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578632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91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26113.5

申请日:

2009.02.27

公开号:

CN101519171A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5H 54/22公开日:20090902|||公开

IPC分类号:

B65H54/22; B65H59/00; D01H13/00

主分类号:

B65H54/22

申请人: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发明人:

林 茂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08.2.28 JP 2008-04700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 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卷绕单元(2)内的配线精简的技术。卷绕单元(2)包括卷绕单元主体(6)和单元控制器(7)。卷绕单元主体(6)具有至少对应于喂纱部(3)、纱线卷绕部(5)以及接纱部(8)的多个构成要素。喂纱部(3)供给纱线(4)。纱线卷绕部(5)对从喂纱部(3)供给的纱线(4)进行卷绕。接纱部(8)设在喂纱部(3)与纱线卷绕部(5)之间,实行所述纱线(4)的接纱。单元控制器(7)控制卷绕单元主体(6)的动作。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构成要素(3、11、12)包含电机(15、36、41)。卷绕单元具有遥控I/O基板(3r,11r,12r)。遥控I/O基板(3r,11r,12r)能够与单元控制器(7)通信。遥控I/O基板(3r,11r,12r)从单元控制器(7)接收指令信号,并根据接收的指令信号对包含所述电机(15,36,41)的构成要素(3,11,12)的动作进行控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包括卷绕单元主体和控制所述卷绕单元主体的动作的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其中,所述卷绕单元主体具有至少对应于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对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进行卷绕的纱线卷绕部、以及设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纱线卷绕部之间、对所述纱线实行接纱的接纱部的多个构成要素,
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构成要素包含电机,
设有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通信,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接收指令信号,并根据接收的指令信号对包含所述电机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构成要素和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模块化,
能够以模块单位相对于所述卷绕单元主体装拆。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两个构成要素包含电机,
分别设有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通信,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接收指令信号,并根据接收的所述指令信号对包含所述电机的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同时向所述多个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传送指令。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两个构成要素包含电机,
分别设有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通信,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接收指令信号,并根据接收的所述指令信号对包含所述电机的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同时向所述多个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传送指令。

