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驱 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对边撑位置进行自动切换的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 撑驱动方法。更详细地说, 将对包括两个以上不同密度的织造部分的织布 ( 例如, 织造部分 包括帘织部分与平织部分的轮胎帘布织布 ) 进行织造的织机作为对象。该织机是具有将边 撑 ( 例如环边撑 ) 以及致动器作为驱动源, 使边撑在作用位置以及待机位置的两位置之间 移动变位的机构 ( 例如自动升降机构 ) 的边撑装置。而且, 边撑装置是根据织造的织布密 度将边撑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的任何一个位置。在如上所述的织机中, 本发明涉及 一种在使边撑装置从待机位置向作用位置移动变位时 ( 在轮胎帘布中的从织布帘织部分 向平织部分过渡时 ) 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 边撑自动升降机构 ) 的驱动控制。
背景技术 一般的织机的情况下, 为了防止在所织造的织布的织口附近的收缩, 分别在织布 的织幅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边撑装置。 而且, 作为边撑装置中所使用的边撑, 广为人知的有一 种环边撑, 所述环边撑以在织幅方向多个并列的状态包括在外周面具有多根针的边撑环。
而且, 如上所述的边撑装置不限于对一般的织布进行织造的情况, 还用于对如轮 胎帘布用织布的橡胶增强用织布进行织造的情况。在轮胎帘布用织布的织造时, 纬纱密度 非常小的主体部分 (“所谓帘织部分” ) 的织造, 与纬纱密度较大的标签部分 ( 所谓 “平织 部分” ) 的织造交互进行。而且, 平织部分中使边撑作用于织布, 在帘织部分中使边撑从织 布离开, 进行织造。
轮胎帘布用织布的织机所使用的以往边撑装置中, 存在具有对边撑位置进行自动 切换的机构 ( 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 的边撑装置 ( 专利文献 1)。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 构, 将气压缸安装在边撑上。并且, 气压缸使边撑在第一位置 ( 待机位置 ) 和第二位置 ( 作 用位置 ) 之间移动。
如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 一种织布, 其包括两种以上的纬纱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 在对包括如帘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与如平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 度大的第二织造部分的织布 ( 轮胎帘布用织布 ) 进行织造的情况下, 在对第一织造部分进 行织造时, 使边撑向成为从织布离开 ( 退避 ) 的状态的第一位置 ( 待机位置 ) 移动。其理 由详述如下。
与所述一般的织布相同, 在纬纱密度较大的第二织造部分的织造中, 所织造的织 布产生收缩的趋势较强。因此, 边撑必须配置在防止收缩效果作用于织布的第二位置 ( 作 用位置, 也就是说, 织布成为配合并压接边撑的状态的位置 )。
针对此, 在如帘织部分的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中, 所织造的织布上几 乎不产生收缩, 因此没有必要用边撑防止收缩。 而且, 在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由 于经线对于纬纱的约束力较弱, 相互容易产生位置的偏移, 因此如果形成用边撑压接的状 态, 那么会存在纬纱或及经线的排列状态产生混乱, 织布质量下降之患。因此, 在第一织造
部分的织造中, 优选使边撑从织布离开的第一位置 ( 待机位置 ) 退避。
出于如上所述的理由, 在日本专利文献中所披露的织机中, 配合纬纱密度不同的 第一、 第二的各织造部分的织造, 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到待机位置或者从待机位置到作用位 置自动地移动 ( 变位 ) 的方式对气压缸的动作进行控制。
[ 现有技术文献 ]
[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平 4-281041 号公报
