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3998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2.27 CN 102939987 A *CN102939987A* (21)申请号 201210499850.1 (22)申请日 2012.11.29 A01N 51/00(2006.01) A01P 7/04(2006.01) (71)申请人 合肥星宇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 551 号 鼎鑫大厦 BOSS 中心 25 层 (72)发明人 赵邦斌 王传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赵青朵 冯琼 (54) 发明名称 一种戊吡虫胍和。
2、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 制剂和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领域, 公开了一种戊吡 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本发明所述杀虫 组合物由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组成。本发明还公开 了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剂, 由本发明 所述杀虫组合物和农药制剂上可以接受的辅料组 成, 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 为 0.1%-90%。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对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效果显著提高, 具有明显 增效作用, 而且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 采用多种活性成分复配, 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
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1/1 页 2 1. 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由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的质量比为 1:100-100:1。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的质量比为 1:30-60:1。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的质量比为 1:1-30:1。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戊吡虫胍和噻虫。
4、嗪的质量比为 4:1。 6. 权利要求 1 所述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中的应用。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稻飞虱、 甘蓝蚜虫和 棉蚜。 8. 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由权利要求 1 所述杀虫组合 物和农药制剂上可以接受的辅料组成, 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为 0.1%-90%。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 分比为 10%-90%。 10. 根据权利要求 8 或 9 任意一项所述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其为可湿性粉剂、 微乳剂、 乳油或悬浮剂。 。
5、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39987 A 2 1/7 页 3 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领域,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 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刺吸式口器害虫是指口器为刺吸式或锉吸式口器的一些害虫, 隶属于同翅目、 半 翅目、 缨翅目和双翅目等, 主要包括叶蝉类、 蚜虫类、 猎蝉类、 粉虱类、 蚧类、 蝽类、 蓟马类、 和 瘿蚊等, 这类害虫是以取食植物的汁液为食料, 不断地进行 “吸血抽髓” 式榨取植物营养。 取 食后植物表面无显著破损现象, 但是叶片上往往出现各种颜色的斑点或畸形,。
6、 如叶片皱缩、 卷曲, 叶、 茎、 根上形成虫瘿、 虫瘤。 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后受害叶片由绿变黄, 脱落, 影响光 合作用 ; 果实停止生长或萎缩甚至变形 ; 小枝枯死, 第二年较正常树木发芽晚, 严重者整株 树木死亡。 此外, 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取食时, 往往将有病植物的病原微生物随同食物一起吸 入体内, 而后又随同唾液注入健康的植物体中, 因而又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很多蚜虫、 叶 蝉、 蓟马、 飞虱等是传播植物病害的主要媒介, 因此其危害性极大。 0003 在我国, 棉花、 水稻、 蔬菜等农作物每年因此类虫害而遭受的损失十分严重, 因此 使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对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具有。
7、重要意义, 目前市面上防治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主要有噻虫嗪、 吡虫啉、 灭多威、 啶虫脒等。 0004 其中, 噻虫嗪是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 可 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 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 传导, 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机时死亡。 噻虫嗪不仅具有触杀、 胃毒、 内吸活性, 而且具有更高的 活性、 更好的安全性、 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 持效期长等特点, 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 物毒性高、 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 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可有效 防治各种蚜虫、 飞虱类、 粉虱、 金龟子幼虫、 马铃薯甲虫。
