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醛类释放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在由玻璃棉、 岩棉等无机纤维制成的无机纤维薄毡中, 作为使纤维彼此结合的粘 合剂, 广泛采用以苯酚 - 甲醛树脂 ( 或苯酚酚醛树脂 ) 为主要成分的苯酚树脂类粘合剂。 由 于这些苯酚树脂类粘合剂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加热固化、 得到具有强度的固化物, 因此使 用了苯酚树脂类粘合剂的无机纤维薄毡在形状保持、 压缩捆扎开封后的厚度复原性、 抗挠 曲性等性能上优秀。
然而, 使用了甲醛树脂类粘合剂的无机纤维薄毡在制造过程中, 尤其是在粘合剂 的固化时会释放出甲醛。因此, 对所释放出的甲醛的处理和应对便成为了问题。特别是近 年来, 从降低环境负荷考虑, 通过法律规定等, 要求对甲醛的排放量加以限制。
在抑制从无机纤维薄毡释放出的醛类的排放时, 有对粘合剂固化后的无机纤维薄 毡提供醛捕捉剂的方法, 专利文献 1 中公开了具有如下工序的无机纤维隔热材料的制造方 法: 在无机纤维中添加粘合剂来堆积成薄毡状, 并形成无机纤维网的集棉工序 ; 使上述无 机纤维网的粘合剂固化来形成无机纤维薄毡的固化工序 ; 以及在上述集棉工序之后, 将甲 醛捕捉剂的溶液以平均液滴直径为 1 ~ 20μm 的雾状对薄毡状的无机纤维喷雾、 供给的工 序。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7-92822 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述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那样, 通过将醛捕捉剂以雾状喷雾, 从而能对无机纤 维薄毡的表面大致均匀地提供, 此外能缩短醛捕捉剂干燥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 由于若将醛捕捉剂以雾状喷雾, 则向周围飞散的量比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 的量多, 因此存在周围的装置被飞散的醛捕捉剂污染、 影响作业环境的问题。而且, 由于醛 捕捉剂的使用量增多, 因此存在生产性降低的问题。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醛捕捉剂飞散至周围、 能将醛捕捉剂高效 地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实现上述目的时,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包括 : 对无机纤维提供粘 合剂, 并在搬运线上堆积成薄毡状来形成无机纤维网的集棉工序 ; 对提供至上述无机纤维 网的粘合剂加热固化来形成无机纤维薄毡的粘合剂固化工序 ; 以及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提 供醛捕捉剂的醛捕捉剂提供工序,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对上述无机纤 维薄毡的表面喷雾平均液滴直径 1 ~ 50μm 的醛捕捉剂, 并从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进 行吸引。
根据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 通过对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平均液
滴直径为 1 ~ 50μm 的醛捕捉剂, 从而使醛捕捉剂大致均匀地被提供至无机纤维薄毡的表 面。 此外, 通过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进行吸引, 从而不仅能防止醛捕捉剂向周围的环境的 飞散, 并且还能使醛捕捉剂充分地浸透到无机纤维薄毡的内部。因此, 根据本发明, 能在不 使醛捕捉剂飞散至周围的情况下将醛捕捉剂高效地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 并能高生产性地 制造抑制了醛类释放的无机纤维薄毡。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在刚经过上述粘合剂固化工序 之后的搬运线上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上述醛捕捉剂, 并在该喷雾场所的下游侧 从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进行吸引。 