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用的可伸缩拉手.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5414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90141.1

申请日:

1996.01.02

公开号:

CN1147756A

公开日:

1997.04.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公告日:1997.4.16||||||公开

IPC分类号:

A45C5/14; A45C13/30

主分类号:

A45C5/14; A45C13/30

申请人:

新秀丽公司;

发明人:

D·弗兰克林; B·M·厄尔

地址:

美国科罗拉多州

优先权:

1995.01.05 US 08/369,03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崔幼平;杨松龄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拖拉带轮旅行箱包(20)的套筒式可伸缩手把(30),该手把可缩叠以缩减长度,以便易于用在旅行交通工具上携带和搬运的行李箱包上。本发明涉及的手把也可伸长到足够的长度,以便使用者能舒适地将该带轮箱包拉过支撑面。本发明还包括一些包含在缩叠式手把中的能让使用者将小件行李系挂在带轮箱包上的装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在本发明手把上的改进的可伸缩抓手(6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包含一个主体的一个带轮箱包手把机构的旅行箱包中,主体 界定了一个可以盛装衣物和个人物品的内部空间,该主体还包括轮子机 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轮子机构沿着支撑面滚动运行,而带轮箱包手把 是用来抓握箱包并使它沿支承面运动,手把的改进包括: 一个中间手把件,相对于主体而言它能从基本上缩进的位置移动到 至少部分地伸出主体的位置; 在主体上用来导引该中间手把件移动的机构,该中间手把件是与该 导引机构滑动接触的; 能可逆地缩进和伸出该中间手把件的近侧手把机构; 与该中间手把件相连的定位机构,在此,该定位机构可与该中间手 把件一起移动,而且当中间手把件相对于该主体处于基本上缩进的位置 时,该定位机构就被缩进主体中;以及 用来可解开地把小件行李固定在首先提到的行李箱包上的机构,它 从定位机构上的存放位置至少部分地是可移动的
2: 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用于将该中间手把件锁定在从该主体中伸出的位置上的机构; 用于释放该锁定机构,以便能至少部分地把该中间手把件缩进该主 体的机构;以及 用于将近侧手把机构可释放地定位在从该中间手把件中伸出的位 置上的机构。
3: 按照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近侧手把机构用 的可释放的定位机构包括: 该近侧手把机构的一个端部;以及 安置在该中间手把件上并能与近侧手把机构的端部啮合的弹簧致 动限位件机构。
4: 按照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定中间手把件 用的机构包括: 可移进该导引机构的锁闩;以及 施偏压于锁闩使之从该导引机构中突出并与该中间手把件相接触 的弹簧机构。
5: 按照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定机构的释放 机构包括: 促使该锁闩移进导引机构的机构;以及 完成锁闩进入导引机构的移动用的机构。
6: 按照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促使锁闩位移的机 构包括: 该锁闩上的一个斜面;以及 可与该斜面滑动接触的该近侧手把机构上的一个部件;当与该斜面 接触时,该近侧手把机构的所述部件的运动沿基本上垂直于该部件的运 动的方向诱导该锁闩运动。
7: 按照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完成该锁闩 位移用的机构包括该中间手把件上的一个能与该斜面滑动接触的部 件;该中间手把件的所述部件当与该斜面接触时,该部件的运动即可沿 基本上垂直于该中间手把件的所述部件的运动的方向,诱导该锁闩运 动。
8: 按照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近侧手把机构的 所述部件,只有当该近侧手把机构基本上完全缩进该中间手把件时才能 与所述斜面滑动接触。
9: 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手把件包 括: 盒状把套;以及 通过该把套的至少一条通道,而且近侧手把机构至少是部份地可安 放入其中。
10: 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侧手把机构至 少包括一个可滑动地安置在所述通道中的细长杆。
11: 按照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机构包括一 个在所述把套中的附件。
12: 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近侧手把机构 上的可伸缩的抓手。
13: 按照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伸缩的抓手 包括: 一个外抓手,它又包括一个壁和一个至少是部份地由该壁所界定的 内部空间; 一个内抓手,它可滑动地安置在该外抓手内,并可伸出和缩进该内 部空间; 锁定机构,用来暂时将该内抓手锁定在从所述内部空间中伸出位置 上。
14: 按照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抓手基本上 是一个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包含: 一个第一开口端;和 一个第二开口端。
15: 按照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抓手包括: 一个第一端; 一个第二端; 其特征还在于:该第一端可从该外抓手的第一开口端伸出,该第二 端可从该外抓手的第二开口端伸出。
16: 按照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抓手的暂时 锁定装置包括: 暂时锁定装置,用来把该第一端暂时锁定在从该外抓手的第一开口 端伸出的位置上;和 暂时锁定装置,用来把该第二端暂时锁定在从该外抓手的第二开口 端伸出的位置上。
17: 按照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的暂时 锁定装置包含: 至少有一个孔,在该壁上;和 至少有一个限位件,它从该内抓手上突出来,而且可以被按压进内 抓手并可与该孔啮合。
18: 一个可伸缩的手把装置,包括: 一个外抓手,它包括一个壁和一个至少是部份地由该壁所界定的内 部空间; 一个内抓手,它可滑动地安置在该外抓手内并可伸出和缩进该内部 空间; 锁定机构,用来暂时将该内抓手锁定在从该外抓手伸出的位置上。
19: 按照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抓手基本上 是一个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包含: 一个第一开口端;和 一个第二开口端。
20: 按照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抓手包含: 一个第一端; 一个第二端; 其特征还在于:该第一端可从该外抓手的第一开口端伸出,该第二 端可从该外抓手的第二开口端伸出。
21: 按照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抓手的暂时 锁定装置包括一个能将该第一端暂时锁定在从该外抓手的第一开口端 伸出的位置上的装置。
22: 按照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抓手的暂时 锁定装置包括一个能将该第二端暂时锁定在从该外抓手的第二开口端 伸出的位置上的装置。
23: 按照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抓手的暂时 锁定装置包括: 一个用来把该第一端暂时锁定在从该外抓手的第一开口端伸出的 位置上的装置;和 一个用来把该第二端暂时锁定在从该外抓手的第二开口端伸出的 位置上的装置。
24: 按照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的暂时 锁定装置包括: 至少有一个孔,在所述的壁上;和 一个限位件,它从该内抓手上突出来,而且可以被按压进内抓手并 可与所述的孔啮合。
25: 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松开的小件 行李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可从该固定装置伸出的绳带件。
26: 按照权利要求25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松开的固定 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滚轮装置,当绳带处于贮存位置时绳带可以缠绕在其上。 一个用来将该绳带偏压到贮存位置的装置。
27: 按照权利要求25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一安置在所述中间手把件上的轴杆装置;其特征在于:绳带还包括 一个拴系在该中间手把件上的固定端和一个绕在小件行李的至少一部 分上的可伸出的自由端,该自由端上有一个挂钩,该挂钩可松开地挂在 该轴杆装置上。
28: 按照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一可松开的夹紧装置, 它可有效地与该绳带相配合,以便有选择性地将绳带卡住在它的伸出位 置上。
29: 按照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一个与滚轮装置相连而 在操作时与该偏压装置相连的滑梭。
30: 按照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抓手基本上 是一个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有一个第一开口端;其特征还在于:内抓 手包括一个可从外抓手的第一开口端伸出的第一端,同时还包括能将该 内抓手的第一端暂时锁定在从外抓手的第一开口端的伸出位置上的锁 定装置。
31: 一个旅行箱包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带轮箱包把手,该主体界定了一 个可将衣物悬挂其中以便包装的内部空间,像一个小衣橱一样,该主体 具有一个包括轮子装置在内的大体呈长方的棱柱构形,该主体可在轮子 上沿着支承面滚动;带轮箱包手把是用来抓握该旅行箱包和使它在轮子 上沿着支承面移动,它们的改进包括: 在直立时,箱包主体是由两个侧片、一个后片、一个前片、一个顶 和一个底围成; 主体的顶主要包括一个顶板,一般在背片和顶的交界处永久性地与 主体相连; 该顶板与前片相活连,顶板和前片可以解开地与两个侧片和底相 连,因而主体可以完全被打开,以便能把衣物和个人物品放入内部空间 和从其中取出; 固定装置,当旅行箱包直立时,它能将带轮箱包手把固定在主体内 部空间之上的直立位置; 一个挂连装置,当顶板和前片被从侧片和底部解开之后,它把前片 挂连在带轮箱包手把上,而且固定该带轮箱包手把的装置将手把固定在 直立位置;以及 一个安装在前片上的挂耳滑轮, 借此,当主体完全打开时,前片可借助挂连装置挂连在手把上,使 用者就可利用内部空间把衣物悬挂在挂耳滑轮的挂耳上。
32: 按照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旅行箱包,其特征在于:箱包前片和 顶板具有这样的纵向尺寸,以便能将前片向上拉到带轮箱包手把,这 样,当可将箱包前片挂连到带轮箱包手把的挂连装置并把前片挂到直立 的带轮箱包手把上时,便能把前片和顶板绷紧。
33: 按照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旅行箱包,其特征在于:带轮箱包手 把包括: 一个中间手把件,相对于箱包主体而言它能从基本上缩进的位置移 动到至少部份地伸出主体的位置; 近侧手把机构,它能可逆地缩进和伸出中间手把件; 与该中间手把件相连的定位机构,依此,该定位机构可与该中间手 把件一起移动,而且当中间手把件相对于箱包主体处于基本上缩进的位 置时,该定位机构就被缩进主体中;以及 用来将小件行李可松开地系挂在最先提及的旅行箱包上的机构,它 在定位机构上至少部份地是可从存放位置移动的。
34: 按照权利要求33中所述的旅行箱包,其特征在于:在该中间手 把件中包括有: 一个盒状把套;以及 通过该把套的至少一条通道,而且近侧手把机构至少是部份地可置 入其中。

