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pdf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5200785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6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43437.8

申请日:

2015.01.28

公开号:

CN104719268A

公开日:

2015.06.2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M 1/02申请公布日:2015062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M 1/02申请日:20150128|||公开

IPC分类号:

A01M1/02; A01M1/06; A01N59/00; A01N37/36; A01N31/02; A01P19/00

主分类号:

A01M1/02

申请人:

刘宪雄

发明人:

刘宪雄

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粤港花园小区北区10栋20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44228

代理人:

罗晓聪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捕蚊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该方法是将一种可挥发形成气味诱饵的引诱剂装置在捕蚊器的进气口处,利用引诱剂挥发形成的气味诱饵将蚊子吸引至该区域,然后利用捕蚊器产生的负压气流将蚊子吸入捕蚊器内部,对蚊子形成捕杀;其中所述的引诱剂包括分别放置于三个相互隔离空间内的、三种可挥发的不同的物质,构成对蚊子形成吸引的气味诱饵。引诱剂中的三种物质挥发后形成的气味与人体自身的产生的气味相似,从而误导蚊虫,从而对蚊虫形成引诱,将其引诱至捕蚊器有效工作区域,对蚊虫形成有效捕杀。本发明中引诱剂中的三种物质挥发微量,无毒性且不会污染环境,有利于环保,室外与室内均可使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捕蚊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将一种可挥发形成气味诱饵的引 诱剂装置放置在捕蚊器的进气口处,利用引诱剂挥发形成的气味诱饵将蚊子吸引 到该区域,然后利用捕蚊器产生的负压气流将蚊子吸入至捕蚊器内部,对蚊子形 成捕杀;
其中,所述的引诱剂包括分别放置于三个相互隔离空间内的、三种可挥发的 不同的物质,这三种物质分别为:乳酸、辛烯醇、以及能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 化碳的化合物,所述的三种物质分别通过各自空间设置的通孔向外挥发,构成对 蚊子形成吸引的气味诱饵。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捕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酸、辛烯 醇为液体,将其浸入在可吸附液体的载体内,通过载体降低乳酸、辛烯醇的流动 性及控制其挥发率;乳酸、辛烯醇挥发率控制在0.1-10毫克/小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捕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够裂解释 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为固态的碳酸氢铵。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捕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酸氢铵采 用以碳酸钙为黏合剂,通过加压形成块状物,以降低碳酸氢铵的挥发表面积和控 制挥发率;所述的碳酸氢铵挥发率控制在1-300毫克/小时。

5.  一种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具有 三个相互隔离空间的诱饵盒,三种可挥发的不同的物质分别放置于三个空间内, 这三种物质分别为:乳酸、辛烯醇、以及能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 所述的三种物质分别通过各自空间设置的通孔向外挥发,构成对蚊子形成吸引的 气味诱饵。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乳酸、辛烯醇为液体,将其浸入在可吸附液体的载体内,通过载体降低乳 酸、辛烯醇的流动性及控制器挥发率。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乳酸、辛烯醇挥发率控制在0.1-10毫克/小时。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为固态的碳酸氢铵;所述的碳酸氢铵 采用以碳酸钙为黏合剂,通过加压形成块状物,以降低碳酸氢铵的挥发表面积和 控制挥发率。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碳酸氢铵挥发率控制在1-300毫克/小时。

