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提升钢带以及包含该提升钢带的电梯提升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用提升钢带以及包含该提升钢带的电梯提升系统.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2533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16 CN 103925335 A (21)申请号 201410163364.1 (22)申请日 2014.04.22 F16G 9/00(2006.01) B66B 11/08(2006.01) (71)申请人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地址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国 贸大道南 636 号 (72)发明人 贺云朗 侯应浩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44100 代理人 周端仪 (54) 发明名称 电梯用提升钢带以及包含该提升钢带的电梯 提升系统 (57) 摘要 本。
2、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用提升钢带以及包含 该提升钢带的电梯提升系统, 提升钢带由多股钢 丝绳以及将各钢丝绳包裹成一体的包裹层组成, 钢丝绳的上侧或下侧至少一侧的包裹层内设有网 状结构的加强层, 加强层的网状结构内填充有包 裹层材料。 本发明由于增加了网状加强层, 使到钢 带的抗撕裂强度大大增强, 避免扁平钢带容易出 现中间开裂的问题, 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25335 A CN 103925335。
3、 A 1/1 页 2 1. 一种电梯用提升钢带, 由多股钢丝绳以及将各钢丝绳包裹成一体的包裹层组成, 其 特征在于 : 所述钢丝绳的上侧或下侧至少一侧的包裹层内设有网状结构的加强层, 加强层 的网状结构内填充有包裹层材料。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提升钢带正面或反面中 的至少一面设有一个横跨整个提升钢带宽度的导向凸起, 该一个导向凸起由单个圆弧导向 面构成, 或者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 中央导向面和右导向面构成, 中央导向面宽度小于整 个提升钢带宽度且左导向面和右导向面对称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4、左导向面、 中央导向 面和右导向面均为平面 ; 或者, 中央导向面为平面, 左导向面和右导向面为外凸的弧面 ; 或 者, 中央导向面为外凸的弧面, 左导向面和右导向面为平面。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加强层由抗拉 强度在 100Mpa 以上的高分子材料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加强层厚度为 0.15 2mm。 6.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网状结构的加强 层的网孔为圆形、 椭圆形、 方形、 菱形或不规则形状, 网孔最小。
5、处不小于 3mm, 网孔骨架最大 处不大于 8mm。 7.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提升钢带的正 反两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或不同 ; 或者导向面上设有减少导向面可接触面积的沟槽。 8.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提升钢带最宽 处与最厚处的比值 2, 导向面的高度与提升钢带最宽处的比值为 0.01 0.2。 9. 一种电梯提升系统, 包括权利要求 1-8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提升钢带以及与其配套 使用的滑轮, 滑轮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导向槽, 该导向槽的形状大小与提升钢带的导向面形 状大小相匹配 ;。
6、 所述的滑轮为电梯的曳引轮、 导向轮、 轿顶轮、 轿底轮或对重轮中的至少一 种。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电梯提升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提升钢带依次绕过电梯 的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 曳引轮和对重轮, 提升钢带粗糙度较小的一面与曳引轮贴合, 粗糙度较大的另一面与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和对重轮贴合 ; 或者, 提升钢带设有沟槽的 可接触面积较少的一面与曳引轮贴合, 可接触面积较多的另一面与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 轮和对重轮贴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25335 A 2 1/6 页 3 电梯用提升钢带以及包含该提升钢带的电梯提升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
