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565598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5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26813.2

申请日:

2015.01.19

公开号:

CN104594210A

公开日:

2015.05.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1D 22/00登记生效日:20161221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肖礼经变更后权利人:广东冠生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富怡路鑫润花园51座102变更后权利人: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市桥富怡路罗家村段鑫润花园51座之10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周志敏|||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D 22/00申请日:20150119|||公开

IPC分类号:

E01D22/00; E01D19/12; C04B28/00; B28B23/02; B28B23/00; B28B11/24; E01D101/26(2006.01)N

主分类号:

E01D22/00

申请人:

肖礼经; 周志敏

发明人:

肖礼经; 周志敏

地址:

51000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富怡路鑫润花园51座10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8

代理人:

罗伟添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包括由第一混凝土板和/或第二混凝土板组成的混凝土板;第一混凝土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契合部、第一钢筋网架;第一混凝土板上还设有第一焊接件,第一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板的内部,其另一端向外伸出、形成第一焊接部;第二混凝土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契合部、第二钢筋网架;第二混凝土板上还设有第二焊接件,第二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板的内部,其另一端向外伸出、形成用于与第一焊接部焊接的第二焊接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板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混凝土预制板具有抗压强度高、韧性高,承载力高,适应性好,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混凝土板和/或 第二混凝土板组成的混凝土板;
所述第一混凝土板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的内部设有第一钢筋网架;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 上还设有第一焊接件,所述第一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板的 内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一混凝土板的侧面向外伸出、形成第一焊接部;
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 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内部设有第二钢筋网架;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 上还设有第二焊接件,所述第二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板的 内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混凝土板的设有第二契合部的侧面向外伸 出、形成用于与第一焊接部焊接的第二焊接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 一混凝土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契合部,所述第一契合部为凹 槽,与之对应,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用于与第 一契合部相互契合的第二契合部,所述第二契合部为与该凹槽相匹配 的凸起。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焊接部为钢板,与之对应,所述第二焊接部也为钢板;或者是所述第 一焊接部为钢筋,与之对应,所述第二焊接部也为钢筋。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配方相同,其主要成分包括水泥、硅灰、 矿渣、粉煤灰、石英粉、石英砂、钢纤维、纳米碳酸钙、水、减水剂;
硅灰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0-20:100;
矿渣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20:100;
粉煤灰与水泥的重量比为5-20:100;
石英粉与水泥的重量比为30-38:100;
石英砂与水泥的重量比为80-150:100;
钢纤维的体积掺量为混凝土总体积的2.0%-4%;
纳米碳酸钙与水泥的重量比为0.1-5:100;
水胶比为0.15-0.22;
减水剂与水泥的重量比为0.5-4:100。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8%;所述的硅灰为球形颗粒,粒径 在0.1μm-0.2μm之间;所述的粉煤灰为一级粉煤灰,粒径小于45μm 的颗粒占90%以上;所述的石英粉的二氧化硅含量>95%,平均粒径 为45μm的类球形颗粒;所述的石英砂的二氧化硅含量>95%,粒径在 0.4mm-1.3mm之间;所述的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在5-80nm之间;所述 减水剂为低引气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大于35%,含气量小于2%;所 述的钢纤维为镀铜高强纤维,抗拉强度大于2000MPa。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钢纤维分为第一钢纤维和第二钢纤维两种,第一钢纤维的直径为 0.12mm-0.16mm,长为6mm-8mm,体积掺量为混凝土总体积的 0.5%-1.5%;第二钢纤维的直径为0.18mm-0.22mm,长为12mm-14mm, 体积掺量为混凝土总体积的1.5%-2.5%。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 述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的总重量与石英砂的重量比为0.8-1.5。

