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频器.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577062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3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63194.6

申请日:

2009.08.19

公开号:

CN101902201A

公开日:

2010.1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3D 7/00申请日:20090819|||公开

IPC分类号:

H03D7/00; H03D7/14

主分类号:

H03D7/00

申请人: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家欣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笃行一路一号

优先权:

2009.05.29 US 12/474,45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1

代理人:

葛强;张一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频器,包括:四线切换器,耦接至输出节点,根据输出信号产生平移电流;以及转移电导级,用以通过输入节点接收输入信号,以及通过输出节点输出输出信号,其特征在于,转移电导级包括:第一晶体管,耦接输出节点和第一电源节点之间,具有耦接至输入节点的第一栅极,且工作在饱和区;第二晶体管,耦接第一电源节点,具有耦接至输入节点的第二栅极,且工作在次临界区;第一偏压电路,用以提供第一偏压;以及第三晶体管,耦接输出节点和第二晶体管之间,具有耦接至第一偏压的第三栅极。本发明所提供的混频器的能追踪工艺转角的改变,因而减少由工艺变化带来的干扰,从而改善混频器电路的线性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混频器, 该混频器包括 : 四线切换器, 耦接至输出节点, 该四线切换器用以根据输出信号产生平移电流 ; 以及 转移电导级, 用以通过输入节点接收输入信号, 以及通过该输出节点输出该输出信号, 其中, 该转移电导级包括 : 第一晶体管, 耦接该输出节点和第一电源节点之间, 该第一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输入 节点的第一栅极, 且该第一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 第二晶体管, 耦接该第一电源节点, 该第二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输入节点的第二栅极, 且该第二晶体管工作在次临界区 ; 第一偏压电路, 用以提供第一偏压 ; 以及 第三晶体管, 耦接该输出节点和该第二晶体管之间, 该第三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第一 偏压的第三栅极。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转移电导级进一步包括 : 第四晶体管, 耦接该输出节点和第二电源节点之间, 该第四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输入 节点的第四栅极, 且该第四晶体管工作在该饱和区 ; 第五晶体管, 耦接该第二电源节点, 该第五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输入节点的第五栅极, 且该第五晶体管工作在该次临界区 ; 第二偏压电路, 用以提供第二偏压 ; 以及 第六晶体管, 耦接该输出节点和该第五晶体管之间, 该第六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第二 偏压的第六栅极。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晶体管、 该第二晶体管、 该第三晶 体管、 该第四晶体管、 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六晶体管为 MOS 晶体管。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晶体管、 该第二晶体管和该第三晶 体管为 NMOS 晶体管, 且该第一电源节点为接地节点。
5: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四晶体管、 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六晶 体管为 PMOS 晶体管, 且该第二电源节点为第一正电压节点。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混频器进一步包括电容器, 该电容器耦 接在该输出节点和该四线切换器之间。
7: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混频器进一步包括反馈电阻器, 该反馈 电阻器耦接在该输出节点和该输入节点之间。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偏压电路包括 : 第一电流源, 耦接第二正电压节点 ; 第一电阻器, 耦接接地节点 ; 以及 第七晶体管, 耦接在该第一电流源和该第一电阻器之间, 且该第七晶体管具有第七栅 极, 该第七栅极耦接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七源极, 其中该第一电流源和该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一连接点输出该第一偏压。
9: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偏压电路包括 : 第八晶体管, 耦接该第二正电压节点, 且该第八晶体管具有第八栅极, 该第八栅极耦接 该第八晶体管的第八漏极 ; 第二电流源, 耦接接地节点 ; 2 第二电阻器, 耦接在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二电流源之间, 其中该第二电流源和该第二电阻器之间的第二连接点输出该第二偏压。
10: 一种混频器, 该混频器包括 : 第一四线切换器,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 该第一四线切换器用以根据第 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产生第一平移电流 ; 第二四线切换器, 耦接该第一输出节点和该第二输出节点, 该第二四线切换器用以根 据该第一输出信号和该第二输出信号产生第二平移电流 ; 第一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用以将该第一平移电流转换为第一相应电压 ; 第二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用以将该第二平移电流转换为第二相应电压 ; 以及 转移电导级, 包括第一子转移电导级和第二子转移电导级, 其中该第一子转移电导级 用以通过第一输入节点接收第一输入信号, 并通过该第一输出节点输出该第一输出信号, 该第二子转移电导级用以通过第二输入节点接收第二输入信号, 并通过该第二输出节点输 出该第二输出信号, 其中, 该第一子转移电导级与该第二子转移电导级其中至少一者包括 : 第一晶体管, 耦接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一电源节点之间, 该第一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 第一输入节点的第一栅极, 且该第一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 第二晶体管, 耦接该第一电源节点, 该第二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第一输入节点的第二 栅极, 且该第二晶体管工作在次临界区 ; 第一偏压电路, 用以提供第一偏压 ; 以及 第三晶体管, 耦接该第一输出节点和该第二晶体管之间, 该第三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 第一偏压的第三栅极。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子转移电导级与该第二子转移 电导级其中至少一者进一步包括 : 第四晶体管, 耦接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二电源节点之间, 该第四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 第一输入节点的第四栅极, 且该第四晶体管工作在该饱和区 ; 第五晶体管, 耦接该第二电源节点, 该第五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第一输入节点的第五 栅极, 且该第五晶体管工作在该次临界区 ; 第二偏压电路, 用以提供第二偏压 ; 以及 第六晶体管, 耦接该第一输出节点和该第五晶体管之间, 该第六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该 第二偏压的第六栅极。
