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174258A43申请公布日20130626CN103174258ACN103174258A21申请号201310064574022申请日20130228E04C3/1120060171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510640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72发明人王帆罗志锋江毅潘晓荣陈志进莫盛浩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代理人蔡茂略54发明名称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其由一系列抗滑索组成;所述抗滑索成对从张弦梁的两端端部节点往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抗滑索连接张弦梁受压上弦端部节点和最靠近。
2、端部节点的第一撑杆,第二抗滑索一端与第一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杆连接,如此设置,第K抗滑索一端与第K1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K撑杆连接,直到张弦梁跨中。本发明在张弦梁中设置这些抗滑索可以阻止撑杆在靠近受拉下弦的部位产生向张弦梁跨中的滑动,在不改变张弦梁外观的条件下,简化撑杆与下弦之间节点的设计与制作,抗滑索与下弦协同受力,可减少张弦梁受拉构件材料用量。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174258ACN103174258A1/1页21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由一系列。
3、抗滑索组成;所述抗滑索成对从张弦梁的两端端部节点往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抗滑索连接张弦梁受压上弦端部节点和第一撑杆,第二抗滑索一端与第一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杆连接,如此设置,第K抗滑索一端与第K1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K撑杆连接,直到张弦梁跨中;所述的直到张弦梁跨中是指若撑杆的个数为奇数时,取消与中心撑杆相连的左右两道抗滑索;若撑杆的个数为偶数时,取消连接最中心两根撑杆的一道抗滑索;所述的K为大于2的自然数;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弦梁撑杆抗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索采用钢绞线、钢丝束、钢棒或型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弦梁。
4、撑杆抗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为各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15个受拉下弦截面半径与各相应段抗滑索半径之和的点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弦梁撑杆抗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为各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1个受拉下弦截面半径与各相应段抗滑索半径之和的点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弦梁撑杆抗滑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张弦梁端部到跨中,所述抗滑索截面从大到小变化。权利要求书CN103174258A1/7页3一种。
5、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张弦梁,特别是涉及一种张弦梁撑杆抗滑装置,属于建筑工程领域。背景技术0002如图1所示,张弦梁结构是一种由受压上弦4、受拉下弦1以及撑杆3形成的自平衡结构,其组成简单、受力明确、可充分发挥刚柔两种材料的优势,作为空间结构显得轻盈,并且制造、运输、施工简捷方便,因此应用广泛。张弦梁的撑杆3沿跨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距离不超过张弦梁的高度,且撑杆垂直于张弦梁两端端点的连线,撑杆3上端与受压上弦4连接,下端与受拉下弦1连接。0003如图2所示,由于张弦梁的撑杆3垂直于张弦梁两端端点的连线,所以,除非撑杆正好位于张弦梁的跨中,否则撑杆左边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
