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热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发热组件.pdf(6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079296A43申请公布日20130501CN103079296ACN103079296A21申请号201210578945222申请日20110815201110217719720110729CN201110232044320110815H05B3/28200601H05B3/04200601F24D13/02200601E04F15/0220060171申请人葛林地址213000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广成路22幢乙单元401室72发明人葛林葛鑫琰74专利代理机构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14代理人翁坚刚54发明名称自发热组件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发热。
2、组件,其结构特点是自发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位于电热片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和位于电热片左右两端的另一端的双插头部。电热片为1至5片,各片电热片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电热片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插座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66本国优先权数据62分案原申请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0页说明书31页附图2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
3、申请权利要求书10页说明书31页附图26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079296ACN103079296A1/10页21一种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131)、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132)和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另一端的双插头部(133);电热片(131)为1至5片,各片电热片(131)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131)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电热片(131)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插座部(13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
4、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133)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座部(132)包括插座基座(1321)和2个铜插针(1323);插座基座(1321)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接孔部(1321B),该2个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口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使得2个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相应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设。
5、置;2个铜插针(1323)中的1个为火线铜插针(1323A),另1个为零线铜插针(1323B),各铜插针(1323)位于插座基座(1321)的相应1个插接孔部(1321B)中,且沿所述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设置;双插头部(133)包括插头基座(1331)和2个铜套(1333);插头基座(1331)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头(1331B);所述插头(1331B)的外形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其轴线的方向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方向相同;2个铜套(1333)中的1个为火线铜套(1333A),另1。
6、个为零线铜套(1333B),且各铜套(1333)位于插头基座(1331)的相应1个插头(1331B)中;自发热组件(13)的与火线铜插针(1323A)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所述的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是指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与第一铜构件(1323C)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则是指与第一铜构件(1323C)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自发热组件(13)的与零线铜插针(1323B)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7、(13A2);所述的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是指与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是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二铜构件(1323D),且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上的第二铜构件(1323D)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则是指与第二铜构件(1323D)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上述2个插座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1321)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并且各铜插针(1323)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座基座(1321)的塑料体中,各铜插针(。
8、1323)的头部则位于相应的插接孔部(1321B)的接孔部中,且与该插接孔部(1321B)同轴线设置;自发热组件(13)的与火线铜套(1333A)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2/10页3(13B1);所述的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是指与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且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与第三铜构件(1333C)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则是指与第三铜构件(1333C)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自发热组件(13)的与零线铜套(1333B。
9、)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所述的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是指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四铜构件(1333D),且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与第四铜构件(1333D)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则是指与第四铜构件(1333D)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上述2个插头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头基座(1331)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并且各铜套(1333)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头基座(。
10、1331)的相应的插头(1331B)的塑料体中且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与外界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传输单元;传输单元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防水式火线电连接在火线铜插针(1323A)与火线铜套(1333A)之间,防水式零线电连接在零线铜插针(1323B)与零线铜套(1333B)之间;电热片组由其相应的电热片(13)的相应电极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为电线(134),2根电线。
11、(134)均为单根铜芯线外面包覆有绝缘塑料皮的导电线;2根电线(134)中,用作防水式火线的为第一电线(1341),用作防水式零线的为第二电线(1342);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
12、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包围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
13、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3/10页4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
14、12)的右方;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前。
15、方的前端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前方的前端与第一铜构件(1323C)电连接,第一铜构件(1323C)再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电连接,以及第一铜构件(1323C)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
16、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铜构件(1323D)电连接,第二铜构件(1323D)再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
17、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并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
18、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套(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三铜构件(1333C)电连接,第三铜构件(1333C)再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4/10页5。
19、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并将两者锚固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
20、)的后方的后端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零线铜套(1333B)由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折弯构成、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长部分的右段折弯构成零线铜套(1333B)、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及的相应部。
21、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
22、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
23、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
24、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5/10页6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
25、热片(1312)的右方;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2片导电用铜皮(136)、铝箔(135)和聚氯乙烯薄板(138);各导电用铜皮(136)从下方固定在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且各导电用铜皮(136)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导电胶;铝箔(135)的形状与电热片(13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的形状相同,位于电热片(131)的下方,且从下方遮挡住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并且铝箔(135)的左右端的上表面与相应的导电用铜皮(136)电连接;聚氯乙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铝箔(135)上以及位于铝箔(135)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
26、面上;上述防水式火线的铝箔(135)为火线铝箔(1351);上述防水式火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火线铜皮,火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火线铜皮和右侧火线铜皮;左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火线铜插针(1323A)与左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右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右侧火线铜皮的。
27、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线铜套(1333A)与右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是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上述防水式零线的铝箔(135)为零线铝箔(1352);上述防水式零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零线铜皮,零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零线铜皮和右侧零线铜皮;左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零线铜皮(136。
28、)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零线铜插针(1323B)与左侧零线铜皮电连接;右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线铜套(1333B)与右侧零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是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
29、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6/10页7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
30、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火线铜插针(1323A)或者带有第一铜构件(1323C)的火线铜插针(1323A)与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零线铜插针(1323B)或者带有第二铜构件(1323D)的零线铜。
31、插针(1323B)与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
32、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或者带有第三铜构件(1333C)的火线铜套(1333A)与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
33、3B1);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
34、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零线的右侧火线铜皮、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零线铜套(1333B)或者带有第四铜构件(1333D)的零线铜套(1333B)与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上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
35、前后做为前后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7/10页8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1。
36、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照串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
37、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
38、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1315);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
39、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聚氯乙烯薄板(138)和称为导电铜带(139)的用于导电的铜带;各导电铜带(139)沿电热片(131)的左右方向粘结固定在相应一片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聚氯乙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导电铜带(139)上以及位于导电铜带(139)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线的导电铜带(139)为火线铜带(1391);防水式零线的导电铜带(139)为零线铜带(1392);自发热组件(13)的插。
40、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线的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8/10页9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线的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串联。
41、器件(1316),该串联器件(1316)为铜导线、条形铜皮、温控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所述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与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1316)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与串联器件(1316)的另一端电连接;该结构构成了插座侧第三电连接组件(13A3);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第二。
42、电连接组件(13A2)和第三电连接组件共同形成插座侧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端部位、温控开关(1316)、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
43、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由铜皮制成的2个U形连接件(13311);该2个U形连接件(13311)按照与所连接的铜带的不同,分为火线端连接件(13311A)和零线端连接件(13311B);双插头部(133)的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火线铜带(1391)和前侧电热片(1311)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火线铜带(1391)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位于后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后端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
44、固定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从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火线铜套(1333A)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
45、零线铜带(1392)和后侧电热片(1312)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零线铜带(1392)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位于前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前端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权利要求书CN103079296A9/10页10端电极铜皮(1312)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
46、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从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零线铜套(1333B)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右端部位、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
47、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当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时,铜插针(1323)的形状呈直线形,双插头部(133)的铜套(1333)的形状也呈直线形,且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
48、331B)的轴线也沿左右方向设置;当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时,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向设置,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块部位(1321C),插座基座(1321)的与插接孔部(1。
49、32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一插槽部位(1321D);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向设置,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33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块部位(1331C),插头基座(1331)的与插头(133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
50、第二插槽部位(1331D)。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自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个方向,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