说明书


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 用的可伸缩拉手

    本发明背景

    本发明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其上装有一个拖拉行李用的拉手的带轮旅行箱包,尤其涉及一种可伸缩的用在软面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的拉手装置。

    技术背景:

    在旅行箱包的设计领域,很大的精力都用在如何把轮子安装在旅行箱包件上和如何提供一种"带轮箱包手把"(有时也叫″拉手″),以便用它将架在轮子上的旅行箱包推过或拉过支撑面。已经设计出了各种带轮箱包手把的构型,有些装在箱包内部,而另一些则装在箱包外部。此外,众所周知,在技术上已提供了一种多少能从箱包伸出和缩进的带轮箱包手把。

    转让给本申请受让人的美国专利U.S.No.5,253,739包含了先前技术的有用的详细解释和引证资料。该专利公开描述了一个具有可伸缩拉手的带轮航空包。轮子连在该包地下角上,而且由一根以上的棒组成的拉手既可从包中伸出又可缩进包中。轮子是连在一个内部的支撑结构上。拉手棒活动地连接在内部支撑结构上,所以它能移动到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拉手用来传递抓手(使用者抓住它来拖拉装在轮子上的包)和包的内部框架结构之间的力矩。拉手的每根棒都可在支撑结构的通道内纵向移动,而且揭示了能使棒在通道内滑动的各种部件,同时还能在棒和结构件之间传递力矩。

    此外,在技术上都知道,还能提供一些能将小件行李暂时系挂在带轮箱包上的装置,因而使带轮箱包充当一个装运小件物品的拖车或推车。带轮箱包的主体上常常装有一可伸缩的绳带,其自由端缠绕在小件物品上,然后可解开地连在主体上,把两件行李固定在一起。转让给本申请受让人的美国专利U.S.No.4,759,431描述了一个把拉手和拴捆小件行李的绳带组合起来的旅行箱包。这里,按标准设计的拉手被做成可包含在带轮箱包中的形式,使得可把拉手伸出,以此将箱包滚过支撑面。拉手单元还配有一个绳带控制装置,它适于将附带的小件行李固定在带轮的行李箱包上。在几个实施例中,绳带都结合在拉手中,而且该装置设计的特点是,当拉手装置伸出时能将绳带保持在可迅速展开的状态。当绳带从拉手伸出时,就有一压向缩进位置的偏压自动地施加在其上。因而,当它使用完毕时,它就易于返回到它在拉手装置中的存放位置。

    便携式箱包日益受到旅行大众的青睐。便携式箱包的优点和对它的要求是,能把它放置在飞机或其它交通车辆上的座位下或头顶行李存放分隔间中。大多数便携式箱包都是软面的,它是由一个内框架加上一个外包的由柔性材料如皮革或织物制作的外壳构成。用软性材料制作的便携式箱包具有很多的优点。它们一般比同样大小的硬面箱包轻,而且它们的柔软性使它们能装进小的和不规则形状的空间,而同样大小的硬面箱包是不可能装进去的。这种箱包的形状可变性和减轻了的重量对于那些必须将他们的便携式箱包装进典型的商用飞机上的小而高的行李存放分隔间的旅行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一种广泛使用的便携式旅行箱包就是折叠式旅行包。这种旅行包能把衣物挂在衣架上,然后包装在该旅行包内。在把衣物挂在旅行包内的衣架上后,就把旅行包关上,并把它折叠起来以减小体积。在到达目的地时,即把该旅行包展开,并通常把它挂在衣橱杆上。此后,可从中取出衣服和将衣服直接放入其中。折叠式旅行包的柔软性使得它很容易塞进交通工具上的小而拥挤的行李橱或仓中。