6、之间的夹角1以及撑杆右边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2不相等,以如图1所示的张弦梁为例,对于左边半跨来说,撑杆左边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1大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2。因为撑杆左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1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2相等,则撑杆左边受拉下弦内力T1在水平向的分力H1小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内力T2在水平向的分力H2,宏观的表现就是撑杆和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会向右边,也就是张弦梁的跨中滑动,撑杆绕其与受压上弦的连接节点旋转,这样的结果不仅会影响美观,甚至造成结构安全事故。0004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撑杆左边受拉下弦内力T1在水平向的分力H1等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内力T2。
7、在水平向的分力H2,而只有撑杆左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1大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内力T2,才能满足这个条件。0005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这是难以办到的。因为受拉下弦仅有两个端头,分别在张弦梁的两端节点处,所以,当施工时通过牵引受拉下弦端头以张拉受拉下弦时,同一根受拉下弦的每一段,其拉力是均匀的,也就是撑杆左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1等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内力T2,这样,就使得撑杆下端节点向张弦梁跨中的滑动难以避免。0006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00071、增大撑杆下端节点与受拉下弦之间的约束能力通常是通过在构造上夹紧受拉下弦来产生摩擦力T如图2所示,摩擦力T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为F。摩擦力T。
8、与撑杆左边受拉下弦内力T1的合力(TT1)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H1)等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内力T2在水平向的分力H2,由此可以避免撑杆的滑移。如果张弦梁承担的荷载较小这意味着撑杆左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1和撑杆右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2均较小,那么两者的水平分力相差也就不大,这样较容易通过构造夹紧受拉下弦来产生摩擦力T。但如果张弦梁承受的荷载较大,或者为了防腐,在受拉下弦外有油脂层包裹等情况下,就很难通过夹紧受拉下弦来产生足够的摩擦力T了。另外,考虑到受拉下弦被拉紧时,其直径会随着受拉下弦内力T1的增大而不断减小,这也使得通过设计撑杆下端节点构造来夹紧受拉下弦很困难。有些实际工程应用中,会采用在撑杆下端。
9、节点中设置很多高强螺栓来增大摩擦力说明书CN103174258A2/7页4T,因此造成撑杆下端节点会很大,破坏了张弦梁结构本来应该显得轻盈的观感,这种做法通常不能被业主和建筑师接受。00082、改变通常将撑杆设计为垂直于张弦梁两端端点的连线的做法,使撑杆的中轴线位于撑杆左右两侧受拉下弦所形成夹角的角平分线上。这样一来,由于撑杆与左边受拉下弦之间的夹角以及撑杆与右边受拉下弦之间的夹角相等,而且同时撑杆左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1等于撑杆右边受拉下弦的内力T2,所以撑杆下端夹持受拉下弦的节点就稳定而不会左右滑动了。如图3所示。但是在大多数建筑工程中,张弦梁结构都暴露在外,以其简洁有规律的结构美感得到建筑。
10、师和业主的青睐,如果改变撑杆的倾斜角,相当于改变了张弦梁的建筑外观,这需要结合建筑和装饰风格综合考虑。00093、将受拉下弦以撑杆为界分段,使撑杆下端节点在受拉下弦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以此杜绝撑杆下滑。如图4所示。这种处理方式的问题在于建筑观感、加工下料难度以及造价上首先,因为受拉下弦的端头节点体型较大,而且受拉下弦的横截面积越大,其端头节点体积就越大。如果将受拉下弦分段,将会出现沿受拉下弦的一系列体型庞大的节点,与张弦梁本身轻盈节省材料的形象不符合。第二,要保持撑杆轴线垂直于张弦梁两端端点的连线,那么每一段受拉下弦的长度要在下料时就控制得很准确。考虑到受拉下弦内力较大时会有伸长,做到这一点。
11、并不容易。如果在受拉下弦的节点设计上想办法,使其可以调节受拉下弦的长度,则节点的体积会更加庞大。第三,节点的造价一般都较高,因为受拉下弦直径较大,所以其节点体积庞大,价格较高。而如果设置抗滑索,因为抗滑索的直径较小,所以其节点体积小,价格相对低很多所以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大截面受拉下弦端头节点的数量。发明内容0010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影响观感、能有效阻止撑杆节点下滑、造价低的张弦梁撑杆抗滑装置。0011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法实现0012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由一系列抗滑索组成;所述抗滑索成对从张弦梁的两端端部节点往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抗滑索连接张弦梁受。