然而, 伴随着从第一织造部分 ( 密度 : 较小 ) 向第二织造部分 ( 密度 : 较大 ) 的织 造的切换, 使边撑从待机位置向作用位置变位时, 如果该动作开始时间等的动作方式不适 当, 会产生以下的问题。
边撑相对于织口, 在经线方向上配置于离开卷取侧的位置。因此, 在织造切换时, 位于待机位置上的边撑下方的织布的织造部分是第一织造部分。该情况下, 如果通过使边 撑与织造切换同时变位 ( 下降 ) 等, 相对于织布的进行, 边撑的变位较早, 边撑达到织布位 置的时间过早, 则边撑会成为对纬纱密度较小的第一织造部分进行压接的状态。 此外, 在密 度非常粗的第一织造部分中, 织入的相邻的纬纱间有经线露出。 因此, 如果所述的边撑从上 方对第一织造部分押压, 则边撑中相邻的边撑环间会有经线进入, 经线受到损伤之患。
另一方面, 如果边撑达到织布位置的时间过迟, 则存在织布不受边撑的约束, 纬纱 较密的打入状态变长, 织布产生不均匀, 形成织口 ( 经线开口 ) 的位置不稳定的状态, 阻碍 引纬之患。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情而创作, 其课题是在具备具有使边撑在作用位置与待机位 置的两位置之间自动地变位的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 自动升降装置 ) 的边撑装置的织机中, 在使边撑从待机位置向作用位置变位时, 最佳地控制其动作方式, 避免所述问题的产生。
本发明中的方法发明以下述边撑装置为前提 : 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 该织机对包 括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织造部分的织布进行织造, 并且该边撑装置具有可以使边撑在作用 位置与待机位置的两位置之间进行变位, 且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位置自动切换 到所述两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具有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本发明的织机的边撑装置中的边撑驱动方法, 是 在所述边撑装置中, 根据织造的切换使边撑从待机位置向作用位置移动变位的情况下的边 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 其技术要点在于 : 将与边撑移动相关的动作方式预先记忆, 伴随着 织造的切换, 根据所记忆的动作方式对边撑的移动进行控制。
此外, 作为与边撑的移动相关的动作方式, 可例举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 移动速 度、 或者其组合。
所述动作方式, 可以根据边撑的动作条件 ( 边撑的移动速度、 边撑从处于待机位 置到与织布配合的距离、 使边撑下降时边撑开始配合的织布上的位置与织口的距离等 ) 决 定。另外, 所述动作方式可以根据织造条件决定。作为该织造条件, 可举出切换后的制造部 分的纬纱密度、 织机的转数等。
进而, 所述动作方式, 例如可以是手动设定的。 另外, 所述动作方式, 也可以是根据 织机中所设定的织造条件自动算出的。本发明中的装置发明以下述边撑装置为前提 : 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 该织机将包 括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织造部分的织布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 一面 对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进行监视, 一面依次进行织造, 该织机包括在织造中的织造部分 的织造长度达到设定织造长度时将对织造部分的切换进行指令的指令信号进行输出的切 换指令单元, 该边撑位置包括将致动器作为驱动源使边撑在作用位置与待机位置这两个位 置之间进行变位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并且具备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 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个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具有本发明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位置, 其技术要点在于 : 所述 织机的边撑位置包括将与边撑的移动相关的动作方式预先记忆的设定记忆单元、 和根据来 自切换指令单元的指令信号以及设定记忆单元所记忆的动作方式对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 构中的致动器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
