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结构.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57810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43302.5

申请日:

2007.11.19

公开号:

CN101541625A

公开日:

2009.09.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D33/06; B62D25/04

主分类号:

B62D33/06

申请人: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折井拓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6.11.24 JP 317838/2006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郝文博;王 琼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车身侧部结构(3)具有:外板(4),通过挤压成型形成为单件;内板(5);和加强件(6)。外板(4)具有前立柱外部(12)和从前立柱外部(12)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13)。内板(5)具有前立柱内部(26)和从前立柱内部(26)向下延伸的内前端下部(27)。加强件(6)的凸缘(43)连接到内前端下部(27)。在高于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并高于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的位置处,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靠近或者接触所述凸缘(43)的外表面(45)。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包括:
外板,通过挤压成型整体地形成;
内板,设置成与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和
加强件,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其中
外板包括前立柱外部和从前立柱外部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
内板包括前立柱内部和从前立柱内部向下延伸的内前端下部;
前立柱外部和前立柱内部形成了封闭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分隔车门开口的前部;
加强件的前端下部连接到所述内前端下部;和
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在下面所述的位置处靠近或者接触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外边缘,该位置高于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下边缘。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构件,密封所述外前端下部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说明书

车身侧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形成驾驶室侧部的车身侧部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构件,内板设置成面对着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加强构件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其中,这些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另外,众所周知,外板通过挤压成型利用金属板材整体形成,例如薄钢板或者铝合金板(例如卷材(rolling material))。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2-36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里,外板包括:前立柱外部,设置在车门开口的前方;和外前端下部,从所述前立柱外部向下延伸,其中,前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分别设置在外板的顶部和底部上。另外,外部前边缘下部的下边缘在加强构件的下边缘以及内板的下边缘前方连接到并且设置在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
为了挤压形成外部前边缘下部的下边缘,通常需要它的边缘中的多余金属。因此,金属板材的整个宽度需要根据前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而设定。换句话说,因为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的位置取决于内板的下边缘的位置或者加强构件的下边缘的位置,如果内板的前边缘下部和加强构件的前边缘下部向下延伸,那么外前端下部必须也向下延伸。这种情况中,前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增加,导致金属板材的尺寸增加,并且成本增加。
这些不便可以通过根据外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而设置金属板材的整个宽度来避免。然而,当仅在侧部面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方面具有差异时,金属板材必须被制备用于每个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不同的外板,这导致制造这些外板时的复杂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允许通过挤压成型来整体地形成外板,不会导致在冲切中使用的金属板材的尺寸的增加。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车身侧部结构包括:外板,通过挤压成型整体地形成;内板,设置成面对着外板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和加强件,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外板包括前立柱外部和从前立柱外部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内板包括前立柱内部和从前立柱内部向下延伸的内前端下部。前立柱外部和前立柱内部形成封闭的横截面,其分隔(partiton)车门开口的前部。加强件的前端下部连接到内前端下部。在比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构件的前端下部的下边缘更高的位置处,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靠近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外表面或者相接触。
利用这种结构,因为外板通过挤压成型整体形成,外板的制造可以简化。