12、压上弦端部节点和第一撑杆,第二抗滑索一端与第一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杆连接,如此设置,第K抗滑索一端与第K1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K撑杆连接,直到张弦梁跨中;所述的直到张弦梁跨中是指若撑杆的个数为奇数时,取消与中心撑杆相连的左右两道抗滑索;若撑杆的个数为偶数时,取消连接最中心两根撑杆的一道抗滑索;所述的K为大于2的自然数;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0013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目的,所述抗滑索采用钢绞线、钢丝束、钢棒或型钢。0014所述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为各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的部位优选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
13、节点上下15个受拉下弦截面半径与各相应段抗滑索半径之和的点位。0015所述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为各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的部位进一步优选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1个受拉下弦截面半径与各相应段抗滑索半径之和的点位。说明书CN103174258A3/7页50016从张弦梁端部到跨中,所述抗滑索截面从大到小变化。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00181)本发明在张弦梁中设置抗滑索,可以阻止撑杆靠近受拉下弦的部位产生向张弦梁跨中的滑动,也就是采用本发明可以避免张弦梁工作时撑杆与下弦之间发生滑移,消除了因节点滑移产生的安全隐患。0。
14、0192)因为不需要采用很多高强螺栓夹紧撑杆与下弦连接节点,所以,该节点的设计与制作相对简化,且体积较小。00203)因为不改变张弦梁撑杆和受拉下弦的夹角,所以不影响建筑外观。00214)减少受拉下弦材料用量。因为从张弦梁跨中到支座,抗滑索力越来越大,所以,如果不设置抗滑索,受拉下弦就会按拉力最大的一段也就是靠近支座的一段)来确定截面大小。如果设置抗滑索,则受拉下弦可以按拉力最小的一段也就是跨中)来确定截面大小,而抗滑索则根据各段不同的拉力选择不同的截面。总体上减小了材料用量。附图说明0022图1是现有技术张弦梁结构示意图。0023图2是图1所示撑杆靠近受拉下弦的节点的受力示意图。0024图3。
15、是现有技术撑杆呈放射式设置的张弦梁结构示意图。0025图4是现有技术受拉下弦以撑杆为界分段的张弦梁结构示意图。0026图5是实施例1张弦梁撑杆抗滑索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6是实施例2设置了撑杆抗滑索的张弦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8为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是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0029实施例10030如图5所示,一种张弦梁撑杆的抗滑装置,由一系列抗滑索2组成;若张弦梁撑杆数目为N,当N为奇数时,抗滑索2由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第K1抗滑索2K1、第K抗滑索2K、第K1抗滑索2K1、和第N1/2抗滑索2N1/2组成,抗。
16、滑索成对从张弦梁的两端端部节点开始对称设置,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第K1抗滑索2K1、第K抗滑索2K、第K1抗滑索2K1、第N1/2抗滑索2N1/2分别为2个;当N为偶数时,抗滑索2由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第K1抗滑索2K1、第K抗滑索2K、第K1抗滑索2K1、和第N/2抗滑索2N/2组成,抗滑索成对从张弦梁的两端端部节点开始对称设置,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第K1抗滑索2K1、第K抗滑索2K、第K1抗滑索2K1、第N/2抗滑索2N/2分别为2个;第一抗滑索21连接张弦梁受压上弦4端部节点和最靠近端部节点的第一撑杆31,假设受拉下弦1截面半径为R,抗滑索21截面半径。