例如, 作业者可以使作为边撑的动作方式的移动开始时间和移动速度中的至少一 方设定并记忆在设定记忆单元中。另外, 设定记忆单元可以包括根据织机上所设定的织造 条件对作为边撑动作方式的移动开始时间以及 / 或者移动速度进行计算的计算器。
本发明并不是伴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使边撑开始移动, 而是将边撑的动作方式 ( 例如移动开始时间、 移动速度等 ) 作为可以预先设定以及记忆的, 以织造部分的切换为时 机, 根据其记忆的动作方式使边撑移动, 因此可以使开始边撑与织布配合的织布上的位置 恰到好处。
尤其是可以通过根据织造条件 ( 例如织机的转数、 切换后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 等 ) 决定所述动作方式, 在最佳的位置开始边撑与织布的配合。
进而, 可以将所述动作方式通过根据织机中所设定的所述织造条件自动地计算, 来省去作业者的对所述动作方式的计算及输入设定作业。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织机的织布织造部分及其前后概略的 说明图 ;
图 2 是表示图 1 中的织布织造部分装置的控制概要的说明图 ;
图 3 是表示对平织部分进行织造的状态的边撑装置的侧视图 ;
图 4 是表示对帘子部分进行织造的状态的边撑装置的说明图 ;
图 5 是表示边撑装置的俯视图 ;
图 6 是对边撑装置滚筒进行驱动的构成的方块图 ;
图 7 是对边撑装置滚筒进行驱动的构成的变形例的方块图。
符号说明
1 供线部分
1a 经线
1b 经线列 ( 经线片 )
2 织布织造部分
2a 织布
3 卷取部分
3a 驱动辊 3b 从动辊 3c 布卷辊 3d 引导辊 4 张力装置 4a 引导辊 4b 张力调节辊 5 送出机构 5a 夹辊 5b 送出辊 5c 送出马达 5d 编码器 6a 引导辊 6b 张力辊 6c 张力检测器 7 织布织造部 7a 综丝框 7b 引导辊 8 卷取机构 8a 压制辊 8b 服卷辊 8c 卷取马达 8d 编码器 9a 主轴 9b 编码器 10 送出控制装置 20 卷取控制装置 30 织机控制装置 31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2 织造条件设定器 33 主控制器 40 边撑装置 41 环边撑 ( 边撑 ) 42 升降装置 43 支撑板 50 气缸 50A 第一支撑轴 50a 轴承 51 支架52 滚筒主体 53 活塞杆 54 连结部件 54a 相对片 54B 第一连结轴 54b 轴承 60 边撑固持器 61 基部 62 臂部 63 支撑部 63A 第二支撑轴 63a 轴承 63b 贯穿孔 70 连杆机构 71 第一连杆臂 71A 第 3 支撑轴 71a 轴承 72 第二连杆臂 72a 相对片 72B 第二连结轴 72b 轴承 73 连结具 74 止动器 80 固持器 81 边撑杆 82 边撑支架 83 边撑引导器 84 边撑座 90 四方向切换阀 93 切换控制单元 94 驱动控制器 95 记忆器 96 输入设定器 98 计算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所适用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织机。一般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织机 中, 独立设置有以下三个部分, 即将多根的经线 1a、 1a…作为横一列的经线列 1b( 以下也称为 “经线片” 。) 进行供线的供线部分 1, 使纬纱 ( 未图示 ) 通过经线片 1b, 并作为织布 2a 的 织布织造装置 2, 以及对织布 2a 进行卷取的卷取装置 3。以下, 对成为织布 2a 的轮胎帘布 织布, 以及轮胎帘布织造用织机各部分进行详述。
所谓轮胎帘布织布, 是指一种用于制造成为橡胶轮胎的骨架的胎体层的橡胶增强 用织布。虽然未进行图示, 但是在轮胎帘布织布中, 包括纬纱密度非常小的帘织部分, 与相 对于帘织部分纬纱密度较大的平织部分这两种纬纱密度大不相同的织造部分。 胎体层通过 在轮胎帘布织布的帘织部分上涂布橡胶材进行制造。