5.
  一种纤维机械,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纱线卷绕装置。

说明书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纤维机械的一例,日本特开2003-254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自动络纱机。自动络纱机是将从多个喂纱卷绕体上退绕的纱线接纱、并将其卷绕在卷绕卷装上的装置。
但是,通常,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自动络纱机中,下纱吸引导向部件或上纱吸引导向部件所具有的步进电机相对于控制装置经由数量庞大的通信线被连接。
而另一方面,随着自动络纱机的高性能化,上述数量庞大的通信线在自动络纱机的各络纱单元内的配线空间逐渐变得难以确保。另外,由于数量庞大的通信线的存在,因而难以进行维护。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能够列举出的有将上述络纱单元的配置间隔扩大的方法。但是,一旦扩大配置间隔便会导致络纱单元的配置密度下降,生产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纱线卷绕装置内的配线精简的技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手段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纱线卷绕装置包括卷绕单元主体和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卷绕单元主体具有至少对应于喂纱部、纱线卷绕部以及接纱部的多个构成要素。喂纱部供给纱线。纱线卷绕部对从喂纱部供给的纱线进行卷绕。接纱部设在喂纱部与纱线卷绕部之间,实行所述纱线的接纱。卷绕单元控制机构控制卷绕单元主体的动作。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构成要素包含电机。纱线卷绕装置具有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与卷绕单元控制机构通信。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从卷绕单元控制机构接收指令信号,并根据接收的指令信号对包含所述电机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即,通常,要驱动电机需要多根配线。因此,通过设置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不需要将多根配线延伸设置到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因而能够使所述纱线卷绕装置内的配线精简。
此外,在上述公报中,对电机特有的问题一概没有提到。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使所述构成要素和所述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模块化,能够以模块单位相对于所述卷绕单元主体进行装拆。具有该结构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维护性良好。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两个构成要素包含电机。对每个构成要素所设置的构成要素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通信。该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从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接收指令信号,并根据接收的所述指令信号对包含所述电机的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同时向所述多个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传送指令信号。因此,能够不给所述卷绕单元控制机构带来较大负担地实现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同步动作。
纤维机械具有多个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即,可提供能够发挥上述的优异效果的纤维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卷绕单元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络纱机1构成为在图1的纸面左右方向上具有多个卷绕单元2。各卷绕单元2通过纱线卷绕部5对从喂纱部3供给的纱线4进行卷绕。
卷绕单元2具有卷绕单元主体6和用于控制该卷绕单元主体6的动作的单元控制器7(卷绕单元控制机构)。
