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 具体为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 背景技术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 因负重或脊柱运动, 椎间 盘受到急性或慢性损伤, 导致纤维破裂, 髓核突出, 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而出现病变的疾病, 为腰腿痛常见病之一。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男性多于女性, 约 70%人有外伤史, 好发于腰 4-5 和腰 5- 骶 1 间隙。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 腰椎活动受限, 反复发作, 可伴 有下肢坐骨神经痛。西医治疗以牵引疗法为主, 配合针灸。中医称其为 “腰腿痛” 、 “痹症” , 治疗以祛邪通络, 补益肝肾为主, 配合推拿。推拿法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措施, 主要手法有点 按法, 牵扯抖法, 侧搬法, 压颤法, 如再配合牵引或针灸, 会收到更好治疗效果。中药为辅助 性治疗, 有活血化瘀、 清利温热、 温经通络、 滋补肾阴、 温肾壮阳之功效, 可助扶复位和提高 自身体能。总之不论西医还是中医治疗之关键和难点在于止痛和防止复发两方面, 有人在 手术中证实手法获得疗效的机理, 生理基础为 : 一是复位, 二是变位 ; 有人认为推拿治疗本 病的作用是变位, 即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间的关系, 使症状缓解或消失。综上所述, 如果内 服有效中药结合外用毛孔渗透熏蒸疗法对内骨病的治疗, 治其正不伤其本, 保守治疗, 对症 下药, 辩症施治, 可替代任何治疗腰椎病的方法, 决不会因手术或不当手法复位造成二次损 伤。 发明内容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 其组方与配比为 : 川牛膝六两, 怀 牛膝六两, 乳香六两, 没药六两, 僵蚕六两, 全虫六两, 苍术六两, 麻黄六两, 附子八两, 牛银 六两, 红花八两, 白花蛇二十条, 桃仁八两, 土鳖虫六两, 甘草七两, 穿山甲六两, 木瓜六两, 鸡血藤八两, 血竭四两, 蜂蜜。本发明中药配方中分生药和熟药, 生熟药比例要求严格炮制 方法独特, 特别是对牛银的炮制祛毒要细而无误, 本发明中药剂型为蜜制丸。
本发明中药各药物的药理分析如下 :
(1) 怀牛膝——性平, 味苦、 酸; 归肝, 肾经。
中药功用 : 补肝肾, 强筋骨, 逐瘀通经, 引血下行, 用于腰膝酸痛, 筋骨无力, 经闭症 瘕, 肝阳眩晕。
(2) 川牛膝——性平, 味甘、 微苦 ; 归肝, 肾经。
中药功用 : 逐瘀通经, 通利关节, 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症瘕, 胞衣不下, 关节痹痛, 足 痿筋挛, 尿血血淋, 跌扑损伤。
(3) 乳香——性温, 味辛、 苦; 入心、 肝、 脾经。
中药功用 : 调血活血, 定痛, 追毒, 治气血凝滞, 心腹疼痛, 痈疮肿毒, 跌打损伤, 痛 经, 产后淤血刺痛。
(4) 没药——性平, 味苦, 无毒 ; 入肝、 脾、 心、 肾经。中药功用 : 主打扑损, 心腹血瘀, 伤折跌损, 筋骨瘀痛, 金刃所损, 痛不可忍, 皆以酒 投饮之。
(5) 僵蚕——性平, 味咸、 辛; 归肝、 肺、 胃经。
中药功用 : 祛风定惊, 化痰散结 ( 熄风止痉, 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用于惊风抽搐, 咽 喉肿痛, 颌下淋巴结炎, 面神经麻痹, 皮肤瘙痒。
(6) 全虫——性平, 味辛, 有毒 ; 归肝经。
中药功用 : 息风镇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 抽搐痉挛, 中风口喁歪 斜, 半身不遂, 破伤风, 风湿顽痹, 偏正头痛, 疮疡瘰疬。
(7) 苍术——性温, 味辛、 苦; 归脾、 胃、 肝经。
中药功用 : 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 明目, 用于脘腹胀满, 泄泻水肿, 脚气痿躄, 风湿痹 痛, 风寒感冒, 夜盲。
(8) 麻黄——性温, 味辛、 微苦 ; 归肺、 膀胱经。
中药功用 :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 胸闷喘咳, 风水浮肿 ; 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 气喘咳嗽。
(9) 附子——性热, 味辛、 甘, 有毒 ; 归心、 肾、 脾经。
中药功用 : 能回阳救脱, 温肾助阳, 散寒止痛, 阳气衰微欲脱, 大汗肢冷, 脉微 ; 肾 阳虚弱, 阳痿尿频, 宫寒不孕 ; 脾肾阳虚, 脘腹冷痛, 便溏腹泻 ; 阳虚水肿, 小便不利 ; 风寒湿 痹, 肢节冷痛。
(10) 红花——性温, 味辛。
中药功用 : 活血通径、 散瘀止痛, 用于经闭、 痛经、 恶露不行、 症瘕痞块、 跌打损伤。 (11) 桃仁——性平, 味苦、 甘; 归心、 肝、 大肠经。
中药功用 :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用于经闭, 痛经, 跌扑损伤, 肠燥便秘。
(12) 土鳖虫——性寒, 味咸, 有小毒 ; 归肝经。
中药功用 : 破淤血, 续筋骨, 用于筋骨折伤, 淤血经闭, 症瘕痞块。
(13) 白花蛇——性温, 味甘、 咸, 有毒 ; 归肝经。