    人们作了一些尝试,想把带轮小车与折叠式旅行包结合起来,以便使用者不用手去提旅行包而是以轮子移动旅行包。把轮子和带轮箱包拉手并入折叠式旅行包的一个尝试涉及一种小车结构,它要求旅行者把折叠式旅行包展开成伸展状态,把它连在伸出的小车结构上,并按照那种展开状态直立地滚动折叠式旅行包。折叠式旅行包这种大的伸展构形使它难以在拥挤的飞机、汽车或火车的终点站上运用。

    更为棘手的问题是怎样把可伸长的拉手并入便携式折叠式旅行包中才能符合要求。已知的拉手装置的长度和刚性可能把折叠式旅行包的灵便性减少到会大大削弱它作为便携式旅行箱包的实用性的程度。工艺上已知的可伸展的拉手即使在折叠构型中也是相当长的。先前工艺上的可伸展的提手的相当大的折叠长度起因于需要提供一种这样的带轮箱包拉手,当其伸展时,长得足以使使用者舒适地拖拉行李而无须弯腰或屈身。但是,已知的可伸长的拉手经常是太长,即使在缩进时,也不能把折叠式旅行包压缩装入头上的标准的飞机行李分隔间中。

    因此,仍然需要一种可伸缩的带轮箱包拉手,它可以伸长到舒适的使用长度,但又可缩进到足够短的长度,以便适用地装配到便携式软面折叠式旅行包上。另一个需要是一种与拴系小件行李包的绳带系统相结合的带轮箱包拉手。针对上述背景,为了解决先前工艺未能满足的需求,提出了本发明。

    本发明概述

    本发明总的涉及一种带轮的、其上具有一个拖拉行李用的手把的行李箱包,尤其涉及一种可伸缩的、用于带轮软面折叠旅行箱包的带轮箱包手把装置。本发明的带轮箱包手把是用来抓握带轮旅行箱包并使它沿着支撑面依靠轮子滚动,它由一个中间手把件和一个近侧手把件构成。本发明的带轮箱包手把可伸缩地从箱包主体中伸出。中间手把件与刚性地安置在箱包主体中的导轨滑动接触,因而该中间手把件能从箱包主体中可逆地伸出来。近侧手把件能可逆地缩进中间手把件中。在中间手把件上可配装一个保持器或把套,其中安置一可伸缩的系带或钩件,用来将附带的小件行李可松开地固定在箱包主体上。本发明还包括一个锁定装置和一个松脱装置,前者可把中间手把件锁定在从主体中伸出的位置上,后者用来松开锁定装置使中间手把件能缩进箱包主体中,本发明还包括一个用于近侧手把件的定位机构,它可松脱地将近侧手把件定位在从中间手把件中伸出的位置上。各部件的组合也包括在本发明范围中,使得带轮箱包手把装置的抓手能水平伸出。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用在带轮箱包上的可伸缩的拉手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用在带轮箱包上的可横向伸缩的抓手装置。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提供一种套筒式的可伸缩手把,其上装有一个用来暂时固定附带小件行李的系带或挂钩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提供一种套筒式的可伸缩手把,它可以缩短到与软面便携式箱包相配用的长度。

    本发明的再一个优点是提供一种机构,该机构能增加使用者拖拉身后的带轮箱包的轻松感和舒适感。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优点和新颖特点以及有关应用范围,一部分将结合附图在下面的详述中加以阐述,一部分对于熟悉技术的人员来说在参阅后面的说明时将是不言而喻的,或者可通过对本发明的实施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借助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具体指出的机构和组合装置来加以实现和取得。

    附图简介

    结合本说明书并形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而且与文字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而不能被认作对发明的限制。在这些附图中:

    图1  是优选实施例的后透视图;

    图2  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  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右侧视图;

    图4  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个局部的分解图;

    图5  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图6  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7  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一个局部的放大图;

    图8  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局部的放大图;

    图9  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中间手把装置部份的放大分解图;

    图10 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手把的抓手部份放大前透视图;

    图11 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2 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13 是图12所示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14 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前透视图;

    图15 是图14所示实施例的后透视图;以及

    图16 是图15所示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描述

    (实现发明的最佳模式)

    虽然本发明的各项改进是结合图1-3和图14-16所示的软面折叠式旅行包20进行描述的,但本发明却可有利地应用在各种不同构形的软面和硬面的两种箱包上。某些独特的特点还可在箱包设计和制造技术领域之外找到应用。

    为便于描述,在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用的“近侧”一词,除另有注明外,是指靠近使用者的意思,即是指离使用者较近或朝向使用者抓握带轮箱包手把装置30的地方。“远侧”一词的意思与上相反,除非另做注明。“内侧”或“朝内”一词,除另做注明外,是指靠近或朝向带轮箱包手把装置30的纵轴的意思。“外侧”或“朝外”则具有相反意义。

    折叠式旅行包20示于图1-3中。在优选实施例中,处于关闭状态的折叠式旅行包,如图所示,具有一个一般都为长方棱柱形的主体22,它是由两个侧片,一个背片,一个前片,一个顶及一个底所围成。这样,各个片就围成了一个装盛物件的封闭空间。包体22是用技术上熟知的尼龙、布料、塑料、帆布等柔性耐用材料制成。背片94一般是平的,而且与刚性垫92相连接或与之做成一体。包体22的顶是顶板116,顶板116是沿着与背片94的接缝缝合在或固定地连在主体22上。顶板116从背片94灵活地折过来,然后与装有拉链的包边相接,扣上拉链或者用其它方式可松开地固定,将包体22关闭。

    旅行包20的结构还可参照图14-16来理解,图中示出了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旅行包20。在优选实施例中,顶板116具有一个与前片118相接的活接缝。当包20完全打开时,前片118就与包20的主体22脱开,但仍与顶板116活动地连接,而且顶板116与前片118被展开并向上伸展,把包20的内部展露在外。当包20关闭时,如图1-3所示,顶板116和前片118被向下折叠到与主体22的两个侧片和前片相贴合的位置上,用扣或拉链固定。