由于粘合剂固化工序刚完成之后的无机纤维薄毡有 余热, 因此通过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醛捕捉剂, 从而能利用余热来促进醛捕捉 剂的干燥, 并能缩短醛捕捉剂的干燥时间。此外, 伴随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 会产生气流的 紊乱, 特别是有时醛捕捉剂会飞散至醛捕捉剂的喷雾场所的下游侧, 但通过在醛捕捉剂的 喷雾场所的下游侧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吸引, 从而能更有效地防止醛捕捉剂向周围环境 的飞散。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在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线的喷雾上述醛捕捉剂的场所的上游侧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 的表面吹出气体来形成气帘。 根据这种方式, 通过上述气帘, 能更有效地防止飞散了的醛捕 捉剂附着于在固化工程中所使用的加热炉等设备和装置上。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在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线的喷雾上述醛捕捉剂的场所的下游侧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 的表面吹出气体来形成气帘。 根据这种方式, 通过上述气帘, 能更有效地防止飞散了的醛捕 捉剂附着于配置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的后续工序中的例如无机纤维薄毡的切断装置、 包装 设备、 表面材料粘合装置等设备和装置上。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即使在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吹出气体来形成气帘的场所的正下方, 也能从上述无机 纤维薄毡的背面进行吸引。根据这种方式, 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醛捕捉剂向周围的飞散。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对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吹出热风来形成上述气帘。根据这种方式, 由于通过上述热风 能干燥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的醛捕捉剂, 因此能大幅地缩短醛捕捉剂的干燥时间。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以沿上述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线的两侧端部配置分隔板的状态提供上述醛捕捉剂。 根据这 种方式, 由于通过分隔板能防止醛捕捉剂向周围环境的飞散, 而且还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 面吸引滞留于喷雾了醛捕捉剂的无机纤维薄毡的上部空间内的醛捕捉剂, 从而能浸透至无 机纤维薄毡的内部, 因此提高了醛捕捉剂的附着率。
较为理想的是,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采用固态组分的量为 5 ~ 40% 的水溶液组成物作为上述醛捕捉剂。 根据这种方式, 由于几乎不会发生喷雾嘴的堵塞, 此外 能对无机纤维薄毡使用易于喷雾的粘度的醛捕捉剂, 因此能抑制捕捉剂向搬运线周围的飞 散, 结果是能进一步稳定地生产无机纤维薄毡。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 能在不使醛捕捉剂飞散至周围的情况下将醛捕捉剂高效地附着于无
机纤维薄毡, 并能高生产性地制造抑制了醛类释放的无机纤维薄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 在无机纤维中提供粘合剂, 并 在搬运线上堆积成薄毡状来形成无机纤维网的集棉工序 ; 对无机纤维网的粘合剂加热固化 来形成无机纤维薄毡的粘合剂固化工序 ; 以及对无机纤维薄毡涂布醛捕捉剂的醛捕捉剂提 供工序。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对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平均液 滴直径为 1 ~ 50μm 的醛捕捉剂, 并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进行吸引。