中药功用 : 祛风, 通络, 止痉, 用于风湿顽痹, 麻木拘挛, 中风口歪, 半身不遂, 抽搐 痉挛, 破伤风, 麻风疥癣, 瘰疬恶疮。
(14) 穿山甲——性微寒, 味咸 ; 入肝、 胃二经。
中药功用 : 活血散结, 通经下乳, 消痈溃坚, 主血瘀经闭, 症瘕, 风湿痹痛, 乳汁不 下, 痈肿, 瘰疬症。
(15) 木瓜——性平、 微寒, 味甘 ; 归肝、 脾经。
中药功用 : 平肝舒筋, 和胃化湿, 用于湿痹拘挛, 腰膝关节酸重疼痛, 吐泻转筋, 脚 气水肿。
(16) 鸡血藤——性温, 味苦微甘 ; 归肝、 心、 肾经。
中药功用 : 具有活血舒筋, 养血调经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痛, 手足麻木, 肢体瘫痪, 月经不调, 经行不畅, 痛经, 经闭, 白细胞减少症。
(17) 牛银——性寒, 味苦, 大毒 ; 归肝、 脾二经。
中药功用 : 治咽喉痹痛, 痈疽肿毒, 风痹疼痛, 骨折, 面神经麻痹, 重症肌无力。 ①通 络止痛 : 用于风湿顽痹或拘挛麻木。 ②消肿散结 : 用治外伤瘀肿疼痛及痈疽肿痛。 近年用治
多种癌症, 有一定疗效。 ③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叉神经痛, 类风湿性关 节炎, 跌打损伤, 淤血疼痛, 风寒湿痹、 全身关节拘急、 麻木、 癌肿等。
(18) 血竭——性平, 味辛咸, 有小毒 ; 入足厥阴, 手少阴、 肾经。
中药功用 : 散瘀定痛, 止血生肌, 治跌打折损, 内伤瘀痛 ; 外伤出血不止, 瘰疬, 臁 疮溃久不合。
(19) 甘草——性平, 味甘 ; 归十二经。
中药功用 : 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 倦 怠乏力, 心悸气短, 咳嗽痰多, 脘腹、 四肢挛急疼痛, 痈肿疮毒, 缓解药物毒性、 烈性。 具体实施方式 :
按本发明中药组方配比 : 川牛膝六两, 怀牛膝六两, 乳香六两, 没药六两, 僵蚕六 两, 全虫六两, 苍术六两, 麻黄六两, 附子八两, 牛银六两, 红花八两, 白花蛇二十条, 桃仁八 两, 土鳖虫六两, 甘草七两, 穿山甲六两, 木瓜六两, 鸡血藤八两, 血竭四两, 蜂蜜, 精选称重 备用 ; 再按生熟药比例严格炮制, 特别是对牛银的炮制祛毒要细而无误, 确保各药达到预定 药力标准后, 用蜂蜜蜜制成丸, 每丸十克。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服用本发明中药成人每服一丸, 早晚各一次, 不论饭前 饭后不伤胃, 不含任何激素, 无任何毒副作用, 孕妇禁用。结合外用毛孔渗透薰蒸疗法治其 正不伤其本, 保守治疗, 对症下药, 辨症施治, 可替代任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决不 会因手术或不当手法复位造成二次损伤。
本发明具体实施病例 :
运用中医辨病与辨症理论,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病因与病症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型:
1. 肝肾亏损型 : 腰背酸痛, 喜揉喜按, 卧则减轻, 遇劳则加重, 时发时止, 经久不 愈, 或见胫酸, 足跟痛, 头晕耳鸣。 偏于肝肾阴虚者, 伴五心烦热, 失眠, 咽干口燥, 面色潮红, 舌红, 少苔, 脉细数, 偏于肾阳不足者, 少腹拘急疼痛, 肢体畏寒, 下肢浮肿, 舌质淡, 苔润, 脉 沉弱。
2. 风寒闭阻型 : 腰腿重着而痛, 痛处局限, 遇寒加重, 得温则舒, 患侧下肢冷凉麻 木, 苔白腻, 脉沉迟缓。
3. 温热壅滞型 : 腰腿沉重困痛, 痛处有热感, 遇热或潮湿加重, 患侧下肢麻木, 舌 质红, 苔黄腻, 脉濡数。
4. 淤血內停型 : 常因跌扑闪挫等外伤诱发, 腰背疼痛如锥刺刀割, 且痛处固定不 移, 难以转侧, 舌质淡紫或由瘀斑, 脉沉涩。
5、 腰肌劳损型 : 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腰眼痛的疾病, 常因 劳累过度或用力过猛所致。
使用本发明中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五年共 5760 例。 (1) 肝肾亏损型所 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使用本发明中药的 1790 例, 其中 1775 例使用 1-3 个疗程后完全治愈, 其余 15 例 1-3 个疗程后有显著疗效, 但未完全治愈。(2) 风寒闭阻型所引起的腰椎间盘突 出使用本发明中药的 1960 例, 其中 1934 例使用 1-3 个疗程后完全治愈, 其余 26 例 1-3 疗 程后有显著疗效, 但未完全治愈。 (3) 温热壅滞型所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使用本发明中药的
980 例, 其中 969 例使用 1-3 个疗程后完全治愈, 其余 11 例 1-3 个疗程后有显著疗效, 但未 完全治愈。 (4) 瘀血内停型所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使用本发明中药的 470 例, 其中 462 例使 用 1-3 个疗程后完全治愈, 其中 8 例 1-3 个疗程后有显著疗效, 但未完全治愈。(5) 腰肌劳 损型所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使用本发明中药的 560 例, 使用 1-3 个疗程后全部治愈。 综上所 述, 使用本发明中药结合毛孔渗透法热疗薰蒸 5 年内病例跟踪调查统计, 治愈率达 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