    因为在该优选实施例中,箱包就是软面的折叠旅行包20,因而需要为背片94配备一种内撑结构,以便当带轮箱包在支撑面上滚动时,能给包20一种负重能力,而且还需要配备能与带轮箱包手把装置30相连接的坚固的结构。该内撑结构主要是由一个一般的平面底盘92构成,详见图4,它是用一种重量轻的、刚性的耐用材料如ABS塑料之类做成的。底垫92基上伸展到底上背片94的全部宽度和相当高度处,以便当包20处于拖拉状态时对包20中所盛物品重量提供支承。轮子96、96′各自都是按工艺要求牢固地安置在底盘92底部曲角处的相应轮槽中。在底盘92的内表面上有一对细长的、突起的直线导轨102、102′,最好是与底盘做成一体。如图4和6所示,导轨102、102′与底盘92相连,它们是拉手装置30的有用功能部件。导轨102、102′基本上是平行的,而且一般是按把套100的宽度分开一定距离,如图6所示。

    把套100用作拉手装置30的中间手把件。在该优选实施例中,详见图4,把套可以用两个半边100a、100b接合起来(用螺钉,铆钉,胶等来连接)而形成一个一般来说是中空的基本上像一个盒子(box-like)的矩形棱柱形件。因此,除了充当拉手装置30的整体结构组件而外,把套100还可附带形成一个盒式容器。把套100最好是用刚性的耐用塑料如苯乙烯、ABS等制成。把管道状的通道装入把套100中,最好是平行和沿着相应的纵边配置。通道管106、106′最好是由直接做在把套100中的一对相应的纵向管道构成,因而通道管106、106′是圆管或者是该优选实施例中提出的直通道。通道管106、106′伸展在把套100的全长上,在把套100的两端靠近每个角落处都有一个开口。

    把套100紧贴着底盘92和导轨102、102′,沿平行于导轨102、102′的方向滑动。把套100贴着轨道102、102′的平滑而无阻力的运动是由衬套58、58′促成的,衬套58、58′是用尼龙或其它自润滑塑料做成的。如图8所示,将衬套58这样安置,以便使它形成导轨102的一个齐平部件。把套100的向下运动可借助把套碰触底盘92而止住。同样,把套100也可套筒式地从底盘92伸出。伸出量被突出的止动凸缘112与挡盖114的底边的接触所限制。如图4所示,挡盖114可用螺钉连在底盘92上,使得挡盖114能将把套100贴紧在底盘90上。把套100可以缩回到缩进的或“套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把套100的整个长度基本上处在导轨102、102′之间,同时处在底盘92与挡盖114之间。显而易见,对于熟悉技术的人员来说,附加的盖板可以用来使本发明涉及的部件紧贴底盘92,但为了简明之故并未画出来。因此,将把套100可滑动地安置在底盘92、导轨102和102′、挡盖114以及其它盖板所严密限制的相应范围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把套100与底盘92之间的滑动连接,将使得把套100与底盘92之间的扭力的传递成为可能。

    参考图4,它示出了形成带轮箱包手把装置30的近侧部份即手把装置30的靠近使用者的那个部分的部件。在该优选实施例中近侧手把件是由一对平行杆件110、110′所组成。杆件110、110′最好用劲性的弹性材料制成,以抵制横向弯曲和因扭力引起的轴向扭转。纤维增强的挤压成型的聚酯树脂杆件是较理想的。杆件110、110′可套筒式的从把套100的管道106、106′中伸出和缩进。安装在杆件110、110′的近端上的是抓手60,使用者抓住它来拖拉行李箱包。选用矩形横切面的杆件110、110′是可取的,这样,可把它们安置在严格相应的管道110、110′的空间中,而且由此产生的杆件110、110′与把套100之间的滑动连接使得杆件110、110′能在伸出和缩进的位置之间伸缩并在抓手60与把套100之间传递扭力。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在于那些能将杆件110,110′可松开地定位在从把套100中伸出的位置上的部件。图7表明,为了在稍稍离开把套100的近端的位置上设置止动凸台48,每个管道106都是缩径的。一个弹簧和滚珠组成的限位件装置安置在靠近止动凸台48的旁侧。每个管道106、106′中的止动凸台和限位件装置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因而对其中一个的描述即适用于两者。如图4和7所示,弹簧42、42′放在盒子40、40′内,该盒子40、40′是与把套100的内部做成一体的。除了每个盒子40、40′向管道106一侧有一开口外,每个弹簧的所有的侧面都被相应的盒子40或40′所包含。当扩张时,弹簧42从盒子40中向管道106中伸展;当完全压缩时,弹簧42就被盒子40所包含。

    与每个弹簧42、42′相关联的是一个相应的滚珠44或44′,如钢制轴承滚珠。滚珠44位于弹簧的外端,因而来自弹簧42的偏压力将滚珠44从盒子40压进管道106。对滚珠44向里施加的压缩力可以将弹簧42加以压缩并使滚珠44退出管道106而进入盒子40中。滚珠44和弹簧42充当了一个与杆件110端部相关联的限位件,它将杆件110可松开地锁定在从把套100中伸出的位置上。

    在杆件110的内侧,靠近远端的位置上设置有楔形补偿片46(或者与杆件做成一体)。当杆件110在管件106中上下运动时,楔形补偿片46将影响滚珠44的运动。如图7所示,楔形补偿片在近侧具有一倾斜的或斜的面,而在远侧具有一钝的平直的面的楔形补偿片的形状有助于限位件装置功能的恰当发挥。

    把套100起着整个拉手装置30的中间手把件的作用。当杆件110、110′完全缩进到把套100中,把套100缩到底盘92和挡盖114之间时,拉手装置30即完全缩进箱包之中。同样,当把套100和杆件110、110′两者完全伸出时,拉手装置30即伸出到最合适的程度,完全可用作带轮箱包的手把,如图1、3、5和6以及图2中的虚线所示。

    参考图6和图8,图中示出本发明的一些有利部件,它们使把套100可松开地锁定在从底盘92伸出的位置上。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导轨102、102′都具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弹簧锁键装置,后者相对于把套100的一个对应边运作。适合于每一导轨102、102′的锁定装置基本上是全同的,因而对其中一个的描述对两者都适用。

    可释放的锁定装置由一对弹键弹簧50、50′和安置在各自腔室的相应的插闩54、54′一起组成。与导轨102、102′一样,腔室52的壁最好与底盘92做成一体。除了腔室52通过导轨102的内侧壁的开口处而外,弹键弹簧50都被挡盖114封在腔室52中。当完全被压缩时,弹键弹簧50即被包含在腔室52中,当松开时则向着底盘92内部扩胀。

    在运作时,锁闩54是与弹键弹簧50相关联的。如图8所示,锁闩54是处于与弹键弹簧50的内端相接触的位置上,以便弹键弹簧50从腔室52一侧向锁闩54施加偏压。锁闩54的尺寸设计得基本上与腔室52的内部尺寸相当,以便锁闩54可安置在腔室52中并与其壁可滑动接触。由于受到弹簧50的偏压,所以锁闩54可以在腔室52中往复运动。施加在锁闩54上的压缩力可以将弹簧50压缩,同时将锁闩54推移进腔室52中。当弹键弹簧50处于非压缩态时,它将锁闩54推出腔室52一定距离,使之进入把套100的滑道中。