7、及电梯领域, 特别是一种能实现提升功能的提升钢带, 该提升钢带主要 作为电梯曳引、 承载、 悬挂及提升组件进行使用。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电梯主要使用钢丝绳作为曳引及吊挂的载体, 钢丝绳不仅作为安全部件, 承载着轿厢及对重的重量, 更是作为曳引的载体, 驱动电梯轿厢上下运转。 钢丝绳作为电梯 重要部件已经被使用了许多年, 但是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钢丝绳具有钢材用量大、 容易 磨损、 受力不均匀、 需润滑、 会生锈、 维修保养麻烦、 安装要求高等缺点。现有技术中常采用 V 型带切口及 U 型带切口来增加曳引能力, 但是会导致钢丝绳内应力过大, 从而造成钢丝绳 磨损、 断丝断股, 甚至钢。
8、丝绳断裂。 因此, 随着电梯技术的发展, 已出现了用提升钢带代替钢 丝绳的趋势, 并且未来将会是主流, 提升钢带的优势是钢丝绳无法比拟的, 当然提升钢带也 有其缺点。首先, 由于钢带中各条钢丝绳相对独立, 空隙部位只能靠非金属材料填充, 由于 非金属材料长期受拉伸及弯曲作用, 容易导致钢带中间发生开裂, 一旦开裂, 钢带报废, 损 失严重。 另外提升钢带左右游走容易跑偏, 造成电梯振动产生噪音, 同时也加剧了提升钢带 的磨损。 0003 为避免提升钢带在滑轮上的偏离, 现有的滑轮例如国家标准 GB/T11358-1999 采 用鼓型槽 8a( 如图 1), 该种槽型有切向力产生, 从而保证提升。
9、钢带 22 在轮上向中心移动。 但是这样将引起带中间部位的内部应力大于两侧, 而传统的平带普遍宽厚比比较大, 内部 应力在宽度方向得到过渡性的释放。但电梯上所使用的带的宽度与厚度比比较小, 采用该 类技术方案, 提升钢带中间部分受力较周边的要大, 提升钢带底部的覆盖层受挤压而顶部 的覆盖层则被拉伸, 钢带受力不均匀, 容易造成提升钢带覆盖层开裂而使到钢带损坏, 而且 进出轮时轮面与提升钢带接触会经历截面弯曲, 其后不接触时外力消失, 带恢复为平面, 内 部应力变化相对急剧, 存在弯曲疲劳现象, 运行次数达到一定程度, 内部钢丝绳芯与包裹层 出现分离, 导致中间部位开裂, 则提升钢带报废, 运行。
10、寿命降低。 就目前生产技术而言, 提升 钢带的成本还是较高的, 约为钢丝绳成本的 8 10 倍, 因此应充分考虑提升钢带的使用寿 命。 0004 也有一些设计采用凹凸形状提升钢带, 例如中国专利 200810061529.9, 就是在提 升钢带形状上作改变, 增加了多个分散的不连续的凸起, 各凸起之间为凹面 ( 或采用多楔 带 ), 轮槽上也相应地制作凹凸面与提升钢带的凸起和凹面匹配使用, 虽然也能有效实现 提升钢带的导向, 但这种结构的致命缺陷就是导致提升钢带与轮槽的摩擦系数较大, 提升 钢带无法打滑, 根据电梯标准, 不论电梯何种原因滞留在井道中, 应允许钢丝绳在绳轮上打 滑, 此种结构无。
11、法实现打滑, 因此, 其应用是十分有限的。 另外, 生产制作此种凹凸形状提升 钢带的成本比起普通的扁平型钢带更加高昂。 0005 如申请号为 200780100831.4 的中国专利, 其两面虽然也设置了圆弧形导向面, 但 由于其圆弧面是向钢带内部凹陷的, 使得钢带厚度由中心方向向两侧递增, 其导向滑轮还 说 明 书 CN 103925335 A 3 2/6 页 4 是传统的鼓型结构, 由于鼓型结构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中间受力偏大, 受力不一致, 并且在 钢带在中间受力最大的位置其厚度却是最小的, 因此, 钢带中间容易开裂, 一旦开裂, 则无 法进行导向。 0006 又如申请号为20081012。
12、0635.X的中国专利, 其钢带两面设置了多个圆弧面(每股 钢丝对应一个圆弧面 ), 这种设计与多楔带或带凹凸面的钢带具有相同的缺陷, 即系大大增 加了钢带与滑轮的接触面积, 从而导致摩擦系数较大, 提升钢带无法按电梯标准要求实现 打滑。 再者, 提升钢带两面设置多个圆弧面凸起, 其要求滑轮上也设置对应的多个圆弧面凹 槽, 对于滑轮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 同时提升钢带的多个圆弧的制作精度要求也很高, 一 旦提升钢带及滑轮的圆弧精度不够, 由于提升钢带由多股钢丝绳组成并连成一体, 就会导 致提升钢带出现多点约束 ( 提升钢带的每个圆弧面凸起受到滑轮上对应的圆弧面凹槽的 约束 ), 造成过约束的情。
