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选择性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特别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功能脱盐层 的复合纳滤膜及其界面聚合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分离膜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分离材料,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滤膜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是近年国际上发展较快的膜品种之一, 现已成为分离膜领域中的研究热 点。纳滤膜是一种分离性能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的压力驱动膜, 其孔径范围在几个 纳米左右, 对单价盐和相对分子量小于 150 的有机小分子截留率较低, 而对多价盐和相对 分子量在 300 以上的有机小分子的截留率较高。复合纳滤膜对盐的截留性能主要取决于离 子与膜之间的静电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分离性能和较低的操作压力, 纳滤膜已在水处理、 染 料、 生物化工、 食品、 环保等领域的分离和浓缩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制备纳滤膜的方法有多种 : L-S 相转化法、 共混法、 荷电化法和复合法等。
复合法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制备纳滤膜的方法, 该方法是在多孔基膜上 复合一层具有纳米孔径的超薄功能层, 基膜作为支撑层, 而决定膜特点和分离性能的是超 薄功能层。复合膜的优点是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制取基膜和复合膜, 使它们的性能分别达 到最优化。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国际上相继开发的商品纳滤膜系列主要有 NF, NTR, UTC, ATF, MPT, SU, Desal-5 及 A-15 膜等。我国纳滤膜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 清 华大学、 复旦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国家海洋局水处理中心等单位都开展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大多数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商品化的纳滤膜 主要是卷式, 主要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形成复合功能层。纳滤膜的膜材质与反渗透的膜材 质基本上相同。目前商品化纳滤膜的膜材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 醋酸纤维素 (CA)、 磺化聚砜 (SPS)、 磺化聚醚砜 (SPES)、 聚酰胺 (PA)、 聚砜 (PSU)、 聚偏氟乙烯 (PVDF) 和聚乙烯醇 (PVA) 等。
通常,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膜的主要步骤包括 :
1) 将支撑膜浸入水相溶液 ( 通常为多元胺类的水溶液 ) 一段时间 ;
2) 沥干支撑膜表面的水珠, 并浸入有机溶液 ( 通常为多元酰氯的有机溶液 ) 一段 时间 ;
3) 经过后处理、 烘干后得到纳滤膜。
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纳滤膜表面一般都带负电荷, 对一价离子的脱除率不会很 高, 而且这种膜表面带负电荷的纳滤膜也更容易被污染, 造成通量在短时间内急剧衰减, 会 增加膜元件的清洗周期, 增加成本, 同时也会减少膜元件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高选择性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在 多孔支撑层上利用界面聚合和表面涂覆的方法形成一层或双层具有高选择性的功能脱盐层, 并且在保证较高水通量和脱盐率的同时, 延长了膜元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 一种高选择性复合纳滤膜, 包括无纺布层和高分子多孔支撑 层, 其特点是 : 在多孔支撑层上有一层或双层用多元胺和 / 或多元醇胺与多元酰氯反应制 成的聚酰胺表层。
所述的多孔支撑层为聚砜多孔支撑层、 聚醚砜多孔支撑层、 磺化聚醚砜多孔支撑 层、 聚偏氟乙烯多孔支撑层、 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上述高选择性复合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中的全部或者 (1)、 (2) 和 (4) :
(1) 将多孔支撑层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 A 溶液接触 ;
(2) 除去表层多余的溶液, 将此支撑层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酰氯基多官能性酰 氯化合物的 B 溶液接触, 形成聚酰胺表层 ;
(3) 待表层溶剂挥发后, 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 C 溶液接触, 形成 第二层聚酰胺表层 ;
(4) 经后处理、 烘干后得到复合纳滤膜。
前述 A 溶液或 C 溶液中所含至少有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为芳香族、 脂肪族、 脂 环族的多官能胺、 多元醇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芳香族多官能胺为间苯二胺、 邻苯二胺、 对苯二胺、 1, 3, 5- 三氨基苯、 1, 2, 4- 三氨基苯、 3, 5- 二氨基苯甲酸、 2, 4- 二氨基甲苯、 2, 4- 二氨基苯甲醚、 阿米酚、 苯二甲基 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脂肪族多官能胺为乙二胺、 丙二胺、 丁二胺、 戊二胺、 三 (2- 氨乙 基 ) 胺、 二乙烯三胺、 N-(2- 羟乙基 ) 乙二胺、 己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脂环族多官能胺 为 1, 3- 二氨基环己烷、 1, 2- 二氨基环己烷、 1, 4- 二氨基环己烷、 哌嗪、 1, 3- 双哌啶基丙烷、 4- 氨基甲基哌嗪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多元醇胺为乙醇胺、 二乙醇胺、 己二醇胺、 二甘醇胺中 的至少一种。
前述 B 溶液中所含至少有两个反应性酰氯基多官能性酰氯化合物为芳香族、 脂肪 族、 脂环族的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芳香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对苯二甲酰氯、 间苯二甲酰氯、 邻苯二甲酰氯、 联 苯二甲酰氯、 苯二磺酰氯、 均苯三甲酰氯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脂肪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丁 三酰氯、 丁二酰氯、 戊三酰氯、 戊二酰氯、 己三酰氯、 己二酰氯、 癸二酰氯、 癸三酰氯中的至少 一种 ; 所述脂环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环丙烷三酰氯、 环丁烷二酰氯、 环丁烷四酰氯、 环戊 烷二酰氯、 环戊烷三酰氯、 环戊烷四酰氯、 环己烷二酰氯、 环己烷三酰氯、 环己烷四酰氯、 四 氢呋喃二酰氯、 四氢呋喃四酰氯中的至少一种。
多孔支撑层与 A 溶液接触的时间为 5s ~ 300s, 与 B 溶液接触的时间为 5s ~ 300s, 与 C 溶液接触的时间为 5s ~ 300s。