10.  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饵盒由构成三个相互隔离空间的塑胶筒体、覆盖在塑胶筒 体开口的锡箔纸、以及塑胶顶盖组合而成,所述的顶盖上对应三个相互隔离的空 间分别开设有通孔;三种物质分别放置于三个空间内以后,通过锡箔纸将三个空 间密封,再通过顶盖与筒体开口的配合将锡箔纸锁紧;通过尖锐物体穿过顶盖上 的通孔刺破锡箔纸令三种物质向外挥发气味诱饵。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杀蚊虫的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要通过诱饵散 发气味,能同时有效吸引雄蚊与雌蚊至捕蚊器的捕蚊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 诱剂装置。
背景技术
全球每年超过一百万人死于诸如疟疾、登革热、脑炎和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等 由蚊虫传播的疾病。除了可能带来疾病以外,蚊虫的叮咬也时常干扰人类,给人 类的身体和睡眠等带来不适。使用化学杀虫剂灭蚊有害人体健康并且具有破坏环 境的后果,同蚊虫会产生抗药性使化学杀虫剂效率降低。使用蚊香等仅能暂时驱 赶蚊虫而不能减少其数量。
雌蚊生命周期至少为一至两个月,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取动物血液为生, 发育卵巢,繁衍后代与供给怀孕时受精卵的养分。同时雌蚊在叮咬动物传染病毒。 相对的雄蚊生命周期一般为7-10天,羽化后两天即可交配,只需依靠水分与树 叶汁即可生存,不会袭击动物与传染病毒。所以大部分蚊子引诱剂的研究局限于 雌蚊而对雄蚊的研究很少见诸文献。
Nasci等于1983指出常见的光诱捕蚊器是利用紫外线光来吸引蚊虫,但只 能捕获趋光的雄蚊或昆虫包刮传递花粉的益虫,对雌蚊则效果不彰。对白天袭击 人类并且传染登革热的埃及伊蚊与白蚊伊蚊则完全无效。
生物学家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研究二氧化碳与化学气味对蚊子的引诱性,近 二十年Takken and Knold 1999;Allan et al.2006;Cook et al.2011;Kline et al.2012; 等文章多有深入探讨。
Bernier等(2000)以GC/MS仪器分析人体皮肤排出物含有300多种化合 物,包刮羧酸,醇,醛,酮,芳香烃,酰胺,酯,卤代烃,杂环类化合物。汗液 主要成分为水,L-乳酸,氨与尿素。许多文献研究生物呼吸与皮肤排出不同元素 对不同蚊种的吸引力做了许多深入的探讨。Bosch et al.,1999文中指出引诱剂在 空气中的浓度在百万分之一或更低都足够对蚊子产生吸引力.
二氧化碳是是吸引蚊子寻找攻击目标的重要元素之一。已知已经商业应用的 一种光触媒捕蚊器,其在捕蚊器内部增加二氧化钛涂层,宣称二氧化钛可与紫外 线发生作用产生负离子氧,负离子氧与空气中浮游微生物发生化学作用从而形成 二氧化碳与水。通过紫外线结合二氧化碳的引诱可增强捕蚊效果。但是,至今没 有任何科学仪器可侦测到由光触媒捕蚊器产生的二氧化碳,这种捕蚊器的捕蚊效 果与只有光源的捕蚊器相差不大。
以诱饵加强补蚊器最具代表性为美国Woodstream公司出产的灭蚊磁,燃烧 丙烷或液化石油气产生二氧化碳为吸引蚊虫主要诱饵,其浓度需达到500PPM以 上。辅助诱饵置于出风口随主诱饵排出,增强捕蚊效率。但是此产品造价高,一 般消费者没能力购买;丙烷或液化石油气的储运与使用的安全考虑,高浓度二氧 化碳排出均局限了灭蚊磁的普及。
虽然生物科学家广泛深入研究不同气味对蚊子的引诱效果,但局限于一种或 组合气味对某些特定蚊种的雌蚊的学术探讨而少实用性的考虑。本发明从众多引 诱剂筛选有效诱蚊元素能于室温挥发足够吸引蚊子的气味,结合结构简单的捕蚊 器,对不同蚊种,雄蚊,雌蚊均有效的捕杀。
参考专利文献:
1、专利号位:US 6,145,243的美国专利;
2、专利申请号为:200510135487.5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3、专利申请号为:201010142601.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综合以上学术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对各种 不同蚊种与同时对雄蚊,雌蚊有效的捕蚊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捕蚊方法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该方法是将一 种可挥发形成气味诱饵的引诱剂装置在捕蚊器的进气口处,利用引诱剂挥发形成 的气味诱饵将蚊子吸引该区域,然后利用捕蚊器产生的负压气流将蚊子吸入至捕 蚊器内部,对蚊子形成捕杀;其中所述的引诱剂包括分别放置于三个相互隔离空 间内的、三种可挥发的不同的物质,这三种物质分别为:乳酸、辛烯醇、以及能 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所述的三种物质分别通过各自空间设置的 通孔向外挥发,构成对蚊子形成吸引的气味诱饵。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乳酸、辛烯醇为液体,将其浸入可吸 附液体的载体内,通过载体降低乳酸、辛烯醇的流动性及控制器挥发率;乳酸、 辛烯醇挥发率控制在0.1-10毫克/小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 为固态的碳酸氢铵。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碳酸氢铵采用以碳酸钙为黏合剂,通 过加压形成块状物,以降低碳酸氢铵的挥发表面积和控制挥发率;所述的碳酸氢 铵挥发率控制在1-300毫克/小时。