12: 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晶体管、 该第二晶体管、 该第三 晶体管、 该第四晶体管、 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六晶体管为 MOS 晶体管。
13: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晶体管、 该第二晶体管和该第三 晶体管为 NMOS 晶体管, 且该第一电源节点为接地节点。
14: 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四晶体管、 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六 晶体管为 PMOS 晶体管, 且该第二电源节点为第一正电压节点。
15: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混频器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容器, 该第 一电容器耦接在该第一输出节点和该第一四线切换器以及该第一输出节点和该第二四线 切换器之间。 3
16: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混频器进一步包括第二电容器, 该第 二电容器耦接在该第二输出节点和该第一四线切换器以及该第二输出节点和该第二四线 切换器之间。
17: 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混频器进一步包括反馈电阻器, 该反 馈电阻器耦接在该第一输出节点和该第一输入节点之间。
18: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偏压电路包括 : 第一电流源, 耦接第二正电压节点 ; 第一电阻器, 耦接接地节点 ; 以及 第七晶体管, 耦接在该第一电流源和该第一电阻器之间, 且该第七晶体管具有第七栅 极, 该第七栅极耦接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七源极, 其中该第一电流源和该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一连接点输出该第一偏压。
19: 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偏压电路包括 : 第八晶体管, 耦接该第二正电压节点, 且该第八晶体管具有第八栅极, 该第八栅极耦接 该第八晶体管的第八漏极 ; 第二电流源, 耦接接地节点 ; 第二电阻器, 耦接在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二电流源之间, 其中该第二电流源和该第二电阻器之间的第二连接点输出该第二偏压。
20: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混频器,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输入信号和该第二输入信号为 差分信号。 4 CN 101902201 A 说 明 混频器 书 1/5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混频器, 更特别地, 有关于具有改善的线性度的混频器。 背景技术 用于高频应用的由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MOS) 晶体管 构成的混频器电路具有有限的供应电压 ( 通常小于 2V) 和高闪烁噪声, 且混频器电路的频 率扩展至数百 KHz。 相应地, 上述混频器电路所需的增益和输出信号电平超过均等的双极晶 体管电路所需的增益和输出信号电平。 [0003] 图 1 为传统的双平衡混频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双平衡混频器电路 包括 MOSFET 差分对 (Q131-Q132 和 Q133-Q134)。MOSFET 差分对的漏极耦接输出端 ( 输 出 -I+and 输出 -I-), MOSFET 差分对的栅极耦接第一输入端 ( 输入 -II+and 输入 -II-)。图 1 所示的双平衡混频器电路也包括有源元件 Q135、 Q136、 Q137 和 Q138, 在图 1 中有源元件均 为 MOSFET。MOSFET 差分对 Q131-Q132 的源极耦接有源元件 Q135 和 Q136 的漏极, MOSFET 差 分对 Q133-Q134 的源极耦接有源元件 Q137 和 Q138 的漏极。有源元件 Q135、 Q136、 Q137 和 Q138 的栅极通过输入旁偏压电路和匹配电路 ( 分别为偏压网络 -I、 偏压网络 -II、 偏压网 络 -III 和偏压网络 -IV) 耦接第二输入端 ( 输入 -I+and 输入 -I-)。有源元件 Q135、 Q136、 Q137 和 Q138 的源极通过阻抗单元 ( 退化阻抗 ) 和偏压网络 -V 耦接至接地电压。 [0004] 分别提供两个单独的偏压网络 ( 偏压网络 -I 和偏压网络 -II) 给有源元件 Q135 和 Q136, 因此栅 - 源偏压 (Vgs) 不同。因为不同的栅 - 源偏压 (Vgs), 有源元件 Q135 和 Q136 分别工作在饱和区和次临界区。然而, 复杂电路设计需要保持装置模型工作在合适的工作 区, 以实现非线性消除。因此将提供至双平衡混频器电路的栅 - 源偏压 (Vgs) 限制在较小 范围。 [0002] 发明内容 [0005] 传统混频器中晶体管的栅 - 源偏压根据工艺变化而变化, 从而导致混频器的非线 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频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频器, 包括 : 四线切换器, 耦接至输出节点, 四线切换器根据输 出信号产生平移电流 ; 以及转移电导级, 用以通过输入节点接收输入信号, 以及通过输出节 点输出输出信号, 其特征在于, 转移电导级包括 : 第一晶体管, 耦接输出节点和第一电源节 点之间, 第一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输入节点的第一栅极, 且第一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 第二晶 体管, 耦接第一电源节点, 第二晶体管具有耦接至输入节点的第二栅极, 且第二晶体管工作 在次临界区 ; 第一偏压电路, 用以提供第一偏压 ; 以及第三晶体管, 耦接输出节点和第二晶 体管之间, 第三晶体管具有耦接至第一偏压的第三栅极。 [0007]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混频器, 包括 : 第一四线切换器,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二输出 节点, 第一四线切换器根据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产生第一平移电流 ; 第二四线切 换器,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 第二四线切换器根据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