另外,外板的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设置在比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下边缘更高的位置处,并且在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外表面的前面。因此,外前端下部的高度可以设置成较短,与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的位置或者加强件的凸缘的下边缘的位置无关。结果,前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之间的高度方向的距离随着所述高度缩短而缩短,从而允许用于冲切外板的金属板材的较短的整体宽度,并降低成本。另外,因为金属板材的整个宽度可以根据外板的高度方向的距离而设定,共用的金属板材可用于仅在外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不同的车辆类型中。因此,因为金属板材被一致化,因此可以提供简单结构的外板。
可替换的,该结构可包括密封件,其密封外前端下部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
利用这种结构,密封件应用到在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一部分中。也就是,密封件的应用仅需要在间隙的一部分中进行,雨水等会容易的通过该间隙透入外板中。即使雨水等通过间隙透入外板中,雨水等也可以从没有应用密封构件的间隙被充分地排出到下面。结果,密封构件在整个间隙中的应用是不需要的,允许简化制造和降低成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简单的结构允许控制冲切中使用的金属板材的尺寸的增长,并且允许用于车身侧部的外板通过挤压成型而整体形成。
附图说明
图1的放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主要部件;
图2是车身侧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从图1的线III-III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剖视图;
图5是图4的线V-V观察的剖视图;
图6的放大主要剖视图示出了另一个车身侧部结构的外前边缘下部、加强件和内前边缘下部的结合状态,该结构没有应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
图7是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剖视图,包括根据图6以外的车身侧结构的多余金属;
图8是沿着图7的线IX-IX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卷材的透视图,其中外板被切掉;和
图10是具有卧铺的驾驶室车身侧部的外板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
2驾驶室
3车身侧部结构
4外板
5内板
6加强件(加强构件)
11车门开口
12前立柱外部
13外前端下部
23下边缘
26前立柱内部
27内前端下部
36下边缘
43凸缘(加强构件的前端下部)
44下边缘
45外侧
46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主要部件的放大侧视图。图2是车身侧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 I-I I I观察的剖视图。图4是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剖视图。图5是从图4的线V-V观察的剖视图。图6的放大主要剖视图示出了另一个主体侧部结构的外前边缘下部、加强件和内前边缘下部的连接状态,该结构没有应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图7是根据图6以外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线IX-IX观察的剖视图。图9是卷材的透视图,其中外板被切除。图10是驾驶室车身侧的外板的正视图,具有卧铺(bed)。注意,附图中的“前”表示车辆前部,“上”表示车辆上方,图3和5中的H1表示凸缘高度,图6和8中的H2表示凸缘高度。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1是平头式卡车,其通常具有位于发动机(附图中省略)前面的驾驶室2中的驾驶员座位(附图中省略)的位置,其中,驾驶室2包括位于它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任一侧上的车身侧部结构3。
如图2所示,车身侧部结构3包括位于驾驶室2的侧部上的外板4或者外部板状构件、设置成面对着外板4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板5、以及加强件(加强构件)6。
如图1和2所示,外板4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车门开口11、形成为大致<形状的前立柱外部12、外前端下部13、锁定外部14、翼子板(fender)外部15、车顶侧横梁(rail)外部16、和后立柱外部17,其中这些通过挤压成型而整体形成。
当车门7设置在闭合位置时,车门开口11从前部被闭塞。前立柱外部12构成了车门开口11的前边缘。外前端下部13从前立柱外部12的竖直部分19向下延伸,如下面所述。锁定外部14从前立柱外部12的竖直部分19的下端朝着车辆后部弯曲和延伸,构成了车门开口11的下边缘的一部分。翼子板外部15从锁定(locker)外部14的后端拱形延伸。翼子板外部15的下端构成了车轮壳体,从上方覆盖着前轮。另外,翼子板外部15的前端构成了车门开口11的下边缘的一部分。车顶侧横梁外部16从前立柱外部12的倾斜部分18的上端朝着车辆后部弯曲和延伸,如下面所述,构成了车门开口11的上边缘。后立柱外部17连接翼子板外部15的后端和侧部横梁外部16的后端,构成了车门开口11的后边缘。
如图2和3所示,前立柱外部12包括倾斜部分18和竖直部分19,部分18沿着车辆宽度向外增大(swell),并且朝着车辆前部向下倾斜,部分19从所述倾斜部分18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倾斜部分18的上边缘20设置在外板4的顶部处。
外前端下部13包括弯曲部分21和凸缘22,部分21从前立柱外部12的竖直部分19的下端弯曲,沿着车辆宽度向内倾斜延伸,凸缘22从弯曲部分21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凸缘22的下边缘23设置在外板4的底部处。
内板5包括前立柱内部26、内前端下部27、锁定内部(附图中省略)、翼子板内部(附图中省略)、车顶侧横梁内部(附图中省略)、和后立柱内部(附图中省略),它们均单独形成。前立柱内部26、内前端下部27、锁定内部、翼子板内部、车顶侧横梁内部和后立柱内部设置成分别面对着前立柱外部12、外前端下部13、锁定外部14、翼子板外部15、车顶侧横梁外部16、和后立柱外部17。另外,每个内板5通过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法分别固定到每个相对应的外板4,在它们之间形成闭合的横截面。
前立柱外部26包括倾斜部分31和竖直部分32,倾斜部分沿着车辆宽度向外增大,并且朝着车辆前部向下倾斜,竖直部分从倾斜部分31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并且前立柱外部26形成为与前立柱外部12大致相同的形状。前立柱内部26的上端通过焊接或其它连接方法连接到前立柱外部12的上端。