供线部分 1 包括轴架装置 ( 未图示 ) 与张力装置 4。轴架装置具有多根以从支柱 等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桩, 与用于织造的经线 1a 的根数相等数量的各个桩支撑供线体。而 且, 分别从这些多个供线体向张力装置 4 将线引出, 以此形成经线列。
在张力装置 4 中, 从轴架装置引出的多根线以横向排列成一列的方式拉在一起的 同时, 在经由多根引导辊 4a 引导的路径中, 导向张力调节辊 4b。张力调节辊 4b 中, 赋予用 于将从各自独立的供线体中引出的各线的张力进行大致均匀化的张力。其后, 多根线通过 织布织造装置 2 形成经线片 1b, 向卷取装置 3 侧送出。
在图示例中, 卷取装置 3 是接触卷式的所谓其他卷取装置。该卷取装置 3 具备旋 转驱动的驱动辊 3a 与旋转自由地从动辊 3b。在这些驱动辊 3a 以及从动辊 3b 上载置有卷 附织布 2a 的一端部的布卷辊 3c。另外, 驱动辊 3a 以及从动辊 3b 另外设置有引导辊 3d。而 且, 通过使布卷辊 3c 与驱动辊 3a 接触并旋转, 织造的织布 2a 经由引导辊 3d、 从动辊 3b 卷 取在布卷辊 3c 上。 图 2 中扩大并表示图 1 的织布织造装置 2。织布织造装置 2 的构成与通常的织机 基本相同。 但是, 在通常的织机中, 通过将所搭载的送出轴进行旋转驱动将卷在送出轴上的 经线片向织布织造部供应, 相对于此, 在图示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织机中, 将经由所述张力装 置 4 的经线片 1b 通过织造装置内的送出机构 5 以所期望的送出量进行送出, 进行向织布织 造部 7 的经线片 1b 的供应。
送出机构 5 包括夹辊 5a、 送出辊 5b 以及用于对送出辊 5b 进行旋转驱动的送出马 达 5c。经线片 1b 被卷饶在夹辊 5a 以及送出辊 5b 上的同时由两者进行挟持, 送出辊 5b 通 过旋转驱动送出。所述送出辊 5b 如果为一般的织机, 则相当于经线轴。
从送出机构 5 送出的经线片 1b 经由引导辊 6a 被卷饶引导至张力辊 6b 上。张力 辊 6b 与张力检测器 6c 相连接, 由该张力检测器 6c, 检测通过经线张力对张力辊 6b 上施加 的荷重, 以此对经线张力进行检测。
织布织造部 7 中相对于经线片 1b 织入纬纱而形成织布 2a, 其后, 织布 2a 通过卷取 机构 8 向所述的卷取部分 3( 其他卷取装置 ) 侧送出。图中符号 7a 为综丝框。
卷取机构 8 包括一对压辊 8a、 8a, 这些压辊 8a、 8a 上所压接的服卷辊 8b 以及用于 对服卷辊 8b 进行旋转驱动的卷取马达 8c。在织布织造部 7 所织造的织布 2a 经由引导辊 7b 引导向卷取机构 8 侧, 按顺序卷饶在压辊 8a、 服卷辊 8b 以及压辊 8a 上的同时被夹持在 压辊 8a 与服卷辊 8b 之间, 通过使服卷辊 8b 旋转驱动, 以相应于所设定的纬纱密度的送出 量 ( 速度 ) 向卷取部分 3 侧送出。
卷取机构 8 中的卷取马达 8c 由卷取控制装置 20 控制其驱动。另一方面, 所述的 送出机构 5 中的送出马达 5c 由送出控制装置 10 控制其驱动, 并且由送出机构 5 与送出控
制装置 10 等构成送出装置。
送出控制装置 10 中的基本功能如下所述。 送出控制装置 10 根据织机控制装置 30 中所设定的织机转数与纬纱密度计算基本速度, 根据所设定的经线的目标张力与用张力检 测器 6c 检测的经线张力之间的偏差来计算速度修正值, 并且计算对基本速度以速度修正 值进行修正的速度指令值。另外, 送出控制装置 10 通过来自对送出马达 5c 的马达驱动轴 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 5d 的信号计算送出马达 5c 的实际的转数, 并且以使送出马 达 5c 的实际转数与所述速度指令值一致的方式, 执行对送出马达 5c 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张 力控制。其结果是可以控制经线送出量, 并且可以对经线张力进行调整。
卷取控制装置 20 通过来自对织机主轴 9a 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 9b 的信 号计算主轴 9a 的转数等。而且, 卷取控制装置 20 以对应于设定在织机控制装置 30 上的纬 纱密度的旋转速度, 与织机主轴 9a 的旋转同步对卷取马达 8c 的驱动进行控制。即, 帘织部 分与平织部分的纬纱密度以及织机主轴 9a 的转数不同, 因此, 以成为与各自对应的旋转速 度的方式对卷取马达 8c 驱动进行控制。此时, 卷取控制装置 20 与送出控制装置 10 同样, 通过来自卷取马达 8c 的马达驱动轴编码器 8d 的信号计算卷取马达 8c 的实际转数, 以使卷 取马达 8c 的实际旋转速度与织造部分对应的旋转速度一致的方式, 对卷取马达 8c 的驱动 进行控制。