说明书


信号产生第二平移电流 ; 第一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用以将第一平移电流转换为第一相应电 压; 第二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用以将第二平移电流转换为第二相应电压 ; 以及转移电导级, 包括第一子转移电导级和第二子转移电导级, 其中第一子转移电导级用以通过第一输入节 点接收第一输入信号, 并通过第一输出节点输出第一输出信号, 第二子转移电导级用以通 过第二输入节点接收第二输入信号, 并通过第二输出节点输出第二输出信号, 其中, 第一子 转移电导级包括 : 第一晶体管,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一电源节点之间, 第一晶体管具有耦 接至第一输入节点的第一栅极, 且第一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 第二晶体管, 耦接第一电源节 点, 第二晶体管具有耦接至第一输入节点的第二栅极, 且第二晶体管工作在次临界区 ; 第一 偏压电路, 用以提供第一偏压 ; 以及第三晶体管,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和第二晶体管之间, 第 三晶体管具有耦接至第一偏压的第三栅极。

     本发明所提供的混频器的能追踪工艺转角的改变, 因而减少由工艺变化带来的干 扰, 从而改善混频器电路的线性度。 附图说明
     图 1 为传统的双平衡混频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 图 2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混频器的概要示意图 ; 图 3A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移电导级 202A 的概要示意图 ; 图 3B 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转移电导级 202B 的概要示意图 ; 图 4A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 3A 和图 3B 所示的第一偏压电路 31 的概要示意 图 4B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 3B 所示的第二偏压电路 33 的概要示意图 ;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的混频器 500 的概要示意图 ; 图 6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的混频器 500 的电路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 人员应可理解, 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 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 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分准则。在通篇说明 书及权利要求中所提及的 “包含” 为开放式用语, 故应解释成 “包含但不限定于” 。此外, “耦 接” 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藉由以下的较佳实施例的叙述并配合 全文的图至图说明本发明, 但以下叙述中的装置、 组件与方法、 步骤乃用以解释本发明, 而 不应当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 2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混频器的概要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混频器 200 包 括转移电导级 (gm)202、 四线切换器 (switching quad)204 和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206。转移 电导级 202 通过输入节点 IN 接收输入信号 S1, 并通过输出节点 OUT 输出一个输出信号 S2。 四线切换器 204 耦接输出节点 OUT, 并根据输出信号 S2 产生平移电流 S3。转换阻抗式放大 器 206 将平移电流 S3 转换为相应电压 S4。 电容器 C 耦接在输出节点 OUT 和四线切换器 204 之间, 用以耦接输出信号 S2 的 AC 成分至四线切换器 204。
     图 3A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移电导级 202A 的概要示意图。如图 3A 所示, 第一晶体管 T1 通过电容器 C 耦接在第一电源节点和输出节点 OUT 之间, 其中第一电源节点可 为接地节点。第一晶体管 T1 可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输入 节点 IN, 源极耦接接地节点, 且漏极耦接输出节点 OUT。需注意的是, 第一晶体管 T1 工作在 饱和区。第二晶体管 T2 耦接第一电源节点 ( 在本实施例中为接地节点 ), 第二晶体管 T2 可 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输入节点 IN, 源极耦接接地节点, 且 漏极耦接第三晶体管 T3。需注意的是, 第二晶体管 T2 工作在次临界区。第三晶体管 T3 可 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接收由第一偏压电路 31 提供的偏压, 源 极耦接第二晶体管 T2 的漏极, 且漏极通过电容器 C 耦接输出节点 OUT。 需注意的是, 在输出 节点 OUT 和第一正电压节点 VA 之间有一个负载阻抗装置 ZL,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 负载阻抗 装置 ZL 可由电阻器或电容器 ( 图未示 ) 实现。