卷绕单元主体6具有喂纱部3、纱线卷绕部5和接纱部8。喂纱部3供给纱线4。纱线卷绕部5对从喂纱部3供给的纱线4进行卷绕。接纱部8设置在喂纱部3与纱线卷绕部5之间,实行纱线4的接纱。除上述各构成要素外,卷绕单元主体6还包括张力赋予部9、清纱器部10、中继管部11(下纱吸引捕捉导向机构)、以及吸嘴部12(上纱吸引捕捉导向机构)。张力赋予部9设置在喂纱部3与接纱部8之间,对移动的纱线4赋予适当的张力。清纱器部10设置在接纱部8与纱线卷绕部5之间,检测移动的纱线4的缺陷。中继管部11在清纱器部10切断纱线4时、或在纱线4断开时吸引捕捉喂纱部3侧的纱线4并将其向接纱部8导向。同样地,吸嘴部12在清纱器部10切断纱线4时、或在纱线4断开时吸引捕捉纱线卷绕部5侧的纱线4并将其向接纱部8导向。上述各构成要素分别被支承在支承架L上。
喂纱部3具有筒体13和驱动机构14。筒体13盖在精纺纱管B的卷绕管Bf上,对纱线4退绕时产生的气圈的直径进行调整。驱动机构14使筒体13向卷绕管Bf的轴心方向进退。驱动机构14由步进电机15、省略图示的带齿带、上端限位开关16以及下端限位开关17构成。带齿带将步进电机15的动力传动至筒体13。上端限位开关16和下端限位开关17检测筒体13的位置。另外,喂纱部3构成所谓的筒管托盘式(bobbin-tray type)。即,上述卷绕管Bf在被固定在省略图示的托盘18上的状态下、通过省略图示的搬运带被朝着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依次供给。用于取代位于当前卷绕位置的卷绕管Bf的另一卷绕管,在位于图示的卷绕位置的卷绕管Bf的上述搬运带的搬运方向上游侧待机。喂纱部3还具有检测该待机位置上是否存在有卷绕管Bf的卷绕管待机传感器19。
纱线卷绕部5由摇架22和横动卷筒23构成。摇架22轴支承着用于卷绕纱线4的卷绕管20,能够以摆动轴21为中心自由摆动。横动卷筒23一边与卷绕管20或纱线4卷绕在该卷绕管20的外周而形成的卷装P(以下,也将其简称为卷装P)抵接一边旋转。在横动卷筒23的外周面上刻设有横动槽。借助于该横动槽,移动的纱线4相对于卷装P横动。纱线卷绕部5还具有检测摇架22的摆动角的角度传感器24。
接纱部8包括省略图示的空气喷嘴和电磁阀26。空气喷嘴对喂纱部3侧的纱线4的线端和纱线卷绕部5侧的纱线4的线端喷射空气,使两线端交络。电磁阀26控制向该空气喷嘴供给的气压。
张力赋予部9构成为所谓的门式。张力赋予部9具有固定梳27、可动梳28以及电磁线圈29。可动梳28能够相对于固定梳27接近或远离。电磁线圈29使可动梳28转动。
清纱器部10由纱线粗度检测部、分析器、切断件32以及电磁线圈构成。纱线粗度检测部输出与移动的纱线4的粗度相对应的信号。分析器对从纱线粗度检测部30输出的信号进行解析、识别纱线4的缺陷。切断件32用于将移动的纱线切断。电磁线圈用于驱动该切断件32。
中继管部11具有步进电机36、上端限位开关37和下端限位开关38。步进电机36使中继管34绕转动轴35转动。上端限位开关37和下端限位开关38检测中继管34的转动角。
吸嘴部12具有步进电机41、上端限位开关42和下端限位开关43。步进电机41使吸嘴39绕转动轴40转动。上端限位开关42和下端限位开关43检测吸嘴39的转动角。
下面,根据图2进一步说明卷绕单元2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作为卷绕单元2的构成要素的纱线卷绕部5、吸嘴部12、接纱部8、中继管部11、张力赋予部9、喂纱部3上,分别设有遥控输入/输出(I/O)基板5r、12r、8r、11r、9r、3r。
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内置有控制器局域网络(CAN)通信用模块。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包含有具有相当数量的输入输出端口的微型计算机而构成。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相对于单元控制器7经由通信线4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具有省略图示的中央处理器(CPU)和只读存储器(ROM)等。在上述ROM中存储有用于使CPU等硬件对上述构成要素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器7和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构成CAN。单元控制器7相当于发出指令(message)的主控制局。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相当于接收指令(message)的从属局。作为主控制局的单元控制器7所发出的指令中包含有识别ID,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根据接收的指令中包含的上述识别ID进行该指令的取舍选择。例如,在接收的指令中,遥控I/O基板5r仅将识别ID为5的指令判断为针对遥控I/O基板5r的指令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遥控I/O基板5r忽略识别ID为5以外的数字的指令。
角度传感器24连接到设在纱线卷绕部5上的遥控I/O基板5r的输入端口上。该角度传感器24的输出信号被输入遥控I/O基板5r。单元控制器7能够通过遥控I/O基板5r随时地参考摇架22的摆动角。