上述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织机中, 在织口附近的经线进行方向下游侧边撑装置分别 设置在织幅方向的两端部。这些一对的边撑装置是左右对称性结构, 因此, 如图 3 ~图 5 所 示, 下文仅对在织幅方向的单侧所设置的边撑装置 40 进行说明。
图 3 是织幅方向单侧所设置的边撑装置 40 的侧视图, 表示织布 ( 图示略 ) 以环边 撑 41 压接的状态。图 4 表示环边撑 41 离开织布 ( 图示略 ) 的状态。图 5 是边撑装置 40 的俯视图。
边撑装置 40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 包括织布 2a 上配合的环边撑 41 以及作为使 环边撑 41 自动升降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边撑自动升降装置 ( 以下, 简称为 “升降装 置” )42。
升降装置 42 包括作为致动器的气缸 50、 安装有环边撑 41 的边撑固持器 60、 以及 连接气缸 50 与环边撑 41 的连杆机构 70。升降装置 42 中的各部件 50、 60、 70 摇动自由地支 撑在织机框架等 ( 未图示 ) 上所固定的一对支撑板 43、 43。一对支撑板 43、 43 以在织幅方 向上隔开间隔并相对的方式进行配设, 其间对各部件 50、 60、 70 进行支撑。以下, 对各部件 50、 60、 70 进行详述。
相对于在一对支撑板 43、 43 之间所架设的第一支撑轴 50A, 介由轴承 50a( 滑轴承 等 ), 可以旋转自由地支撑支架 51。该支架 51 上固定有气缸 50 的一者 ( 更详细地说, 缸 主体 52 的头盖侧 ) 固定。因此, 气缸 50 介由支架 51 旋转自由地支撑在一对支撑板 43、 43 上。此外, 下文除第一支撑轴 50A 以外也对各种轴进行说明, 但是这些轴都使轴线向着织幅 方向而设置。
气缸 50 中, 滚筒主体 52 的一端部 ( 从杆盖侧突出的活塞杆 53 的前端部 ) 上安装 有连结部件 54。连结部件 54 为两叉状 ( 俯视コ字状 ), 在离杆盖侧远的方向上开口。两叉 状的一对相对片 54a、 54a 在织幅方向分离。而且, 这些相对片 54a、 54a 间架设有第一连结 轴 54B。边撑固持器 60 包括在织幅方向上延伸的基部 61、 在与基部 61 的长度方向正交的 方向 ( 图 3 中的左右方向 ) 上延伸的臂部 62、 与在臂部 62 的端部上所形成的块状的支撑部 63, 这些是形成一体的同一体 ( 一体成形品 )。基部 61 中安装有环边撑 41。另外, 支撑部 63 中与基部 61 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形成有贯穿孔 63b。在该贯穿孔 63b 上介由轴承 63a( 滑 轴承等 ) 穿插有第二支撑轴 63A, 该第二支撑轴 63A 架设在一对支撑板 43、 43 之间。因此, 边撑固持器 60 相对于一对支撑板 43、 43 旋转自由地支撑在支撑部 63 上。
连杆机构 70 包括第一连杆臂 71 与第二连杆臂 72。第一连杆臂 71 在其一端 ( 图 3 中的上端 ), 介由轴承 71a( 滑轴承等 ) 旋转自由地支撑在一对支撑板 43、 43 之间架设的 第 3 支撑轴 71A 上。第一连杆臂 71 的另一端 ( 图 3 中的下端 ) 介由轴承 54b( 滑轴承等 ) 旋转自由地连结在连结部件 54 中的第一连结轴 54B 上。
第二连杆臂 72 在其一端 ( 图 3 中的上端 ) 介由轴承 54b( 滑轴承等 ) 旋转自由地 连结在相对于在连结部件 54 中的第一连结轴 54B 上。第二连杆臂 72 的另一端 ( 图 3 中的 下端 ) 与连结部件 54 同样形成两叉状, 第二连结轴 72B 架设在一对的相对片 72a、 72a 之 间。而且, 第二连杆臂 72 的另一端介由第二连结轴 72B 与在边撑固持器 60 上面安装的连 结具 73 相连结。第二连结轴 72B 与连结具 73 之间介装有轴承 72b( 滑轴承等 ), 第二连结 轴 72B( 第二连杆臂 72) 与连结具 73 旋转自由地相连结。 将第一连杆臂 71 与第二连杆臂 72 连结的第一连结轴 54B 如上所述架设在两叉状 连结部件 54 上。对安装有该连结部件 54 的活塞杆 53 的进出极限进行规定的止动器 74 设 置在一对支撑板 43、 43 之间。止动器 74 的位置以伴随着活塞杆 53 的进出, 与连结部件 54 抵接的状态, 将所述第 3 支撑轴 71A 与第一连结轴 54B 与第二连结轴 72B 在直线上排列的 方式进行设置。