13、况, 各个圆弧凸起之间形成拉扯, 容易导致提升钢带磨损加剧及由 于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开裂。 发明内容 0007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提升功能的电梯用提升钢带, 具有抗撕裂功能, 运行寿命延长。 0008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包含有上述提升钢带的电梯提升系统。 0009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电梯用提升钢带, 由多股 钢丝绳以及将各钢丝绳包裹成一体的包裹层组成,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钢丝绳的上侧或下侧 至少一侧的包裹层内设有网状结构的加强层, 加强层的网状结构内填充有包裹层材料。 0010 所述提升钢带正面或反面中的至少一面设有一个横。
14、跨整个提升钢带宽度的导向 凸起, 该一个导向凸起由单个圆弧导向面构成, 或者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 中央导向面和 右导向面构成, 中央导向面宽度小于整个提升钢带宽度且左导向面和右导向面对称设置。 0011 所述的左导向面、 中央导向面和右导向面均为平面 ; 或者, 中央导向面为平面, 左 导向面和右导向面为外凸的弧面 ; 或者, 中央导向面为外凸的弧面, 左导向面和右导向面为 平面。 0012 所述的加强层由抗拉强度在 100Mpa 以上的高分子材料构成。 0013 所述的加强层厚度为 0.15 2mm。 0014 所述网状结构的加强层的网孔为圆形、 椭圆形、 方形、 菱形或不规则形状, 网孔。
15、最 小处不小于 3mm, 网孔骨架最大处不大于 8mm。 0015 所述的提升钢带的正反两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或不同 ; 或者导向面上设有减少导 向面可接触面积的沟槽。 0016 所述的提升钢带最宽处与最厚处的比值 2, 导向面的高度与提升钢带最宽处的 比值为 0.01 0.2。 0017 一种电梯提升系统, 包括上述提升钢带以及与其配套使用的滑轮, 滑轮上设有向 内凹陷的导向槽, 该导向槽的形状大小与提升钢带的导向面形状大小相匹配 ; 所述的滑轮 为电梯的曳引轮、 导向轮、 轿顶轮、 轿底轮或对重轮中的至少一种。 0018 所述的提升钢带依次绕过电梯的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 曳引轮和对重轮。
16、, 提升 钢带粗糙度较小的一面与曳引轮贴合, 粗糙度较大的另一面与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和 说 明 书 CN 103925335 A 4 3/6 页 5 对重轮贴合 ; 或者, 提升钢带设有沟槽的可接触面积较少的一面与曳引轮贴合, 可接触面积 较多的另一面与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和对重轮贴合。 0019 本发明的提升钢带通过增设网状结构的加强层, 并使包裹层材料完全充满加强层 的网孔, 包裹层与加强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提升钢带具有很强的抗撕裂功能, 解决了现 行扁平钢带容易开裂的问题, 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0020 更进一步的, 综合钢丝绳带切口槽及扁平平带的优点, 通过设置由特定结构。
17、导向 面构成的导向凸起用于提升钢带的导向, 避免了出现现有技术中多个多个圆弧导向面摩擦 系数较大及过约束的问题, 保证提升钢带在导向槽中平稳运行, 完全避免了提升钢带的跑 偏现象, 而且还改善提升钢带的受力状态, 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减小振动及噪音。由于提 升钢带上经过特别设计的导向面可以使到提升钢带保持对中, 提升钢带能够在滑轮槽内平 稳运行, 防止其左右游走而跑偏或脱出, 又不会影响提升钢带的使用寿命, 结构上更加合 理, 提升钢带受力状态更好。 实际安装的时候只需将提升钢带放进对应滑轮槽中即可, 无需 精确地进行对中, 与其他槽型相比, 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一方面解决了提升钢带跑偏问题。
18、及 受力不均问题,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采用凹凸形状提升钢带或多楔带与滑轮摩擦系数过大而 不能打滑的问题, 真正适用于电梯的长期运行, 简化了电梯的安装工艺的同时保证提升钢 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1 图 1 是现有技术中提升钢带与滑轮的鼓型槽的受力分析图 ; 0022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提升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 0023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提升钢带与滑轮配合示意图 ; 0024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 2 提升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 0025 图 5 是本发明实施例 2 提升钢带与滑轮配合示意图 ; 0026 图 6 是本发明实施例 3 提升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 002。