8.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好模具,所述模具的模腔的形状大小与第一混凝土板或第 二混凝土板的形状大小相互匹配;
2)在模具中预留孔洞;
3)在模具中绑扎钢筋网架;
4)在模具中预埋焊接件;
5)往模具中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
6)经终凝后,采用高温蒸汽养护,养护温度为70-90℃,时间为 48-72小时,得到混凝土预制板。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在步骤5)中,所述混凝土为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其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方配比准备好原料;
2)先分别将配方量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石 英砂、纳米碳酸钙、减水剂、钢纤维加入搅拌装置中进行搅拌,搅拌 均匀后,再加入配方量的水进行搅拌流化,控制搅拌速度在 20-48r/min,搅拌时间4-8min,即可得到超高韧性混凝土。

10.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对桥梁加固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制好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分别吊装于已清洁 干净的钢桥面板上;将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以交替间隔的方 式铺设,确保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契合部 与第二契合部相互契合,确保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 间的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相互搭接;
2)分别在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通孔中以植筋、焊接 剪力钉或打膨胀螺栓的方式与钢桥面板连接;
3)分别对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焊接 部与第二焊接部进行焊接;
4)分别对通孔以及混凝土板之间的接缝位置灌注高强砂浆,保 证所有缝隙均被填满密实;
5)养护高强砂浆。