前述 A 溶液、 C 溶液中各含有重量百分比浓度为 0.1 %~ 5 %的表面活性剂, 0.1%~ 10%的异丙醇、 联苯二酚、 DMSO 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 0.1%~ 3%的三乙胺、 碳酸 钠、 碳酸氢钠、 磷酸钠、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前述 A 溶液或 C 溶液的配制方法为 : 取芳香族、 脂肪族、 脂环族的多官能胺和 / 或 多元醇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解于水中, 其在水溶液中的总重量浓度为 0.1%~ 5%, 待多官 能胺和 / 或多元醇胺完全溶解于水后, 再向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 0.1%~ 5%的表面活性剂, 0.1%~ 10%的异丙醇、 联苯二酚、 DMSO 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 0.1%~ 3%的三乙 胺、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磷酸钠、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搅拌溶解后即得。 即本发明中 A 溶液与 C 溶液的配制方法相同, 但 C 溶液所含的反应性氨基化合物和 A 溶液所 含的反应性氨基化合物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 同样, A 溶液和 C 溶液中反应性氨基化合物 的重量百分比浓度虽然都在 0.1%~ 5%的范围内, 但两者的浓度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N- 甲基吡咯烷酮、 月桂 基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前述 B 溶液的配制方法为 : 取芳香族、 脂肪族、 脂环族的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中的一 种或几种, 按照总质量百分比为 0.05%~ 5%的比例溶于含有 4 ~ 12 个碳原子的脂肪烃、 环脂烃、 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 搅拌溶解后即得。
步骤 (4) 中所述的后处理、 烘干方法为 : 将所形成的聚酰胺表层膜用重量浓度为 1.0%~ 15%、 温度为 40 ~ 90℃的酸溶液浸泡 1 ~ 60 分钟, 然后用清水洗掉多余的酸, 再 用重量浓度为 1%~ 20%的甘油或用重量浓度分别为 1%~ 20%的樟脑磺酸与三乙胺的混 合溶液浸泡 1 ~ 30 分钟, 最后将该膜放在温度为 30 ~ 120℃的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形成成 品复合纳滤膜。 本发明所制得的单层或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纳滤膜, 在 2000ppmNaCl 水溶液、 75psi 操作压力、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条件下, NaCl 脱除率在 40 ~ 95%, 水 通量在 10 ~ 40GFD ; 在 2000ppmMgSO4 水溶液测试条件下, MgSO4 脱除率在 95%以上, 水通量 在 15 ~ 40GFD。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通过在多孔支撑层上利用界面聚合法形成一层或双层聚 酰胺表层, 增加了纳滤膜表层的厚度, 使膜表面更光滑, 更耐水解、 耐氧化和耐刮伤, 也提高 了膜的耐污染性能 ; 并且膜表面可以带负电或正电荷, 从而使得该复合纳滤膜具有高选择 性的功能脱盐层 ; 另外, 本发明制备复合纳滤膜的方法和操作简单, 并在较低压力下保证较 高水通量和脱盐率的同时, 延长了膜元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所制得复合纳滤膜的表面结构扫描电镜图 ;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所制得复合纳滤膜的断面结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 限制。
实施例 1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 : 取 9g 无水哌嗪溶解于 985g 水中配成重量浓度为 0.9 %的溶 液, 待溶解完全后, 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无水磷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A 溶液。
(2)B 溶液的配制 : 取 26.7g 均苯三甲酰氯溶解于 973.3g 乙基环己烷中配成重量 浓度为 2.6%的溶液, 待溶解完全后得到 B 溶液。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B 溶液接触 15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 泡 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烘干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2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 B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2)C 溶液的配制 : 同 A 溶液的配制。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15s, 待溶剂挥发干后浸泡在 C 溶液中 20s 形成第二层聚酰胺层, 之后在重量浓 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泡 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3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 B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2)C 溶液的配制 : 取 5g 间苯二胺溶解于 989g 水中配成重量浓度为 0.5 %的溶 液, 待溶解完全后, 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无水磷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N- 甲基吡咯烷酮 3g( 重量浓度 0.3% ),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C 溶液。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15s, 待溶剂挥发干后浸泡在 C 溶液中 15s 形成第二层聚酰胺层, 之后在重量浓 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4%的甘油浸泡 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4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 : 分别取 6g 无水哌嗪和 3g 间苯二胺溶解于 985g 水中, 待溶解完 全后, 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无水碳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g( 重量浓 度 0.3% ),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A 溶液。