17、为R1,则第一抗滑索21与第一撑杆31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一撑杆31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1)的范围内;第二抗滑索22一端与第一撑杆31连接,假设受拉下弦1截面半径为R,抗滑索22截面半径为R2,则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一撑杆31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2)的说明书CN103174258A4/7页6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各抗滑索与各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端,也就是在连接节点的上端和下端均可;而且连接的部位指节点的中心点;该连接的节点尽量接近受拉下弦为好,一般各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的部位设置在各撑杆与受拉下弦的连接节点上下15个受拉下弦截面半径与各相应段抗滑。
18、索半径之和的点位,这里优选1个受拉下弦截面半径与各相应段抗滑索半径之和),另一端与第二撑杆32连接,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二撑杆32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2)的范围内第K抗滑索2K一端与第K1撑杆3K1连接,假设受拉下弦1截面半径为R,抗滑索2K截面半径为RK,则连接的部位设置在撑杆3K1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K)的范围内,另一端与第K撑杆3K连接,连接的部位设置在撑杆3K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K)的范围内如此设置直到张弦梁跨中;若撑杆3的个数为奇数时,连接中心撑杆的抗滑索取消;若撑杆3的个数为偶数时,连接最中心两根撑杆的抗滑索取消;抗滑索2采用钢绞线、钢丝束、钢棒或。
19、型钢。抗滑索2在同一榀张弦梁中,抗滑索2的截面大小可以不同从张弦梁端部到跨中,截面从大到小变化。0031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第K1抗滑索2K1、第K抗滑索2K、第K1抗滑索2K1、均采用钢丝束,其横截面积的确定与材料强度F及抗滑索的内力T有关。0032假设张弦梁高为H,跨度为L,设置撑杆数目为N,则撑杆间距为L/(N1)。将撑杆从张弦梁端部开始编号,直到张弦梁跨中。由于张弦梁结构两边对称,故撑杆编号也对称设置。0033若N为奇数,则撑杆编号分别为31,32,3K1,3K,3K1,3N1/2。各撑杆的长度分别为H1,H2,HK1,HK,HK1,HN1/2。0034若N为。
20、偶数,则撑杆编号分别为31,32,3K1,3K,3K1,3N/2。各撑杆的长度分别为H1,H2,HK1,HK,HK1,HN/2。0035将抗滑索从张弦梁端部开始编号,直到张弦梁跨中。由于张弦梁结构两边对称,故抗滑索编号也对称设置。0036若N为奇数,则跨中可取消两根抗滑索,从两端到中间抗滑索编号分别为21,22,2K1,2K,2K1,,2N1/2。若N为偶数,则跨中取消一根抗滑索,从两端到中间抗滑索编号分别为21,22,2K1,2K,2K1,,2N/2。0037张弦梁撑杆与多个受拉下弦连接的多个结点内接于一个圆,圆的方程推导如下(取张弦梁左半部分考虑)设圆弧半径为R,由L/22RH2R2可得0。
21、038圆弧半径所在圆弧方程为第K根撑杆3K的长度则为(当N为奇数时,K1,2,N1/2;当N为偶数时,K1,2,N/2)0039第K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夹角为K,第K1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夹角为K1。因抗滑索与受拉下弦平行,所以,抗滑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与相应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一致的。说明书CN103174258A5/7页70040(当N为奇数时,K1,2,N1/2;当N为偶数时,K1,2,N/2)。0041假设第K撑杆左边受拉下弦的内力为TK,撑杆右边受拉下弦的内力为TK1,第K抗滑索需要提供TK的拉力,第K1抗滑索需要提供TK1的拉力,由于抗滑索设置位置均紧靠受拉下弦;可假设受拉下弦1截。
22、面半径为R,抗滑索2K截面半径为RK,抗滑索2(K1)截面半径为RK1,第K抗滑索2K一端与第K1撑杆3K1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K1撑杆3K1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K)的范围内,另一端与第K撑杆3K连接,连接的部位设置在撑杆3K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K)的范围内;同理,第K1抗滑索2(K1)一端与第K撑杆3K连接的部位设置在撑杆3K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K1)的范围内,另一端与第K撑杆3(K1)连接,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K1撑杆3(K1)与受拉下弦1的连接节点上下(RRK1)的范围内,而(RRK)以及(RRK1)一般要远小于张弦梁中撑杆的长度,因而可以近似认为TK,T。
