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pdf

上传人:v**** 文档编号:5364103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72329.4

申请日:

2013.03.07

公开号:

CN104032424A

公开日:

2014.09.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1H 5/32申请公布日:20140910|||公开

IPC分类号:

D01H5/32

主分类号:

D01H5/32

申请人:

刘良贵

发明人:

刘良贵

地址:

730060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中路388号20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其特征在于: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头并应配以较大后区牵伸倍数(2.0倍)、较小前区牵伸倍数(3.0倍),头并以6根并合,6倍或6倍以下总牵伸较合理。加大头并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提高纤维伸直度、减少纱疵。为提高伸直后弯钩纤维比例,二并采用集中牵伸,即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1.2倍以下、总牵伸9倍左右,并合数为8根。二并主牵伸区牵伸倍数大、牵伸力小,罗拉中心距偏小掌握,利于后弯钩伸直和条干均匀度提高。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优于传统工艺。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适当偏大,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可能放大到76.5 mm~80mm,用1.15倍~1.08倍低后区牵伸倍数。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其特征在于:
(1)、处理前弯钩纤维是将头并配以后区牵伸倍数(2.0倍)、前区牵伸倍数(3.0倍),头并应以6根并合,6倍及以下总牵伸合理;
(2)提伸弯钩纤维的比例是将二并采用集中牵伸,即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1.2倍以下、总牵伸9倍,并合数为8根;
(3)、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放大到76.5 mm~80mm,采用1.15倍~1.08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在于纺制的原棉品级为3.2级,平均长度29mm,品质长度32.82 mm。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棉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
背景技术
棉纺织工序中,并条、粗纱工序是棉纺工程中的重要工序,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中并条工序为瓶颈工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棉条结构在并条后已定形,熟条的条干CV值、重量偏差等指标基本上决定了相应的成纱质量,并条质量与成纱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粗纱的主要作用除牵伸、加捻外,还有改善须条内部纤维伸直度及纱条结构的作用。并条质量与成纱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粗纱的主要作用除牵伸、加捻外,还有改善须条内部纤维伸直度及纱条结构的作用。提高半制品条干均匀度和纤维伸直度,对改善成纱质量效果显著。差、前弯钩多达50%~55%,所以头并的重点是伸直前弯钩和减少棉结产生;喂入二并的头并条子中后弯钩居多,所以二并应以去除纤维后弯钩、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和条子的匀整度为主。在并条机、粗纱机上进行了牵伸工艺配置对成纱质量影响有研究认为,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头并后区牵伸倍数采用2.0倍左右,前区牵伸倍数应低于3.0倍,故头并应以6根并合,6倍以下牵伸较为合理。通过试验就并条、粗纱工序工艺配置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并粗工序提高成纱质量的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1)为了伸直前弯钩,头并配以后区牵伸倍数(2.0)、前区牵伸倍数(3.0倍),头并以6根并合,6倍为总牵伸。(2)喂入二并的棉条中弯钩纤维,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二并采用集中牵伸,即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1.2倍、总牵伸9倍,并合数为8根。(3)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成纱 质量优于传统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处理前弯钩纤维
喂入头并的纤维排列,且前弯钩纤维多,所以头并以处理前弯钩纤维为主。为了伸直前弯钩,头并配以后区牵伸倍数(2.0倍)、较小的前区牵伸倍数(3.0倍),头并应以6根并合,6倍及以下总牵伸合理。加大头并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为,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放大到76.5 mm~80mm,采用1.15倍~1.08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可提高纤维伸直度、减少纱疵。