19、7 图 7 是本发明实施例 4 提升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 0028 图 8 是本发明实施例 5 提升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 0029 图 9 是本发明提升钢带局部剖视图 ( 剖去表层包裹层 ) ; 0030 图 10 是本发明提升钢带局部剖视图 ( 剖去表层包裹层和钢丝绳 ) ; 0031 图 11 是本发明电梯曳引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如图 2- 图 11 所示, 本发明是一种提升钢带 1, 由多股钢丝绳 12 以及将各钢丝绳 12 包裹成一体的包裹层 13 组成。多股钢丝绳 12 按平面并排排列, 在多股钢丝绳 12 组成 的平面的上侧或下侧至少一侧的包裹层 13 内设有网状。
20、结构的加强层 14, 加强层 14 的网状 结构内填充有包裹层材料。包裹层 13 的材料为橡胶、 塑料、 聚氨酯或其它复合材料。加强 层 14 为非金属材料, 没有导电功能, 目的是为了使到钢丝绳 12 之间相互绝缘, 以便利用通 电的方式对钢丝绳进行监控。制作时, 采用混合注塑成型的工艺在包裹层 13 内加入网状结 构加强层 14。 0033 加强层 14 由高强度高分子材料构成, 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及良好的弯曲性能。优 说 明 书 CN 103925335 A 5 4/6 页 6 选抗拉强度在 100Mpa 以上的高强度高分子材料, 例如高分子材料为芳纶纤维、 聚芳酯纤 维、 PBO 纤维。
21、、 聚乙烯纤维或聚乙醇纤维。根据现行提升钢带的一般尺寸, 加强层 14 的厚度 H1 优选为 0.15 2mm。网状结构的加强层的网孔可以为圆形、 椭圆形、 方形、 菱形或不规 则形状, 网孔最小处最好不小于 3mm, 网孔骨架最大处最好不大于 8mm, 通过合理设置网孔 大小, 使到包裹层材料可完全充满加强层 14, 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避免出现分层现 象。 由于在提升钢带1中增加了加强层14, 使其整体抗撕裂强度大大增强, 避免出现开裂现 象, 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0034 为了使提升钢带 1 能够保持对中, 在滑轮槽内平稳运行, 防止其左右游走而跑偏 或脱出, 又不会影响提升钢带。
22、 1 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 提升钢带 1 正面或反面中的至少一面 设有一个横跨整个提升钢带宽度的导向凸起15。 该导向凸起15可以是一个圆弧面构成, 也 可以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 151、 中央导向面 152 和右导向面 153 构成, 中央导向面 152 宽 度 W1 小于整个提升钢带 1 宽度 W, 且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对称设置。构成的导向 凸起15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或接近等腰梯形, 例如左导向面151、 中央导向面152和右导向 面 153 可以均为平面 ; 或者, 中央导向面 152 为平面, 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为外凸 的弧面 ; 或者, 中央。
23、导向面 152 为外凸的弧面, 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为平面。前述 外凸的弧面不宜过小, 根据导向凸起 15 的高度 H2、 提升钢带 1 最宽处 W 和中央导向面 152 宽度 W1 来进行设定, 构成的导向凸起 15 的横截面仍接近等腰梯形。相比起单个圆弧的导 向面, 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或接近等腰梯形的导向凸起15可以更好地避免提升钢带1左右游 走, 并且就算滑轮有一定的倾斜的时候, 提升钢带 1 仍可以保持原来的位置, 导向性能较之 单个圆弧导向面更佳, 并且受力状态也更好。 0035 提升钢带1的正反两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或不同 ; 或者导向凸起15上设有减少导 向面可接触。
24、面积的沟槽, 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摩擦系数。 0036 优选的, 提升钢带 1 最宽处 W 与最厚处 H 的比值 2, 设置较大的宽厚比是为了使 到提升钢带 1 受力更加均匀。优选的, 导向凸起 15 的高度 H2 与提升钢带 1 最宽处 W 的比 值为 0.01 0.2, 高度太小的话无法形成导向面, 若太大的话, 则会造成中间部位过厚, 不 利于提升钢带 1 的弯折。 0037 本发明的电梯提升系统, 包括上述提升钢带 1 以及与其配套使用的滑轮 2, 滑轮 2 可以是电梯的曳引轮、 导向轮、 轿顶轮、 轿底轮或对重轮中的至少一种, 滑轮 2 上设有向内 凹陷的导向槽 21。导向槽 21 与提。