8、、 线虫、 地面甲虫、 潜叶蛾等害虫及结 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 种子处理、 也可用于土壤处理。 适 宜作物为稻类作物、 甜菜、 油菜、 马铃薯、 棉花、 菜豆、 果树、 花生、 向日葵、 大豆、 烟草和柑桔 等。 0005 高效的杀虫剂能够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虽然噻虫嗪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 防效, 但其防治效果还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农作物不受到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侵害, 而且长 期使用噻虫嗪也易产生抗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 具有更高防治效果的杀虫组合物, 以便更好地保护作物免受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侵害。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此,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戊。
9、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 应用, 使其能够提高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效。 0007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0008 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 由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组成。 说 明 书 CN 102939987 A 3 2/7 页 4 0009 其中, 所述戊吡虫胍和噻虫嗪的质量比优选为 1 100-100:1, 进一步优选为 1:90-90:1, 再进一步优选为 1:30-60:1, 更优选为 1:1-30:1, 最优选为 4:1。 0010 噻虫嗪, 化学名称为 3-(2- 氯 -1,3- 噻唑 -5- 基甲基 )-5- 甲基 -1,3,5- 。
10、恶二 嗪 -4- 基叉 ( 硝基 ) 胺, 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 不仅具有触杀、 胃毒、 内吸活性, 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 更好的安全性、 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 持效期 长等特点。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 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 可 有效防治鳞翅目、 鞘翅目、 缨翅目害虫。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 飞虱、 叶蝉、 粉虱等有良好的 防效。 0011 戊吡虫胍, 化学名称为 1- 硝基 -3 (6- 氯吡啶 -3- 基 ) 甲基 -4- 戊亚甲基氨 基胍, 属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 是一种高效、 低毒、 低残留的全新杀虫剂, 其将新烟碱类杀 虫剂与缩。
11、胺脲类杀虫剂的活性结构构建到同一分子中, 兼具新烟碱类杀虫剂和钠离子通道 抑制剂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 因而也兼具这两类杀虫剂的杀虫谱, 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具 有多作用靶标的特点, 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大大降低。该产品对蚜虫、 飞虱、 棉铃虫 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001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剂, 由本发明所述杀虫组 合物和 农药制剂可以接受辅料组成。 0013 其中, 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90%, 优选为10%-90%。 0014 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 本发明可制成农业上可以接受的任何剂型, 优选制剂剂。
12、型为可湿性粉剂、 微乳剂、 乳油或悬浮剂。 0015 本发明所述农药制剂可以接受辅料本领域公知的固体载体、 液体稀释剂中的一种 和表面活性剂组成, 其中所述固体载体、 液体稀释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数量为一种或多种。 按 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辅料, 表面活性剂可以选自烷基磺酸盐、 脂肪醇磺酸盐、 烷基酚 聚氧乙烯醚、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木质素磺酸盐、 羧甲基纤维素、 苯乙基酚 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农乳 500#、 农乳 600#、 农乳 700#、 农乳 2201、 农乳 8209、 农乳 8312、 农乳 8210、 农乳 NP-10、 农乳 0425、。
13、 农乳 0408、 农乳 3517、 农乳 8220、 农乳 8210、 NNOBXLS、 JFC、 NMP 等 ; 固体载体可以选自膨润土、 白炭黑、 高粘土、 陶土、 硅藻土、 轻质碳酸钙、 滑石粉等 ; 液体稀释剂可以选自环己酮、 丙酮、 二甲基乙酰胺、 丁基缩水甘油醚 (BGE) 、 异戊醇、 异丙醇、 甲醇、 油酸甲酯、 大豆色拉油、 二甲基亚砜、 水等。 0016 不同杀虫剂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 结构、 理化性质的差异, 使得各 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 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 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 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
