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612188.5 (22)申请日 2014.11.04 A01N 43/78(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N 43/653(2006.01) (71)申请人 崔淑华 地址 266002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瞿塘峡路 70 号 (72)发明人 崔淑华 (54) 发明名称 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及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 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还涉 及该杀菌组合物的应用。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 分为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 两种有。
2、效成分吲唑 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质量比为10:11:20, 制剂 中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质量分数比 为 1% 50%, 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接受的辅 助成分,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 粉剂、 悬浮剂、 水乳剂、 水分散粒剂、 微乳剂, 可有 效防治蔬菜、 葡萄、 荔枝、 瓜类的霜霉病和疫病等 病害。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6561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25 CN 104365614 A 1/2 页 2 1. 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
3、噻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 分为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二元复配, 其余为辅助成分 ;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水乳剂、 水分散粒剂、 微乳剂中的任 一种 ; 当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 菌胺 1 50、 分散剂 1 20、 湿润剂 1 10, 填料 1 70, 按上述重量配比 将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以及分散剂、 湿润剂和填料混合, 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 经气流粉 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 得可湿性粉剂杀菌组合物 ; 当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
4、0、 噻唑菌 胺 1 50、 分散剂 5 20、 防冻剂 1 5、 增稠剂 0.1 2、 消泡剂 0.1 0.8, 余量为水, 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先将助剂按上述的配比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 合均匀, 加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 在磨球机中磨球 2 3 小时, 使粒直径均在 5mm 以下, 得悬浮剂制剂的杀菌组合物 ; 当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菌胺 150、 乳化剂330、 溶剂515、 稳定剂0.215、 防冻剂0.15、 消泡剂 0.1 8、 增稠剂 0.1 2、 余量为水 ;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吲唑 磺菌胺与噻。
5、唑菌胺、 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在一起, 使之溶解成均匀的油相 ; 将水、 防冻剂、 稳定 剂、 增稠剂和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 ; 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 相, 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 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 剪切 20 分钟到 1 小时, 形成水包 油型的水乳剂, 得水乳剂的杀菌组合物 ; 当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 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菌 胺 1 50、 分散剂 3 20、 湿润剂 3 10、 崩解剂 1 5、 填料 1 70,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吲唑磺菌胺、 噻唑菌胺和分散剂、 湿润剂、 崩解剂以及填料 混合均匀, 用超。
6、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 得水分散剂的杀菌组合物 ; 当杀菌组合物为微乳剂时, 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菌胺 1 50、 乳化剂 10 30、 防冻剂 1 8、 稳定剂 0.5 10, 常规溶剂助溶剂 20 50, 用水补足余量, 该微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用助 溶剂完全溶解, 再加入乳化剂、 防冻剂、 稳定剂等其他成分, 均匀混合, 最后加入水充分搅拌 后即可配成微乳剂 ; 其中, 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质量比为 10:1 1:20。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
7、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分散剂为 : 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 烷 基苯磺酸钙盐、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 氧乙烯酯、 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 所述的湿润剂为 :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拉开粉 BX、 润湿渗透剂 F、 烷基 萘磺酸盐、 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 皂角粉、 蚕沙、 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所述的崩解剂为 : 膨润土、 尿素、 硫酸铵、 氯化铝、 柠檬酸、 丁二酸、 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 多种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365614 A 2 2。