说明书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建筑材 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存在抗弯强度 较低和脆性高的缺点,导致混凝土在使用中易产生裂缝甚至断裂,从 而严重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和使用寿命。现代建筑中大量存在的一些 建筑结构和部位,如高铁高架桥、大跨度跨海和跨江大桥的桥面、以 及地铁等各类型隧道拱墙,由于其应力环境复杂苛刻,必须采用抗弯 强度尽可能高的高韧性混凝土材料。为提高混凝土的韧性,钢筋被较 早采用并大量使用至今。之后,力学性能和增韧效果更好的各类纤维 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福塔纤维、钢丝/钢丝网纤维、聚乙烯 醇纤维、聚酯纤维、杜拉纤维等先后被采用,并开发出相应的混凝土 产品。
目前,制备的桥梁混凝土方案主要是掺加粉煤灰、矿粉、硅粉等 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矿物掺合料提高了混凝土密实性,进而提 高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然而,加入矿粉、粉煤灰等掺合料制备的混凝 土其韧性依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另外,发明专利ZL201010266982.0 采用直径为13μm、长度为10mm的短切玄武岩纤维作为增韧材料,制 备得到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其抗弯强度(28d)为4.3-6.5MPa。发明专 利ZL201210566338.4采用聚丙烯腈纤维和钢纤维作为增韧材料,制 备得到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其最优抗弯强度(28d)为8.6MPa。发明专 利CN201110323697.2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混凝土包 括胶凝材料、河沙、超塑化剂、水、钢纤维及聚丙烯纤维。其抗折强 度为17.1-18.6MPa。上述专利所公开的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虽然有一 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工程领域,如钢桥面铺装,因其疲 劳变形大,现有的混凝土很难满足要求,另外,现有技术中大都用钢 板对钢桥面进行结构加固,存在价格昂贵、钢板容易锈蚀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 预制板,它具有抗压强度高、韧性高,承载力高,适应性好,生产成 本低的特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上述混凝土预制板的制备 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混凝土预制板对 桥梁加固的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混凝土板和/或第 二混凝土板组成的混凝土板;
所述第一混凝土板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的内部设有第一钢筋网架;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 上还设有第一焊接件,所述第一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板的 内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一混凝土板的侧面向外伸出、形成第一焊接部;
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 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内部设有第二钢筋网架;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 上还设有第二焊接件,所述第二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板的 内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混凝土板的设有第二契合部的侧面向外伸 出、形成用于与第一焊接部焊接的第二焊接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混凝土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契合 部,所述第一契合部为凹槽,与之对应,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至少一 个侧面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契合部相互契合的第二契合部,所述第二契 合部为与该凹槽相匹配的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焊接部为钢板,与之对应,所述第二焊接部 也为钢板;或者是所述第一焊接部为钢筋,与之对应,所述第二焊接 部也为钢筋。所述的钢板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钢板位于 混凝土板中部,钢板位于混凝土板下部或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配方相同,其主 要成分包括水泥、硅灰、矿渣、粉煤灰、石英粉、石英砂、钢纤维、 纳米碳酸钙、水、减水剂;
硅灰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0-20:100,
矿渣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20:100,
粉煤灰与水泥的重量比为5-20:100,
石英粉与水泥的重量比为30-38:100;
石英砂与水泥的重量比为80-150:100,
钢纤维的体积掺量为混凝土总体积的2.0%-4%;
纳米碳酸钙与水泥的重量比为0.1-5:100;
水胶比为0.15-0.22;
减水剂与水泥的重量比为0.5-4:100。
水胶比是指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与所有胶凝材料用量的比值, 胶凝材料重量=水泥重量+掺合料重量;在本发明中,掺合料包括硅灰、 矿渣、粉煤灰。
作为优选,所述的水泥的铝酸三钙(C3A)含量不大于8%。因为 C3A的收缩率高,水化热大,C3A含量较大的水泥容易因早期的温度 收缩、自收缩和干燥收缩而开裂,且与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变差, 容易使混凝土出现假凝和塑性收缩。如含量大于8%,则塌落度经时 损失大,容易出现早期收缩开裂的问题,强度仍够。
作为优选,所述的硅灰为球形颗粒,粒径在0.1μm-0.2μm之间。 本发明控制硅灰粒径为0.1-0.2μm,是高活性掺合料,与水泥、粉煤 灰形成良好级配,并且参与水泥水化,提高强度。硅灰粒径过大,则 活性差,抗压抗折强度均会有影响。如不是球形颗粒,则塌落度会偏 小。
作为优选,所述的粉煤灰为一级粉煤灰,粒径小于45μm的颗粒 占90%以上。这样设计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与和易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石英粉的二氧化硅含量>95%,平均粒径为 45μm的类球形颗粒。
作为优选,所述的石英砂的二氧化硅含量>95%,粒径在 0.4mm-1.3mm之间。这样设计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与和易性。