二、提伸弯钩纤维的比例
喂入二并的棉条中弯钩纤维居多,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为提高伸直后弯钩纤维的比例,二并采用集中牵伸,即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1.2倍以下、总牵伸9倍,并合数为8根。二并主牵伸区牵伸倍数大、牵伸力小,罗拉中心距偏小掌握,有利于后弯钩的伸直和条干均匀度的提高。二并后区因牵伸倍数小、纤维量大、牵伸力大,所以罗拉中心距应偏大控制。
三、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粗纱采用集中牵伸,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放大到76.5 mm~80mm,采用1.15倍~1.08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较好地伸直前弯钩,头并以6根并合,6倍或6倍以下总牵伸。(2)喂入二并的棉条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提高伸直后弯钩纤维的比例,二并采用集中牵伸,即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1.2倍以下、总牵伸9倍,并合数为8根。(3)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可能放大到76.5 mm~80mm, 采用1.15倍~1.08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兰州某棉纺织厂的生产工艺,做进一步的说明。
1、并条工艺参数优选
试验在FA311A型并条机、TJFA458A型粗纱机、FA502型细纱机(改造型)上进行,纺制C27.8 tex纱。其中原棉品级3.2级,平均长度29mm,品质长度32.82 mm,采用YG135G型条干均匀度仪测试半制品质量。
由于喂入头并生条中纤维排列紊乱、整齐度差、前弯钩多达50%~55%,所以头并的重点是伸直前弯钩和减少棉结产生;喂入二并的头并条子中后弯钩居多,所以二并应以去除纤维后弯钩、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和条子的匀整度为主。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头并后区牵伸倍数采用2.0倍,前区牵伸倍数应低于3.0倍,故头并应以6根并合,6倍以下牵伸较为合理。
为了提高消除纤维后弯钩的比例,二道并条机应采用集中牵伸,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小于1.2倍为佳,故二并采用8根并合,总牵伸倍数9倍较为合理。要使牵伸过程顺利进行,满足钳口握持力大于牵伸力这一基本要求。头并后区牵伸较大(2.0倍),后牵伸区的牵伸力小,故头并后区罗拉中心距可偏小掌握。二并后区牵伸较小(1.2倍以下),后牵伸区的牵伸力比头并为大,所以二并后区罗拉中心距偏大掌握。根据纤维定向的要求,头并前区罗拉中心距应偏大控制,二并因采用集中牵伸工艺,其前区罗拉中心距应偏小掌握,这样有利于后弯钩纤维的伸直和条干均匀度的提高。为了合理配置并条工艺参数,对并条罗拉中心距、后区牵伸倍数两个参数重新进行了设计,并与原工艺进行对比实验,以确定参数。
2、粗纱工艺参数优选
并条后纤维伸直度最高为87%,以达到纤维伸直度90%~93%,这样有利于成纱条干均匀度的提高。粗纱牵伸机构主牵伸区隔距不能太小,因为纤维问相互摩擦产生“自控”作用。如纺29 mm棉纤维,前区中心距为49 mm,而在粗纱机预牵伸区中根本不允许出现有效牵伸,预牵伸的作用使棉条中的纤维伸直,使须条产生轻微的张力,然后以平行状态连续不断地通过主牵伸区。改进方法是将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量调宽至76.5 mm~80 mm,采用1.13倍~1.06倍的低牵伸倍数。如TJFA458A型粗纱机牵伸形式是四罗拉双短胶圈牵伸,前区为整理区,中区为主牵伸区,在前区罗拉中心距35 mm、中区49 mm,后区中心距只能调节到76.5 mm。
通过改进本发明取得的效果为:
(1)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头并应配以较大的后区牵伸倍数(2.0倍)、较小的前区牵伸倍数(3.0倍),所以头并应以6根并合,6倍或6倍以下总牵伸较为合理。适当加大头并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可提高纤维伸直度、减少纱疵。
(2)喂入二并的棉条中以后弯钩纤维居多,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为提高伸直后弯钩纤维的比例,二并采用集中牵伸,即主牵伸区7倍~8倍、后牵伸区1.2倍以下、总牵伸9倍左右,并合数为8根。二并主牵伸区牵伸倍数大、牵伸力小,罗拉中心距偏小掌握,有利于后弯钩的伸直和条干均匀度的提高。二并后区因牵伸倍数小、纤维量大、牵伸力大,所以罗拉中心距应偏大控制。
(3)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适当偏大,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可能放大到76.5 mm~80mm,采用1.15倍~1.08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3242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10 CN 104032424 A (21)申请号 201310072329.4 (22)申请日 2013.03.07 D01H 5/32(2006.01) (71)申请人 刘良贵 地址 730060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中路 388 号 20 室 (72)发明人 刘良贵 (54) 发明名称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 其特征在 于 : 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 头并应配以较大后 区牵伸倍数 (20 倍 )、 较小前区牵伸倍数 (30 倍), 头并以6根并合, 6倍或6。