本发明中用于捕蚊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装置包括一 个具有三个相互隔离空间的诱饵盒,三种可挥发的不同的物质分别放置于三个空 间内,这三种物质分别为:乳酸、辛烯醇、以及能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 化合物,所述的三种物质分别通过各自空间设置的通孔向外挥发,构成对蚊子形 成吸引的气味诱饵。
所述的诱饵盒由构成三个相互隔离空间的塑胶筒体、覆盖在塑胶筒体开口的 锡箔纸、以及塑胶顶盖组合而成,所述的顶盖上对应三个相互隔离的空间分别开 设有通孔;三种物质分别放置于三个空间内以后,通过锡箔纸将三个空间密封, 再通过顶盖与筒体开口的配合将锡箔纸锁紧;通过尖锐物体穿过顶盖上的通孔刺 破锡箔纸令三种物质向外挥发气味诱饵。
本发明中引诱剂装置中采用了三元诱饵,乳酸、辛烯醇与碳酸氢氨,分别置 于诱饵盒三个独立空间内,此三种化学成分均能于室温,空气流动的条件下挥发 足以吸引蚊子浓度。所述的三元诱饵所构成的引诱剂挥发形成的气味混合后,与 人体释放的气味极其近似,会对文字形成引诱。由于蚊子的嗅觉异常敏锐,微量 有效的诱饵气味即可有效的引诱蚊子。将本发明的诱饵盒置于捕蚊器进气口的中 央,蚊虫被散发微量的引诱剂吸引至诱饵盒附件时,随气流吸入捕蚊器的集蚊装 置。
本发明相对于目前的传统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引诱剂中的三种物质挥发后形成的气味与人体自身的产生的气味相似, 从而误导蚊虫,从而对蚊虫形成引诱,将其引诱至捕蚊器有效工作区域,对蚊虫 形成有效捕杀。
2、本发明中引诱剂中的三种物质挥发微量,无毒性且不会污染环境,有利 于环保,室外与室内均可使用。
3.蚊虫对消杀杀虫剂会产生抗体,而本发明引诱剂可持续有效的猎捕蚊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引诱剂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使用的捕蚊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对4日龄未吸血白纹伊蚊的室内捕获效果数据表;
图4是本发明对4日龄未吸血埃及伊蚊的室内捕获效果数据表;
图5是本发明对5日龄未吸血埃及伊蚊的室内捕获效果数据表;
图6是本发明对6日龄未吸血埃及伊蚊的室内捕获效果数据表;
图7是本发明对4日龄未吸血中华按蚊的室内捕获效果数据表;
图8是本发明对4日龄未吸血三带喙库蚊的室内捕获效果数据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试验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进行,测试本发明 对中国高传染媒介的埃及伊蚊(登革热与黄热病),白蚊伊蚊(登革热,流行性 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中华按蚊(疟疾,青海新疆除外)与三带喙库蚊(流 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的引诱效果。
1.供应试虫:
白蚊伊蚊,中华按蚊与三带喙库蚊为羽化后四天的成蚊,埃及伊蚊为羽化后二 天,三天,四天,五天与六天的成蚊。每次测定需要约200只,雌雄个半,雌蚊 羽化后未吸血。测试蚊种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 控制室提供。
2.诱饵与诱饵挥发浓度:
图1是本发明引诱剂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一个具有三个 相互隔离空间的诱饵盒20,三种可挥发的不同的物质分别放置于三个空间内, 这三种物质分别为:乳酸、辛烯醇、以及能够裂解释放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 所述的三种物质分别通过各自空间设置的小孔向外挥发,构成对蚊子形成吸引的 气味诱饵。
诱饵盒20包括:筒体201、锡箔纸202、顶盖203。其中筒体201与顶盖203 采用塑胶材料制作,其中于筒体201内部形成有三个相互隔离的空间,将适量上 述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不同空间内,以锡箔纸202密封筒体201后,在将顶盖203 螺纹锁紧在筒体201的端口部,从而对锡箔纸202形成压盖,将筒体201内的三 个相互隔离空间密封,通过锡箔纸的密封可防止三种物质的挥发。所述的顶盖 203上开设有通孔204,使用本引诱剂装置时,通过针、刺等尖锐物体穿过通孔 204将锡箔纸刺穿,三种物质就会通过通孔204向外挥发出气味诱饵。
所述三种物质中,碳酸氢铵为固体粉末于室温下缓慢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 与水。本发明使用的碳酸氢铵以碳酸钙为黏合剂并挤压成饼块以降低挥发表面积 与控制挥发率。本发明使用的乳酸与辛烯醇为液体,其浸入在可吸附液体的载体 内,以减少其流动性且不影响其挥发率。可吸附液体的载体可采用不织布、海绵、 棉絮等具有微孔的材料。