     图 3B 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转移电导级 202B 的概要示意图。如图 3B 所示, 第一晶体管 M1 通过电容器 C 耦接在第一电源节点和输出节点 OUT 之间, 其中第一电源节点 可为接地节点。第一晶体管 M1 可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输 入节点 IN, 源极耦接接地节点, 且漏极通过电容器 C 耦接输出节点 OUT。需注意的是, 第一 晶体管 M1 工作在饱和区。第二晶体管 M2 耦接第一电源节点 ( 在本实施例中为接地节点 ), 第二晶体管 M2 可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输入节点 IN, 源极 耦接接地节点, 且漏极耦接第三晶体管 M3。需注意的是, 第二晶体管 M2 工作在次临界区。 第三晶体管 M3 可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接收由第一偏压电路 31 提供的第一偏压 bias1, 源极耦接第二晶体管 M2 的漏极, 且漏极通过电容器 C 耦接输出节点 OUT。 第四晶体管 M4 可为 P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输入节点 IN, 源极耦接第二电源节点, 且漏极通过电容器 C 耦接输出节点 OUT。其中第二电源节点可 为第一正电压节点 VA。 需注意的是, 第四晶体管 M4 工作在饱和区。 第五晶体管 M5 可为 P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输入节点 IN, 源极耦接第一正电压节点 VA, 且漏极耦接第六晶体管 M6。需注意的是, 第五晶体管 M5 工作在次临界区。第六晶体管 M6 可为 P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接收由第二偏压电路 33 提供的第二偏 压 bias2, 源极耦接第五晶体管 M5 的漏极, 且漏极通过电容器 C 耦接输出节点 OUT。反馈电 阻器 Rf 通过电容器 C 耦接在输出节点 OUT 和输入节点 IN 之间。在本实施例中, 补偿结构 因为反馈电阻器 Rf 具有高转移电导和常数 DC 工作点。此外,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偏 压电路 31 和第二偏压电路 33 为独立工作的。
     图 4A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 3A 和图 3B 所示的第一偏压电路 31 的概要示意 图。如图 4A 所示, 第一偏压电路 31 包括第一电流源 41、 第一电阻器 43 和第七晶体管 M7。 其中, 第一电流源 41 耦接第二正电压节点 VDD。图 4A 的第二正电压节点 VDD 和图 3B 的第一 正电压节点 VA 可为相同或不同的电压电平。第一电阻器 43 耦接在接地节点和第七晶体管 M7 之间。第七晶体管 M7 可为 N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源极, 源 极耦接第一电阻器 43, 且漏极耦接第一电流源 41。此外, 第一电流源 41 和第七晶体管 M7 之间的第一连接点 45 输出第一偏压 bias1。
     图 4B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 3B 所示的第二偏压电路 33 的概要示意图。如 图 4B 所示, 第二偏压电路 33 包括第二电流源 42、 第二电阻器 44 和第八晶体管 M8。第八晶
     体管 M8 可为 PMOS 晶体管, 包括栅极、 源极和漏极, 其中, 栅极耦接漏极, 源极耦接第二正电 压节点 VDD, 且漏极耦接第二电阻器 44。第二电流源 42 耦接接地节点。第二电阻器 44 耦接 在第二电流源 42 和第八晶体管 M8 之间。此外, 第二电流源 42 和第二电阻器 44 之间的第 二连接点 46 输出第二偏压 bias2。
     请参考图 3B 和图 4B, 因为具有反馈电阻器 Rf, 电压电平 VB 和电压电平 VE 相同, 因 此图 3B 的第一正电压节点 VA 的电压电平、 电压电平 VB 和电压电平 VE 在工艺变化 (process variation) 中为常数。 此外, 当发生工艺变化时, 第二偏压 bias2 的电压电平将跟随工艺变 化而变化, 例如当电压电平 VC 保持常数时, 相应于不同的工艺转角 (corner)SS、 SF、 FS 和 FF 改变 MOS 的阈值电压。因此, 第五晶体管 M5 的 DC 偏压可通过第六晶体管 M6 追踪第四晶体 管 M4 的 DC 偏压。相似地, 第二晶体管 M2 的 DC 偏压可通过第三晶体管 M3 追踪第一晶体管 M1 的 DC 偏压。因此, 三阶互调消除 (third-order intermodulation cancellation) 追踪 工艺变化, 从而改善电路线性度。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的混频器 500 的概要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混频器 500 包括转移电导级 (gm)502、 一对四线切换器 ( 即第一四线切换器 504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 ) 以及一对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TZ), 即第一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506 和第二转换阻抗式 放大器 506’ 。