2、倍以下总牵伸较合 理。 加大头并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 提高纤维伸直 度、 减少纱疵。为提高伸直后弯钩纤维比例, 二并 采用集中牵伸, 即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 12 倍以下、 总牵伸 9 倍左右, 并合数为 8 根。二 并主牵伸区牵伸倍数大、 牵伸力小, 罗拉中心距偏 小掌握, 利于后弯钩伸直和条干均匀度提高。 粗纱 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优于传统工艺。 即主牵伸区罗 拉中心距适当偏大, 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可能 放大到 765 mm 80mm, 用 115 倍 108 倍 低后区牵伸倍数。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

3、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32424 A CN 104032424 A 1/1 页 2 1.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其特征在于 : (1) 、 处理前弯钩纤维是将头并配以后区牵伸倍数(2 0倍)、 前区牵伸倍数(3 0倍), 头并应以 6 根并合, 6 倍及以下总牵伸合理 ; (2) 提伸弯钩纤维的比例是将二并采用集中牵伸, 即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 1 2 倍以下、 总牵伸 9 倍, 并合数为 8 根 ; (3) 、 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 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 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放大到 76 5 mm 80mm。

4、, 采用 115 倍 108 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在于纺制的原棉品级为 32 级, 平均长度 29mm, 品质长度 3282 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032424 A 2 1/3 页 3 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棉纺织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棉纺织粗纱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棉纺织工序中, 并条、 粗纱工序是棉纺工程中的重要工序, 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其中并条工序为瓶颈工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棉条结构在并条后已定形, 熟条的条干CV 值、 重量偏差等指标基本上决定了相应的成纱质量, 并条质量与成纱。

5、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粗 纱的主要作用除牵伸、 加捻外, 还有改善须条内部纤维伸直度及纱条结构的作用。 并条质量 与成纱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粗纱的主要作用除牵伸、 加捻外, 还有改善须条内部纤维伸直度 及纱条结构的作用。提高半制品条干均匀度和纤维伸直度, 对改善成纱质量效果显著。差、 前弯钩多达 50% 55%, 所以头并的重点是伸直前弯钩和减少棉结产生 ; 喂入二并的头并条 子中后弯钩居多, 所以二并应以去除纤维后弯钩、 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和条子的匀整度为 主。 在并条机、 粗纱机上进行了牵伸工艺配置对成纱质量影响有研究认为, 为了较好地伸直 前弯钩, 头并后区牵伸倍数采用 20 倍左右, 前。

6、区牵伸倍数应低于 30 倍, 故头并应以 6 根并合, 6 倍以下牵伸较为合理。通过试验就并条、 粗纱工序工艺配置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进 行了分析, 探讨了并粗工序提高成纱质量的措施。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1) 为了伸直前弯钩, 头并配以后区牵伸倍数 (20)、 前区牵 伸倍数 (30 倍 ), 头并以 6 根并合, 6 倍为总牵伸。(2) 喂入二并的棉条中弯钩纤维, 以处 理后弯钩纤维为主。二并采用集中牵伸, 即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 1.2 倍、 总牵伸 9 倍, 并合数为 8 根。(3) 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 0004 为了实现上述。

7、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0005 一、 处理前弯钩纤维 0006 喂入头并的纤维排列, 且前弯钩纤维多, 所以头并以处理前弯钩纤维为主。 为了伸 直前弯钩, 头并配以后区牵伸倍数 (20 倍 )、 较小的前区牵伸倍数 (30 倍 ), 头并应以 6 根并合, 6倍及以下总牵伸合理。 加大头并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 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为, 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放大到 765 mm 80mm, 采用 115 倍 108 倍的低后区牵伸倍 数, 可提高纤维伸直度、 减少纱疵。 0007 二、 提伸弯钩纤维的比例 0008 喂入二并的棉条中弯钩纤维居多, 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为提高伸直后弯。

8、钩纤 维的比例, 二并采用集中牵伸, 即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 12 倍以下、 总牵伸 9 倍, 并合数为 8 根。二并主牵伸区牵伸倍数大、 牵伸力小, 罗拉中心距偏小掌握, 有利于后弯钩 的伸直和条干均匀度的提高。二并后区因牵伸倍数小、 纤维量大、 牵伸力大, 所以罗拉中心 距应偏大控制。 0009 三、 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说 明 书 CN 104032424 A 3 2/3 页 4 0010 粗纱采用集中牵伸, 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 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 预牵伸区罗 拉中心距放大到 765 mm 80mm, 采用 115 倍 108 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0011 本。

9、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 较好地伸直前弯钩, 头并以 6 根并合, 6 倍或 6 倍以下 总牵伸。(2) 喂入二并的棉条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提高伸直后弯钩纤维的比例, 二并 采用集中牵伸, 即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 12 倍以下、 总牵伸 9 倍, 并合数为 8 根。 (3) 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 预牵伸区罗 拉中心距尽可能放大到 765 mm 80mm, 采用 115 倍 108 倍的低后区牵伸倍数。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结合兰州某棉纺织厂的生产工艺, 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3 1、 并条工艺参数优选 0014 试验在 。