14、总合 ; 而相加作用就是其 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 ; 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 一种物 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 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 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 0017 本发明按照浸渍法进行室内毒力生物测定, 以稻飞虱为目标害虫, 计算共毒系数 评价戊吡虫胍和噻虫嗪混用效果, 结果显示共毒系数均大于 120, 表明二者的混合使用具有 明显增效作用, 且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具有较高防治效果。 0018 此外, 在对稻飞虱、 棉花蚜虫和甘蓝蚜虫的药效试验中, 采用本发明所述不同配比 的杀虫剂以及戊吡虫胍单剂、 噻虫嗪单剂进行对比, 在有效成分 用量等于单剂的前提下, 。
15、杀虫效果高于各单剂, 表明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能够提高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 说 明 书 CN 102939987 A 4 3/7 页 5 防效, 并具有增效作用。 0019 因此, 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能够应用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中, 所述刺吸式口 器害虫优选为稻飞虱、 甘蓝蚜虫和棉蚜。 0020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 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 效果显著提高, 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而且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采用多种活性成 分复配, 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及。
16、其制剂和应用。 本 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 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所有类似的 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 产品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 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 精神和范围 内对本文所述的产品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 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0022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戊吡虫胍和噻虫嗪 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进行详细说明。 0023 实施例 1 : 18.2% 戊吡虫胍噻虫嗪可湿性粉剂 0024 戊吡虫胍 0.2%、 噻虫嗪 18%、 甲基纤维素 。
17、9%、 NNO 6%、 高岭土补足 100%。将以上原 料按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的方法充分混合, 粉碎到一定细度, 制成 18.2% 戊吡虫胍 噻虫嗪 可湿性粉剂。 0025 实施例 2 : 31% 戊吡虫胍噻虫嗪微乳剂 0026 戊吡虫胍 1%、 噻虫嗪 3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4%、 农乳 600#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 异丙醇 10, 水补足 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微 乳剂的方法混合均匀, 制成 31% 戊吡虫胍噻虫嗪微乳剂 0027 实施例 3 : 66% 戊吡虫胍噻虫嗪乳油 0028 戊吡虫胍6%、 噻虫嗪60%、 烷基酚聚氧乙烯。
18、醚10%、 农乳500#15%、 大豆油补足100%。 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乳油的方法混合均匀, 制成 66% 戊吡虫胍噻虫嗪乳油。 0029 实施例 4 : 60% 戊吡虫胍噻虫嗪可湿性粉剂 0030 戊吡虫胍 10%、 噻虫嗪 50%、 木质素磺酸盐 4%、 十二烷基硫酸钠 3%、 白炭黑 4%、 高岭 土加至 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方法充分混合, 粉碎倒一定细度, 制成 60% 戊吡虫胍噻虫嗪可湿性粉剂。 0031 实施例 5 : 10% 戊吡虫胍噻虫嗪悬浮剂 0032 戊吡虫胍 5%、 噻虫嗪 5%、 农乳 600#20%、 膨润土 6%、 水补足 100%。将以上原。
19、料按常 规配制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均匀, 制成 10% 戊吡虫胍噻虫嗪悬浮剂 0033 实施例 6 : 25% 戊吡虫胍噻虫嗪油悬浮剂 0034 戊吡虫胍 20%、 噻虫嗪 5%、 白炭黑 6%、 农乳 500#5%、 大豆油补足 100%。将以上原料 按常规配制油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均匀, 粉碎到一定细度, 制成 25% 戊吡虫胍 噻虫嗪油悬浮 剂。 0035 实施例 7 : 33% 戊吡虫胍噻虫嗪乳油 0036 戊吡虫胍 30%、 噻虫嗪 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 农乳 600#6%、 大豆油补足 100%。 说 明 书 CN 102939987 A 5 4/7 页 6 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