本发明控制三种物质挥发率的范围,碳酸氢铵为50-300毫克/小时,乳酸与 辛烯醇为1-5毫克/小时。
3.案例使用的捕蚊器:
见图2所示,本发明使用的捕蚊器10为抽风型捕蚊器。其与风扇类似,所不 同的是,风扇是向外吹风,而本发明所使用的捕蚊器10为抽风型,其将引诱剂 装置20置于捕蚊器10的进气口401中央区域,捕蚊器10启动时,空气流动增 加引诱剂装置中的诱饵物质的挥发,当蚊子被气味诱饵吸引至捕蚊器10进气口 401,捕蚊器10产生负压将蚊子吸入捕蚊器内。
如图2所示,诱捕器10包括:发光装置30、壳体40、风扇装置50以及收集 装置60。引诱剂装置20用于散发气味诱饵来吸引蚊虫。风扇装置50布置在壳 体40的上述中空部分中,用于产生从进气口401到排气口402穿过壳体40的气 流,以从进气口401吸入蚊虫。收集装置60连接到壳体40的排气口402,用于 收集被吸入到壳体40的蚊虫并且排出风扇装置50所产生的气流。另外,发光装 置30产生的光亮在黑暗环境中有辅助吸引蚊虫的效果。
4.试验条件:
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捕获效果评估,在温度25±1℃、相对湿度50%±10% 下进行,晴天自然光照;对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捕获效果的评估,在温度27 ±1℃,相对湿度70%±10%下进行,为晴天的自然光照。
5.测定方法
实施例一: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①将蚊帐安置在控制温湿度条件的房间中,其中蚊帐尺寸为,240厘米长, 220厘米宽,175厘米高。
②将待测捕蚊器放置在蚊帐中间且离地面30厘米的台子上;
③控制室温为24-26℃,相对湿度为40-60%;
④于测定的前一天晚上21:00左右向蚊帐中放入约200只羽化后伊蚊,雌雄 各半,使蚊虫自由活动;
⑤于上午9:00开始,开启捕蚊器开关;
⑥每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之后每2小时观察一次,到12 小时为止,分别记录诱捕器的蚊虫数量,并辨别雌雄;试验重复3次。
(2)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的测定
①将蚊帐安置在控制温湿度条件的房间中,其中蚊帐尺寸为,240厘米长, 220厘米宽,175厘米高。
②将待测捕蚊器放置在蚊帐中间且离地面30厘米的台子上;
③控制室温为26-28℃,相对湿度为50-70%;
④于测定当天早上10:00左右,向蚊帐中放入约200只羽化后第4天的中华 按蚊和三带喙库蚊蚊虫,雌雄各半,使蚊虫自由活动;
⑤于下午5:00开始,开启捕蚊器开关;
⑥分别于捕蚊器工作后的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60分钟、第120分钟, 之后每2小时观察一次,到12小时为止分别记录诱捕器的蚊虫数量(三带喙库 蚊第8小时、第10小时没有记录),并辨别雌雄;试验重复3次。
实验结果:
实施例一: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本发明对白纹伊蚊的捕获效果由图3可见,对4日龄白纹伊蚊有很好的捕获 效果,其12小时的雌蚊累计捕获率为73.37%,对白纹伊蚊雄蚊的捕获率高达 96.89%。
实施例二:埃及伊蚊的捕获效果
本发明对羽化后4天未吸血的埃及伊蚊12小时的捕获效果仅为36.46± 8.92%(见图4所示),然而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到第5天和第6天,其12小 时累计雌蚊捕获率增加到79.10±5.83%(见图5所示)和90.45±6.32%(见图 6所示)。捕获率随羽化时间增加而提高与埃及伊蚊雌蚊的发育程度有关,随着 埃及伊蚊雌蚊的发育程度日渐成熟,本发明的捕获效率相应的增加。
实施例三:中华按蚊的捕获效果
本发明对4日龄未吸血中华按蚊较好,见图7所示,其12小时累计雌蚊捕 获率为79.84±7.55%,与对4日龄未吸血白纹伊蚊的累计捕获率相近。
实施例四:三带喙库蚊的捕获效果
见图8所示,本发明4日龄未吸血三带喙库蚊的12小时累计雌蚊捕获率为 51.08±5.45%,高于4日龄未吸血埃及伊蚊的相同时间的累计捕获率,低于相同 条件下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的捕获率。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 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捕蚊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捕蚊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中的引诱剂装置,该方法是将一种可挥发形成气味诱饵的引诱剂装置在捕蚊器的进气口处,利用引诱剂挥发形成的气味诱饵将蚊子吸引至该区域,然后利用捕蚊器产生的负压气流将蚊子吸入捕蚊器内部,对蚊子形成捕杀;其中所述的引诱剂包括分别放置于三个相互隔离空间内的、三种可挥发的不同的物质,构成对蚊子形成吸引的气味诱饵。引诱剂中的三种物质挥发后形成的气味与人体自身的产生的气味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