    把套100可以被推到部分地或完全地缩入底盘92和导轨102、102′之间的位置上,在这种组态中,锁闩54被受压缩的弹簧50推着而紧贴在把套100的侧边,但把套100的侧边却顶住弹簧50的弹力,使锁闩54大体保持在腔室52中。由于两者之间的滑动接触,把套100很容易移过缩进的锁闩54。

    锁闩54和锁闩弹簧50同把套100的远端的一个犄角部份联合作用,将把套100锁定在从底盘92伸出的位置上。当把套100为了使用而完全伸出时,其长度的大部分(不是全部)都伸过了底盘92的顶部。把套100的远端部份一直处在底盘92、导轨102、102′和挡盖114的所限制的范围之内,以保持把套100和底盘92之间功能上的连接。但是,在完全伸出时,把套100全部处在锁闩54之上,而锁闩54从腔室52露出到一突出位置,如图8中实线所示。突出的锁闩54伸进到导轨102、102′之间的区域中,且处在把套100远端之下。这样,由于把套100的远端与突出的锁闩54的接触,伸出的把套100就不可能缩回了,从而将把套100锁定在伸出的位置上。

    如图8所详示的,锁闩54在它的内端的近侧有一倾斜的表面。锁闩54的倾斜表面做成这样的尺寸,使之成为一个可与杆件110和把套100两者的远端相接触的倾斜平面,关于这一点,后面将作进一步的描述。倾斜表面的长度(即它的从导轨102垂直测量的绝对长度)是锁闩54的总长的一小部分。继续参看图8所示,进一步就腔室52的尺寸而论,锁闩54的斜面长度与它的总长的比例规定锁闩54伸过导轨102的距离应稍大于倾面长度。因此,当把锁闩54推出腔室52时,它的斜面长度占了它伸出长度的大部分,余下的(例如,紧靠导轨102的大约6.0mm)是一垂直于导轨102的平表面。但即使在锁闩54完全伸出时,锁闩54的长度仍然在腔室52的限制范围之内,以便提供一种应用锁定装置所需的功能性连接。锁闩的斜面使锁定装置具有恰当释放各锁定部件的功能,以便使把套100能缩回底盘92中。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在把套100的长度、杆件110的长度以及锁闩54和弹簧装置50的装配位置之间都有一预定的关系。杆件110在促使锁闩54向腔室52中位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依次又能使把套100自身完成锁闩54的位移,从而使把套100的远端越过锁闩54,并在导轨102、102′之间向下滑动进入底盘92中。使把套100从它的锁定的伸出位置松开的这种装置必然涉及杆件110和把套100的相应长度。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杆件110的有效长度略长于把套100(例如,大约长10mm到15mm),这样,以致当杆件110完全缩进把套100中时,杆件110缩短的长度就从把套100远端靠近把套100侧边(大约距边侧10mm)处突出。杆件110伸过把套100的远端(这一动作)仅在杆件110缩进把套100时才发生,它起着促使弹簧锁闩装置松开的作用,为了使用,这种弹簧和滚珠装置将把套100锁定在伸出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把套100可以起到绳带或挂勾装置的保持器的作用,这种绳带或挂勾的用处是可以解开地把小件行李固定在旅行包20上。图4、6和9示明,这样的附属系挂装置可以设置在把套100之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附属的系挂装置由一条绳子或带子130组成,这种绳带是可以从把套100内通过一个紧靠把套100近端的槽口144伸出。一个由弹簧操纵的绳带释放杠杆132安装在把套100上的槽口144附近。弹簧合拢下腿146以阻止绳带130通过槽口144。当使用者按下绳带释放和锁定杠杆132时,夹紧装置就被松开,于是绳带130被释放而移动通过槽口144以进出把套100。在把套100中有一个可以在把套100内上下滑动的滑梭134。滚轮142安装在滑梭134上,充当绳带130绕过其上的条带滑轮。滚轮的利用使得绳带130可自身卷回,使绳带130的大部分长度都能储放在把套100的长度内。滑梭134通过一个以上的恒力弹簧138而连接在把套100上,该弹簧在把套100内向下施偏压于滑梭134上,而且有把绳带130卷绕在滚轮142上并把绳带130缩进把套100的倾向。绳带130的一端被永久性地固定在把套100的内部,而它的自由端则经过槽口144,用来把小件行李固定在包的主体20上。绳带130的自由端上装有一挂钩140,在不用绳带时这个挂钩可松开地挂在把套100的外部以便存放绳带130,而在使用绳带130时又可把绳带130系在拉手装置30上。另外,这个附属的系挂装置可以按在美国专利U.S.No.4,759,431中公开的那样来安装和配置,除了在该专利中是使用弹力绳和滑轮装置而不是使用恒力弹簧而外,其余皆与所描述的实施例相似。刚性的可依枢轴转动的挂钩和相连的绳带是另外的可选择的系挂装置。

    现在可以来解说一下本发明的使用,结合参看图1-9。当带轮箱包拉手装置30不用时,把套100全部缩进底盘92中,而杆件110、110′则全部缩进把套100中(参看图2中的实线和图8中的虚线)。杆件110、110′的缩进受限于抓手60与把套100的近端的接触。在这一构形中,楔形补偿片46被安置在滚珠44的下面。为了使用带轮箱包拉手装置30,使用者将杆件110拉出,为此,使用者可用一只手稳住旅行包20,用另一只手握住抓手60向上提拉。

    在从把套100中拉出杆件110、110′的过程中,存在于把套100和底盘92之间、把套100与导轨102、102′之间以及锁闩54、54′尖部与把套100侧边之间的局部摩擦力使得把套100保持在缩进位置上。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使把套100保持在缩进位置上的摩擦力超过了使杆件110、110′保持在把套100中的缩进位置上的摩擦力。因此,向上提拉抓手60就会在把套100开始向上运动之前,使杆件110、110′开始向上滑动。

    继续提拉抓手即可使杆件110沿着管道106继续滑动并滑出管道106,而滚珠44则沿着杆件110的内侧边滑行或滚动。就在杆件达到全伸出位置之前,它的向上运动将把楔形补偿片46拉到紧靠滚珠44的位置。杆件110继续向上运动将使滚珠44碰上楔形补偿片46的斜面,而成图7虚线所示的关系。因为杆件110不能在管道106内横向移动,所以当杆件110在管道106中仍继续向上运动时,楔形补偿片46就会在杆件110和滚珠44之间起着一个楔子的作用,把滚珠44顶着弹簧42横向推移,至少部分地被推进盒子40。