所述构成的边撑装置 40 如前所述设置在织幅方向的两端部, 在它们的下方设置 有在未图示的织机框架上所固定的在织幅方向上延伸的边撑杆 81。在与该边撑杆 81 上的 左右织端对应的位置上, 介由相对于边撑杆 81 用固持器 80 所固定的边撑支架 82 分别设置 边撑引导器 83 以及边撑座 84。这些边撑引导器 83 与边撑座 84 位于环边撑 41 的下方中的 前后, 作为整体形成侧视 U 字沟状, 引导织布端部。
所述构成的边撑装置 40 中, 第 1 至第 3 支撑轴 50A、 63A、 71A 相对于支撑板 43, 位 置固定, 第一以及第二连结轴 54B、 72B 位置可移动。如图 3 所示, 边撑装置 40 在气缸 50 的 活塞杆 53 有进出极限的状态下, 第一连杆臂 71 与第二连杆臂 72 成为大致一条直线并列的 状态, 固定的第 3 支撑轴 71A 与可移动的第二连结轴 72B 的距离变成最大。该状态中, 环边 撑 41 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下方, 其下端位于边撑引导器 83 以及边撑座 84 的上端的下方的 状态, 形成被织布压接的状态。
如果活塞杆 53 从图 3 的状态后退, 则如图 4 所示, 第一连杆臂 71 会以固定的第 3 支撑轴 71A 为中心进行旋转, 伴随着于此, 第一连杆臂 71 与第二连杆臂 72 成为构成角度的 状态。 以此, 固定的第 3 支撑轴 71A 与可移动的第二连结轴 72B 的距离变短, 连结具 73 被抬 起, 伴随着于此, 边撑固持器 60 以固定的第二支撑轴 63A 为中心朝上方向旋转。其结果, 环 边撑 41 向上方变位。而且, 活塞杆 53 以成为最后退位置的状态, 环边撑 41 位于升降范围 的最上方, 成为织布离开环边撑 41 的状态。如上所述, 通过进退驱动气缸 50 的活塞杆 53, 环边撑 41 成为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下方位置以及最上方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的状态。
图 6 表示气缸 50 的控制机构。气缸 50 是根据从未图示的空气供应源供应的压缩 空气对活塞杆 53 进行进退驱动。通过对缸主体 52 内的往动侧 ( 进出侧 ) 的动作压室以及 复动侧 ( 后退侧 ) 的动作压室的一个进行压缩空气供应的同时, 从另一个进行压缩空气排 气对活塞杆 53 动作方向进行切换。向一个动作压室的压缩空气的供应以及从另一个动作 压室的排气由四方向切换阀 90 进行切换。
所述四方向的切换阀 90 为电磁阀。为此, 边撑装置 40 包括用于对该电磁阀的动 作进行控制的切换控制单元 93。该切换控制单元 93 包括作为控制单元的驱动控制器 94, 与作为设定记忆单元的记忆器 95。
记忆器 95 中, 由输入设定器 96, 来设定 ( 记忆 ) 平织部分 帘织部分切换时的环 边撑 41( 以下, 简称为 “边撑” 。) 的移动开始时间 ( =用于开始气缸 50 中的活塞杆 53 的 后退或者前进的四方向切换阀 90 的动作时间 )。 此外, 输入设定器 96 包括未图示的显示器 及输入器等。
图示的例中, 该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中, 从帘织部分切换到平织部分时, 作为边 撑 41 的动作方式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是用于使气缸 50 中的活塞杆 53 的进出开始的 四方向切换阀 90 的动作时间。该移动开始时间将从帘织部分向平织部分切换时点作为基 点, 设定为自其时点的延迟的期间。设定是以投纬数、 时间、 织造长度等进行设定的。 此外, 如图示的构成中, 由于边撑 41 的移动速度 ( 气缸 50 中的活塞杆 53 的进退 速度 ) 通过所供应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等的装置构成而决定特定速度, 因此省略设定。但, 驱 动速度使用可控制的致动器 ( 例如, 电动马达 ) 的情况下亦可设定移动速度。
