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4100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19 CN 103641009 A (21)申请号 201310747641.9 (22)申请日 2013.12.31 B66D 1/22(2006.01) (71)申请人 泰安市辉腾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 271400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开发区 (72)发明人 徐国营 李广辉 冯仑山 (74)专利代理机构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37207 代理人 姚德昌 (54) 发明名称 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 起升机构, 包括底座 (1) , 所述底座 (1。
2、) 上设置有 马达和行星传动机构, 所述马达设置为两个, 分别 为左马达 (2) 和右马达 (3) , 所述左马达 (2) 和右 马达 (3) 分别连接传动比不同的两组行星传动机 构, 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的左齿圈 (4) 同时作为 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行星架,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 构的右齿圈 (5) 与起升机构的卷筒设置为一体结 构。本发明采用左右两个马达及对应的两组传动 比不同的行星传动机构, 左行星传动机构的齿圈 可同时作为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行星架, 而右行星 传动机构的齿圈同时作为起升机构的卷筒, 根据 不同的工况, 两个马达可同时工作也可分开工作, 实现多种不同的输出转速和输出扭矩。 (51。
3、)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41009 A CN 103641009 A 1/1 页 2 1. 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包括底座 (1) , 所述底座 (1) 上设置有马达 和行星传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设置为两个, 分别为左马达 (2) 和右马达 (3) , 所述 左马达 (2) 和右马达 (3) 分别连接传动比不同的两组行星传动机构, 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 的左齿圈 (4) 同时作为右行星传动机构的。
4、右行星架,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 (5) 与 起升机构的卷筒设置为一体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左行星传动机构包含有左行星轮 (6) 、 左行星架 (7) 、 左制动片组 (8) 和左齿圈 (4) , 所述左 行星架 (7) 固定在底座 (1) 上, 所述左马达 (2) 通过左输入套 (9) 带动左行星轮 (6) 转动, 所述左制动片组 (8) 与左输入套 (9) 组成左马达 (1) 的制动部件, 所述左行星轮 (6) 设置于 左行星架 (7) 上, 所述左齿圈 (4) 与左行星轮 (6) 相互啮合。 3. 根据权利要。
5、求 1 所述的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右行星传动机构包含有右行星轮 (10) 、 左齿圈 (4) 、 右制动片组 (12) 和右齿圈 (5) , 所述右 马达 (3) 通过右输入套 (11) 带动右行星轮 (10) 转动, 所述右制动片组 (12) 与右输入套 (11) 组成右马达 (2) 的制动部件, 所述右行星轮 (10) 设置于左齿圈 (5) 上, 所述右齿圈 (5) 与右 行星轮 (10) 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 (5) 设置为同时作为起升机构的卷筒。 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 (5) 设置为通过连接件与起升机构的卷筒固定连接为一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41009 A 2 1/2 页 3 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起重设备, 具体的说是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工程机械起重机行业所配置的起升机构中, 均设置一个马达来作为起升机 构的动力源, 因起升机构内行星传动的速比是固定的, 因而起升机构只具有一种输出扭矩 及输出转速。 也就是使用者在任何工况下不能改变起升机构的最大。
7、起升重量及最快起升速 度, 这就对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形成了绝对的限制。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 构, 具有双马达作为动力输入, 实现多种输出转速和输出扭矩。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包括底座,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马达和行星传 动机构, 所述马达设置为两个, 分别为左马达和右马达, 所述左马达和右马达分别连接传动 比不同的两组行星传动机构, 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的左齿圈同时作为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 行星架,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与起升机构的卷筒设置为一体结。