作为优选,钢纤维分为第一钢纤维和第二钢纤维两种,第一钢纤 维的直径为0.12mm-0.16mm,长为6mm-8mm,体积掺量为混凝土总体 积的0.5%-1.5%;第二钢纤维的直径为0.18mm-0.22mm,长为 12mm-14mm,体积掺量为混凝土总体积的1.5%-2.5%。这样设计能够 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并改善和易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钢纤维为镀铜高强纤维,抗拉强度大于 2000MPa。
作为优选,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在5-80nm之间。这样设计能够提 高抗折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减水剂为低引气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大于35%, 含气量小于2%。
作为优选,所述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的总重量与石英砂的 重量比为0.8-1.5。
作为优选,所述的超高韧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120-180MPa,抗 折强度20-40MPa,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塌落度≥180mm,可泵送现 浇。
本发明的配方设计原理如下:
本发明配方中,掺入较大量的高效减水剂,控制石英砂的粒径, 与水泥颗粒、粉煤灰颗粒、硅灰颗粒等形成一种良好的颗粒级配,再 通过控制粉体材料与石英砂的重量比,最后,且最重要的是把钢纤维 分成2种粗细不同的掺入,可大大减少因为钢纤维互相交叉成团造成 的混凝土和易性的降低。另外,硅灰与水泥的重量比低于10:100时, 强度很难达到150MPa,高于20:100时,需水量太大,混凝土和易性 差很多。矿渣与水泥的重量比1-20,掺量太高则影响强度。粉煤灰 与水泥的重量比低于5:100时,形成不了颗粒级配,混凝土流动性差; 高于20:100则影响强度。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好模具,所述模具的模腔的形状大小与第一混凝土板或第 二混凝土板的形状大小相互匹配;
2)在模具中预留孔洞;
3)在模具中绑扎钢筋网架;
4)在模具中预埋焊接件;
5)往模具中浇筑混凝土;
6)经48小时终凝后,采用高温蒸汽养护,养护温度为70-90℃, 时间为48-72小时,得到混凝土预制板。
作为优选,在步骤5)中,所述混凝土为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配比准备好原料;
2)先分别将配方量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石 英砂、纳米碳酸钙、减水剂、钢纤维加入搅拌装置中进行搅拌,搅拌 均匀后,再加入配方量的水进行搅拌流化,控制搅拌速度在 20-48r/min,搅拌时间4-8min,即可得到超高韧性混凝土。
采用上述混凝土预制板对桥梁加固的方法(以钢桥面铺装加固为 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制好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分别吊装于已清洁 干净的钢桥面板上;将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以交替间隔的方 式铺设,确保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契合部 与第二契合部相互契合,确保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 间的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相互搭接;
2)分别在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通孔中以植筋、焊接 剪力钉或打膨胀螺栓的方式与钢桥面板连接;
3)分别对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焊接 部与第二焊接部进行焊接;
4)分别对通孔以及混凝土板之间的接缝位置灌注高强砂浆,保 证所有缝隙均被填满密实;
5)养护高强砂浆。高强砂浆是指强度大于80兆帕的砂浆。
作为优选,在步骤2)中,剪力钉高度低于混凝土板顶面1-2厘 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超高韧性混凝土STC作为预制板块,板厚4-15cm, 板块大小可根据要加固对象调整,板块里面配有钢筋网架,板块中间 间隔10-20公分预留直径10-25mm的孔,根据加固对象不同可选择植 筋、焊接剪力钉、打膨胀螺栓等方式与加固对象连接,植筋之后采用 高强砂浆灌浆,保证预留孔洞、STC板与加固对象之间的缝隙被高强 砂浆灌满密实;板块与板块之间采用契型口连接,接缝处预留钢板, 钢板内部与STC板内部配筋焊接,外部与相邻板焊接后再用高强砂浆 灌封密实。
本发明所述的超高韧性混凝土,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 准GB/T50081—2002进行检测,其抗压强度120-180MPa,抗折强度 20-40MPa,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塌落度≥180mm,可泵送现浇。其抗 压强度大于120MPa,抗折强度大于20MPa,高强耐久,可抗压、抗剪、 抗疲劳,承载能力极强;灌封砂浆采用高强砂浆,抗压强度≥100MPa, 流动性好,施工方便,耐久性高;
1)STC板块根据需要工厂预制,质量控制好,精度高;
2)本加固方法对原有结构影响小、方便快捷。如采用本方法对 已通车的钢桥面板加固,只需封闭一个车道,清除原铺装层,然后安 装预先预制好的STC板块,再焊接剪力钉,然后灌浆密封即可。
3)利用本方法可加固钢箱梁、混凝土梁等,也可局部加固,如 梁体的腹板、翼缘板等,可大幅提高承载力。
2、本发明通过掺入矿物掺合料、使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水灰比提 高强度,通过掺入大量钢纤维提高其韧性,另外通过控制石英粉、石 英砂及掺合料的颗粒级配、掺入纳米碳酸钙来保证混合物的流动性 能,具有抗压强度高、韧性高,又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可泵送现浇, 是用于地下结构、桩、桥梁、桥面等承重结构物的良好材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STC板承载力高,不亚于钢板;其次,适应 性好,钢箱梁、混凝土梁、钢桥面板等各个位置均可应用;第三,耐 久性好,STC材料耐久性优异;第四、价格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单一结构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的安 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多种结构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的安 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6的第一混凝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7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的分体结构示意 图。