步进电机41经由电机驱动器45连接到设在吸嘴部12上的遥控I/O基板12r(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步进电机41是例如永磁(PM)型步进电机。步进电机41与电机驱动器45通过多条电力供给线46连接。电机驱动器45与遥控I/O基板12r通过多条信号线47连接。多条信号线47由下列(1)~(7)的信号线构成:(1)用于从遥控I/O基板12r向电机驱动器45发送脉冲的信号线;(2)用于控制步进电机41的旋转方向的信号线;(3)用于控制电机驱动器45的ENABLE值的信号线;(4)用于控制步进电机41的励磁模式的信号线;(5)用于重置电机驱动器45的信号线;(6)用于控制从电机驱动器45向步进电机41供给的电流值的信号线;(7)用于检测电机驱动器45的异常状态的信号线。为了抑制电力供给线46上的传输损失,将电机驱动器45相对于步进电机41尽量接近地设置。以往,该电机驱动器45直接经由信号线连接到单元控制器7上,因此,上述(1)~(7)信号线47在图2中从电机驱动器45延伸到单元控制器7。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线47只从电机驱动器45延伸到遥控I/O基板12r,与以往情况相比配线极其精简。此外,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遥控I/O基板12r附设在转动轴40的外壳上。
上端限位开关42和下端限位开关43连接至遥控I/O基板12r的输入端口。
电磁阀26经由省略图示的晶体管连接至设在接纱部8上的遥控I/O基板8r的输出端口。
步进电机36经由电机驱动器49连接到设在中继管部11上的遥控I/O基板11r(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上。与上述相同地,该步进电机36是PM型步进电机。步进电机36与电机驱动器49通过多条电力供给线50连接。电机驱动器49与遥控I/O基板11r通过多条信号线51连接。由于与对电力供给线46和信号线47的说明相同,因此对电力供给线50和信号线51不再赘述。此外,上端限位开关37和下端限位开关38连接至遥控I/O基板11r的输入端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遥控I/O基板11r附设在转动轴35的外壳上。
电磁线圈29经由电磁线圈驱动器52连接到张力赋予部9的遥控I/O基板9r上。在连接电磁线圈驱动器52和遥控I/O基板9r的多条信号线52d中,例如存在定电流指令信号线。通过从遥控I/O基板9r向电磁线圈驱动器52输出定电流指令信号,电磁线圈29使可动梳28转动,对纱线4赋予张力。
步进电机15经由电机驱动器53连接到设在喂纱部3上的遥控I/O基板3r(构成要素控制机构)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步进电机15是与上述相同的PM型步进电机。步进电机15与电机驱动器53通过多条电力供给线54连接。电机驱动器53与遥控I/O基板3r通过多条信号线55连接。由于与对电力供给线46和信号线47的说明相同,因此对电力供给线54和信号线55不再赘述。此外,上端限位开关16、下端限位开关17、以及卷绕管待机传感器19连接至遥控I/O基板3r的输入端口。如图1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遥控I/O基板3r附设在用于支承筒体13的支承臂M上。
单元控制器7包括省略图示的CPU和ROM等。用于使CPU等硬件对卷绕单元2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存储在上述ROM中。
下面,对单元控制器7和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的动作进行说明。
[正常运转时]遥控I/O基板5r的CPU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对从角度传感器24传送的摇架22的摆动角进行监视。遥控I/O基板5r的CPU根据来自单元控制器7的要求将该摆动角向单元控制器7传送。单元控制器7根据从遥控I/O基板5r接收的摇架22的摆动角来掌握卷装P的卷绕直径。在单元控制器7中,将卷装P的卷绕直径反馈到例如横动卷筒23的回转速度等。
遥控I/O基板9r的CPU向电磁线圈驱动器52传送适宜的信号,从而对移动的纱线4赋予规定的张力。由此,能够调整可动梳28相对于固定梳27的相对位置。根据可动梳28相对于固定梳27的相对位置,能够对赋予在移动的纱线4上的张力进行适宜地调整。
遥控I/O基板3r的CPU向电机驱动器53传送适宜的信号,从而使筒体13相对于卷绕管Bf的相对位置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筒体13的可动区域通过上端限位开关16和下端限位开关17的存在而受到限制。例如,当筒体13到达上端限位开关16、因而上端限位开关16的状态成为ON(导通状态)时,遥控I/O基板3r向电机驱动器53传送规定的信号、以立即停止筒体13的上升移动。另外,遥控I/O基板3r通过对来自卷绕管待机传感器19的信号的状态进行监视,来掌握卷绕管Bf是否存在于上述待机位置。
[接纱时]当从清纱器部10的CPU向单元控制器7传送关于纱线4被切断的信号、或关于纱线4断线的信号时,单元控制器7的CPU对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的全体一次性地传送关于接纱的指令信号。为了明确表示此指令信号是针对遥控I/O基板12r和遥控I/O基板11r的指令信号,该指令信号具有规定的识别ID。