以下, 对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进行说明。
( 集棉工序 )
在集棉工序中, 用纤维化装置将熔融了的无机质原料纤维化, 对纤维化了的无机 纤维提供粘合剂, 并在有孔的搬运线上堆积成薄毡状来形成无机纤维网。
作为无机纤维, 不特别加以限定, 可以采用玻璃棉、 岩棉等。 此外, 无机纤维的纤维 化方法可以采用火焰法、 喷吹法、 离心法 ( 也称为旋转法 ) 等各种方法。尤其是无机纤维为 玻璃棉时, 最好采用离心法。
作为提供至无机纤维中的粘合剂, 只要在固化前对无机纤维的湿润性和粘附性优 秀、 在固化后与无机纤维的粘接性优秀、 其固化物具有耐水性、 耐湿性、 不燃性等, 并不作特 别限定。例如, 列举含有甲阶酚醛树脂、 甲阶酚醛 - 尿素树脂、 三聚氰胺 - 尿素树脂等醛缩 合性热固树脂的粘合剂作为较为理想的一例。另外, 醛缩合性热固化树脂在固化过程中会 产生甲醛。
为了在无机纤维中提供粘合剂, 可以采用喷洒装置等进行涂布、 喷雾。 粘合剂的提 供量根据作为对象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密度和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但以提供了粘合剂的无机 纤维薄毡的质量为基准, 较为理想的是固态组分的分量为 0.5 ~ 15 质量%的范围内, 更为 理想的是为 0.5 ~ 9 质量%的范围内。
对无机纤维提供粘合剂的时刻只要是在纤维化后, 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即、 既 可以在纤维化之后立即提供粘合剂, 并将提供了粘合剂的无机纤维在搬运线上堆积成薄毡 状, 也可以在搬运线上将还没提供粘合剂的无机纤维堆积成薄毡状来形成无机纤维网, 并 在此后提供粘合剂。
较为理想的是在搬运线上使无机纤维堆积时, 一边通过吸引装置从与使无机纤维 堆积的搬运线的相反侧吸引一边进行堆积。通过这样, 能使无机纤维高效地在搬运线上集 棉。
( 粘合剂固化工序 )
在粘合剂固化工序中, 将在集棉工序中形成的无机纤维网送入设有间隔的上下一 对有孔输送带等内进行压窄, 从而成为所希望的厚度。此外, 一边在压缩到规定厚度的状 态下搬运一边导入至加热炉中, 使粘附于无机纤维网的粘合剂加热固化来形成无机纤维薄 毡。
使粘合剂固化的温度并不特别加以限定, 但较为理想的是 180 ~ 250℃。此外, 加 热时间根据无机纤维薄毡的密度、 厚度在 30 秒~ 10 分钟之间适当选择。
( 醛捕捉剂提供工序 )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对在粘合剂固化工序中使粘合剂固化后的无机纤维薄毡 的表面提供醛捕捉剂。
本发明中, 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对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平均液滴直径为 1 ~ 50μm 的醛捕捉剂, 并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侧进行吸引。
采用图 1、 图 2, 对醛捕捉剂提供工序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图 1 是在醛捕捉剂提 供工序中所使用的醛捕捉剂提供装置的立体图, 图 2 是上述醛捕捉剂提供装置的主视图。
如图 1、 图 2 所示, 上述醛捕捉剂提供装置的将粘合剂硬化后的无机纤维薄毡 2 进 行搬运的有孔的搬运线 3 从在粘合剂固化工序中所使用的加热炉 1 伸出。
在搬运线 3 的上方, 在承载于搬运线 3 的无机纤维薄毡 2 上配置有喷雾醛捕捉剂 的喷雾嘴 4。
喷雾嘴 4 只要是能将醛捕捉剂以平均液滴直径为 1 ~ 50μm 的雾状喷雾, 并不作 特别限定。 这种喷雾嘴一般在市场上有售, 例如有由池内株式会社 ( 日文 : 株式会社いけう ち ) 市售的 “BIMV8004” 、 “BIMV80075” 、 “BIMV11004” 、 “BIMV110075” 等。