图5为实施例8的第一混凝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9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的分体结构示意 图。
其中,1、第一混凝土板;11、第一通孔;12、第一契合部;13、 第一焊接件;131、第一钢筋;132、第一钢板;2、第二混凝土板; 21、第二通孔;22、第二契合部;23、第二焊接件;231、第二钢筋; 232、第二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包括第一混凝土板1和第二混凝 土板2;
所述第一混凝土板1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 11,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1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契合部12;在所述第一 混凝土板1的内部设有第一钢筋网架;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上还设有 第一焊接件13,所述第一焊接件1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板1的 内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一混凝土板1的设有第一契合部12的侧面向 外伸出、形成第一焊接部;
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 21,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的侧面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契合部相互契合 的第二契合部22;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内部设有第二钢筋网架;在 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上还设有第二焊接件23,所述第二焊接件23的一 端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板2的内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混凝土板2的设 有第二契合部12的侧面向外伸出、形成用于与第一焊接部焊接的第 二焊接部。
所述第一契合部为凹槽,与之对应,所述第二契合部为与该凹槽 相匹配的凸起。
所述第一焊接部为钢板,与之对应,所述第二焊接部也为钢板; 所述的钢板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钢板位于混凝土板中部, 钢板位于混凝土板下部或底部。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混凝土板的第一契合部包 括如下三种设置方式:
方式一: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1的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凹 槽;
方式二: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1的相邻的三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凹 槽;
方式三: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1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凹槽。
所述的第二混凝土板的第二契合部包括如下三种设置方式:
方式一: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的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凸 起;
方式二: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的相邻的三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凸 起;
方式三:在第二混凝土板2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凸起。
所述混凝土为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配比准备好原料:水泥1份、硅灰0.1份、矿渣0.05 份、粉煤灰0.05份、石英粉0.3份、石英砂1份、体积掺量占混凝 土总体积的1.5%的第一钢纤维,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2%的第 二钢纤维,纳米碳酸钙0.03份,水0.22份,减水剂0.01份;
2)先分别将配方量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石 英砂、纳米碳酸钙、减水剂、第一钢纤维、第二钢纤维加入搅拌装置 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配方量的水进行搅拌流化,控制搅 拌速度20-48r/min,搅拌时间4-8min,即可得到超高韧性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水泥的铝酸三钙(C3A)含量不大于8%。硅灰为球 形颗粒,粒径在0.1μm-0.2μm之间。粉煤灰为一级粉煤灰,粒径小于 45μm的颗粒占90%以上。石英粉的二氧化硅含量>95%,平均粒径为 45μm的类球形颗粒。石英砂的二氧化硅含量>95%,粒径在 0.4mm-1.3mm之间。钢纤维分为第一钢纤维和第二钢纤维两种,第一 钢纤维的直径为0.12mm-0.16mm,长为6mm-8mm;第二钢纤维的直径为 0.18mm-0.22mm,长为12mm-14mm。钢纤维为镀铜高强纤维,抗拉强 度大于2000MPa。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在5-80nm之间。这样设计能够 提高抗折强度。减水剂为低引气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大于35%,含 气量小于2%。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检 测,性能:塌落度230mm,抗压强度146MPa,抗折强度29MPa。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好模具,所述模具的模腔的形状大小与第一混凝土板或第 二混凝土板的形状大小相互匹配;
2)在模具中预留孔洞;
3)在模具中绑扎钢筋网架;
4)在模具中预埋焊接件;
5)往模具中浇筑混凝土;
6)经48小时终凝后,采用高温蒸汽养护,养护温度为80℃,时 间为72小时,得到混凝土预制板。
作为优选,在步骤5)中,所述混凝土为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配比准备好原料;
2)先分别将配方量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石 英砂、纳米碳酸钙、减水剂、钢纤维加入搅拌装置中进行搅拌,搅拌 均匀后,再加入配方量的水进行搅拌流化,控制搅拌速度在 20-48r/min,搅拌时间4-8min,即可得到超高韧性混凝土。