作为遥控I/O基板12r的CPU,当从单元控制器7的CPU接收到上述关于接纱的指令信号时,对电机驱动器45发出规定的信号,使吸嘴39绕转动轴40转动、使嘴56相对于卷装P接近。遥控I/O基板12r的CPU,在吸嘴39的上述转动过程中、当上端限位开关42成为ON(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对电机驱动器45发出规定的信号、以立即停止吸嘴39的转动。而且,当由省略图示的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附着在卷装P的周面上的纱线4被向着吸嘴39吸引时,遥控I/O基板12r的CPU再次使吸嘴39绕转动轴40转动。其结果是,能够将被吸引捕捉到吸嘴39内的纱线4向接纱部8导向。遥控I/O基板12r的CPU,在该吸嘴39的上述转动过程中、当下端限位开关43成为ON(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对电机驱动器45发出规定的信号、以立即停止吸嘴39的转动。
作为遥控I/O基板11r的CPU,与上述相同地、当从单元控制器7的CPU接收到关于上述接纱的指令信号时,对电机驱动器49发出规定的信号,使中继管34绕转动轴35略微转动。由此,吸引口57开口,并且向吸引口57吸引喂纱部3侧的纱线4。遥控I/O基板11r的CPU,在从上述转动开始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向电机驱动器49发出规定的信号。其结果是,中继管34向相反方向转动,中继管34将纱线4从精纺纱管B引出、并将该纱线4向接纱部8导向。相对于该中继管34的一系列动作,上端限位开关37和下端限位开关38也与吸嘴39同样有效地动作。
通过同时从单元控制器7的CPU接收关于接纱的指令信号,能够实现吸嘴部12吸引捕捉卷装P侧的纱线4并将其向接纱部8导向的动作、以及中继管部11吸引捕捉喂纱部3侧的纱线4并将其向接纱部8导向的动作的同步进行。
作为遥控I/O基板12r的CPU,当上述导向结束后向单元控制器7发出关于导向结束的信号。同样地,作为遥控I/O基板11r的CPU,当上述导向结束后也向单元控制器7发出关于导向结束的信号。作为单元控制器7的CPU,当从上述遥控I/O基板12r和上述遥控I/O基板11r接收到关于导向结束的信号后,对遥控I/O基板8r发出关于接纱动作的指令信号。作为遥控I/O基板8r的CPU,当从单元控制器7接收到上述指令信号后,适宜地操作电磁阀26、从而对被导向至接纱部8的卷装P侧的纱线4和喂纱部3侧的纱线4进行接纱。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2包括卷绕单元主体6和单元控制器7。卷绕单元主体6具有至少对应于喂纱部3、纱线卷绕部5和接纱部8的多个构成要素。喂纱部3供给纱线4。纱线卷绕部5对从喂纱部3供给的纱线4进行卷绕。接纱部8设在喂纱部3与纱线卷绕部5之间,实行上述纱线4的接纱操作。单元控制器7控制卷绕单元主体6的动作。上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构成要素(3、11、12)包含电机(15、36、41)。卷绕单元具有遥控I/O基板(3r、11r、12r)。遥控I/O基板(3r、11r、12r)构成为能够与单元控制器7通信。遥控I/O基板(3r、11r、12r)从单元控制器7接收指令,并根据接收的上述指令、对包括了上述电机(15、36、41)的构成要素(3、11、12)的动作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通常,为了驱动电机需要多根配线。因此,通过设置上述遥控I/O基板,从而不需要将多根配线延伸设置到上述单元控制器7。因此,能够使上述卷绕单元2内的配线精简。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卷绕单元2的配置密度的降低、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够并列配置多个卷绕单元2。因此,能够提高纤维机械整体的生产效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喂纱部3和中继管部11、吸嘴部12设置了遥控I/O基板。但作为替代方式,也可以只对喂纱部3和中继管部11、吸嘴部12中的任意一方设置遥控I/O基板。例如,可以只对吸嘴部12设置遥控I/O基板。另外,对于遥控I/O基板(3r、11r、12r)与单元控制器7之间的通信,除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用通信线44的情况外,还可以采用无线通信。而且,在上实施方式中,架构了CAN、有效地灵活应用了CAN的特性,但作为替代方式,也可以是不利用CAN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构成要素(3、11、12)和遥控I/O基板(3r、11r、12r)模块化,并使其以模块单位相对于上述卷绕单元主体6能够装拆。即,喂纱部3能够与遥控I/O基板3r一起相对于支承架L装拆。同样地,中继管部11能够与遥控I/O基板11r一起相对于支承架L装拆。吸嘴部12能够与遥控I/O基板12r一起相对于支承架L装拆。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其维护性良好。