较为理想的是喷雾嘴 4 的喷出口配置在距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为 100 ~ 400mm 的位置上, 更为理想的是配置在距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为 100 ~ 300mm 的位置上。若喷雾嘴 4 的喷出口与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之间 的距离不足 100mm, 则有时会无法对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均匀地提供醛捕捉剂。此外, 若超 过 400mm, 则飞散到周围的量增多。 较为理想的是, 喷雾嘴 4 的喷出口在以朝向垂直下方的状态作为 0 度时, 朝向无 机纤维薄毡的行进方向侧倾斜 0 ~ 60 度。通过朝向无机纤维薄毡的行进方向倾斜 0 ~ 60 度, 能扩大醛捕捉剂向无机纤维薄毡的提供面积, 并能提高提供效率。此外, 当搬运线 3 的 线速度超过 50m/min 时, 较为理想的是倾斜 0 ~ 45 度, 更为理想的是倾斜 0 ~ 15 度。 此外, 当搬运线 3 的线速度为 50m/min 以下时, 较为理想的是倾斜 15 ~ 45 度, 更为理想的是倾斜 15 ~ 30 度。
位于搬运线 3 的上方, 在喷雾嘴 4 的下游侧配置有空气喷嘴 5a、 5b, 该空气喷嘴 5a、 5b 对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吹空气来形成气帘。 较为理想的是, 上述空气喷嘴构成 为吹出热风。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配置了两个空气喷嘴, 但也可以只配置一个, 此外还可 以配置两个以上, 并不特别限定个数。
较为理想的是空气喷嘴的喷出口配置在距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为 50 ~ 400mm 的位置上, 更为理想的是配置在距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为 100 ~ 250mm 的位置上。若空气喷嘴的喷出口与搬运线 3 上的无线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之间 的距离不足 50mm, 则当无机纤维薄毡在搬运线上移动中上下方向发生运动时, 有时会与无 机纤维薄毡接触, 而接触时, 会对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带来障碍, 若超过 400mm, 则有时会无 法充分发挥气帘带来的防止醛捕捉剂飞散的效果。
较为理想的是, 空气喷嘴的喷出口在以朝向垂直下方的状态作为 0 度时, 朝向无 机纤维薄毡的行进方向侧倾斜 0 ~ 60 度, 更为理想的是倾斜 30 ~ 45 度。通过将空气喷嘴 的喷出口朝向无机纤维薄毡的行进方向侧倾斜 0 ~ 60 度, 能扩大向无机纤维薄毡的吹出面 积, 并能抑制捕捉剂向搬运线上方的飞扬。
位于搬运线 3 的下方, 在醛捕捉剂向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 2 的喷雾场所 A
的下游侧配置有吸引装置 6。 较为理想的是, 吸引装置 6 配置成即使在从空气喷嘴 5a、 5b 向 无机纤维薄毡 2 的空气吹出场所 B1、 B2 的正下方也能从无机纤维薄毡 2 的背面 2a 进行吸 引。在本实施方式中, 吸引装置 6 为一个, 但也可以配置多个。然而, 在配置多个的情况下, 较为理想的是不要配置在醛捕捉剂的喷雾场所 A 的上游侧。在粘合剂固化工序刚完成之后 的无机纤维薄毡由于在粘合剂固化时被加热而具有余热, 因此通过对具有余热的无机纤维 薄毡喷雾醛捕捉剂, 就能利用余热来干燥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的醛捕捉剂, 并能大幅减少 醛捕捉剂的干燥时间等。
这是由于, 若在醛捕捉剂的喷薄场所 A 的上游侧进行吸引操作, 则无机纤维薄毡 会发生冷却, 便无法进行利用余热的干燥, 从而会增加将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的醛捕捉剂 干燥时的成本和时间。
搬运线 3 的两侧端部配置有分隔板 7。
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 一边在搬运线 3 上搬运无机纤维薄毡, 一边从喷雾嘴 4 对 无机纤维薄毡 2 的表面 2a 喷雾平均液滴直径为 1 ~ 50μ 的醛捕捉剂, 从而使醛捕捉剂附 着于无机纤维薄毡 2 的表面 2a。此外, 使吸引装置 6 动作, 在醛捕捉剂的喷雾场所 A 的下游 侧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 2b 进行吸引操作。此外, 从空气喷嘴 5a、 5b 对醛捕捉剂的喷嘴场 所 A 的下游侧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吹空气来形成气帘。 若以雾状喷雾醛捕捉剂, 则无法完全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 2, 会滞留在喷雾场所 A 的附近。此外, 伴随无机纤维薄毡 2 的搬运, 会发生气流的紊乱, 尤其是醛捕捉剂会飞散至 醛捕捉剂的喷雾场所 A 下游侧, 但由于在醛捕捉剂的喷雾场所 A 的下游侧通过吸引装置 6 从无机纤维薄毡的背面 2b 吸引, 因此来吸引位于吸引装置 6 上方的醛捕捉剂。因此, 醛捕 捉剂很难飞散至周围, 而且, 能使醛捕捉剂浸透至无机纤维薄毡 2 的内部, 提高醛捕捉剂的 附着率。