8、/2 页 3 所述的乳化剂为 :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 苯乙烯基苯酚 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 聚氧乙烯脂肪 醇醚中的一种或多种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组成的混合物 ; 所述的溶剂为二甲苯、 生物柴油、 甲苯、 柴油、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异丙醇、 松节油、 溶 剂油、 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基亚砜、 水溶剂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溶 剂 ; 所述的填料为 : 高岭土、 硅藻土、 膨润土、 凹凸棒土、 白炭黑、 淀粉、 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 或多种 ; 所述的增稠剂为 : 黄原胶、 羟甲基纤维素、 羟乙。
9、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 硅酸铝镁、 聚乙 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 所述的防冻剂为 : 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 所述的稳定剂为 : 柠檬酸钠、 间苯二酚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消泡剂为 : 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脂肪醇类化合物 中的一种或多种。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蔬菜、 葡萄、 荔枝、 瓜类等的霜霉病和疫病 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365614 A 3 1/10 页 4 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具体。
10、涉及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杀菌组 合物, 还涉及该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霜霉病和疫病是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 霜霉病菌和疫霉病菌 对寄主植物的破坏性强, 危害性大, 作物被感染后往往会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 严重影响了 蔬菜和水果品质和农户经济效益, 开发其相关防治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据文献报道, 由于单一农药和其他不科学的用药方式, 已经导致霜霉病和疫病对很多常用农药产生了抗 药性, 抗性产生后施药量和施药次数的增加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 因此, 不 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成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方法之一。 0003 吲唑磺菌胺 (Amisu。
11、lbrom) 是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创制的新型杀菌剂, 化学名称为 3-(3- 溴 -6- 氟 -2- 甲基吲哚 -1- 基磺酰 )-N,N- 二甲基 -1,2,4- 三唑 -1- 磺酰胺, 属三唑 磺酰胺类杀菌剂。 该杀菌剂作用方式新颖独特, 对疫霉和霜霉病菌游离孢子活性甚高, 通过 间接抑制游离孢子发芽对疫病和霜霉病病菌进行控防, 具有很强的预防、 治疗、 渗透活性, 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 在低使用量下即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最近研究 发现, 在感染病菌后喷洒吲唑磺菌胺, 可使罹病叶片不能形成健全孢子, 从而抑制其他部位 致病, 避免作物二次感染病菌。 现主要用于防治葡萄、 黄瓜。
12、霜霉病, 马铃薯和番茄疫病等。 其 化学结构式为 : 0004 噻唑菌胺 (Ethaboxam) 是 LG 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 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葡萄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 噻唑菌胺对抑霉菌生活史 中菌丝体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两个阶段有很高的抑制效果, 但对疫霉菌孢子囊萌发、 孢囊的 生长以及游动孢子几乎没有任何活性, 这种作用机制区别于同类其他杀菌剂作用机制。温 室和田间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噻唑菌胺对卵菌纲类病害如葡萄霜霉病、 马铃薯晚疫病、 瓜类 霜霉病等具有良好的预防、 治疗和内吸活性。其化学结构式为 :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4 2。
13、/10 页 5 0005 吲唑磺菌胺和噻唑菌胺虽然对疫病和霜霉病病菌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 但若长期 单独使用, 容易使植株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继而产生用药量加大、 防效降低、 持效期缩短 等问题。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合理复配, 是延缓病害产生抗药性非常有效的常用方 法, 并且可根据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效果, 来判断此复配是增效作用还是拮抗作用。 两种农药 复配相容性好的配方, 可以显著提高防效, 大大降低农药的用药量, 还可以扩大杀菌谱, 提 高杀菌效率。 0006 本发明组合物中两种活性成分作用机理不同,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试验配方筛选, 提出了一种复配型杀菌组合物, 即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
