阀203、新
风入口204、出风口205、回风口206、双极电离模块207、加湿器208、电加热器209、回风机
210、入风机211、消音器212、室外机箱体213、第一传感模块214、第二传感模块215、第三传
感模块216、第四传感模块217、第五传感模块218、第一过滤模块219、第二过滤模块220、第
三过滤模块221、第四过滤模块222、制冷模块223。制冷模块223包含室内热交换器2231。

室外机箱体213呈立方体型。新风入口204设置在室外机箱体213的第一面上。室外
机箱体213的第二面上设有出风管通孔2131、回风管通孔2132。优选地,新风入口204设置在
室外机箱体213的前面。室外机箱体213的后面设有出风管通孔2131、回风管通孔2132。

新风入口204、回风管通孔2132靠近室外机箱体213的下面;且新风入口204与回风
管通孔2132的高度相同。新风-回风管202为横截面呈圆形的直筒状。新风-回风管202的长
度大于室外机箱体213的前后长度。新风-回风管202的一端,即新风管口2021,位于室外机
箱体213内;并且新风管口2021接在新风入口204处;新风-回风管202的另一端,即回风管口
2022,从回风管通孔2132伸到室外机箱体213的外面。

出风管201的横截面为圆形。出风管201一体成型包含有入风管口2011、出风管主
体2012、出风管口2013。新风-回风管202的管壁的腰部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入风管口2011的
第一端通过回风旁路通孔与新风-回风管202的管壁的腰部相贯通。入风管口2011位于新
风-回风管202的管壁的上方。回风阀203活动安装在新风-回风管202的管壁的下方,回风阀
203的固定端与入风管口2011位置相对。并且回风阀203的固定端位于入风管口2011的中心
线上。入风管口2011垂直于新风-回风管202的管壁。入风管口2011以及新风管口2021位于
室外机箱体213内。

出风管主体2012为“L”型,出风管主体2012包含出风底管20121、出风侧管20122。
具体地,出风底管20121位于出风侧管20122的下端。出风底管20121与回风管口2022相互平
行。出风底管20121从出风管通孔2131伸到室外机箱体213的外面。出风底管20121的第一端
与入风管口2011的第二端相接。出风底管20121的第二端与出风侧管20122的侧壁的底端相
接。出风口205位于出风侧管20122的侧壁的上端。

出风底管20121、回风管口2022用于穿过建筑的墙壁。出风底管20121的第二管口
穿过建筑的墙壁,伸入室内。出风侧管20122位于室内的墙壁上,为室内提供所需的空气。

第三过滤模块221位于新风-回风管202的回风管口2022内。回风机210置于新风-
回风管202内,并且靠近回风管通孔2132。回风机210位于回风阀203与回风管口2022之间。
第四过滤模块222位于新风-回风管202的新风管口2021内。

入风机211、室内热交换器2231从下至上依次安装在入风管口2011内。消音器212
安装在出风底管20121内,并且位于室外机箱体213的出风管通孔2131处。消音器212可以将
室外机箱体213内风机产生的噪音阻挡在建筑之外,降低风机的噪声对室内的影响。第一过
滤模块219、双极电离模块207、加湿器208、第二过滤模块220、电加热器209从下至上依次安
装在出风侧管20122内。

第一过滤模块219、第三过滤模块221、第四过滤模块222分别用于祛除空气中的灰
尘;第二过滤模块220用于祛除空气中的甲醛。

入风机211工作时,室外的新风从新风入口204进入,从出风管201的出风口205进
入室内。回风机210工作时,室内的回风(浊风)从回风口206流入新风-回风管202。通过控制
回风阀203摆动的角度,可以调节新风-回风管202进入出风管201的新风与回风的比例,进
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新风和回风进入出风管201内后进行热量交换,这样出风
管201可以替换掉全热交换器;通过这个方案,既减少了入风机211的能耗,降低了室内噪
音;同时也达到了回收能量的作用。

第一传感模块214、第二传感模块215、第三传感模块216、第四传感模块217分别位
于出风侧管20122内。具体地,第一传感模块214和第二传感模块215分别位于第一过滤模块
219的两端;第三传感模块216位于和第四传感模块217分别位于第二过滤模块220的两端。