采用上述混凝土预制板对桥梁加固的方法(以钢桥面铺装加固为 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制好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分别吊装于已清洁 干净的钢桥面板上;将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以交替间隔的方 式铺设,确保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契合部 与第二契合部相互契合,确保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 间的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相互搭接;参照图2。
2)分别在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通孔中以植筋、焊接 剪力钉或打膨胀螺栓的方式与钢桥面板连接;剪力钉高度低于混凝土 板顶面1-2厘米;
3)分别对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焊接 部与第二焊接部进行焊接;
4)分别对通孔以及混凝土板之间的接缝位置灌注高强砂浆,保 证所有缝隙均被填满密实;
5)养护高强砂浆。
实施例2:
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配比准备好原料:水泥1份、硅灰0.2份、矿渣0.02 份、粉煤灰0.05份、石英粉0.35份、石英砂0.8份、体积掺量占混 凝土总体积的1.0%的第一钢纤维,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2.5% 的第二钢纤维,纳米碳酸钙0.03份,水0.20份,减水剂0.014份;
2)先分别将配方量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石 英砂、纳米碳酸钙、减水剂、第一钢纤维、第二钢纤维加入搅拌装置 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配方量的水进行搅拌流化,控制搅 拌速度20-48r/min,搅拌时间4-8min,即可得到超高韧性混凝土。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检 测,性能:塌落度188mm,抗压强度176MPa,抗折强度35MPa。
实施例3:
一种超高韧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配比准备好原料:水泥1份、硅灰0.1份、矿渣0.15 份、粉煤灰0.1份、石英粉0.38份、石英砂1份、体积掺量占混凝 土总体积的1.5%的第一钢纤维,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2%的第 二钢纤维,纳米碳酸钙0.01份,水0.28份,减水剂0.015份;
2)先分别将配方量的水泥、硅灰、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石 英砂、纳米碳酸钙、减水剂、第一钢纤维、第二钢纤维加入搅拌装置 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配方量的水进行搅拌流化,控制搅 拌速度20-48r/min,搅拌时间4-8min,即可得到超高韧性混凝土。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检 测,塌落度240mm,抗压强度126MPa,抗折强度21MPa。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超高韧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按照配方配比 准备好原料:水泥1份、硅灰0.1份、矿渣0.01份、粉煤灰0.05 份、石英粉0.36份、石英砂0.7份、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1.5% 的第一钢纤维,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2%的第二钢纤维,纳米 碳酸钙0.01份,水0.28份,减水剂0.012份;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检 测,塌落度250mm,抗压强度130MPa,抗折强度23MPa。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超高韧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按照配方配比 准备好原料:水泥1份、硅灰0.20份、矿渣0.20份、粉煤灰0.30 份、石英粉0.36份、石英砂1.5份、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1.5% 的第一钢纤维,体积掺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2%的第二钢纤维,纳米 碳酸钙0.05份,水0.28份,减水剂0.016份;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检 测,塌落度192mm,抗压强度139MPa,抗折强度24MPa。
实施例6: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混凝土板1 和第二混凝土板2均不设置契合部。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特点是:仅仅在第一混凝土板1的一个侧 面上设有第一契合部12。所述第一契合部12为两个凹槽,与之对应, 所述第二契合部22为与该两个凹槽相匹配的两个凸起。其他与实施 例1相同。
实施例8:
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特点是:在第一混凝土板1的相对的两个 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契合部12,所述第一契合部12为两个凹槽,与之 对应,所述第二契合部为与该两个凹槽相匹配的两个凸起。其他与实 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第一契合部12为两个凹槽, 与之对应,所述第二契合部22为与该两个凹槽相匹配的两个凸起。 所述第一焊接部13包括第一钢筋131和位于第一钢筋131下方的第 一钢板132,与之对应,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也为第二钢筋231和位 于第二钢筋231下方的第二钢板232。在实际应用中,将相邻的两块 混凝土板之间的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进行焊接,将相邻的两块混凝土 板之间的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进行焊接。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 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 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包括由第一混凝土板和/或第二混凝土板组成的混凝土板;第一混凝土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契合部、第一钢筋网架;第一混凝土板上还设有第一焊接件,第一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板的内部,其另一端向外伸出、形成第一焊接部;第二混凝土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契合部、第二钢筋网架;第二混凝土板上还设有第二焊接件,第二焊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板的内部,其另一端向外伸出、形成用于与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