进一步地说,第一,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构成要素(3、11、12)的动作验证。即,只要具备对上述遥控I/O基板(3r、11r、12r)发送与上述单元控制器7发送的指令相同的指令的环境,就能够全面地验证上述构成要素(3、11、12)单体的动作。例如,若在纤维机械制造工厂预先进行了动作验证,则在纱线的生产现场,便能够将上述构成要素(3、11、12)直接安装到卷绕单元。其结果是,在完成上述构成要素(3、11、12)的安装后,能够立即开始卷绕动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改变产品种类时的繁琐减少了。即,在改变产品种类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将上述构成要素(3、11、12)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构成要素。但通过上述的模块化,对于上述单元控制器7对上述遥控I/O基板(3r、11r、12r)传送的指令,基本不需要改变或完全无需改变。另外,通过采用遥控I/O基板,能够将模块化的构成要素容易地安装到卷绕单元上。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卷绕单元的功能扩展性。
此外,各遥控I/O基板预先存储有各自所控制的电机的速度控制模式。因此,各遥控I/O基板能够接收来自单元控制器7的指令,并根据预先存储的速度控制模式来控制电机。此外,作为速度控制模式,也可以预先存储多个速度控制模式,各遥控I/O基板根据来自单元控制器7的指令选择要实施的速度控制模式,并根据选择的速度控制模式控制电机。
另外,上述多个构成要素中至少任意两个构成要素(例如11、12)包含电机(36、41)。设在各构成要素上的遥控I/O基板(11r、12r)构成为能够与上述单元控制器7通信。遥控I/O基板(11r、12r)从上述单元控制器7接收指令,并根据接收的上述指令对包含上述电机(36、41)的各构成要素(11、12)的动作进行控制。单元控制器7同时对上述多个遥控I/O基板(11r、12r)传送指令。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不给上述单元控制器7造成较大负担地实现上述多个构成要素(11、12)的同步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下述这样变更实施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纱线4相对于卷装P横动的装置采用了横动卷筒23,但作为替代方式,也可以是具有臂的臂式横动装置,其中,上述臂在前端具有纱线导向件,该臂一边把持纱线4一边高速摆动。进一步地,还可以是具有带齿带、嵌入设置在该带齿带上的纱线导向件、以及使带齿带往复移动的电机的带式横动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喂纱部3构成为将卷绕管Bf固定在盘18上、并由搬运带向喂纱部3供给的所谓筒管托盘式。但是,喂纱部3也可以是所谓的纱库式。纱库式的喂纱部的结构是,具有多个收纳卷绕管Bf的卷绕管收纳孔,从该卷绕管收纳孔依次将卷绕管Bf供给到卷绕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用于自动络纱机1的例子,但作为替代方式,本发明也能够没问题地适用于精纺机。
另外,连接在图2所示的各遥控I/O基板5r、12r、8r、11r、9r、3r上的电机或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的数量不限于图中所示的数量。在增加附加功能或改变规格时,采用包括更多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结构是有效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赋予部9构成为门式。但张力赋予部9也可以是圆盘式。圆盘式的张力赋予部通过使纱线在互相摩擦的两张圆盘之间移动从而对该纱线赋予张力。由于张力赋予部9也是被模块化了的结构,因此将门式的张力赋予部变更为圆盘式的张力赋予部的改变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电磁线圈是电机的下位概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纱部8构成为气嘴式。但接纱部8也可以是圆盘捻接式的结构。圆盘捻接式的接纱部将线端设置在互相摩擦的一对圆盘之间,通过一对圆盘的相对旋转而使纱线的扭劲儿消失,并再次通过相对旋转进行接纱。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PM型步进电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电机不限于步进电机,此外还可以采用伺服电机或音圈电机等各种电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从属局从主控制局接收指令而动作的情况,但也可以经由通信线44使从属局之间也能够通信。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卷绕单元(2)内的配线精简的技术。卷绕单元(2)包括卷绕单元主体(6)和单元控制器(7)。卷绕单元主体(6)具有至少对应于喂纱部(3)、纱线卷绕部(5)以及接纱部(8)的多个构成要素。喂纱部(3)供给纱线(4)。纱线卷绕部(5)对从喂纱部(3)供给的纱线(4)进行卷绕。接纱部(8)设在喂纱部(3)与纱线卷绕部(5)之间,实行所述纱线(4)的接纱。单元控制器(7)控制卷绕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