14、胺为有效成分进行的两元复配杀 菌组合物。实际室内毒力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表明, 将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以一定的比 例复配, 具有很好的增效协同作用, 大大提高了杀菌效率。同时, 能很好的延缓病害抗性的 产生, 降低用药成本, 提高实际防效, 可用于防治蔬菜、 果树、 瓜类等作物的霜霉病和疫病。 有关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复配, 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使用成本低, 对蔬菜、 水果和瓜类等 作物霜霉病和疫病防效好的杀菌组合物。 0008 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 的杀菌组合物及应。
15、用, 包括如下内容 : 0009 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二元复配, 其余为辅助成分。 001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质量分数比为 50:1 1:50, 吲唑 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的质量比为 10:1 1:20 时, 增效效果最优。 0011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水乳剂、 水分散粒剂、 微乳剂中 的任一种。 0012 当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菌胺 1 50、 分散剂 1 20、 湿润剂 1 10, 填料 1 70, 按上述重量 配比将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以及分散剂、 湿润。
16、剂和填料混合, 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 经气 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 得可湿性粉剂杀菌组合物。 0013 当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 菌胺150、 分散剂520、 防冻剂15、 增稠剂0.12、 消泡剂0.1 0.8, 余量为水, 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先将助剂按上述的配比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 合均匀, 加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 在磨球机中磨球 2 3 小时, 使粒直径均在 5mm 以下, 得悬浮剂制剂的杀菌组合物。 0014 当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 菌胺150、 乳化剂。
17、330、 溶剂515、 稳定剂0.215、 防冻剂0.1 5、 消泡剂 0.1 8、 增稠剂 0.1 2、 余量为水 ;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 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 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在一起, 使之溶解成均匀的油相 ; 将水、 防冻剂、 稳定剂、 增稠剂和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 ; 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 入水相, 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 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 剪切 20 分钟到 1 小时, 形成 水包油型的水乳剂, 得水乳剂的杀菌组合物。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5 3/10 页 6 0015 当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 组分的质量百分比。
18、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 唑菌胺 1 50、 分散剂 3 20、 湿润剂 3 10、 崩解剂 1 5、 填料 1 70,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吲唑磺菌胺、 噻唑菌胺和分散剂、 湿润剂、 崩解剂以及 填料混合均匀,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 得水分散剂的杀菌组合物。 0016 当杀菌组合物为微乳剂时, 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 50、 噻唑菌 胺 1 50、 乳化剂 10 30、 防冻剂 1 8、 稳定剂 0.5 10, 常规溶剂助溶 剂 20 50, 用水补足余量, 该微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
19、将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用 助溶剂完全溶解, 再加入乳化剂、 防冻剂、 稳定剂等其他成分, 均匀混合, 最后加入水充分搅 拌后即可配成微乳剂。 0017 所述的分散剂为 : 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 盐、 烷基苯磺酸钙盐、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 脂肪 酸聚氧乙烯酯、 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 所述的湿润剂为 :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拉开粉 BX、 润湿渗透剂 F、 烷基萘磺酸盐、 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 皂角粉、 蚕沙、 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9 所述的崩解剂为 。
20、: 膨润土、 尿素、 硫酸铵、 氯化铝、 柠檬酸、 丁二酸、 碳酸氢钠中的一 种或多种。 0020 所述的乳化剂为 :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 苯乙烯基 苯酚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 聚氧乙烯 脂肪醇醚中的一种或多种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组成的混合物。 0021 所述的溶剂为二甲苯、 生物柴油、 甲苯、 柴油、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异丙醇、 松节油、 溶剂油、 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基亚砜、 水溶剂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 溶剂 ; 所述的填料为 : 高岭土、 硅藻土、 膨润土、 凹凸棒土、 白炭黑、。