25、升钢带 1 对应的导向凸起 15 形状大小相匹配。如图 11 所示, 提升钢带1依次绕过电梯的轿顶轮71或轿底轮、 导向轮(如有的话)、 曳引轮72和对 重轮 74, 此时提升钢带 1 与曳引轮 72 贴合的一面不会与其它滑轮贴合, 提升钢带 1 的正反 两面各自进行导向。 优选的, 提升钢带1中粗糙度较小的一面与曳引轮72贴合, 粗糙度较大 的另一面与其他滑轮 ( 如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和对重轮 ) 贴合, 或者, 提升钢带 1 设有 沟槽的可接触面积较少的一面与曳引轮72贴合, 可接触面积较多的另一面与其他滑轮(如 轿顶轮或轿底轮、 导向轮和和对重轮)贴合 ; 同时曳引轮72上也可设置。
26、相应的粗糙度值, 使 到提升钢带 1 既能实现电梯标准要求的打滑功能, 又使到提升钢带 1 与曳引轮 72 之间更加 耐磨, 提高提升钢带 1 使用寿命。 0038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有电梯轿顶轮、 曳引轮和对重轮的牵引系统为具体例子对本发 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 说 明 书 CN 103925335 A 6 5/6 页 7 0039 实施例 1 0040 如图 2 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提升钢带 1 由多股钢丝绳 12 以及将各钢丝绳 12 包裹 成一体的包裹层 13 组成。包裹层 13 的材料为聚氨酯。多股钢丝绳 12 按平面并排排列, 在 多股钢丝绳12组成的平面。
27、的下侧的包裹层13内设有网状结构的加强层14, 加强层14的网 状结构内填充有聚氨酯。加强层 14 采用芳纶纤维材料, 厚度 H1 为 0.7mm。加强层 14 的网 孔可以菱形, 网孔最小处不小于 3mm, 网孔骨架最大处不大于 8mm。 0041 提升钢带 1 以钢丝绳 12 为界, 对应设有加强层 14 的一面, 在本实施例中为反面, 设有导向凸起 15, 该导向凸起 15 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 151、 中央导向面 152 和右导向面 153构成, 中央导向面152的宽度W1小于整个提升钢带12宽度W(30mm), 且左导向面151和 右导向面153对称设置, 左导向面151、 中央导。
28、向面152和右导向面153均为平面, 构成的导 向凸起 15 的横截面为一个等腰梯形。通过调整 W1 的数值, 可以获得不同夹角 的等腰梯 形斜边, 该原理与钢丝绳 V 型带切口槽类似, 通过调整夹角 , 以获得不同的曳引能力。同 时该等腰梯形的导向凸起15横跨整个提升钢带宽度, 即提升钢带1一面只设置一个导向凸 起 15, 避免类似多楔带造成多个约束的问题。提升钢带 1 最宽处 W(30mm) 与最厚处 H(5mm) 的比值为 6, 导向凸起 15 的高度 H2(2mm) 与提升钢带 1 最宽处 W(30mm) 的比值为 0.67。 0042 如图 3 所示, 与本实施例的提升钢带 1 匹配。
29、使用的滑轮 2, 设有与等腰梯形的导向 凸起 15 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导向槽 21, 既能使提升钢带 1 保持对中, 保证提升钢带 1 在导向 槽 21 中平稳运行, 完全避免了提升钢带 1 的跑偏现象, 同时又令到提升钢带 1 受力均匀, 不 会因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开裂。与其他结构例如多个圆弧面或凹凸面等结构相比, 结构上 更加合理, 提升钢带 1 受力状态更好。 0043 实施例 2 0044 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的提升钢带1的导向凸起15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151、 中 央导向面 152 和右导向面 153 构成, 中央导向面 152 的宽度 W1 小于整个提升钢带 12 宽度 W, 且。
30、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对称设置, 中央导向面 152 为平面, 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 向面153为外凸的弧面(该弧面半径R可为21.25mm), 构成的导向凸起15的横截面接近等 腰梯形。其他同实施例 1。 0045 如图5所示, 与本实施例的提升钢带1匹配使用的滑轮2, 设有与导向凸起15形状 大小相匹配的导向槽 21。 0046 实施例 3 0047 如图 6 所示, 本实施例的提升钢带 1 的导向凸起 15 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 151、 中央导向面 152 和右导向面 153 构成, 中央导向面 152 的宽度 W1 小于整个提升钢带 12 宽 度 W, 且左导向面。