(2)B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3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20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 泡 5 分钟, 最后在 5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5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2)B 溶液的配制 : 分别取 13g 均苯三甲酰氯和 20g 间苯二甲酰氯溶解于 967g 乙 基环己烷中,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B 溶液。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4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30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6%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 泡 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6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 : 取 25g 间苯二胺溶解于 955g 水中配成重量浓度为 2.5%的溶 液, 待溶解完全后, 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无水磷酸钠 5g( 重量浓度 0.5% )、 N- 甲基吡咯烷酮 5g( 重量浓度 0.5% )、 异丙醇 10g( 重量浓度 1% ),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A 溶液。 (2)B 溶液的配制 : 取 1g 间苯二甲酰氯和 0.5g 均苯三甲酰氯溶解于 6.5g 二甲苯 和 992g 乙基环己烷的混合溶剂中,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B 溶液。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6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60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 泡 5 分钟, 最后在 10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7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2。
(2)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15s, 待溶剂挥发干后浸泡在 C 溶液中 10s 形成第二层聚酰胺层, 之后在重量浓 度为 2%、 温度为 75℃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3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8%的三乙胺和 10%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泡 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8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2。
(2)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15s, 待溶剂挥发干后浸泡在 C 溶液中 60s 形成第二层聚酰胺层, 之后在重量浓 度为 6%、 温度为 8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泡 20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9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 : 取 9g 无水哌嗪溶解于 980g 水中配成重量浓度为 0.9%的溶液, 待溶解完全后, 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无水氢氧化钠 3g( 重量浓度 0.3%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异丙醇 5g( 重量浓度 0.5% ),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A 溶液。
(2)B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1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50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10%、 温度为 50℃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20 分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 泡 10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10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2)B 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 1。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15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6%、 温度为 8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 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8%的甘油浸泡 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 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
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实施例 11 : 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纳滤膜 :
(1)A 溶液的配制 : 取 9g 无水哌嗪溶解于 985g 水中配成重量浓度为 0.9 %的溶 液, 待溶解完全后, 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无水磷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g( 重量浓度 0.3% ), 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 A 溶液。
(2)B 溶液的配制 : 取 26.7g 均苯三甲酰氯溶解于 973.3g 乙基环己烷中配成重量 浓度为 2.6%的溶液, 待溶解完全后得到 B 溶液。
(3) 将多孔支撑层浸泡在 A 溶液中 20s, 沥干至膜表面和背面无明显水珠 ; 然后与 B 溶液接触 10s, 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在重量浓度为 4%、 温度为 7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 钟, 再用纯水浸泡 5 分钟, 清洗多余的酸, 再用 2%的三乙胺和 4%的樟脑磺酸混合溶液浸泡 15 分钟, 最后在 80℃烘箱中保持 5 分钟, 得到复合纳滤膜。取膜片在膜片检测台测试, 在操作压力 75psi、 温度 25℃、 PH 值 6.5 ~ 7.5 的测试 条件下, 2000ppmNaCl 水溶液 NaCl 脱除率及水通量、 2000ppmMgSO4 水溶液 MgSO4 脱除率及水 通量见表 1。
表 1 各实施例所得纳滤膜的水通量和脱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