21、 淀粉、 轻质碳酸钙中的一 种或多种。 0022 所述的增稠剂为 : 黄原胶、 羟甲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 硅酸铝镁、 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3 所述的防冻剂为 : 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4 所述的稳定剂为 : 柠檬酸钠、 间苯二酚中的至少一种。 0025 所述消泡剂为 : 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脂肪醇类化 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6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蔬菜、 水果、 瓜类等作物上的霜霉病、 疫病具有优良防效, 该杀菌组合物在防治上述病害中的应用也是要保护的范围。 0027 。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 (1)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 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 辣椒疫病表现出明显 的增效作用, 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 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 降低了用药 成本, 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 (2)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的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可以克服长期单一 使用药剂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 可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对病害的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 ; (3)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作物安全。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6 4/10 页 7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以便本领域的技。
23、术人员更了解 本发明, 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0029 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 以下提及的 比例 ( 包括百分比 ) 都是质量比。应当指出的是,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 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 试验例 0031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 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 即相加作用、 增效作用和拮抗 作用, 但具体为何种作用, 无法预测。 本发明所诉杀菌组合物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为有 效成分, 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0032 试验例 1 : 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 003。
24、3 试验对象 : 黄瓜霜霉病菌 0034 试验靶标 : 从山东寿光从未施过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以及同类型药剂的黄瓜盆 栽地采集分离, 供试黄瓜品种 : 长春密刺。 0035 试验方法 : 0036 先用丙酮溶解原药, 根据预备实验的结果将适量的两原药配成若干个不同配比, 再用丙酮将各处理分别稀释成若干个浓度梯度待用。 0037 将感病黄瓜品种长春密刺栽培在育苗钵中, 置于温室中培养, 待植株长到三至四 叶期后, 采集相同叶龄的叶片, 用于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培养及测定。 0038 黄瓜霜霉病病菌采用活体植株法在20、 12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 每30d转代 培养 1 次。接种时用无菌水洗脱发病。
25、叶片上的分生孢子, 配制成孢子浓度为 1106个 /mL 的孢子悬浮液。 0039 采用叶碟保湿法进行毒力测定。先将采集的叶片制备成直径为 1.5cm 的叶盘, 随 机混匀, 分别置于配置好的系列浓度药液中浸泡 1h, 每个浓度 50 个叶盘, 试验以不加药剂 的处理为空白对照, 浸泡结束后, 叶子正面朝上摆放于相同药液浓度润湿的吸水纸上, 把叶 盘上的药液吸干, 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接种于叶盘中央, 室温放置 5min 后, 置于 20、 12h 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 10d 后测量叶盘上的发病面积,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40 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 0 级 : 。
26、无病 ; 1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5以下 ; 3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6 -10以下 ; 5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11 -20以下 ; 7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21 -50以下 ; 9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50以上。 0041 药效计算方法 :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7 5/10 页 8 0042 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 药剂浓度(mg/L)转换成对数值(x), 以最小二乘法计 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 EC50。 0043 用单剂毒力测定方法按照混配比例进行混剂的毒力测定。 0044 按照孙云沛方法计算共毒系。