31、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对称设置, 中央导向面 152 为外凸的弧面 ( 该弧面半 径 R 可为 21.25mm), 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为平面, 构成的导向凸起 15 的横截面接 近等腰梯形。其他同实施例 1。 0048 实施例 4 0049 如图 7 所示, 本实施例的提升钢带 1 中, 在多股钢丝绳 12 组成的平面的上侧和下 侧的包裹层 13 内均设有网状结构的加强层 14。提升钢带 1 总厚度 H 为 5mm, 加强层 14 的 厚度 H1 为 0.7mm。 0050 提升钢带 1 的正反两面均设有导向凸起 15, 两个导向凸起 15 的高度 H2 均为 1m。
32、m。 说 明 书 CN 103925335 A 7 6/6 页 8 该导向凸起15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151、 中央导向面152和右导向面153构成, 中央导向 面 152 的宽度 W1 小于整个提升钢带 12 宽度 W, 且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对称设置, 左导向面151、 中央导向面152和右导向面153均为平面, 构成的导向凸起15的横截面为一 个等腰梯形。提升钢带 1 的正反两面均为可导向的导向凸起 15, 这样就避免出现单边导向 的提升钢带 ( 如多楔带 ) 绕过曳引轮时要翻转 180 度的问题。提升钢带 1 正反两面均可具 有导向凸起 15, 安装后提升钢带 1 完。
33、全被限制在滑轮 2 的导向槽 21 内, 提升钢带 1 的导向 凸起 15 与导向槽 21 配合使用, 使到提升钢带 1 不会跑偏, 各个提升钢带 1 之间也不会重叠 干涉, 各自在对应的导向槽 21 内运行。 0051 其他同实施例 1。 0052 如图 11 所示, 提升钢带 1 依次绕过电梯的轿顶轮 71( 或轿底轮 )、 导向轮 ( 如有 时, 本例无 )、 曳引轮 72 和对重轮 74, 其中提升钢带 22 与曳引轮 72 贴合的一面 D 面不会与 其它滑轮贴合, 与其它滑轮贴合的 C 面不会与曳引轮 72 贴合, 由于提升钢带正反两面均可 具有导向凸起15, 避免出现单边导向面的钢。
34、带(如多楔带)绕过曳引轮72时要翻转180度 的问题。同时提升钢带 1 的 C 面、 D 面可设置不同的粗糙度,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 与曳引轮 72 贴合的 D 面可根据需要设置较小的粗糙度或设置沟槽减少 D 面可与曳引轮 72 贴合的面 积, 通过上述的设置, 达到满足使用要求所需要的摩擦系数。 0053 实施例 5 0054 如图 8 所示, 本实施例的提升钢带 1 中, 在多股钢丝绳 12 组成的平面的上侧和下 侧的包裹层 13 内均设有网状结构的加强层 14。提升钢带 1 总厚度 H 为 5mm, 加强层 14 的 厚度 H1 为 0.7mm。 0055 提升钢带 1 的正反两面均设有。
35、导向凸起 15, 两个导向凸起 15 的高度 H2 均为 1mm。 该导向凸起15由依次相连的左导向面151、 中央导向面152和右导向面153构成, 中央导向 面 152 的宽度 W1 小于整个提升钢带 12 宽度 W, 且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对称设置, 中央导向面 152 为平面, 左导向面 151 和右导向面 153 为外凸的弧面 ( 弧面的圆弧半径 R 可为 41.04mm), 构成的导向凸起 15 的横截面接近等腰梯形。 0056 其他同实施例 4。 0057 通过对所列实施方式的介绍, 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及基本原理。但是本发明 不限于上述所列的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103925335 A 8 1/6 页 9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5335 A 9 2/6 页 10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5335 A 10 3/6 页 11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5335 A 11 4/6 页 12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5335 A 12 5/6 页 13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5335 A 13 6/6 页 14 图 1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5335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