    继续抽拉杆件110直到楔形补偿片46碰到止动台48,如图7中实线所示。楔形补偿片46越过滚珠44之后,使弹簧42再次将滚珠44推出盒子40,就在下面近靠楔形补偿片46的位置上顶着杆件110。但重要的是,当杆件110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滚珠44相对于楔形补偿片46而言是偏心搁置的,滚珠44稍稍过半的体积是偏向在由楔形补偿片46靠里的面确定的平面的内侧。在这个位置上,滚珠44是这样触接楔形补偿片46的平的远端面,使得杆件110不易落回到把套100内的管道106中。这种由弹簧操纵的滚珠44与楔形补偿片46的平面之间的啮合起着把杆件110可释放地定位在它的伸出位置上的作用。

    楔形补偿片46与止动台48直接接触后,继续向上提拉的力就被从抓手60通过杆件110和楔形补偿片46传递给把套100上的止动台48。保持把套100处于原位上的摩擦力被克服,把套100开始向上滑出底盘92。使用者继续向上提拉抓手60,于是把套100即从它的缩进位置被拉出,直到突出的止动边缘112与挡盖114相触。

    差不多在止动边缘112与挡盖114相触的同时,或者恰在这之前,把套100的远端移过锁闩54,使得弹键弹簧50将锁闩54推出腔室52。这时锁闩54充分伸出腔室52,使得伸出的锁闩54的垂直的(即就锁闩而论非倾斜的)上表面与把套100的远端犄角相触(图8中实线所示)。把套100和锁闩54的垂直段之间的接触牢固而可靠地将把套100锁定在伸出的位置上。随着把套100已伸出和被锁定及杆件110、110′已伸出和被挡住,整个拉手装置30就准备好了可以用来将行李拖拉过支撑面。

    在拉手装置30伸出后,如果使用者愿意,就可利用小件行李系挂装置。将绳带释放器132上的接触板148按下,就可松开绳带130,并把它从把套100中抽出。在压下接触板148的同时,使用者可从把套100上的横向的固定轴杆128上摘下挂钩140,并顺利地将绳带130拉出把套100。当逐渐缩短包含在把套100内的绳带长度使滑梭134向上滑动(因此使恒力弹簧138伸长)时,绳带130绕过滚轮108,142并从滚轮上退绕下来。绳带130伸出的长度绕在一件或多件小件行李上或它们的提手上,并把绳带可松开地勾在把套100上。松开绳带释放器132就可使弹簧157将下腿146顶在绳带130上,以防止绳带130缩进把套100中。为了取下小件行李,可将绳带130的自由端从把套100上的轴杆128上简单地摘下并从小件行李上将绳带取下。再压下接触板按钮,恒力弹簧138就将滑梭134向下拉,这样把绳带130绕在滚轮108,142上,并把绳带130的伸出段通过槽口144拉回到把套100中。然后把绳带的自由端重新钩在轴杆128上存放起来。

    将拉手装置30按伸出的相反顺序缩进旅行包20内。首先将手把杆件110、110′缩进把套100中,然后再将把套100缩进底盘92中。本发明的一个特点是,杆件110完全插入把套100的动作可起到释放将把套100固定在伸出位置上的弹簧锁闩装置的作用。把套100只有在将杆件110插入把套100之后才可以被缩进底盘92中,这是因为将杆件110插入把套100中可方便而自动地使锁闩54从把套100的远端松脱开。

    为了将拉手装置30收叠起来,使用者得首先小心地将杆件110缩进把套100中。为松解滚珠的定位作用,可用使楔形补偿片46充作一个楔子将滚珠44推进盒子40的方法来实现。使用者轻缓地但果断地向下碰压杆件110的近端(例如用手掌轻拍抓手60)。所引起的杆件110的向下运动可能是十分突然的,该向下运动也使得楔形补偿片46向下移动,使楔形补偿片46楔在杆件110与滚珠44之间,从而使滚珠44移后向一旁并使杆件110继续向下运动。但由于楔形补偿片46的远侧面是平直的(而不是斜的或斜削的,所以由向下移动的楔形补偿片46所引起的滚珠44的位移并非是随意的,而是要求停用者费点心力的。一旦滚珠44发生了足以越过楔形补偿片46的位移(这一状况如图7虚线所示),则杆件110就可能被松开而向下进入把套100中以实现全部缩进。必须指出,由于楔形补偿片46的近面的倾斜特性使楔形补偿片46对滚珠44的楔入动作更容易,因而杆件110的伸出比缩进更易实现。

    在借助向下推抓手60来缩进杆件110的整个过程中,锁闩54都是突出在外以防止把套100也被推下。只有在杆件110几乎完全插入把套100中时,把套100的缩进过程才会开始。如图6和8所示,杆件110完全插入把套100将使杆件110从把套100的远端靠近其边角处露出一个长度。杆件110的远端从把套100中露出而与锁闩54的斜面相触。在杆件110最初触到斜面之后,它便一直保持在与之滑动接触的状态中。因为斜表面是相对于杆件110的纵向运动而倾斜的,所以斜表面横向滑过杆件110的端部,杆件110进一步向下移动就促使锁闩54开始向外横向位移。这样杆件110在垂直于杆件110运动的方向中推挤锁闩54,以使锁闩54部分地缩进腔室52中。

    杆件110在基本上完全缩进把套100中时,它便与斜面相触;杆件110只可能有相当小距离的进一步向下移动。在被抓手60与把套100的接触所限制之前,但是,杆件110的进一步移动的这个相当小的距离却可使锁闩54位移一个足以使锁闩54的垂直伸出部分脱离把套100的距离,而只留下锁闩54的斜面部份伸出腔室52之外。

    把套100与锁闩54的垂直伸出部份相脱离,使把套100自由向下滑动一小段距离,在这一小段距离上,把套100的远端边角与锁闩54的斜面相接触。在这段距离上,把套100呈现出由杆件110触发的功能,也就是将锁闩54推向一旁的功能。若继续向下推抓手60,使用者就可使把套100更进一步向下滑动。把套100的继续向下运动又促使斜面滑过把套100的远端边角,而且把套100把锁闩54推向一旁,其方向是与把套100的移动相垂直的。锁闩54最终被完全推过把套100的远端,在这里锁闩54被全部缩进,如图8中虚线所示。锁闩54的尖部继续顶推在把套100的侧边,但仅做贴边滑动而并不阻止把套100进一步移动到完全缩进的位置。只有在使用者将把套100伸出到使把套100的远端贴近锁闩(在锁闩的上面)时,锁闩54才重新露出而将把套100锁定在伸出的位置(如图6所示)。