27、数(CTC), 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吲唑磺菌胺 为标准药剂, 其毒力指数为 100) : M 的理论毒力指数 (TTI) 吲唑磺菌胺的 TIP 吲唑磺菌胺 + 噻唑菌胺的 TIP 噻唑 菌胺 0045 式中 : M 为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P 吲唑磺菌胺为吲唑磺菌胺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P 噻唑菌胺为噻唑菌胺在混剂中所占的比比例。 0046 若共毒系数 CTC 80, 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 ; 若 80 CTC 120, 则组合物表 现为相加作用 ; 若 CTC 120, 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47 不同质量分数比的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
28、果见表 1 : 表 1 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药剂及质量比EC50值 (mg/L)ATITTI共毒系数 CTC 吲唑磺菌胺 (A)0.179100/ 噻唑菌胺 (B)2.6256.8/ A:B 为 20:10.136131.695.6137.7 A:B 为 10:10.129138.891.5151.6 A:B 为 5:10.126142.184.5168.2 A:B 为 3:10.130137.776.7179.5 A:B 为 2:10.134133.668.9193.8 A:B 为 1:10.148120.953.4226.4 说 明 书 CN 1043656。
29、14 A 8 6/10 页 9 A:B 为 1:20.19591.837.9242.3 A:B 为 1:30.27764.630.1214.6 A:B 为 1:50.42841.822.4187.1 A:B 为 1:100.71225.115.3164.4 A:B 为 1:201.07716.611.3147.6 0048 从表中可看出, 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为有效成分进行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 质量比在 20:1 1:20 之间时, 共毒系数在 137.7 以上, 具有增效作用 ; 质量比在 10:1 1:20 之间时, 共毒系数均高于 147.6, 增效作用明显。建议对适宜配比 10:1 。
30、1:20 左右范 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0049 试验例 2 :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050 试验方法 试验在山东平度市黄瓜地, 试验共施药两次, 对照区喷等量清水。配药时, 先用少量水 将药剂充分溶解后, 再加入适量水进行全株喷雾处理, 均匀喷雾。喷药时均采用机动喷雾 器, 工作压力为 0.3 0.4MPa, 喷头孔径 1.3mm。小区喷液量为 30 40kg/667m2, 连续施药 两次, 间隔期 7 天, 将药液均匀的喷施到作物全株。 0051 调查方法 选发病程度中等的黄瓜大棚为试验地, 土壤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每个小区双对。
31、角线调 查 5 个点, 每点调查 3 株黄瓜, 用分级法记载发病程度。 分级标准如下 : 0 级 : 无病 ; 1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5以下 ; 3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6 -10以下 ; 5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11 -20以下 ; 7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21 -50以下 ; 9 级 : 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 50以上。 0052 试验共调查 4 次, 药前基数调查, 第 1 次药后 7 天、 第 2 次药后 7 天及 14 天进行调 查。 0053 药效计算方法 0054 药害调查 : 施药后连续 7d 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说 。
32、明 书 CN 104365614 A 9 7/10 页 10 00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0056 各组实验药剂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 2 表 2 各处理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效果 0057 从表2可以看出, 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杀菌组合物以1:4的比例, 按不同用量进 行试验, 复配制剂用药量低于单剂用药量, 施药后其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 杀菌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递增。根据田间目测, 在试验剂量范围内, 作物生长正常, 各处理 药剂均未出现对黄瓜的药害现象, 说明其对黄瓜是安全的。 在发病初期或提前预防, 防效效 果将更为理想。建议与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混合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
33、产生。 0058 试验例 3 : 防治辣椒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059 试验方法 0060 试验设在山东平度辣椒种植区, 辣椒疫病历年发生严重。 田间土壤肥沃, 其他条件 适中。试验共施药 2 次, 对照区喷等量清水。连续施药 2 次, 间隔期 7 天, 将药液均匀的喷 施到作物全株。 0061 调查方法 0062 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点, 每点调查3株, 用分级法记载发病程度, 记录病株数、 死株 数或明显枯萎的植株数。 0063 分级方法 ( 按症状类型分级 ) : 0 级 : 健康无症 ; 1 级 : 地上部仅叶、 果有病斑 ; 3 级 : 地上茎、 枝有褐腐斑 ; 5 级 : 茎基部有褐。