此外, 由于在醛捕捉剂的喷雾场所 A 的下游侧, 从空气喷嘴 5a、 5b 对无机纤维薄毡 的表面 2a 吹空气来形成气帘 8, 因此通过上述气帘来阻拦醛捕捉剂的移动, 并使醛捕捉剂 不易飞散。而且, 由于通过吹出空气使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 2 的表面的醛捕捉剂浸透至内 部, 因此提高了醛捕捉剂的附着效率。
从喷雾嘴 4 喷雾的醛捕捉剂的平均液滴直径需要为 1 ~ 50μm, 较为理想的是 5 ~ 30μm, 更为理想的是 10 ~ 20μm。若醛捕捉剂的平均液滴直径不足 1μm, 则受到外部气体 的影响而飞散至周围, 从而使醛捕捉剂不容易附着于无机纤维薄毡。 此外, 若平均液滴直径 超过 50μm, 则醛捕捉剂的干燥需要时间, 此外有时也会无法完全浸透到无机纤维薄毡的内 部。 另外, 醛捕捉剂的平均液滴直径能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定 : 将醛捕捉剂喷雾在涂布了硅 油等的平板玻璃上并测定硅油内的粒径的液渍法 ; 将甲醛捕捉剂喷雾在激光光路上并利用 在光路上的粒子表面发生散射的散射光的强度进行测定的夫琅和费 ( 日文 : フランホ一ヘ ル ) 衍射的激光衍射法 ; 以及使两根激光交错来形成干涉条纹, 对该干涉条纹喷雾甲醛捕 捉剂, 并利用激光衍射法等进行测定, 该激光衍射法利用多普勒法, 即通过用光接收器探测 到由经过干涉条纹的粒子所发出的散射光时的相位差来进行测定。
较为理想的是, 来自吸引装置 6 的吸引以在搬运线 3 上未承载有无机纤维薄毡的 状态为基准, 在 0.1 ~ 3.4m/sec 的风速下吸引 1 ~ 8m3/sec 的风量。在不足上述风速和 风量的范围的下限值时, 由于吸引会变得不充分、 醛捕捉剂的飞扬多、 醛捕捉剂的飞散量增
多, 因而不甚理想。 此外, 在超过上限值时, 无机纤维薄毡被过度地拉至吸引部分, 从而妨碍 无机纤维薄毡的移动, 在吸引部分会有无机纤维薄毡发生停滞的可能性, 结果是妨碍了无 机纤维薄毡的生产, 因而不甚理想。
此外, 在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形成气帘时, 通过从空气喷嘴 5a、 5b 吹出热风来形 成气帘, 从而促进醛捕捉剂的干燥, 并进一步缩短醛捕捉剂的干燥时间。
较为理想的是, 醛捕捉剂的粘附量对于无机纤维薄毡 2 的表面积以 1 ~ 60g/m2 的 液量进行提供。
作为提供至无机纤维薄毡的醛捕捉剂, 只要是与醛类反应而产生稳定的化合物的 物质, 且在水、 酒精等溶剂中溶解或分散、 并形成可进行喷雾的溶液, 并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 列举亚硫酸钠、 亚硫酸钾、 亚硫酸钙、 亚硫酸氢钠、 亚硫酸氢钾、 亚硫酸氢钙、 连二亚硫酸钠、 连二亚硫酸钾、 连二亚硫酸钙、 焦亚硫酸钠、 焦亚硫酸钾、 焦亚硫酸钙、 亚硫酸铵、 氨基磺酸、 氨基磺酸铵、 尿素、 亚乙基脲、 二羟基亚乙基脲、 双氰胺、 氰基乙酰胺、 二亚乙基三胺、 己二酸 二酰肼、 琥珀酰亚胺、 卡巴肼、 琥珀酸二酰肼等。 较为理想的是, 将它们制成固态组分的量为 5 ~ 40%的从弱酸性到弱碱性 (pH 为大约 5 ~ 9) 的水溶液组成物进行使用。
为了抑制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无机纤维薄毡的醛类的释放, 更为理想的 是在其中由己二酸二酰肼、 琥珀酸二酰肼、 亚硫酸纳和亚硫酸氢钠中选择至少一种与卡巴 肼组合而组成的醛捕捉剂。 更为理想的是, 上述己二酸二酰肼、 琥珀酸二酰肼、 亚硫酸纳和亚硫酸氢钠相对于 100 质量份的卡巴肼以 5 ~ 60 质量份的己二酸二酰肼、 5 ~ 40 质量份的琥珀酸二酰肼、 0~ 5 质量份的亚硫酸纳和 0 ~ 5 质量份的亚硫酸氢钠的比例包含。
此外, 进一步更为理想的是由卡巴肼、 己二酸二酰肼和 / 或琥珀酸二酰肼、 亚硫酸 钠和 / 或亚硫酸氢钠组合而组成的醛捕捉剂。此时, 最为理想的是, 上述己二酸二酰肼和 / 或琥珀酸二酰肼、 上述亚硫酸钠和 / 或亚硫酸氢钠相对于醛捕捉剂中的 100 质量份的卡巴 肼的比例是己二酸二酰肼和 / 或琥珀酸二酰肼为 5 ~ 19 质量份、 亚硫酸钠和 / 或亚硫酸氢 钠为 0.1 ~ 5 质量份。
这样, 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提供了醛捕捉剂的无机纤维薄毡在后续工序中, 根 据需要进行了干燥处理之后, 切断成规定长度, 制成最终产品。此外, 也可以在无机纤维薄 毡的至少一个面上通过粘接剂等粘贴表皮材料来制造粘贴了表皮材料后的无机纤维薄毡。 作为表皮材料, 能采用纸、 合成树脂膜、 金属箔膜、 无纺布、 有纺布或使其组合后的材料。