23、K1、TK以及TK1作用于同一个位置,同理,根据力平衡关系,有TKTKCOSKTK1TK1COSK1;0042得0043TK1TKT,T为张弦梁跨中受拉下弦所受的拉力,可通过来求得,其中M为张弦梁跨中弯矩,H为张弦梁高度0044所以得递推公式0045第K根抗滑索的截面面积为其中TK通过前面的递推公式求出(当N为奇数时,K1,2,N1/2;当N为偶数时,K1,2,N/2)。0046本发明通过对张弦梁中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点处的受力分析中得出以下结果从张弦梁跨中到支座,抗滑索力越来越大,这是由于撑杆左右两端受拉下弦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不同、但是两边受拉下弦施工张拉时内力一致所产生的。这一点可由上面实施。
24、例一中推导得出的公式中看出来00470048由上式可以得出TKTK1,即越往后抗滑索力越来越小,越靠近支座位置,抗滑索力越来越大,这一点是以往很多技术人员都忽视的一点。0049本发明以跨中受拉下弦所受拉力(即拉力最小处)作为受拉下弦的截面设计依据,并沿张弦梁跨度方向分段设置了抗滑索,根据每段抗滑索力的不同来设计抗滑索的截面。抗滑索索力TK实际上起到现有技术中情况1(图1)中摩擦力T的作用,使撑杆与受拉下弦连接点处的受力达到平衡,使撑杆不至于发生滑移,而且通过设置抗滑索提供拉力防滑这种途径避免了设计撑杆下端节点构造来夹紧受拉下弦来增大摩擦力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情况1出现的。
25、问题,并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再者,本发明保持了撑杆与受压上弦的垂直,避免了改变撑杆的倾斜角,改变了张弦梁的建筑外观等一系列现有技术中情况2(图2)出现的问题。最后,本发明受拉下弦不分段,避免了现有技说明书CN103174258A6/7页8术中情况3(图3)将受拉下弦分段出现的沿受拉下弦的一系列体型庞大的节点的种种问题。按拉力最小处设计受拉下弦,这样使受拉下弦截面减小,并通过分段设置的抗滑索来实现截面分段补偿,很好地优化了截面,并大大节省了材料。这一点通过下面实施例2得到证明。0050实施例20051如图6所示,设计某个展览厅的屋盖张弦梁结构,该屋盖上面荷载为30千牛/米2,各榀张弦梁之间的间距为。
26、4米,所以,每榀张弦梁上的荷载为120千牛/米。0052张弦梁跨中最大弯矩千牛米0053所以受拉下弦的内力千牛0054受拉下弦选用材料抗拉设计强度为1320103千牛/米2的高强钢丝束。0055张弦梁高度为6米,跨度48米,撑杆数量设为7根,则撑杆间距为米。0056张弦梁下弦所外接圆弧的半径米0057第一撑杆31的长度为米0058第二撑杆32的长度为米0059第三撑杆33的长度为米0060第四撑杆34的长度为米0061张弦梁两边结构对称,右半部分撑杆长度与左半部分一致。0062撑杆的数量为奇数,所以,可取消与中心撑杆相连的左右两道抗滑索。本实施例中,抗滑索一共6根,左边三根,右边三根对称设置(。
27、与撑杆34相连的左右两道抗滑索取消),分别为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第三抗滑索23。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以及第三抗滑索23与水平方向间夹角分别1、2、3;撑杆33与撑杆34之间对应受拉下弦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计算如下0063006400650066说明书CN103174258A7/7页90067计算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和第三抗滑索23所需提供的内力分别为T1,T2和T3,第一抗滑索21、第二抗滑索22和第三抗滑索23对应的截面积分别为A1、A2和A30068千牛0069千牛0070千牛0071米20072米20073米20074受拉下弦截面面积米2。0075若不。
28、按本发明对张弦梁设置抗滑索,由计算数据来看,则受拉下弦截面面积需按最大拉力处(即靠近支座处的拉力)设计,这样受拉下弦截面面积为应为AA1,且沿张弦梁跨度方向不变;而本实施例设置了抗滑索以后,受拉下弦与抗滑索总截面面积从跨中的A逐渐增至支座处的AA1,沿跨度方向均满足受拉下弦与抗滑索总截面面积小于等于AA1,节省了材料;同时受拉下弦截面减小、不分段设置且避免了用过多高强螺栓约束其与撑杆连接点位置也有利于节点设计简化,令设计轻巧。0076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表述的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表述的结构,进行不同类型的部件的等同替换、钢构件的形状和方向的变化以及其他类似的变化等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3174258A1/2页10图1图2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3174258A102/2页11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3174258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