34、腐斑 ; 7 级 : 地上茎、 枝与茎腐病均有褐腐斑, 并且部分枝条枯死 ; 9 级 : 全株枯死。 0064 试验共调查 4 次, 药前基数调查, 第 1 次药后 7 天、 第 2 次药后 7 天及 14 天进行调 查。 0065 药效计算方法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10 8/10 页 11 0066 药害调查 : 施药后连续 7d 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0067 试验结果及分析 0068 各组实验药剂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见表 3 表 3 各处理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 0069 从表3可知, 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杀菌组合物以1:4的比例, 按不同用量进行试 验, 复。
35、配制剂用药量低于单剂用药量, 施药后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吲唑磺菌 胺与噻唑菌胺单剂的效果, 持效期也较好, 为理想的防治疫病的药剂, 而且对辣椒安全, 可 有效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0070 制剂实施例 1 : 制备可湿性粉剂杀菌组合物时, 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2.5、 噻唑菌 胺 12.5、 分散剂 10、 润湿剂 8, 填料 57 ; 以上的分散剂为 : 聚羧酸盐 ; 湿润剂为 : 十二烷基硫酸钠 ; 填料为 : 高岭土。 按上述重量配比将吲唑磺菌胺和噻唑菌胺以及分散剂、 湿润剂和填料混合, 在搅拌釜 中均匀搅拌, 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 得可湿性粉。
36、剂杀菌组合物。 0071 制剂实施例 2 : 制备可湿性粉剂杀菌组合物时, 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0、 噻唑菌胺 20、 分散剂 8、 润湿剂 6, 填料 56 ; 以上的分散剂为 : 木质素磺酸钠 ; 湿润剂为 : 十二烷基硫酸钠 ; 填料为 : 高岭土 按上述重量配比将吲唑磺菌胺和噻唑菌胺以及分散剂、 湿润剂和填料混合, 在搅拌釜 中均匀搅拌, 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 得可湿性粉剂杀菌组合物。 0072 制剂实施例 3 :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11 9/10 页 12 制备悬浮剂的杀菌组合物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0、 。
37、噻唑菌胺 20、 分散剂 10、 防冻剂 4、 增稠剂 1、 消泡剂 0.4, 余量为水 ; 分散剂为 :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防冻剂为 : 乙二醇 ; 增稠剂为 : 黄原胶 ; 消泡剂为 : 硅油 ; 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先将助剂按上述的配比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加入 吲唑磺菌胺和噻唑菌胺, 在磨球机中磨球 2 3 小时, 使粒直径均在 5mm 以下, 得悬浮剂制 剂的杀菌组合物。 0073 制剂实施例 4 : 制备悬浮剂的杀菌组合物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0、 噻唑菌胺 10、 分散剂 15、 防冻剂 5、 增稠剂 2、 消泡剂 0.6, 余量为水。
38、 ; 分散剂为 : 木质素磺酸盐 ; 防冻剂为 : 丙二醇 ; 增稠剂为 : 黄原胶 ; 消泡剂为 : 硅油 ; 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先将助剂按上述的配比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加入 吲唑磺菌胺和噻唑菌胺, 在磨球机中磨球 2 3 小时, 使粒直径均在 5mm 以下, 得悬浮剂制 剂的杀菌组合物。 0074 制剂实施例 5 : 制备水乳剂的杀菌组合物时, 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20、 噻唑菌胺 10、 乳化剂 10、 溶剂 10、 稳定剂 3、 防冻剂 3、 消泡剂 2、 增稠剂 1、 余量为水 ; 乳化剂为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 溶剂为 。
39、: 二甲苯 ; 稳定剂为 : 柠檬酸钠 ; 防冻剂为 : 乙二醇 ; 消泡剂为 : 硅油 ; 增稠剂为 : 黄原胶 ;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吲唑磺菌胺、 噻唑菌胺、 二甲苯和乳化剂混合在一起, 使之溶解成均匀的油相 ; 将水、 防冻剂、 稳定剂、 增稠剂和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 ; 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 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 开启剪切机进行 高速剪切, 剪切 20 分钟到 1 小时, 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 得水乳剂的杀菌组合物。 0075 制剂实施例 6 : 制备水分散粒剂的杀菌组合物时, 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 吲唑磺菌胺 15、 噻唑菌 胺 5。
40、、 分散剂 10、 湿润剂 8、 崩解剂 3、 填料 39 ; 分散剂为 : 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 ; 湿润剂 : 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 ; 崩解剂为 : 柠檬酸 ; 填料为 : 膨润土 ;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12 10/10 页 13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将吲唑磺菌胺、 噻唑菌胺和分散剂、 湿润剂、 崩解剂以及 填料混合均匀,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 得水分散剂的杀菌组合物。 0076 综上所述, 本发明所述的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菌胺为有效成分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制剂, 对黄瓜霜霉病和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且对作物安全。 复配制剂不仅提高了防 效, 而且延缓了病菌对药剂抗药性的产生, 并降低农民的的用药成本, 所以本复配组合在生 产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 明 书 CN 104365614 A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