采用图 3 对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 除了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之外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醛捕捉剂提供装置在将第二空气喷嘴 9 进一步配置于 喷雾嘴 4 的上游侧这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较为理想的是, 第二空气喷嘴 9 构成为对无机纤维薄毡 2 的表面吹出热风来形成 气帘。 据此, 对无机纤维薄毡进行预热, 从而能以更短时间进行喷雾于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的醛捕捉剂的干燥。
较为理想的是第二空气喷嘴 9 的喷出口配置在距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 面 2a 为 50 ~ 400mm 的位置上, 更为理想的是配置在距搬运线 3 上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 2a 为 100 ~ 250mm 的位置上。若第二空气喷嘴 9 的喷出口与搬运线 3 上的无线纤维薄毡的
表面 2a 之间的距离不足 50mm, 则当无机纤维薄毡在搬运线上移动中上下方向发生运动时, 会与无机纤维薄毡接触, 而接触时, 会对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带来障碍, 若超过 400mm, 则会 无法充分发挥气帘带来的防止醛捕捉剂飞散的效果。
较为理想的是, 第二空气喷嘴的喷出口在以朝向垂直下方的状态作为 0 度时, 朝 向无机纤维薄毡的行进方向侧倾斜 0 ~ 60 度, 更为理想的是倾斜 30 ~ 45 度。通过将第二 空气喷嘴的喷出口朝向无机纤维薄毡的行进方向侧倾斜 0 ~ 60 度, 能扩大向无机纤维薄毡 的吹出面积, 并能抑制捕捉剂向搬运线上方的飞扬。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将第二空气喷嘴 9 配置于喷雾嘴 4 的上游侧从而在醛捕捉 剂的喷雾场所上游侧也形成气帘, 因此能通过上述气帘来防止醛捕捉剂流入在固化工序中 所使用的加热炉 1 等中, 并能更有效地防止醛捕捉剂向周围的飞散, 并且能使醛捕捉剂更 高效地浸透到无机纤维薄毡 2 的内部, 从而提高醛捕捉剂的附着效率, 藉此能制造抑制了 醛类释放的无机纤维薄毡。
实施例
以下, 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另外, 在以下的例子中, 作为 醛捕捉剂, 采用将亚硫酸钠与由 80 质量份的己二酸二酰肼和 20 质量份的琥珀酸二酰肼制 成的酰肼化合物以 1 ∶ 4 的重量比的比例制成的 10%水溶液。此外, 作为醛捕捉剂提供装 置, 采用图 1、 图 2 所示装置。
( 试验例 1)
作为无机纤维采用玻璃棉, 作为粘合剂采用在苯酚酚醛树脂与尿素树脂构成 70 : 30 的比例的 100 质量份的混合物中添加 0.2 质量份的氨基硅烷和 1 质量份的硫酸铵后的混 合物, 粘合剂附着量以无机纤维薄毡为质量基准以 9.5 质量%提供至玻璃棉, 对粘合剂进 3 行加热固化, 从而得到厚度为 100mm, 密度为 9kg/m 的无机纤维薄毡。
对于粘合剂刚加热固化之后的无机纤维薄毡, 以表 1 所示条件提供醛捕捉剂来得 到无机纤维薄毡。 醛捕捉剂的飞散状态、 所得到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干燥状态和基于 JIS A 1901 小室法进行的甲醛释放量 (μg/m2·h) 与表 1 一并表示。另外, 醛捕捉剂的飞散状 态用以下符号来进行评价, 即, ○: 有些许醛捕捉剂的飞散、 △: 虽有醛捕捉剂飞散但没有 多大的问题、 ×: 醛捕捉剂的飞散多且对作业环境等带来影响。此外, 表面干燥状态以○ : 非常干燥、 △: 微微有些湿、 ×: 湿润来进行评价。
另外, 实施例 6、 实施例 7、 实施例 8 改变了捕捉剂的种类, 实施例 6 除了相对于 100 质量份的卡巴肼, 以 60 质量份的己二酸二酰肼、 40 质量份的琥珀酸二酰肼的比例来制成 10%水溶液之外与实施例 1 一样制造无机纤维薄毡, 实施例 7 除了将喷雾量设成 5g/m2 之 外与实施例 6 一样制造无机纤维薄毡, 实施例 8 除了相对于 100 质量份的卡巴肼, 以 10 质 量份的己二酸二酰肼、 5 质量份的琥珀酸二酰肼、 0.1 质量份的亚硫酸钠的比例来制成 10% 水溶液之外与实施例 6 一样制造无机纤维薄毡。