    杆件110、110′从把套100中伸出,和把套100从导轨102、102′之间伸出,即可将抓手60置于距关闭的旅行包20的顶板116一个足够的距离,以便使用者方便地拖拉旅行包20,拖拉的角度使得小轮96、96′的露出部份能支承旅行包20。当不拉拖旅行包20和不需要带轮箱包拉手时,可将杆件110、110′缩进把套100中,并将把套100缩进旅行包20的主体22中。重要的是,当手把处于全部缩进的位置时,抓手60须处于旅行包20的外形轮廓之下的一个位置上(如图2中虚线所示),这样就可实现本发明的优点之一。除了为带轮箱包把手装置30提供保护使其在搬运该旅行包20过程中不受损坏而外,折叠后的拉手装置30处在轮廓线以下的位置这一点还能使旅行包20的小尺寸和形状上的伸缩性在狭窄的行李仓中的装卸过程中发挥作用。

    图13-16示出了本发明的可伸缩拉手装置30的一个额外的有益用途。当杆件110和把套100完全伸出时,它们被锁定到图15-16所示的位置上。在这种伸出和锁定的位置上,整个拉手装置30(即把套100,杆件110、110′以及抓手60)可用作一个支撑或支架来保持旅行包20处于打开状态。如图14-16所示,旅行包20的前片118在其外部装有一带钩的突缘152,该突缘从前片118上略微向外伸出。图13示出,抓手60在其上表面有一个沟或槽品150,用来接纳和持住带钩突缘152。槽口150在尺寸和形状上都与突缘152上的钩相适应,以使带钩的突缘152能被牢固地但又可松开地啮合进抓手60上的槽口150中。

    因此,图14-16示出,包20可以用拉开拉链或者将上面的折盖116和前片118从包20的主体22上拆开的方法来打开。拉手装置30全部伸出后,将前片118向上提拉直到可使带钩的突缘152啮入槽口150中。带钩的突缘152啮入槽口150后,包20自身将保持在全开状态,这样就能让使用者自由地用双手去整理包20内所装的东西。特别参看图14,那时包20可基本上充当一个便携的立式衣物架或衣橱。包20直立在它的底上,使用者可利用打开的包20的内部空间,把它当作一个小的衣橱,把衣物悬挂在衣物的挂架156上,并可利用其上的内袋等等。伸出的拉手装置30允许这种利用在一房间中部实施;打开的旅行包20并不要求靠在墙壁上或挂在壁橱内。

    当折叠式箱包20紧随使用者身后被拖拉时,尤其当使用者的腿长时,旅行包20可能有点磕碰使用者后腿的趋向。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拉手装置30上的抓手60的可伸长性。参看图10-13。可伸长的抓手60能让使用者在水平方向(相对于支撑面而言)伸长抓手60的长度,因而旅行包更便于在使用者旁边而不是直接在后边拖拉。抓手60伸出后,如图10所示,使用者可以抓住伸出的内抓手62来拖拉在后面稍稍偏向一边的旅行包20,这样就提供了额外的余地以便于使用者大步迈进。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抓手60便于从它的两端的任一端伸出,这使得左右手都可伸出使用。伸长是简便地可逆的,因而抓手60可复原到通常的长度。

    抓手60包括内抓手62和外抓手64。整个抓手60,包括外抓手64在内,最好是做成这样的形状:当旅行包20处于待拖拉状态时,可舒适地将该抓手握在使用者手中。为此,内抓手62和外抓手64通常都是一般的圆柱形,该圆柱最好具有改进的卵形或椭圆形横切面。外抓手64具有中空的管状构形,它至少在一端,最好在两端开口。优选的实施例允许抓手60能从两端的任一端伸长,但另一些实施例只允许把开口设在外抓手64的一端或另一端,因而抓手60只能向单边伸长。

    继续参看图10-13。内抓手62在尺寸和形状上都做成很近似于但不全同于外抓手64的内表面;内抓手62的特点是作为一个可在外抓手64中滑动的活塞。当抓手60处于关闭或缩进状态时(图12),内抓手62的大部分外表面是与外抓手64的壁70呈滑动接触。内抓手62在外抓手64中有很小的径向位移量,这对于实现本发明的最好模式而言是可以取的,实际上也是合乎要求的。内抓手62相对于外抓手64的纵向共轴滑动是顺利的。最好,内抓手62或外抓手64两者之一用耐用塑料如ABS或尼龙来做成。

    如图12-13所示,内部抓手62具有一近似于外抓手64长度的轴向长度。为了本发明易于操作和达到它预定的目的,建议:内抓手62在长度上最好适当超过外抓手64。可以沿轴向移动内抓手62,以使内抓手62可以从外抓手64的两端之一露出以便延长抓手60的有效长度,如图10-11所示。内抓手62可以从外抓手64伸出任意的长度。内抓手62的全长度的全伸出将导致内抓手62从外抓手64的总体分离(图11)。通常,当不利用抓手伸长的特点时,内抓手62将几乎被全部缩进外抓手64中,如图12所示。在缩进状态时,内抓手62只有相当短的段从外抓手64的两端突出来。在这种状态下,抓手60就用作普通的提手来提拉旅行包20。

    本发明包括一些用来将内抓手62锁定在外抓手64内的有用位置上的部件。这些锁定部件包含一些锁钮,它们用来相对于外抓手64将内抓手62定位和保持。这些锁定部件可以借助施加于联锁部件中之一上的力来释放。在优选实施例中,锁定部件包含至少两个安装在内抓手62中的限位件(最好是弹簧致动按钮或滚珠),在运作时与通过外抓手64壁70的相应钮孔相关联。如图10-12所示,将两个弹簧致动的按钮限位件66、68装在内抓手62上。按钮限位件66,68被装在内抓手62中并与弹簧(未未出)相关联,这些弹簧按技术上熟知的方式沿径向向外对限位件66、68施加偏压,使得这些限位件突出于内抓手表面,除非用外力沿径向向内按压它们。

    限位件66、68实际上可以被安放在沿内抓手62的轴向长度的任何地方,只要它们沿轴向彼此错开即可。最好在靠近内抓手62的两端各设置一个限位件。限位件66、68最好沿径向也彼此错开。即,两者不处于沿内抓手62纵向的公共线上。为便于描述限位件与钮孔的相互作用,按钮限位件66、68有时将被分别叫作右端限位件66和左端限位件68。

    继续参看图10-12。至少有两个钮孔76、78穿过外抓手64的壁70。为了便于描述钮孔76、78与限位件66、68的相互作用,这些钮孔76、78有时将被分别叫做右端孔76和左端孔78。钮孔76、78,与按钮限位件66、68一样,沿轴向彼此错开,而且最好沿横向也彼此错开,这样它们的位置就不在任何与外抓手64的轴线相平行的公共线上。紧围绕钮孔76、78的壁70的外表面被做成斜锥面以便提供一个凹穴,其深度与壁70的厚度差不多。