内前端下部27包括弯曲部分34和凸缘35,部分34从前立柱内部26的竖直部分32的下端弯曲,向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凸缘35从弯曲部分34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
加强件6设置在前立柱外部12和前立柱内部26之间,并包括竖直部分41、弯曲部分42和凸缘(加强构件的前端下部)43,部分42从竖直部分41的下端弯曲,向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延伸,凸缘43从弯曲部分42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竖直部分41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形成为与前立柱外部12的竖直部分19的内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凸缘43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表面47形成为与内前端下部27处的凸缘35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
当竖直部分41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与前立柱外部12的竖直部分19的内表面相接触时,加强件6的竖直部分41通过竖直部分41的外边缘的焊接或其它连接方法固定到前立柱外部12。当凸缘41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45与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相接触时,加强件6的凸缘43通过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的外边缘的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法固定到外前端下部13。注意,这不限于将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接触和固定到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边缘45,并且它们可以当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设置成非常靠近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表面45时被固定。
在加强件6通过焊接或者另一种连接方法固定到前立柱外部12和外前端部13的情况中,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设置在比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更低的位置。这种状态下,密封构件46,用于防止雨水等从下面透入,应用在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和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表面45之间的预定位置处(其中一部分)。注意,密封构件46可以应用在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和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表面45之间整个区域上。
当凸缘43的内表面47与内前端下部27的外表面相接触时,加强件6的凸缘43通过它的下边缘44和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的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法被固定到内前端下部27。在加强件6通过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法固定到加强件6的情况中,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设置在与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处。注意,这个实施例中,虽然省略了密封材料在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和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的应用,但是密封材料可以施加在该间隙中。
根据这个实施例,密封构件46仅应用在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和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表面45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一部分中,然而,密封材料没有应用到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和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之间形成的间隙中。这是因为:通过将密封构件46应用到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和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表面45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一部分中,可以充分地抑制雨水等从下面透入由前立柱外部12和前立柱内部26形成的封闭横截面形状的内部空间中。另外,即使雨水等透入该内部空间中,也能够从没有应用密封构件46的间隙将雨水等充分地向下方排出。
接下来,基于图4-10描述通过整体压力成型来制造外板,其中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与另一个车身侧部结构相比来进行比较说明。
如图6所示,用于比较说明的另一个车身侧部结构51包括:外板52,通过挤压成型整体地形成;内板53,设置成面对着该外板4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和加强件54,设置在外板52和内板53之间。
外板52包括前立柱外部55和外前端下部56,该下部56从前立柱外部55向下延伸。外前端下部56包括弯曲部分58和凸缘59,弯曲部分58从前立柱外部55的下端弯曲,向车辆宽度内侧倾斜延伸,凸缘59从弯曲部分58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
内板53包括前立柱内部61和内前端下部62,下部62从前立柱内部61向下延伸。内前端下部62包括弯曲部分64和凸缘65,部分64从前立柱内部61的下端弯曲,向着车辆宽度外侧倾斜延伸,凸缘65从弯曲部分64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
加强件54包括竖直部分68、弯曲部分69和凸缘70,部分69从竖直部分68的下端弯曲,向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延伸,凸缘70从弯曲部分69的下端向下弯曲和延伸。