第五传感模块218位于新风-回风管202的回风管口2022处,第五传感模块218并且
位于第三过滤模块221与回风口206之间。第五传感模块218为集成的传感器;包括检测空气
的细菌数量N值、空气相对湿度M值、第五传感模块218。

第五传感模块218侦测出风管201中空气的细菌数量N值,并且与设定参考值N1和
N2对比,其中,N1>N2。当N值大于或者大于等于N1,启动双极电离模块207;当N值小于N2或
者小于等于N2时,停止双极电离模块207。

第五传感模块218并且实时侦测空气相对湿度M值,并且与设定参考值M1和M2对
比,其中,M1<M2。当M值小于或者小于等于M1,加湿器208启动加湿;当M值大于M2或者大于
等于M2时,加湿器208停止加湿。

第五传感模块218实时侦测室内CO2的浓度Q值,并且与设定的参考值Q1、Q2、Q3进
行对比,其中Q1<Q2<Q3。当CO2浓度处于低水平Q小于Q1,回风阀203摆向新风入口204,新
风入口204以一定的小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中等水平Q在Q1与Q2之间,回风阀203摆向
回风口206,回风口206以一定的小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较高水平Q在Q2与Q3之间,回风
阀203摆向回风口206,回风口206以一定的大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高水平Q大于Q3时,
回风阀203完全摆向回风口206,回风口206密封。

第一传感模块214和第二传感模块215分别读取中第一过滤模块219的两侧的风压
数据。数据处理器将第一过滤模块219两侧的风压数据求差,并将差值与参考值做对比,小
于参考值时,提醒更换第一过滤模块219。

第三传感模块216和第四传感模块217分别读取中第二过滤模块220的两侧的风压
数据。数据处理器将第二过滤模块220两侧的风压数据求差,并将差值与参考值做对比,小
于参考值时,提醒更换第二过滤模块220。

制冷模块223还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232、四通阀2233、压缩机2234、制冷风机2235、
节流器2236。室外热交换器2232与四通阀2233的第四管口(为表述方便,后称为D口)相连
接;四通阀2233的第一管口(后称为A口)与压缩机2234的第一管口相连接;压缩机2234的第
二管口与四通阀2233的第三管口(后称为C口)相连接;四通阀2233的第二管口(后称为B口)
与室内热交换器2231相连接;节流器2236接在室内热交换器2231与室外热交换器2232之
间;制冷风机2235用于为室外热交换器2232散热。并且,室外机箱体213的前面设有制冷热
交换口2133,室外制冷热交换器位于制冷热交换口2133处。

制冷时,四通阀2233不通电,四通阀2233处于AD连通,BC连通的状态,冷媒通过压
缩机2234压缩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四通阀2233的A口,再由D口排出,进入室外热交
换器2232,在室外热交换器2232吸冷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节流器2236后,变成低
温低压的液体,经过室内热交换器2231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阀
2233B口,由C口回到压缩机2234,然后继续循环。

制暖时,四通阀2233通电,四通阀2233内部活塞移动,使得AB连通,CD连通,冷媒通
过压缩机2234压缩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四通阀2233的A口,由B口排出,进入室内热
交换器2231,在室内热交换器2231吸冷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节流器2236后变成
低温低压的液体,经过室外热交换器2232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
阀2233D口,由C口回到压缩机2234,然后继续循环。并且,室外机箱体213的前面设有制冷热
交换口2133,室外制冷热交换器位于制冷热交换口2133处。

新风-回风管202、出风管201分别通过隔热层与室外空气隔离,防止空气中的冷量
或者热量损失。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它改进和变化
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空气调节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出风管、新风回风管、新风入口、室外机箱体、回风阀。新风回风管的新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新风管口接在新风入口处;新风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部。新风回风管的管壁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出风管的入风管口的第一端与回风旁路通孔相接。出风管的出风管口伸到室外机箱体的外部。回风阀活动安装在新风回风管内部的管壁上。回风阀的固定端的位置与回风旁路通孔的位置相对;并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