与图 2 所示的混频器 200 不同的是, 转移电导级 502 包括一对输入节点 ( 即 第一输入节点 IN 和第二输入节点 IN’ ) 以及一对输出节点 ( 即第一输出节点 OUT 和第二输 出节点 OUT’ )。转移电导级 502 通过第一输入节点 IN 和第二输入节点 IN’ 分别接收第一 输入信号 S1 和第二输入信号 S1’ , 并通过第一输出节点 OUT 和第二输出节点 OUT’ 分别输出 第一输出信号 S2 和第二输出信号 S2’ 。第一四线切换器 504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 OUT 和第 二输出节点 OUT’ , 并根据第一输出信号 S2 和第二输出信号 S2’ 产生第一平移电流 S3。第 二四线切换器 504’ 耦接第一输出节点 OUT 和第二输出节点 OUT’ , 并根据第一输出信号 S2 和第二输出信号 S2’ 产生第二平移电流 S3’ 。第一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506 将第一平移电流 S3 转换为第一相应电压 S4。第二转换阻抗式放大器 506’ 将第二平移电流 S3’ 转换为第二 相应电压 S4’ 。第一电容器 C 耦接在第一输出节点 OUT 和第一四线切换器 504 以及第一输 出节点 OUT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 之间, 用以耦接第一输出信号 S2 的 AC 成分至第一四线 切换器 504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 , 第二电容器 C’ 耦接在第二输出节点 OUT’ 和第一四线 切换器 504 以及第二输出节点 OUT’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 之间, 用以耦接第二输出信号 S2’ 的 AC 成分至第一四线切换器 504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 。
     图 6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的混频器 500 的电路示意图。如图 6 所示, 使用相 同的数字指定图 5 的相同或均等的元件。转移电导级 502 包括第一子转移电导级 5021 和 第二子转移电导级 5023, 其中, 第一子转移电导级 5021 用以通过第一输入节点 IN 接收第一 输入信号 S1, 以及通过第一输出节点 OUT 输出第一输出信号 S2, 第二子转移电导级 5023 用 以通过第二输入节点 IN’ 接收第二输入信号 S1’ , 以及通过第二输出节点 OUT’ 输出第二输 出信号 S2’ 。第一子转移电导级 5021 和第二子转移电导级 5023 可等同于图 3A 或图 3B 所 示的子转移电导级, 因此为简洁不再赘述。然而, 需注意的是, 有多种实施子转移电导级的 变形,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揭露的实施例。例如, 第一子转移电导级 5021 和第二子转移电 导级 5023 可具有不同的电路结构。第一四线切换器 504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 可耦接第 一输出节点 OUT 和第二输出节点 OUT’ 。因为第一四线切换器 504 和第二四线切换器 504’的功能与工作原理已被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 因此不再赘述。 此外, 第一输 入信号 S1 和第二输入信号 S1’ 可为差分信号。
     相应地, 由于具有图 3A 和图 3B 所示的电路结构, 由偏压电路 31 提供的偏压追踪 工艺转角的改变, 第一晶体管 M1 的 DC 偏压也将追踪第二晶体管 M2 的 DC 偏压, 且分别工作 在饱和区和次临界区的第一晶体管 M1 和第二晶体管 M2 将获得具有互调消除的输出电流, 因而减少由工艺变化带来的干扰, 从而改善电路线性度。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并非 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精神而轻易完成的改 变或均等性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混频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混频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混频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频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频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频器,包括:四线切换器,耦接至输出节点,根据输出信号产生平移电流;以及转移电导级,用以通过输入节点接收输入信号,以及通过输出节点输出输出信号,其特征在于,转移电导级包括:第一晶体管,耦接输出节点和第一电源节点之间,具有耦接至输入节点的第一栅极,且工作在饱和区;第二晶体管,耦接第一电源节点,具有耦接至输入节点的第二栅极,且工作在次临界区;第一偏压电路,用以提供第一偏压;以及第三晶体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