加强件54到前立柱外部55的固定是通过当加强件54的竖直部分68的外表面与前立柱外部55的内表面相接触时前立柱外部55的外边缘的焊接或者另一种连接方法执行,并且通过当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外表面与外前端下部56处凸缘59的内表面相接触时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60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的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法执行。这种状态下,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设置在比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60更高的位置处。
加强件54到前立柱内部61的固定是通过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的焊接或者另一种连接方法执行,同时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内表面与内前端下部62处凸缘65的外表面相接触。这种状态下,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设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方向位置处。
这样,因为根据车身侧部结构51的外板52的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60的位置低于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从加强件54的凸缘59的上端到下边缘60的距离H2根据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的位置和加强件54的凸缘的下边缘71的位置确定。
注意,当加强件54固定到前立柱外部55和前立柱内部61时,密封构件72应用到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从而密封在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60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在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之间形成的间隙。
如图6-8所示,在外板52的边缘中需要一定宽度的多余金属,该边缘即外前端下部56处凸缘59的边缘,用于通过压制机械(附图中省略)利用卷材81(见图9)压制所述外板52,例如金属板或者铝合金板,并且多余的金属73在压制之后在将成为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71的位置(剪切位置)被切除。因此,当根据外板52的长度方向的距离设定卷材81的整个宽度时,卷材81的整个宽度必须根据前立柱外部55的上边缘(附图中省略)和包括多余金属73的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60的距离而设定。换句话说,因为凸缘59的高度H2根据内前端下部62的下边缘66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的下边缘71的位置而确定,因此如果内前端下部62处的凸缘65和加强件54的凸缘70向下延伸,距离H2将增加。这种情况下,前立柱外部55的上边缘和外前端下部56的下边缘60之间的距离增加,导致卷材81的尺寸增加,以及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如图3-5和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外板4的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设置在较高位置处,高于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和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因此,外前端下部13处的凸缘43的高度H1可以设置成较短,与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的位置或者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的位置无关。结果,前立柱外部12的上边缘(见图2)和包括多余金属48的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的高度方向的距离随着高度H1缩短而缩短,从而允许用于冲切外板4的卷材81的整个宽度缩短,并且降低成本。注意,多余金属48在压制之后在将成为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的位置处(剪切位置)被切除。
如图9和10所示,因为卷材81的整个宽度可根据外板4的高度方向的距离设定,共用的卷材81可用于外板4和仅在外板4沿车辆前后方向宽度不同的车辆类型,也就是说,驾驶室82的外板83设置有相同车辆类型的卧铺。因此,因为卷材81被统一化,因此可以提供简单结构的外板4和83。
这样,根据这个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3,用于冲切的卷材81的尺寸增长可以被控制,并且用于由挤压成型而形成的驾驶室2的车身侧部的外板4可以整体形成。
另外,利用这个实施例,密封构件46应用在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和加强件6的凸缘43的外表面45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一部分中。也就是说,密封件46的应用仅需要在一部分间隙中进行,雨水等会容易地穿过其中而透入外板4中。即使雨水等通过间隙而透入外板4中,雨水等也能够从没有应用密封构件46的间隙而充分地向下排出。结果,密封构件46在整个间隙中的应用是不必要的,允许简化制造和降低成本。
虽然已经描述了发明人做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的描述和附图,它们构成了本发明公开内容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例设计出的其它实施例、工作实例、和操作技术等都自然落在本发明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可用于各种车辆。

车身侧部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车身侧部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车身侧部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身侧部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侧部结构.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车身侧部结构(3)具有:外板(4),通过挤压成型形成为单件;内板(5);和加强件(6)。外板(4)具有前立柱外部(12)和从前立柱外部(12)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13)。内板(5)具有前立柱内部(26)和从前立柱内部(26)向下延伸的内前端下部(27)。加强件(6)的凸缘(43)连接到内前端下部(27)。在高于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并高于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