8、构。 0005 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包含有左行星轮、 左行星架、 左制动片组和左齿圈, 所述左行 星架固定在底座上, 所述左马达通过左输入套带动左行星轮转动, 所述左制动片组与左输 入套组成左马达的制动部件 ; 所述左行星轮设置于左行星架上, 所述左齿圈与左行星轮相 互啮合。 0006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包含有右行星轮、 左齿圈、 右制动片组和右齿圈, 所述右马达 通过右输入套带动右行星轮 10 转动, 所述右制动片组与右输入套组成右马达的制动部件 ; 所述右行星轮设置于左齿圈上, 所述右齿圈与右行星轮相互啮合。 0007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设置为同时作为起升机构的卷筒。 0008 所述。
9、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设置为通过连接件与起升机构的卷筒固定连接为 一体。 0009 本发明结构简单, 采用左右两个马达及对应的两组传动比不同的行星传动机构, 左行星传动机构的齿圈同时作为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行星架, 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齿圈可同 时作为起升机构的卷筒, 根据不同的工况, 两个马达可同时工作也可分开工作, 实现多种不 同的输出转速和输出扭矩,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升了企业获得的经济效 益。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103641009 A 3 2/2 页 4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10、 : 如图1所示, 该双马达可变速的行星传动起升机构, 包括底座1, 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马 达和行星传动机构, 所述马达设置为两个, 分别为左马达2和右马达3, 所述左马达2和右马 达 3 分别连接传动比不同的两组行星传动机构, 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的左齿圈 4 同时作为 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行星架,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 5 与起升机构的卷筒设置为一 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 5 设置为同时作为起升机 构的卷筒, 或者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的右齿圈 5 设置为通过连接件与起升机构的卷筒固定 连接为一体。 0012 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包含有左行星轮 6、 左行星。
11、架 7、 左制动片组 8 和左齿圈 4, 所 述左行星架 7 固定在底座 1 上, 所述左马达 2 通过左输入套 9 带动左行星轮 6 转动, 所述左 制动片组 8 与左输入套 9 组成左马达 1 的制动部件 ; 所述左行星轮 6 设置于左行星架 7 上, 所述左齿圈 4 与左行星轮 6 相互啮合。 0013 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包含有右行星轮 10、 左齿圈 4、 右制动片组 12 和右齿圈 5, 所 述右马达 3 通过右输入套 11 带动右行星轮 10 转动, 所述右制动片组 12 与右输入套 11 组 成右马达 2 的制动部件 ; 所述右行星轮 10 设置于左齿圈 5 上, 所述右齿圈 5。
12、 与右行星轮 10 相互啮合。 0014 本发明可以有如下工作方式 : 1. 轻载时, 可用高速马达工作, 高速起升、 高速落钩、 获得高工效。 0015 2. 重载时, 在上升时可用低速大扭矩马达工作, 起升重量大, 工作面宽 ; 在落钩时 可用高速马达工作, 提高工效。 0016 3. 两个马达可同时工作, 通过控制两个马达的转向 (转向相同或相反) 可使两马达 的扭矩迭加, 使起升机构可达到多种不同的输出转速和输出扭矩。 0017 本实施例中, 所述右齿圈 5 同时作为起升机构的卷筒。 0018 当左马达 2 工作时, 左进油口有压力油输入, 左制动片组 8 打开, 右制动片组 12 固。
13、 定, 即右输入套 11 固定。所述左马达 2 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左输入套 9 转动, 所述左输入套 9 带动左行星轮 6 转动, 从而带动左齿圈 4(右行星架) 转动, 此时右输入套 14 是固定的, 因 而会带动右齿圈 (卷筒) 5 转动。 0019 当右马达 3 工作时, 右进油口有压力油输入, 右制动片组 12 打开, 左制动片组 6 固 定, 即左输入套 9 是固定的, 左行星轮 6 是固定的, 左齿圈 4(右行星架) 是固定的。所述右 马达 3 带动右输入套 11 转动, 所述右输入套 11 带动右行星轮 10 转动, 因左齿圈 4 (右行星 架) 此时是固定的, 因而右行星轮 6 会带动右齿圈 (卷筒) 5 转动。 0020 当然,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 本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 改型、 添加或替换, 也应属于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641009 A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41009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