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的侧缘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桥梁或高架道路的侧缘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图2所示,现有桥梁10的桥面排水系统是在桥梁分跨处11的侧缘设置集水井12,通过桥面横坡13及纵坡14使桥面上的路表积水24(雨水或清洗水等)沿桥面侧缘15流向集水井12,再排至立式排水管(图中未示出),从而纳入地面排水系统。
由于沥青砼具有一定的空隙率,流水就会渗入到桥面的沥青砼铺装层21内,在位于桥面上半部的沥青砼铺装层21和位于桥面下半部的水泥砼铺装层22的层间产生层间积水23。当采用透水路面材料(如:OGFC等)铺装时,层间积水23会更多。
但现有的桥面排水系统仅考虑了桥面的路表积水24的排水,未考虑到排除桥面的沥青砼铺装层中的层间积水23。因此现有桥梁的桥面排水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流水渗入桥面后,将对桥面铺装层产生水损害,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增加桥梁维护的成本。
2、桥面流水排除不畅而引起的路表水膜、车辆漂滑、路面反光等现象增加了桥面通行的危险性。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排除桥面的层间积水的侧缘排水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桥梁的侧缘排水系统,能够使桥面的层间积水得以有效排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梁的侧缘排水系统,所述桥梁的桥面上部为第一铺装层,桥面下部为第二铺装层;所述桥梁在分跨处侧缘设置有集水井;所述桥梁在侧缘还设置有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在与所述第一铺装层邻接的侧面上开设有透水孔,所述排水结构与所述集水井相连通。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结构为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顶面上开设有辅助进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的内部沿纵向设有多个排水槽,各所述排水槽之间通过贯通孔相连通。
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结构为由透水材料制成的排水体。所述透水材料的空隙率大于所述第一铺装层的空隙率。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或所述排水体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铺装层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防水土工布和防水层。
所述集水井的横立面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结构相连通。
所述第一铺装层为沥青砼铺装层,所述第二铺装层为水泥砼铺装层。
由于本发明在桥梁侧缘设有排水结构,排水结构的侧面设有透水孔,使得桥面的层间积水可以通过排水结构排出,避免出现因层间水滞留而产生的桥面水膜,同时有效减少了桥面水损害的发生,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在桥面纵坡较大时,现有单个集水井无法完全收集快速流过的桥面径流水。而本发明中,桥面径流水还可以由排水结构顶部渗入到排水结构,可及时收集超出集水井排水量的径流水。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桥梁的桥面排水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桥梁的桥面排水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桥梁的侧缘排水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集水井与排水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排水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排水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在桥梁分跨处侧缘设有集水井2,在桥梁侧缘设有排水结构1,排水结构1的侧面设有用于桥面沥青砼铺装层和水泥砼铺装层层间积水渗入的空隙,排水结构1与集水井2相连通。
如图4所示,排水结构1与集水井2的连通方式为,集水井2横立面设有开口,该开口与排水结构1相通。集水井2在侧立面也设有开口,用于收集桥面径流水。
基于排水结构的不同结构设置,下面提供两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桥面的上部为沥青砼铺装层3,下部为水泥砼铺装层4,此为现有技术。排水管5的顶面与桥面顶面齐平,排水管5底面与水泥砼铺装层4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防水土工布和防水层6。
本实施例中地排水结构为排水管。排水管的侧面设有用于沥青砼铺装层和水泥砼铺装层层间积水渗入的渗入孔。排水管顶面上设有用于桥面径流水渗入的进水孔;排水管内沿纵向设有多个排水槽,排水槽之间通过孔相连通。
沥青砼铺装层3和水泥砼铺装层4的层间积水由排水管侧面的渗入孔进入到排水管,集水井无法完全收集的径流水由排水管顶面的进水孔进入到排水管,排水管内的水汇集到集水井排出。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沥青砼铺装层3和水泥砼铺装层4的层间积水由排水体侧面渗入到排水体,集水井无法完全收集的径流水由排水体顶面进入到排水体,排水体内的水汇集到集水井排出。
排水结构为由透水材料制成的排水体。由透水材料制成的排水体11顶面与桥面齐平;排水体底面与水泥砼铺装层之间由上至下设有防水土工布和防水层10。透水材料可以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水泥砼,其透水空隙率大于沥青砼铺装层3的空隙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