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按如下方式执行。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值例如, 边撑 41 与 织布配合的最佳时间作为帘织部分与平织部分的境界达到边撑 41 的最下点及其附近的下 方时, 那么根据如下所示的 1) ~ 3) 的边撑 41 的动作条件以及 4) 的织造条件等条件进行决 定。1) 边撑 41 的移动速度。2) 从待机位置的状态到边撑 41 配合在织布的移动距离。3) 使边撑 41 下降时, 边撑 41 开始配合的织布上的位置与织口的距离。4) 作为织造条件的织 机转数以及纬纱密度 ( 由这些决定织造速度 ( 织布的移动速度 )。)。由于以上的条件中任 一个均为预定的, 因此作业者根据这些条件以所述的最佳时间对边撑 41 与织布配合进行 开始的移动开始时间进行计算, 并由输入设定器 96 将所计算出的移动开始时间设定在记 忆器 95 中。此外, 不限于通过根据如上所述的条件的计算, 对移动开始时间进行决定, 也可 以以多个移动开始时间执行试织, 来决定最佳时间。如上所所决定的设定值 S10 输出至驱 动控制器 94。
驱动控制器 94 在记忆器 95 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 以改变压缩空气的供应侧的 管路与排气侧的管路的连通状态的方式使四方向切换阀 90 动作。
织机控制装置 30 包括 : 对所织造的织布的织造长度进行监视的织造长度监视单 元 31、 用于对织机上各装置的驱动进行控制的主控制器 33、 以及设定有织造条件等的织造 条件设定器 32。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是众所周知的, 例如具备通过来自对织机的主轴 9a 的旋 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 9b 的信号 S7, 将该主轴 9a 的每次旋转 ( 每次检测旋转角度为 0° (360° ) 时 ) 相加的计数器, 根据该计数值与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上所设定的纬纱密度 及预先求出的织造中的织布的收缩率等对织造长度进行计算。而且,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将计算出织造长度的信号 S8 向主控制器 33 输出。
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与连接在切换控制单元 93 的记忆器 95 上的输入设定器 96 相 连接。另外, 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中, 纬纱密度及织机的转数之外, 包括各织造部分 ( 帘织部 分、 平织部分 ) 的织造顺序以及织造长度的织造图案等由输入设定器 96 设定为织造条件。
主控制器 33 根据在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上所设定的织造图案 S3 以及用织造长度 监视单元 31 所求出的织造长度 S8, 把握织造条件的切换时期, 并在达到切换时期时, 将表 示织造部分的切换以及接着所织造的织造部分的信号 S4 向切换控制单元 93 的驱动控制器 94 进输出。因此, 图示的例中, 主控制器 33 具有作为切换指令单元的功能。
另外, 主控制器 33 将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的信号 S9 向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输 出。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伴随着该信号 S9 的输入, 重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 重新开始对织 造长度进行检测。
如上所述, 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以及接着所织造的织造部分的相关情报的信号 S4 从主控制器 33 输出到驱动控制器 94, 。驱动控制器 94 根据信号 S4 对接着所织造的织造部 分是帘织部分还是平织部分进行判定。为便于说明, 这里将接着的织造部分判定为平织部 分。而且, 驱动控制器 94 在平织部分的织造时, 将织造部分的切换时点作为基点, 根据在记 忆器 95 中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 ( 延迟期间 ), 在与该延迟期间一致的时点, 为改 变压缩空气的供应侧与排气侧的管路的连通状态, 向四方向切换阀 90 输出动作信号 S11, 使四方向切换阀 90 动作。 由上述的驱动控制器 94 所控制的四方向切换阀 90 在图示的状态中, 成为供应压 缩空气进侧的管路与复动侧的动作压室相连通的同时, 往动侧的动作压室与排气侧的管路 相连通的状态, 活塞杆 53 成为向后退方向接受压缩空气的压力的状态。如果从该状态使四 方向切换阀 90 动作并将连通的管路倒转, 活塞杆 53 接受向进出方向的压力并进出, 复动侧 的动作压室的压缩空气排气。 其结果是, 伴随着活塞杆 53 的进出, 通过连杆机构 70, 边撑固 持器 60 向下方向旋转, 边撑 41 从待机位置的状态向下方变位, 最终到达作用位置。该过程 中, 如上所述, 由于设定了边撑 41 的移动开始时间, 所以在适当时间边撑 41 与织布开始配 合, 不会产生在背景技术部分所阐述的不良现象。