20、制乳油的方法混合均匀, 制成 33% 戊吡虫胍噻虫嗪乳油。 0037 实施例 8 : 50% 戊吡虫胍噻虫嗪微乳剂 0038 戊吡虫胍48%、 噻虫嗪2%、 农乳600#5%、 丁基缩水甘油醚5%、 烷基苯磺酸钠3%、 异戊 醇 3.5%, 去离子水补足 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微 乳剂的方法混合、 静置、 加热、 充分 搅拌即可得到 50% 戊吡虫胍噻虫嗪微乳剂。 0039 实施例 9 : 3.1% 戊吡虫胍噻虫嗪微乳剂 0040 戊吡虫胍 3%、 噻虫嗪 0.1%、 农乳 1602#4%、 农乳 500#3%、 NMP 5%、 异丙醇 6%、 大豆油 6%, 去离子水补足 100%。。
21、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微乳剂的方法混合均匀, 制成 3.1% 戊吡虫 胍噻虫嗪微乳剂。 0041 实施例 10 : 9% 戊吡虫胍噻虫嗪油悬浮剂 0042 戊吡虫胍 8.8%、 噻虫嗪 0.2%、 白炭黑 6%、 农乳 1601#6%、 油酸甲酯补足 100%。将以 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油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均匀, 粉碎到一定细度, 制成 25% 戊吡虫胍 噻虫嗪 油悬浮剂。 0043 实施例 11 : 90% 戊吡虫胍噻虫嗪可湿性粉剂 0044 戊吡虫胍89%、 噻虫嗪1%、 甲基纤维素1%、 NNO 4%、 白炭黑1%、 高岭土补足100%。 将 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的方法充分混合, 粉碎到。
22、一定细度, 制成 90% 戊吡虫胍 噻 虫嗪可湿性粉剂。 0045 实施例 12 : 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 0046 用实施例 1-11 的复配制剂与市售单剂 20% 戊吡虫胍 SC、 25% 噻虫嗪 WDG 做对比试 验。试验对象为稻飞虱、 甘蓝蚜虫和棉花蚜虫, 稀释喷雾, 整个试验期间无降雨。本试验于 施药后 24h、 72h 调查结果。 0047 药效按以下公式计算 : 0048 防治效果 (%) =1-(空白对照区前虫数 处理区药后虫数) /(空白对照区后虫 数 处理区药前虫数) 0049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 1- 表 3。 0050 表 1 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结果 0051 说 明 。
23、书 CN 102939987 A 6 5/7 页 7 0052 表 2 防治棉花蚜虫药效试验结果 0053 0054 说 明 书 CN 102939987 A 7 6/7 页 8 0055 表 3 防治甘蓝蚜虫药效试验结果 0056 0057 由表 1- 表 3 结果可以看出, 试验在有效成分用量相同前提下, 本发明所述杀虫剂 杀虫效果高于各单剂, 表明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能够提高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 防效, 并具有增效作用。 0058 实施例 13 : 联合作用检测 (室内毒力测定) 0059 采用浸渍法进行室内毒力生物测定, 选择稻飞虱为目标害虫, 重复 4 次, 调查处理 后 96。
24、 小时检查结果。以药剂浓度 (mg/l) 对数值为自变量 x, 以其 对应的校正死亡率的机 率值为因变量 y, 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 求出两单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 结果见表 4。 0060 表 4 戊吡虫胍和噻虫嗪复配不同配比对稻飞虱虫毒力测定结果 0061 药剂毒力回归方程曲线rLC50(mg/l)共毒系数 戊吡虫胍Y=1.7360x+2.68270.999121.6205 - 噻虫嗪Y=1.6958x+3.37140.99869.1276 - 说 明 书 CN 102939987 A 8 7/7 页 9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60:1Y=1.7262x+2.92510.995715.。
25、9222132.81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30:1Y=1.7224x+3.07020.996813.1951160.26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20:1Y=1.7068x+3.14010.994812.2942165.10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4:1Y=1.7037x+3.29850.99919.9703170.24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1:1Y=1.8491x+3.33050.99817.9960160.52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1 10 Y=1.9188x+3.37020.99887.0694136.26 戊吡虫胍 : 噻虫嗪 =1:30Y=1.8990x+3.37110。
26、.99877.2072129.03 0062 根据表 2 中数据可知, 戊吡虫胍和噻虫嗪按照有效成分配比以 60:1、 30:1、 20:1、 4:1、 1:1、 110、 1:30比例复配时, 其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2.81、 160.26、 165.10、 170.24、 160.52、 136.26、 129.03, 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其中配比 30:1、 20:1、 4:1、 1:1 时的共 度系数在 160 以上, 增效作用尤其显著, 以 4:1 时为最高。 0063 此外, 本发明还分别对刺吸式口器害虫中的棉蚜、 甘蓝蚜虫进行了联合作用检测, 试验结果显示, 戊吡虫胍和呋虫胺按照有效成分配比以 60:1、 30:1、 20:1、 4:1、 1:1、 1:10、 1:30 比例复配时, 其对稻飞虱、 甘蓝蚜虫共毒系数均大于 120, 表现为增效作用, 其中以 4:1 时为最高。 0064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 对 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 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2939987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