表1
*1 : 距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的距离
*2 : 朝向垂直下方的角度为 0 度, 朝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方向倾斜的角度
对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醛捕捉剂, 并在喷雾场所的下游侧从无机纤维薄毡的 背面侧进行吸引, 以此方式提供醛捕捉剂来进行制造的实施例 1 的无机纤维薄毡很好抑制 了甲醛的释放, 此外即使不进行干燥, 也已经充分干燥了。 此外, 在醛捕捉剂喷雾时, 醛捕捉 剂几乎不飞散至周围, 作业环境良好。
( 试验例 2)
作为无机纤维采用玻璃棉, 作为粘合剂采用在苯酚酚醛树脂与尿素树脂构成 70 ∶ 30 的比例的 100 质量份的混合物中添加 0.2 质量份的氨基硅烷和 1 质量份的硫酸铵 后的混合物, 粘合剂附着量以无机纤维薄毡为质量基准以 9.5 质量%提供至玻璃棉, 对粘 3 合剂进行加热固化, 从而得到厚度为 50mm, 密度为 32kg/m 的无机纤维薄毡。
对于粘合剂刚加热固化之后的无机纤维薄毡, 以表 2 所示条件提供醛捕捉剂来得 到无机纤维薄毡。 醛捕捉剂的飞散状态、 所得到的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干燥状态和基于 JIS A 1901 小室法进行的甲醛释放量 (μg/m2·h) 与表 2 一并表示。
表2
*1 : 距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的距离
*2 : 朝向垂直下方的角度为 0 度, 朝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方向倾斜的角度
对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喷雾醛捕捉剂, 并在喷雾场所的下游侧从无机纤维薄毡的 背面侧进行吸引, 以此方式提供醛捕捉剂来进行制造的实施例 2、 实施例 3 的无机纤维薄毡 抑制了甲醛的释放, 此外即使不进行干燥, 也已经充分干燥了。 此外, 在醛捕捉剂喷雾时, 醛 捕捉剂几乎不飞散至周围, 作业环境良好。特别是, 在一边从空气喷嘴 5 吹出空气来形成气 帘一边喷雾醛捕捉剂的实施例 2 尤其能抑制醛捕捉剂的飞散, 而且, 使醛捕捉剂高效地附 着于无机纤维薄毡从而很好抑制了甲醛的释放。
( 试验例 3)
作为无机纤维采用玻璃棉, 作为粘合剂采用在苯酚酚醛树脂与尿素树脂构成 70 ∶ 30 的比例的 100 质量份的混合物中添加 0.2 质量份的氨基硅烷和 1 质量份的硫酸铵 对粘 后的混合物, 粘合剂附着量以无机纤维薄毡为质量基准以 9.5 质量%提供至玻璃棉, 3 合剂进行加热固化, 从而得到厚度为 50mm, 密度为 32kg/m 的无机纤维薄毡。此外, 在上述 2 无机纤维薄毡上供给 30cm 见方 ( 单位面积重量 : 100g/m ) 的玻璃纤维无纺布, 在表 3 所示 条件下提供醛捕捉剂。 将得到的 50 张玻璃纤维无纺布在 110℃下干燥 30 分钟, 测定每块玻 璃纤维无纺布与提供醛捕捉剂之前的状态相比所增加的重量变化, 并求出各自的重量变化 的平均值。对于每块玻璃纤维无纺布的重量变化, 与表 3 一起表示。
表3
*1 : 距无机纤维薄毡的表面的距离
*2 : 朝向垂直下方的角度为 0 度, 朝无机纤维薄毡的搬运方向倾斜的角度
在醛捕捉剂薄毡的喷雾场所的下游侧从玻璃纤维无纺布的背面侧进行吸引的实 施例 4、 实施例 5 与未进行吸引的比较例 5 相比, 重量变化大, 醛捕捉剂的附着量多。 由此可 知, 通过进行吸引使醛捕捉剂向玻璃纤维无纺布的附着量增多, 间接地减少了醛捕捉剂的 飞散量。此外, 一边从空气喷嘴 5 吹出空气来形成气帘一边喷雾醛捕捉剂的实施例 4 中醛 捕捉剂的附着量的重量变化大、 醛捕捉剂的附着量多、 能进一步抑制醛捕捉剂的飞散。
附图说明 图 1 是在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中, 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所使用的 醛捕捉剂提供装置的立体图。
图 2 是上述醛捕捉剂提供装置的主视图。
图 3 是在本发明的无机纤维薄毡的制造方法中, 在醛捕捉剂提供工序中所使用的 醛捕捉剂提供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 符号说明 )
1 加热炉
2 无机纤维薄毡
3 搬运线
4 喷雾嘴
5a、 5b 空气喷嘴
6 吸引装置
7 分隔板
8 气帘
9 第二空气喷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