    如图12所示,当内抓手62处于完全缩进的状态(或差不多这样的状态)时,两个限位件66、68完全被外抓手64的壁70所覆盖。在这种状态中,两个限位件66、68被壁70压下,而与限位件66、68相连的弹簧被压缩。被压缩的弹簧的偏压力将按钮限位件66、68沿径向向外推向外抓手64的壁70的内表面上。一个相反的反作用力相似地将内抓手62的背表面压向壁70的内侧。这种偏压力起着把缩进的内抓手62借助摩擦力保持在图12所示位置上的有用作用,由此,弹簧把按钮限位件66、68和内抓手62的后表面顶压在外抓手64的壁70的内侧。内抓手62与外抓手64之间的摩擦力保持着它们的相对位置,除非在内抓手62的一端上施加一外力(抵销摩擦力,使内抓手62在外抓手64中滑动)。

    参看图12和13。最好将内抓手62的每端都做成特殊形状,使其包含定位凸缘80和推动凸部74。内抓手的两端互为映像,对其中一个端的描述就等于对两个端的描述。定位凸缘80从内抓手62的端部稍向后突出。如所述及的,由压缩限位件弹簧所引起的力具有在外抓手64中将内抓手62向后压的趋向。当内抓手62处于完全缩进的状态时,这种弹簧偏压使内抓手62两端的定位凸缘80突出并卡在外抓手64的壁70的相应的一端上,如图13所示。这样,外抓手64的每一端都起着阻止内抓手62进一步向外抓手64内移动的作用。

    定位凸缘80与外抓手64相啮合,因此外抓手64的两端把内抓手62保持在完全缩进状态。这是由于该凸缘可防止抓手62在两个方向上的偶然滑动之故,但使用者可将它释放。

    如使用者为了把内抓手62推进外抓手64(于是内抓手62从外抓手64的相对端伸出),而想解脱该定位凸缘80,使用者只需推一下推动凸部74即可。稍稍向前推一下推动凸部74就会进一步压缩限位件弹簧,而使内抓手62在外抓手64内沿径向稍稍向前移动,同时这种移动又使定位凸缘80越过外抓手壁70的边缘。然后,将定位凸缘80沿轴向向内推进外抓手64的内部,使内抓手62滑进外抓手64。在内抓手62两端的定位凸缘80和推动凸部74的功能都是全同的,这使内抓手62能够沿轴向在外抓手64内朝两个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

    如图12所详示的,左端孔78的位置并不直接与左端限位件68的位置相应,而且右端孔76的位置也并不直接与右端限位件66的位置相应。限位件66、68和孔76、78的相对位置规定:左端限位件68与右端孔76相关联地发挥作用,而右端限位件66则与左端孔78相关联地发挥作用。

    内抓手62上的右端限位件66的径向偏移与左端孔78的径向偏移相当,因此,在外抓手64内滑移内抓手62直到右端限位件66与左端孔78的相应纵向位置相重合,借此即可将右端限位件66直接对准左端孔78,如图10所示。当抓手60处于这种形态时,右端限位件66就会通过左端孔78露出来,并与之啮合。左端限位件68是自由地离开外抓手64。右端限位件66通过左端孔78的啮合阻止了内抓手62的任何进一步的盲目运动,暂时地将内抓手62锁定在伸出位置上待用。这种暂时锁定既可防止内抓手62缩进外抓手64,又可防止内抓手62完全滑出外抓手64而与外抓手64分离。

    内抓手62在图10所示的伸出位置上的锁定,可用下述方法来解除:按压右端限位件66直到它越过壁70,与此同时在外抓手64内滑动内抓手62。因为端孔76、78是处在凹穴的中心,所以本发明的使用者把指头放在凹穴处并向里按压就能容易地将两限位件66、68之一向里压下;使其离开壁70。若把右端限位件66保持在压下的状态,就能使它脱离左端孔78并在壁70之下移动;在内抓手62的所有其它位置上,壁70都将使右端限位件保持在压下的状态(除非限位件66再次对准左端孔78或者移出了外抓手64的两端)。

    基本上一致的功能使内抓手62能够从外抓手64的相对端伸出。内抓手62上的左端限位件68的径向偏移与右端钮孔76的径向偏移相当。因此,左端限位件68可以对准右端孔76,为此只要在外抓手64内滑移内抓手62直到左端限位件68和右端孔76的相应纵向位置重合即可。当抓手60处于这种组态时,左端限位件68就会从右端孔76中露出并与之啮合。左端限位件68与右端孔76的啮合执行着与刚刚在上面描述的同样的定位和锁定功能,按同样的方法也可执行锁定的解除功能,上一段的讨论这里可以重复引用(抓手60的总的组态仅是与上相反而已,即内抓手62是从外抓手64的相反端伸出)。位置的锁定可以用按压左端限位件68的方法来解除。

    须注意到,按钮限位件66,68中的任何一个都保持在压下的状态,而且与外抓手64的壁70的内表面保持摩擦接触,除非和直到它与钮孔76、78对准或者被拉出而脱离开外抓手64的一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这意味着至少有一个限位件任何时候都是被压下的,并与外抓手64的壁70的内侧保持摩擦接触(除了当内抓手62完全从外抓手64中取出而外)。这种按钮限位件与外抓手64的壁70的内侧之间的恒定摩擦(及内抓手62和与限位件相对的外抓手64的表面之间的伴生摩擦)起着缓和地阻滞内抓手62在外抓手64内的滑动的作用。由这种摩阻啮合产生的滞后提供了一个更好控制62的操作的优点。

    尽管具体只参照几个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详细描述,但其它的实施例也能获得同样的结果。本发明做出的一些变改和改进之处对于熟悉技术的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特意把所有的那些改进之处和同等方案都概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上面引用的所有公开的专利均作为本发明的参考文献。

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用的可伸缩拉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用的可伸缩拉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用的可伸缩拉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用的可伸缩拉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轮折叠式旅行箱包上用的可伸缩拉手.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拖拉带轮旅行箱包(20)的套筒式可伸缩手把(30),该手把可缩叠以缩减长度,以便易于用在旅行交通工具上携带和搬运的行李箱包上。本发明涉及的手把也可伸长到足够的长度,以便使用者能舒适地将该带轮箱包拉过支撑面。本发明还包括一些包含在缩叠式手把中的能让使用者将小件行李系挂在带轮箱包上的装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在本发明手把上的改进的可伸缩抓手(6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手携物品或旅行品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