10、FA311A 型并条机、 TJFA458A 型粗纱机、 FA502 型细纱机 ( 改造型 ) 上进 行, 纺制 C278 tex 纱。其中原棉品级 32 级, 平均长度 29mm, 品质长度 3282 mm, 采用 YG135G 型条干均匀度仪测试半制品质量。 0015 由于喂入头并生条中纤维排列紊乱、 整齐度差、 前弯钩多达 50% 55%, 所以头并 的重点是伸直前弯钩和减少棉结产生 ; 喂入二并的头并条子中后弯钩居多, 所以二并应以 去除纤维后弯钩、 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和条子的匀整度为主。 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 头并 后区牵伸倍数采用 20 倍, 前区牵伸倍数应低于 30 倍, 故头并。

11、应以 6 根并合, 6 倍以下牵 伸较为合理。 0016 为了提高消除纤维后弯钩的比例, 二道并条机应采用集中牵伸, 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小于 12 倍为佳, 故二并采用 8 根并合, 总牵伸倍数 9 倍较为合理。要使牵伸 过程顺利进行, 满足钳口握持力大于牵伸力这一基本要求。头并后区牵伸较大 (20 倍 ), 后牵伸区的牵伸力小, 故头并后区罗拉中心距可偏小掌握。二并后区牵伸较小 (12 倍以 下 ), 后牵伸区的牵伸力比头并为大, 所以二并后区罗拉中心距偏大掌握。根据纤维定向的 要求, 头并前区罗拉中心距应偏大控制, 二并因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其前区罗拉中心距应偏 小掌握,。

12、 这样有利于后弯钩纤维的伸直和条干均匀度的提高。 为了合理配置并条工艺参数, 对并条罗拉中心距、 后区牵伸倍数两个参数重新进行了设计, 并与原工艺进行对比实验, 以 确定参数。 0017 2、 粗纱工艺参数优选 0018 并条后纤维伸直度最高为 87%, 以达到纤维伸直度 90% 93%, 这样有利于成纱条 干均匀度的提高。粗纱牵伸机构主牵伸区隔距不能太小, 因为纤维问相互摩擦产生 “自控” 作用。如纺 29 mm 棉纤维, 前区中心距为 49 mm, 而在粗纱机预牵伸区中根本不允许出现有 效牵伸, 预牵伸的作用使棉条中的纤维伸直, 使须条产生轻微的张力, 然后以平行状态连续 不断地通过主牵伸。

13、区。改进方法是将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量调宽至 765 mm 80 mm, 采用 113 倍 106 倍的低牵伸倍数。如 TJFA458A 型粗纱机牵伸形式是四罗拉双短胶 圈牵伸, 前区为整理区, 中区为主牵伸区, 在前区罗拉中心距35 mm、 中区49 mm, 后区中心距 只能调节到 765 mm。 0019 通过改进本发明取得的效果为 : 0020 (1) 为了较好地伸直前弯钩, 头并应配以较大的后区牵伸倍数 (20 倍 )、 较小的 说 明 书 CN 104032424 A 4 3/3 页 5 前区牵伸倍数 (30 倍 ), 所以头并应以 6 根并合, 6 倍或 6 倍以下总牵伸较为合理。。

14、适当 加大头并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 可提高纤维伸直度、 减少纱疵。 0021 (2)喂入二并的棉条中以后弯钩纤维居多, 以处理后弯钩纤维为主。 为提高伸直后 弯钩纤维的比例, 二并采用集中牵伸, 即主牵伸区 7 倍 8 倍、 后牵伸区 12 倍以下、 总牵 伸 9 倍左右, 并合数为 8 根。二并主牵伸区牵伸倍数大、 牵伸力小, 罗拉中心距偏小掌握, 有 利于后弯钩的伸直和条干均匀度的提高。二并后区因牵伸倍数小、 纤维量大、 牵伸力大, 所 以罗拉中心距应偏大控制。 0022 (3)粗纱采用集中牵伸工艺, 成纱质量优于传统工艺。 即主牵伸区罗拉中心距适当 偏大, 预牵伸区罗拉中心距尽可能放大到 765 mm 80mm, 采用 115 倍 108 倍的低 后区牵伸倍数。 说 明 书 CN 104032424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