下面对图示的例的变形例进行阐述。作为驱动源的致动器, 图示的例中使用气缸 50, 但是也可以使用电动马达、 旋转螺线管等其他致动器来替代。例如, 将电动马达作为致 动器, 使用曲柄机构等, 对第二支撑轴 63A 进行往复旋转驱动, 通过第二支撑轴 63A 的旋转, 边撑固持器 60 成为摇动的构成。另外, 将电动马达作为致动器, 对电动马达的驱动进行控 制, 并且对边撑 41 的移动进行控制的情况下, 记忆器 95 中作为边撑 41 的动作方式, 除设定 移动开始时间外设定移动速度, 驱动控制器 94 根据所设定的动作方式对电动马达的驱动 进行控制。
图示的例中, 边撑固持器 60 具有臂部 62 以及支撑部 63 的同时, 相对于基部 61 连 结连杆机构 70, 介由臂部 62 以及支撑部 63 进行摇动驱动, 也可以用如下构成替代, 即, 将 气缸 50 以在边撑固持器 60 的上方活塞杆 53 在上下方向上进退的方式进行配设, 并且在活 塞杆 53 的先端安装边撑固持器 60, 将边撑 41 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性变位的构成 ( 参 考: 日本特开平 10-298853 号公报, 图 3)。该构成中, 可以将边撑固持器 60 中的臂部 62、 支 撑部 63 以及连杆机构 70 省略。
所述说明中, 由作业者设定移动开始时间, 但是也可以根据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中 所设定的织造条件、 边撑的动作条件等自动地计算移动开始时间。图 7 表示该情况下的切 换控制单元 93 的构成。该切换控制单元 93 在上述构成的基础上, 还包括用于计算移动开 始时间的计算器 98。而且, 记忆器 95 中, 作为边撑 41 的动作条件, 对边撑 41 从待机位置到 开始织布与配合为止的移动距离、 边撑 41 的移动速度等进行设定和记忆。
在图示的例中, 如上所述, 如果由输入设定器 96 将织造条件设定在织造条件设定 器 32 中, 那么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将所设定的织造条件中的纬纱密度以及织机转数向计算 器 98 输出。伴随着于此, 计算器 98 调出记忆器 95 中所设定的边撑 41 的动作条件 S23, 并 基于此计算移动开始时间。 所计算出的移动开始时间 S24 被输出到记忆器 95, 设定 ( 记忆 ) 在记忆器 95 中。此外, 该例的情况下, 记忆器 95 与计算器 98 的组合相当于设定记忆单元。
图示的例中, 边撑装置 40 是边撑 41 相对于织布从上方压接的上置型, 但并不限于 此, 也可以是边撑 41 相对于织布从下方压接的下置型, 这种下置型的边撑装置 40 中也可以 适用本发明。此外, 下置型的边撑装置 40 的情况, 向待机位置的边撑 41 的变位不是如图示 的例的上升, 而是下降。
以上的说明中, 将本发明适用的织机作为轮胎帘布织机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 适用的织机并不限定于此, 只要是如下织机即可, 即所述织机是用于对包括两种以上密度 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进行织造的织机, 包括边撑装置, 该边撑装置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 换机构, 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可以使边撑在作用位置与待机位置的两个位置间变位, 并根据所织造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 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间的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